并网困难重重 光伏产业发展受阻

光伏行业出现严重过剩,企业在2011年过得十分艰苦。

近日,财政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做好2012年金太阳示范工作的通知》,正式开启第四期金太阳屋顶工程。其中,对用户侧光伏发电项目给予7分/瓦的补贴,占屋顶项目投资成本的50%左右。这让身处“寒冬”的光伏企业感到了一丝暖意。

专家认为,沿用旧的政策模式来扶持引导新兴产业,是光伏产业重走其他产业发展老路的一个重要原因。应结合新能源特性,出台更多“造血”的产业政策,突破体制“网关”。

多政策“输血”光伏业据悉,金太阳示范工程于2009年7月启动,是针对终端的光伏补贴计划。补贴对象包括在工业园区、产业园区、商业区进行集中建设的用户侧光伏发电项目,利用工矿和商业企业既有建筑等条件分散建设的用户侧光伏发电项目等。截至2011年第三期,金太阳示范工程已达到600兆瓦的规模。

其实,该工程只是近些年国家“输血”光伏业的诸多政策之一。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了解,早在2009年3月,财政部就会同住建部推出了促进BIPV和光伏屋顶应用的国家光伏补贴计划。2009年,我国年度光伏新增装机量达到160兆瓦,超过了截至2008年底的累计安装总量。

在2011年下半年中国光伏业遭遇“寒冬”后,相关扶持政策更是密集出台。国家发改委提出,2011年7月1日以前核准建设、2011年12月31日以前建成投产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上网电价统一核定为1.15元/千瓦时。国家能源局连续两次调整光伏“十二五”发电装机目标,规划到2015年末达到1500千瓦,而年初设定的目标为500万千瓦。财政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共同制定《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将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征收标准从4厘/千瓦时调整到8厘/千瓦时,按照这个标准,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费征收将超过380亿元。

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智库光伏产业研究所研究员江华指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光伏产业的迅速发展,都离不开相关扶持政策的推动。作为清洁能源产业,太阳能光伏产业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就开始受到日本、美国和欧洲各国的重视。强制光伏上网电价、税收优惠、净电计量法、初装补贴等一系列光伏扶持政策相继出台,有效刺激了市场需求,带动了产业发展。

旧模式难配新能源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政策并未改变中国光伏产业“两头在外”的尴尬境地,而且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旧模式难配新能源、政策和市场脱节问题日益显现。

政策的出台对行业发展起到了利好作用,但目前的政府支持更多停留在发电补贴上,对于明确光伏发电强制性市场份额和对光伏系统给予贷款、税收以及财政方面的支持尚无明文规定。

这种单纯的“输血式”补贴,对于光伏这样的新兴产业来说,只是“饮鸩止渴”。业内专家指出:“目前国内的补贴政策精确性不够,不管企业有没有核心竞争力,都能领到补贴,这种补贴不仅没有起到最大限度地激发优秀企业的作用,反而成了维持落后生产力的推手。”

不仅如此,补贴标准和行业技术进步还缺乏联动性。国内虽然在逐年降低补贴标准,但这种标准多是人为制定,与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下降比例并不紧密挂钩,且没有从全产业链的角度出发,将补贴比例与装机容量结合起来考量。

这些都给产业政策的实施留下了诸多隐患。2011年,与光伏电池快速降价相反,政策提出的是高额补贴,再加上地方的项目核准权限,引发西部数省区爆发性的大规模光伏电站建设热潮。但因为与光伏中长期规划和电网建设衔接不力,“大跃进”式抢建的光伏电站最终面临着闲置“窝电”的严峻形势。

与此同时,作为分布式开发示范的金太阳工程,由于机制漏洞,缺乏相关配套规范,也面临着“隔靴搔痒”的问题。据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包括若干产业领军者在内的一些公司已撤出了获金太阳计划批准的工程项目,主要原因就是补贴不足造成的项目亏本。

突破体制“网关”谋发展

2011年遭遇的“寒冬”,将光伏产业“穿新鞋走老路”的模式问题暴露无遗。2012年,产业发展面临供需失衡严重、企业利润空间不断受挤压、行业竞争愈加激烈、产业整合不可避免、国外资本入侵的局面,改变旧模式迫在眉睫。

众多业内人士认为,只有结合新能源特性,出台更多“造血式”的产业政策,突破体制“网关”,才能增强中国光伏企业在全球的竞争力。

“现阶段新能源发展离不开政府补贴,但补贴政策要破除行政因素,体现效率原则,引进竞争机制,这样才能激发企业自身的造血功能。”李胜茂指出,首先要实现总量控制,每年的补贴力度一定要和光伏发展的目标结合起来,而发展目标的制定,又要和电网的消纳能力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光伏产业的发展一定要把目标放在惠及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上。其次,要像比利时等国的“绿色证书政策”一样,用光伏发电的补贴设计出一种优胜劣汰的机制,把有限的资金运用到有真正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上去。

而在江华看来,当前我国光伏发电最核心的障碍还是光伏并网难。这有赖于从国家层面上推行电力机制改革,确定独立的输配电价,还原电网企业的输配电功能,使垄断业务与竞争性业务分离,电力调度机构与盈利主体分离。进一步加强政府监管,实现电网的公平开放、公平接入,给可再生能源一个适宜的发展环境。与此同时,加速智能电网建设,从技术上加大并网的可能。

另外,规范行业发展、完善标准体系、推动技术创新、发展配套辅料与设备也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光伏产业联盟建议,国家应结合市场机制,制定长远的产业发展政策,明确执行细节和评估程序。例如,设置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度和光伏发电配额制度,从政策和制度上明确国家和地方用电上可再生资源发电比例的大小,尤其是光伏发电部分。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