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
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一五”以来,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我区物流业保持了较快增长势头,物流总量迅速扩大,物流企业快速成长,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完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为下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物流总量迅速扩大。2010年,全区货物运输量达到15亿吨,是2005年的2.1倍,“十一五”年均增长15.5%。其中,铁路6.5亿吨,年均增长24.2%;公路8.5亿吨,年均增长10.8%。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4800.7亿吨公里,是2005年的3倍,年均增长24.5%。其中,铁路2539.5亿吨公里,年均增长14.7%;公路2261.1亿吨公里,年均增长47.5%。2010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876亿元,年均增长14%,占服务业增加值的20.9%。
(二)物流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铁路、公路、航空场站和货物运输枢纽等设施明显改善,以现代物流理念建设的各类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得到较快发展。截止2010年底,全区铁路线路通车里程达到9500公里,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5.7万公里,分别比2005年增加3100公里和7.7万公里;物流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十一五”累计开工建设78个投资1亿元以上的物流园区,赤峰红山物流园、通辽经济开发区物流园、鄂尔多斯阿康物流园、巴彦淖尔临河农畜产品(保税)物流园等一批重点物流园区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三)物流市场主体快速成长。培育了安快、中昊、巴运、通运、内蒙古物资储运等一批本土物流企业,引进了中远、敦豪、宅急送、中外运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初步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和各种服务模式的第三方物流市场主体。截止2010年底,全区注册登记的物流企业达到1913户。其中,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的物流企业达到210户,3A级以上物流企业达到18户。
(四)专业化物流体系初步形成。围绕工业化发展,以煤炭、化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为重点,推动建设了一批物流枢纽、物流园区,初步形成了工业物流体系。围绕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加快建设了一批农畜产品市场及冷链系统,培育形成了粮油、瓜果、蔬菜、肉禽蛋等农畜产品物流体系。围绕城乡居民消费,加强商业网络和配送中心建设,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推动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家电、汽车下乡,培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商业物流体系。围绕煤炭、石油、木材、矿产品等产品的进口和食品、服装、机电等产品出口,加强口岸建设,积极承接国际物流外包业务,国际物流得到较快发展。
(五)物流业技术水平逐步提高。制造企业、商贸流通企业开始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实施流程再造和服务外包,在生产组织、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运输和仓储等方面实行一体化运作,有效降低了物流成本。重点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和物流企业注重采用信息管理技术、GPS全球定位系统、电子数据交换技术、BC条形码技术、RFID无线射频管理技术以及立体高层货架、托盘、集装箱等物流新技术、新装备,增加了金融、保险、通讯、信息、法律服务等专业配套服务功能,物流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部分地区、物流企业积极整合信息资源,加强物流信息网络建设,初步形成了一批区域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展望“十二五”时期,我区物流业发展面临诸多机遇。一是国家实施向北开放战略,加快欧亚大陆桥通道建设,进一步加强与俄蒙等国家资源开发和对外贸易等方面合作,为我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二是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等战略,并把物流业列入调整和振兴的十大产业,出台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为我区物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三是我区加快推进国家能源重化工、有色金属加工、绿色农畜产品加工等基地建设和城镇化进程,为物流业发展开辟了市场空间。四是我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区域经济协作,推动城乡协同发展,也对物流业发展提出了客观需求。
但是,我区物流业发展中还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主要是:我区产业和产品初级化、低端化,物流附加值较低,物流通道和基础设施建设压力较大;物流企业规模小,专业物流、第三方物流发展相对滞后,社会物流成本较高;物流企业税费负担较重,新技术、新装备应用不够普遍,信息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物流管理职能分散,人才短缺,统计体系不健全。
第二章 发展思路、原则和目标
第一节 发展思路
“十二五”时期,我区物流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和向北开放战略机遇,发挥我区资源、产业和区位优势,围绕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培育物流市场主体,拓展物流服务领域;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物流网络和服务功能;整合物流资源,促进物流业集聚发展;推进物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升物流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努力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承东启西、北开南联的区域性物流基地和联通欧亚的国际陆路物流基地。
第二节 发展原则
——市场配置资源,政府营造环境。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发挥政府鼓励、引导和支持作用,加强组织协调,加大扶持力度,为现代物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加强规划引导,做好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的协调和衔接,合理布局重大项目。坚持物流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相协调,与产业发展相配套,防止盲目重复建设。
——整合存量,扩大总量。打破条块分割,整合和利用现有物流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围绕交通枢纽、中心城市、商品集散地和产业基地集中建设一批大型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促进物流企业集聚,实现物流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物流业发展,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物流业体系。重点推动煤炭、化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和商贸物流发展,带动物流业整体水平提高。
——技术创新,科学发展。积极推广应用新标准、新技术、新装备,加快物流业信息化步伐,创新管理和服务方式,提高物流效率。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鼓励发展产品与包装物回收物流、废弃物物流和绿色物流,支持物流业节能减排。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区“两区一带”物流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物流运输网络便捷高效,物流技术和信息化程度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建成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物流体系,物流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点。
——物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货物运输量达到32亿吨,货物周转量达到11950亿吨公里,“十二五”期间分别年均增长16%和2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达到1800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5%。
——物流整体运行效率显著提高,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第三方物流的比重明显增加。
第三章 发展布局
根据我区的经济结构、产业布局、交通条件、区位特点等因素,构建西部物流区域、东部物流区域和口岸物流带“两区一带”的现代物流业发展格局。
第一节 西部物流区域
西部物流区域包括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兰察布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乌海市和阿拉善盟。该区域工业基础好、物流关联度高,商贸流通业较为发达,综合运输网络较为完善。要发挥呼和浩特、包头国家级物流节点城市的作用,重点围绕呼包鄂城市群和沿黄河沿交通干线产业带建设,推进物流产业集聚,加强与京津冀协作,形成连接西北、华北经济区,连通欧亚大陆的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物流基地。
——呼和浩特市。以打造西北地区商贸中心为目标,加快建设市场群和新商圈,大力发展商贸物流。发挥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枢纽作用,积极对接环渤海经济圈港口群和面向蒙古、俄罗斯的口岸群,建设陆港群和空港物流园区,形成对接环渤海及国际市场的物流核心区。
——包头市。发挥国家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围绕煤化工、冶金、装备制造、稀土等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发展煤炭、矿产品、冶金产品、装备制造零部件及产成品物流,组建跨地区大型物流企业,加快专业性物流园区建设,打造制造业物流基地。
——鄂尔多斯市。加快公路、铁路通道及货运枢纽场站建设,围绕国家能源、重化工和装备制造等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煤炭、化工产品、装备制造零部件及产成品等物流,规划建设国家级煤炭交易中心,形成我国重要的煤炭化工物流基地。
——乌兰察布市。发挥了区位和交通枢纽优势,加强与天津港、二连浩特口岸对接,规划建设大型物流园区和内陆港,大力发展面向京津冀的煤炭、农畜产品等物流,面向俄蒙的建材、商贸等物流,面向西北地区的进口矿产品、农资等物流。
——巴彦淖尔市。围绕阴山沿线有色产业开发、特色农产品生产、境外资源开发,建设大型物流园区和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重点发展煤炭、矿产品、有色金属和番茄、瓜果、粮油等特色农产品物流。
——乌海市。围绕自治区 “小三角”区域中心城市和能源、化工、冶金建材等产业基地建设,建设PVC交收仓储中心、焦炭交易中心和综合性物流园区,加快发展煤炭、化工产品、冶金建材产品、商贸等专业物流。
——阿拉善盟。以服务乌斯太经济开发区为重点,围绕煤及加工产品、盐盐加工产品两条产业链,重点发展煤炭、化工产品物流。加快物流园区、配送中心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商贸、农畜产品物流。
第二节 东部物流区域
东部物流区域包括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该区域人口相对集中,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交通网络日趋完善。要发挥海拉尔、乌兰浩特、赤峰、通辽、锡林浩特等中心城市作用,重点围绕蒙东地区煤电、煤化工、有色金属冶炼加工、绿色农畜产品加工等基地建设,打通出海通道和连接俄蒙的口岸通道,加强与环渤海、东北经济区及俄蒙的物流协作,形成连接东北、华北经济区,连通俄罗斯、蒙古的重要物流基地。
——呼伦贝尔市。充分发挥与俄蒙交界的区位优势,以打造哈大齐呼工业走廊为契机,围绕能源、化工、农畜产品等基地建设和进出口贸易,积极发展煤炭、化工产品、农畜产品、进出口产品等物流。
——兴安盟。加强物流通道建设,立足本地区特色产业和煤化工项目建设,积极发展煤炭、矿产品、化工产品、建材、农畜产品等专业物流。
——通辽市。发挥交通枢纽优势,围绕煤化工、有色、玉米深加工等基地建设,积极对接大连、营口港,扩大通辽内陆港、集装箱中转站经营规模,建设大型综合性物流园区,发展煤炭、矿产品、化工产品、农畜产品等专业物流,形成我国东北经济区重要的物流基地。
——赤峰市。充分发挥面向京津唐、连接蒙冀辽的区位优势,畅通出海通道,围绕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和煤化工、钢铁、有色、农畜产品等产业基地建设,发展煤炭、矿产品、建材、商贸等专业物流,积极建设与锦州、天津等港口对接的内陆港,形成连接东北、华北的重要商品物流集散地和自治区东部出海物流基地。
——锡林郭勒盟。以资源及加工产品输出和进出口贸易为重点,加快连接港口、口岸的物流通道和货运枢纽场站建设,大力发展煤炭、石油、化工、农畜产品、进出口产品等专业物流。
第三节 口岸物流带
口岸物流带包括自治区沿边开放的十九个口岸,是我国向北开放的前沿。要以满洲里、二连浩特、策克、甘其毛都、满都拉、珠恩嘎达布其、室韦等口岸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围绕煤炭、石油、木材、矿产品等进口资源及食品、服装、机电等出口产品,积极承接国际物流外包业务,大力发展国际物流,形成连接俄蒙及欧洲的陆路口岸物流产业带。
——满洲里市。以边境口岸为依托,重点发展以石化、木材、钢材、建材、煤炭、果蔬等为主的国际物流,形成我国对俄蒙开放的重要国际物流基地。
——二连浩特市。完善口岸物流设施,加快铁路、公路国际物流园区建设,重点发展以煤炭、石油、矿产品、木材、机电产品、农副产品和日用消费品为主的国际物流,形成我国对蒙开放的重要国际物流基地。
第四章 物流体系建设
围绕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发挥陆路口岸优势,构建工业物流、农牧业物流、城乡物流和国际物流四大物流体系。
第一节 工业物流体系建设
围绕工业基地建设,加强物流业与工业的融合,大力发展专业物流,形成支撑工业化发展的物流体系。
大力发展煤炭物流。围绕国家煤炭基地建设,通过联合兼并组建一批大型专业化煤炭物流企业,推进煤炭物流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在煤炭生产基地和中转基地,建设鄂尔多斯大路煤炭物流园、锡林郭勒正蓝旗煤炭物流园、通辽霍林郭勒煤炭物流园区、集宁七苏木煤炭物流园、赤峰元宝山区煤炭物流园、内蒙古铁达煤炭物流园等一批大型煤炭物流园区,实现煤炭资源就地洗选、混配、集散,提高煤炭的附加值和综合利用率。推动东胜、霍林河等煤炭交易中心建设,积极发展煤炭金融、保险、期货等延伸服务,打造以煤炭物流为主体,交易、加工、金融、保险、期货等一体化的综合性煤炭物流基地。加强与蒙古国在煤炭资源开发方面的合作,加快口岸通道和物流园区建设,扩大满洲里、二连浩特、甘其毛都、策克等口岸煤炭进口规模,发展进口煤炭物流业务。
大力发展化工物流。围绕国家新型化工基地建设,引进国内外大型化工物流企业,推动化工物流专业化。大力发展液体、气体化学品管道物流,建设鄂尔多斯—京唐港二甲醚和甲醇两条输送管道,以及克什克腾—北京、鄂尔多斯—京津冀、鄂尔多斯—武汉、通辽—沈阳、呼伦贝尔—哈尔滨五条煤制气输送管道。加快发展特色化工产品物流,依托鄂尔多斯、包头、乌海、锡盟等化工生产基地,建设包头新奥蒙华物流园、锡盟多伦联邦物流园、鄂尔多斯棋盘井化工产品物流中心、呼伦贝尔大雁化工产品物流中心等一批化工产品专业物流园区,筹建国家级甲醇、PVC等特色化工产品交易中心,提高特色化工产品集散能力。
加快发展冶金建材物流。推动鹿畅达、二冶昕隆等冶金建材物流企业联合重组,整合社会散、小钢材、建材市场等资源,发展成为跨地区大型专业化物流企业。支持发展建筑材料标准化加工、配送,提高物流附加值。鼓励发展矿产品、水泥等散装物流。围绕冶金建材生产基地和产品需求量较大的地区,推动建设包头钢铁深加工物流园、乌海众利惠农物流园、乌兰察布重联建材物流园、喀喇沁旗和美工贸物流园等一批重点项目。积极发展重型汽车、工程机械、铁路机械、煤炭机械、风电设备等装备制造业零部件和产成品物流,加快包头装备制造物流园、鄂尔多斯东胜装备制造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形成服务包头、鄂尔多斯等装备制造业基地的物流体系。积极发展产品与包装物回收物流和废弃物物流,支持绿色环保型物流。
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鼓励钢铁、有色、化工、建材、装备制造等行业大型企业运用供应链管理技术,推进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的物流整合,分离外包物流业务,提高核心竞争力。支持包钢、一机、二机、蒙西等大型企业利用现有场地、设施及营销网络等,在做好企业物流的基础上,发展社会化物流服务。引导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联合组建第三方物流企业。支持大型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结成战略联盟,开展物流金融、物流加工、原料采购、产品营销等拓展服务。组织实施一批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示范工程,促进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业有机融合、联动发展。
第二节 农牧业物流体系建设
围绕现代农牧业建设,完善农牧业物流基础设施,形成农畜产品销售和农牧业生产资料供应的双向物流体系。
加强农畜产品市场建设。加大现有市场的升级改造力度,重点完善检测检验、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功能,加强与外埠市场的联合,提高辐射能力和运营效率。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规划建设一批大型农畜产品批发市场,重点推动建设呼和浩特西龙王庙福胜农畜产品批发市场、乌兰浩特市绒毛批发市场、赤峰西城市场扩建工程、巴彦淖尔五原鸿鼎农贸市场扩建工程等项目。
完善农牧业生产资料配送体系。加强农牧业生产资料仓储、配送设施建设,扶持农牧业旗县改造或建设标准化的农牧业生产资料仓储配送中心。培育壮大县域农牧业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完善县、乡、村配送网络,提高种子、化肥、农药、农机、饲草料配送能力。
大力发展粮食和冷链物流。加强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推广粮食四散运输,加快建设呼伦贝尔粮食物流中心、乌兰浩特粮食物流中心、鄂尔多斯粮食物流中心等项目。加强农畜产品批发市场冷冻、冷藏、预冷、保鲜等设施建设,在大中城市周边规划建设一批生鲜农畜产品低温配送和处理中心。重点支持发展乳制品、牛羊肉、马铃薯、特色蔬菜瓜果等冷链物流,提高鲜活农畜产品冷链物流比重,推动建设通辽三元冷鲜肉配送中心、锡盟元盛肉类配送中心、满洲里大中华果蔬仓储物流中心等冷链物流项目,逐步建立辐射全国和俄蒙的农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推动“农超对接”,支持大型连锁超市、农畜产品流通企业与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直接对接,减少农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
第三节 城乡物流体系建设
围绕城乡居民消费、商业贸易、旅游会展、工程建设等物流需求,完善配送网络,加快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培育专业化物流配送企业,形成支撑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物流体系。
建立物流园区、配送中心和配送网点等多层次的城市配送网络。以中心城市为重点,在城市周边建设或改造一批物流园区,形成城市物资供应的集散中心,实现长途运输与短途运输的合理衔接,重点推动建设呼和浩特白塔蒙西国际物流园区、包头昆都仑区边墙壕仓储物流中心、乌兰浩特物流园区、通辽市开发区综合物流园区、赤峰红山物流园区、锡林浩特民禾物流园区、鄂尔多斯易兴物流园区等项目。依托各类专业批发市场,建设食品、家俱、装饰装潢、五金家电等商品配送中心,建立健全社区配送网点,形成较为完善的城市配送网络。重点推动呼和浩特雨润农副产品交易配送中心、包头润恒现代农副产品物流园区、鄂尔多斯华研商贸配送中心等项目建设。建立支持电子商务的城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与物流园区、配送中心、工商企业、银行、税务、保险等机构信息共享。
推动消费品物流向农村牧区延伸。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旗县中心城镇建设一批专业化、社会化生活资料配送中心,重点推动通辽日升日美物流配送中心、宁城农村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准格尔阳光百货配送中心等项目。进一步扩大农家店覆盖面,实现全区所有嘎查村全覆盖。
推动城乡物流配送专业化。鼓励专业运输企业开展城乡配送,支持商业、仓储、运输等企业实行跨行业联合、并购,形成具有规模优势的城乡物流配送企业,提高配送专业化水平。适应电子商务和连锁经营发展的需求,鼓励企业应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发展面向流通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同配送。发挥邮政快递的作用,协同社会配送与快递物流企业,大力发展网货配送与速递物流业务。推进城市配送车辆的标准化,满足城市效率、安全、市容、环保等要求。规范城市配送交通管理,解决城市快递、配送车辆进城通行、停靠和装卸作业问题,禁止不符合标准的车辆进行货物运输。
第四节 国际物流体系建设
抓住国家实施向北开放战略的机遇,加强与俄蒙等国家的合作,培育国际物流企业,大力发展国际物流。
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和物流通道建设,优化口岸通关作业流程,提高通关效率。满洲里、二连浩特要加快发展适应国际中转、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国际转口贸易业务要求的国际物流,推动满洲里新国际货场、二连浩特铁路和公路物流园区建设,形成对俄蒙国际贸易的大型国际物流港。加强策克、甘其毛都、满都拉、室韦、珠恩嘎达布其等口岸物流园区建设,积极发展煤炭、木材、矿产品等物流。
拓展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海拉尔国际机场、满洲国际机场国际货运业务,推动包头、鄂尔多斯机场升级为国际机场,加快呼和浩特国际空港物流园、阿康国际空港物流园等项目建设,积极发展国际空港物流。加强与天津、秦皇岛、锦州、大连、黄骅等港口的合作,推动建设一批内陆港,开拓国际物流业务。
第五章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 物流通道建设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铁路、公路、航空等多式联运网络,形成贯通东西、出区达海、连接口岸三大物流通道。
1.东西大通道。加强联接自治区东西部地区的铁路和公路通道建设,形成第二条铁路干线和第二条便捷公路通道。加快建设盟市间、盟市到旗县、主要交通干线到重点工业园区间的高等级公路,初步形成区内干线公路网骨架。加快东胜—包头—集宁高速公路扩能改造,构建呼包鄂中心城区2小时公路圈、呼和浩特—包头—临河—乌海—鄂尔多斯4小时高速公路圈。
2.出区通道。加快出区铁路通道建设,重点建设鄂尔多斯至曹妃甸、锡林郭勒至曹妃甸、锡林郭勒至绥中港三条煤运下海通道,建成巴彦乌拉—阜新、北京—通辽、叶百寿—赤峰等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开工建设临河—哈密、正蓝旗—张家口等铁路干线。全面建成至周边8省区大城市的14条高速公路出区通道,重点建设通辽—好力堡、赤峰—茅荆坝、大饭铺—十七沟、京新高速呼和浩特—集宁—韩家营、临河—哈密等高速公路。
3.口岸通道。加快建设甘其毛都、满都拉、珠恩嘎达布其、阿日哈沙特、黑山头口岸的跨境铁路。全面建设自治区对俄罗斯和蒙古已开放口岸的高等级公路,到2015年,口岸公路全部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其中,策克、甘其毛道等重点口岸公路提高到一级。
第二节 综合交通枢纽和站场建设
统筹规划综合交通枢纽,重点建设公路和铁路枢纽,加强城市道路与铁路、公路站场和机场的有效衔接,逐步推进货运“无缝对接”。公路运输枢纽重点建设呼和浩特、包头、呼伦贝尔、通辽、赤峰、鄂尔多斯、巴彦淖尔、满洲里和二连浩特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工程。铁路枢纽重点建设呼和浩特、通辽、集宁、东胜等地区综合枢纽。
在综合交通枢纽、公路铁路干线、产业园区等,建设一批铁路集运站、战略装车点和公路货运站场,实现多种运输方式的有效对接,提高运输效率。到2015年,煤炭、化工产品、钢铁、粮食等大宗货物主要通过铁路集运站、战略装车点和公路货运站集中发送。
第三节 物流园区建设
改造升级现有物流园区,进一步完善仓储、加工、配送、分拣、包装、信息等服务功能。加快在建物流园区建设进度,尽快投入运营。在物流节点城市、产业基地和交通枢纽,充分利用运输场站、仓储基地等基础设施,按照布局集中、用地节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的要求,规划建设一批大型综合性物流园区,提高物流运作的规模效益。加强物流园区中转联运设施、仓储设施和公共信息平台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广应用新标准、新技术、新装备,积极引入金融、税务、海关、检验检疫等功能,提高综合服务能力。物流园区建设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建设规划搞好衔接,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第四节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充分利用现有电子政务系统,整合物流信息资源,加快建设商务、金融、税务、海关、邮政、检验检疫、交通运输、工商管理等部门一体化的自治区政府物流管理服务平台。推动西部物流区域、东部物流区域和口岸物流带的区域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公路、铁路、航空、邮政等运输与服务方式信息网络建设,建立物流信息采集、处理和服务的交换共享机制,鼓励城市间、行业间和企业间物流平台的信息共享。支持物流园区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宏观指导和组织协调
建立由自治区政府主管领导负责,自治区发改、经信、财政、商务、交通、通信、公安、工商、税务、质监、统计、口岸、铁路、民航、海关、邮政等相关部门参加的自治区物流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协调我区物流业发展中的有关重大问题和政策。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自治区发改委,增调专人,负责日常工作。各盟市政府也要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加强对地方物流业发展有关问题的研究与协调。充分发挥物流协会等社团组织的作用,促进行业自律。建立物流业统计分析、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加强对物流业运行的监测与分析。
(二)大力培育物流业市场主体和服务品牌
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各类企业进入物流市场。支持现有运输、货代、仓储、联运、快递企业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大力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继续引进国内外知名第三方物流企业在我区设立分支机构或地区总部,推动安快、中昊、巴运等本土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方式扩大经营规模,扶持一批中小物流企业做大做强。重点培育发展20户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名牌物流企业,到2015年力争3A级以上物流企业达到50户以上。
(三)推进物流服务的专业化和社会化
加强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流通业的融合,推动生产和商贸企业外包物流业务或利用现有仓储、运输设施和营销网络等,组建独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推动物流企业与生产、商贸企业的协作,促进供应链各环节有机融合,实现采购、生产、销售和物品回收物流的一体化运作。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流通企业的现代化。大力发展多式联运、集装箱运输、特种货物运输、厢式货车运输以及重点物资的散装运输等现代运输方式,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建立高效、安全、低成本的运输系统。加强运输与物流服务的融合,提高物流的专业化水平。
(四)推动物流标准制定推广和新技术、新装备应用开发
根据国家物流标准规划,加快制定我区物流通用基础类、物流技术类、物流信息类、物流管理类、物流服务类等标准,完善物流标准化体系。加快物流管理、技术和服务标准的推广,鼓励物流企业和有关方面采用标准化的物流计量、货物分类、物品标识、物流装备设施、工具器具、信息系统和作业流程等,提高物流的标准化程度,以物流的标准化促进物流的现代化。积极推广集装箱技术和单元化装载技术,推行托盘化单元装载运输,大力发展集装箱车、重型载货汽车、大吨位厢式货车和甩挂运输等组织方式,降低物流成本。鼓励物流企业采用条形码、智能标签、无线射频识别、电子数据交换、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加强物流技术装备的研发与生产,支持物流企业自主创新,鼓励企业采用仓储运输、装卸搬运、分拣包装、条码印刷等物流技术设备,提高物流技术装备水平。重点选择安快、巴运、中昊、通运等20户物流重点企业和包头新奥蒙华物流园、赤峰红山物流园、通辽物流园、东胜华研物流中心等20个大型物流园区开展物流新标准、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应用试点。
(五)多渠道增加对物流业的投入
各类金融机构要探索和开发收费权、股权质押、仓单质押、存货监管融资等符合物流企业经营特点的金融产品,中小企业担保机构要积极为符合条件物流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促进金融机构加大对物流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列入国家和自治区规划的重点物流业建设工程,支持通过银行贷款、股票上市、发行债券、增资扩股、企业兼并等途径筹集建设资金。对涉及全区性、区域性的大型物流建设工程,自治区服务业专项资金以贷款贴息等方式重点给予支持。各级政府中小企业、科技、信息等专项资金,可以扶持物流企业技术改造、新技术开发和信息平台建设。原划拨土地建设的物流、仓储设施,政府收回进行招标拍卖的,所得收入除进行拆迁安置外,其余部分全部用于支持物流项目建设。自治区人民政府将安排奖励资金,用于对引进知名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地区和创造知名物流服务品牌的企业的奖励。
(六)加大对物流业政策支持力度
税收政策方面,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的土地使用税参照工业企业土地使用税征收及补贴办法实施,缴纳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的,可按规定程序审核后适当减免土地使用税。改造利用废弃土地,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物流项目,经批准5年内免征土地使用税。经自治区批准的物流园区内的企业,享受自治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企业同等税收优惠政策。新办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新办民营运输企业2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2年后减半征收3年。生产和商贸企业剥离物流功能,组建具有法人资质的物流公司,自物流公司注册登记之日起2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2年后减半征收3年。对纳入国家试点名单的物流企业及所属企业将承揽的运输业务、仓储业务分包给其他企业并由其统一收取价款的,以该企业取得的全部收入减去付给其他企业的费用后的余额为营业税的计税基数,实行差额纳税。物流企业进口物流设备可按国家有关规定免征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为物流企业购买符合规定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专用设备,设备投资的10%在政策规定期限内可抵免应纳税额。物流企业并购重组,全额返还并购重组涉及税收的地方分享部分。
在土地政策方面,对列入自治区物流业发展规划的物流园区和物流配送中心项目,要优先保证建设用地,土地出让金按照国家2009年规定的工业用地最低价标准执行。按城市规划对旧仓库设施进行拆迁异地改造且新建物流配送中心和物流配送站的,在拆迁或收回企业土地使用权和建筑物时,应在城市规划用地中给予相应安排。
在市场准入政策方面,凡具备或租用必要的运输工具和仓储设施,至少具有从事运输(或运输代理)和仓储两种以上经营范围,能够提供运输、代理、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等一体化服务,并具有与自身业务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的企业,均可登记注册为物流企业。物流企业办理登记注册时,除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外,其他前置性审批事项一律取消。
在其他政策方面,物流企业用电、用水价格,按普通工业用电、用水价格执行。使用大型冷藏、冷冻和冷链加工设备的重点物流企业的用电,按大工业用电给予保障。畅通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严禁乱收费、乱罚款。制定科学的城市货车通行管理办法,为重点物流企业的小型配送车辆在市区通行、停靠提供便利。减化通关手续,推行物流企业与口岸通关监管部门信息联网,鼓励海关、检验检疫、货运代理、报关报检、场站服务等部门实行“一站式”服务。
(七)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
组织人事部门要加强对物流业管理干部的培训,提高管理干部的思想认识和执政能力。劳动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物流行业的企业家、经理人及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实施现代物流人才教育工程,自治区相关高等院校、职业学校要开设现代物流管理、营销、电子商务、应用技术等专业,开展物流业人才培养和培训,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鼓励物流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产教联合、校企联合,提高物流企业的管理水平。重视现代物流管理和技术人才引进工作,物流企业引进高级管理、技术人才,各地区要在落户、家属安置、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优惠待遇。
(八)推进物流业对外开放和区域协作
进一步扩大物流业对外开放,依托我区能源、冶金、化工、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等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引进国内外第三方物流企业。鼓励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在我区设立分支机构,联合、收购、兼并区内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引导区内物流企业拓宽发展空间,积极“走出去”,开展跨地区物流业务。加强与周边省区的物流协作,开展物流方面的政策协调和技术合作,实现物流业务的有效对接。加强与天津、大连、锦州、曹妃甸等港口合作,积极发展内陆港,促进港口物流向内地延伸。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