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享:技术转移的创新模式
当前,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科技成果转化已成为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科技成果扩散、流动、共享、应用,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实现科技经济紧密对接、建设产学研深度融合体系必不可少的环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文将介绍国际知名的技术转移创新模式相关案例。
01 德国史太白(Steinbeis)技术转移中心——将有效知识与成功应用联系
史太白中心是一个由约1100家转化公司组成的全球协会,业务遍及研发、咨询、培训、转移等各环节,形成了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的技术和知识转移网络。
组织架构高效完善:
上为史太白中心组织架构图
组织架构自上而下为技术转移发展建言献策。理事会由政府经济部、科技部、工业联合会、高校、科研机构、工商会的20名代表组成,政府代表占半数以上。董事会主席兼任基金会主席,同时担任技术转移公司总经理,负责日常运转。技术转移公司为基金会的全资子公司,管理技术转移、咨询中心、研究中心及其他下属公司。
推行扁平化管理:
总部与技术转移中心之间建立灵活高效的运作机制。基金会制定服务准则,指导和督促下属技术转移中心按基金会章程提供服务。各技术转移中心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运营,在涉及经营、管理的具体事务中有独立决策权,无需请示董事会同意。这种外松内紧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各技术转移中心的积极性,最大程度上实现了技术拥有者、史太白以及企业之间的共赢合作。
02 美国斯坦福大学技术转移办公室(OTL)模式——首创技术经理人的成果转化模式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斯坦福大学首创的OTL模式受到大多数美国大学的认可,成为当代美国大学技术转移的主流模式。在OTL模式中,专利发明人向OTL提交“发明和技术披露表”,之后技术经理(Technology Manager)将负责此后的全过程,包括是否要将此发明申请专利,以及之后的技术评估、申请专利、营销谈判等。
均衡的利益共享和收入分配制度:
在该模式下,专利权主体享有所在大学知识产权独占经营权利,拥有较高的自主权,给予了充分的权限。同时在利益和收入分配制度方面,技术经理人一般占15%(自收自支),学校占85%,其中技术发明人、院系,和学校各占1/3。合理的利益分配和激励机制既吸引了许多技术专才和工商管理人才加入OTL成为技术经理人,也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的良性循环。
专业的技术经理人人才队伍:
技术经理人是懂科研、懂法律、懂商业的团队,胜任一项技术从披露到转让的全过程。
03 韩国技术保证基金(KOTEC)——通过技术担保解决科技与金融的融合难题
随着研究成果的逐步增加,韩国出现了大量成果结题后束之高阁的情况,“技术保证基金(KOTEC)”应运而生,成为韩国科技金融机构的代表。KOTEC承担政策引导、专业支持和技术金融担保职责,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无形资产进行评价评估,通过技术担保解决科技与金融的融合难题。
构建研发技术评价系统:
为降低金融担保风险,KOTEC成立了中央技术评价研究院、未来创新研究室,对产业发展和技术价值进行全方位研究,构建了适用于中小企业技术成果评价的技术鉴定体系、技术评级体系(KTRS)、技术信用鉴定人证书制度,为其担保活动提供可靠性依据,在金融机构中获得较高信用度。
上为韩国基金信用担保流程图
推动新兴技术研发:
KOTEC打通了金融机构、风投企业、创业企业的资金流动瓶颈,提升了社会资本对国家关注领域的技术投入,推动了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获得担保的中小企业经营收益率普遍高于一般企业,风险投资企业和创业企业的产品附加价值率也普遍高于一般企业。
同时KOTEC所构建的技术评级体系,解决了金融机构信用贷款过程中的担保难题,金融机构对创业企业的信贷资金反过来又对技术研发的持续和升级提供了支持。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