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商贸流通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扬州市商贸流通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商贸流通业是指商品流通和为商品流通提供服务的产业,主要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租赁与商业服务业、居民服务与其他服务业等,是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动力,是需求决定供给、市场决定生产格局建立的主要传导力量,更是构建和谐稳定、繁荣文明社会形态的牢固基石,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性、基础性、支柱性产业。
根据中央十七届四中全会、全国十一届四次会议精神和扬州市“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为推进扬州商贸流通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特编制《扬州市商贸流通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第一章 规划期限与范围
一、规划期限:从2011年起至2015年。
二、规划范围:按照市委、市政府“十二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本规划覆盖全市商贸流通业行业和重点企业;在地域上,围绕我市“一体两翼”的发展构架,以市区为核心,以江都、仪征为重点,覆盖全市各县(市、区),扬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扬州新城西区、扬州蜀岗瘦西湖风景区、扬州化学工业园区。
第二章 规划依据
一、《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二、《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三、《各县(市、区)城市总体规划》
第三章 “十一五”扬州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回顾
“十一五”以来,我市商贸流通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的目标,坚持“政府引导、多方投资、加强监管、城乡统筹”的原则加快发展,使我市商贸流通业有了显著提升,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扩大消费、增加就业、满足城乡群众物质生活需求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商业规模不断扩大
“十一五”期间,全市商贸流通业主要经济指标均提前实现了五年翻番的总体目标。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十五”期末的306.8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719.48亿元,比2005年净增412.68亿元,年均增长18.6%,较“十五”期间12.5%的平均增幅提高了6.1个百分点。48家重点批发市场年成交额689.9亿元,比2005年的242.1亿元净增447.8亿元,年均增长23.3%。餐饮住宿业营业收入89.68亿元,比2005年的41.23亿元净增48.45亿元,年均增长21.5%,高于社零增幅2.9个百分点。
2010年,全市商贸流通业(批发业、零售业、住宿业、餐饮业)实现增加值190.24亿元,同比增长17.9%,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2.28%,占全市GDP的8.53%。
二、多层次商业体系形成
经过“十一五”的持续培育和发展,我市基本形成了有一个市级商业中心、四个市级商业副中心、六个区级商业副中心、一批社区商业示范区、十条商业示范街和千家“万村千乡”农家店、农资店网络构成的商业发展的总体构架。文昌商圈的中心地位日益提升,京华城中城商业副中心不断壮大;同时,社区商业布局和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已获批2个国家级社区商业示范区,4个省级社区商业示范区和32个市级社区商业示范区;文昌中路、汶河路、双东街、望月路美食街等一批集聚效应显著、文化底蕴深厚、建筑风格鲜明、基础设施完备、街区管理完善、拉动消费作用明显的市级特色商业示范街区已初具规模,成为促进中小商贸企业发展、弘扬商业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农村市场进一步拓展,新建农家店、农资连锁店逾千家,由农村市场——社区商业——商业街——商业副中心——商业中心五级城市商业布局和体系已基本形成。
三、国家政策推动效果明显
农村流通网络加快发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继续深入拓展,形成了以试点企业为龙头、乡(镇)级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市场流通网络。“十一五”期间,全市共新增本土万村千乡承办企业7家,新建、改造万村千乡农家店710个,农资连锁店300多个,有力地改善了我市农村消费环境,使广大农民在家门口享受了便捷、放心的消费。家电下乡不断深入,全市共备案家电下乡销售网点901个,截至2010年底,累计拉动家电下乡销售10.96亿元;家电以旧换新掀起家电换代热潮,截至2010年底,短短15个月全市已实现销售17.83亿元。家电下乡、以旧换新两项政策已累计为扬州市民争取国家财政补贴2.65亿元。
四、特色典型带动作用鲜明
扬州“三把刀”品牌效应进一步提升,传统特色更加鲜明。至2010年底,全市“三把刀”企业近500家,从业人员已超过5.5万人,扬州“三把刀”已成为扬州社会发展不可忽视,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扬州师傅”品牌进一步做靓,“十一五”期间培育了“扬州师傅”1400名。其中,沐浴行业700人,餐饮行业500人,美发行业200人,培育打造了一批“扬州大师”、“扬州名师”。“三把刀”名店名企进一步做大做强,2010年全市前10位的规模餐饮企业实现销售超过3亿元。陆琴脚艺、苏扬足疗等企业强势推动扩张连锁,顶酷、天姿和大三美发美容三足鼎立,连锁点遍布省内,并不断向省外延伸扩展。
五、引资立项成效突出
商贸业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为充分展示扬州商贸业对外开放新形象,集聚多种资源要素,不断改善和优化发展环境,我们多次承办了“中国·扬州商贸业招商引资推介会”,共签约项目141个,总投资189亿元。其中,外资项目11个,投资额1.87亿美元。签约的商贸项目投资领域广,技术含量高,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商贸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商贸业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2008年以来,我们坚定不移地把项目建设摆在工作的首位,千方百计抓项目,凝心聚力促投资,重点跟踪推动和服务247个总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重点商贸项目,全力推动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建成,早开业,早产出。3年来已累计完成商贸业投资277.92亿元, 推动68个商贸业项目竣工开业。通过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双轮驱动,带动了商贸流通业发展质态的新提升。
六、政府推动力度加大
一是抓好目标管理考核。“十一五”期间,市政府将年度商贸发展目标分解到各县(市、区)政府,各地政府再落实到具体的乡镇和有关部门,明确工作职责,形成上下一体互动联动,年初有目标,年中有督查,年末有考核的工作机制,为商贸流通业发展从组织层面上提供了保障。二是抓好政策意见引导。“十一五”期间,提请政府研究出台《关于提升商贸业典型发展水平的实施意见》等10余个商贸业引导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三是抓好网点规划引导。根据《扬州市区商业网点专项规划》建立了大型商贸流通业项目专项论证会等审核审批制度,推动各县(市)完成了商业网点规划,引导县(市)商贸流通业发展。四是抓好资金扶持引导。市财政每年安排200万专项资金助推商贸流通业发展。
七、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扬州商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商业网点布局不够合理,整体规划有待进一步修订和完善。2、商贸业战略地位不够突出,引导、鼓励和规范商贸业发展的政策相对较少,力度还不够。3、商贸企业总体竞争力不强,本土型大型商贸流通企业较少,产业集中度不强,未形成规模优势,市场占有率较低。4、商贸流通业信息化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小型、孤立的信息系统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层次较低,信息资源共享缺乏有效地协调整合,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新型服务业态发展相对滞后,物流配送、连锁化经营程度低,发展速度不快。5、商业管理监督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政府的调控手段和力度还不够,缺乏有效合理的监督机制,没有一支专职的执法队伍。6、对外开放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商贸流通业对外开放程度远低于制造业,对于国外资金、技术的利用和本土商贸产品的推广上“引进来,走出去”的模式尚未成熟,对外开放有待逐步提高。
第四章 “十二五”商贸流通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危机的背后蕴含着极大的机遇,如何在危机面前率先突围、化危为机,将是我市下一阶段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商贸经济工作要注重从变化的形势中捕捉和把握难得机遇、在逆境中发现和培育有利因素,变压力为动力,迎接市场挑战。总体而言,我市“十二五”期间商贸流通业面临着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一、“十二五”期间扬州市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机遇
(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为商贸流通业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贸易投资自由化、新一轮技术革命和市场竞争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全球供应链将加快发展,一些新兴市场国家也将积极构建辐射全球的流通体系,这就为我市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抢抓供应链发展机遇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决策,为商贸流通业发展增添了重要动力。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将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提出了立足扩大内需调整结构、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政策和措施。商贸流通业作为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将会更多更早地得益受惠,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三)城乡居民消费潜力的不断释放,为商贸流通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目前,我市正处于城镇化和市场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不断增加,2010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76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462元。“十二五”期间,随着收入分配格局调整、社会保障体制的完善和扩大消费政策的引导,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将不断增长,新型消费需需求和服务型消费需求将不断兴起,直接使商贸流通业受益。
(四)良好的区域联动,为我市商贸流通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长三角区域规划和宁镇扬同城化,为我市商贸流通业整合资源,增强区域间商贸紧密度,提供了空前密集的商机。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苏中机场、不断延伸的铁路,特别是“高铁时代”的来临,将极大地改变流通业的时空格局,为我市商贸业发展带来广阔前景,推动我市与一线发达城市的“无缝链接”。
(五)信息科技快速发展为提升流通业发展水平提供了技术支撑。每一次商贸流通业的大发展都离不开流通方式和商业模式创新,而互联网、物联网等先进科技的迅速发展和运用,为商贸流通方式和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提供了契机。
(六)内外贸一体化进程加快为流通业国际化发展提供了便利。随着我市对外开放程度日益加深,内外贸一体化进程加快,特别是内外贸管理体制一体化为我市商贸流通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提供了便利。
二、“十二五”期间扬州市商贸流通业面临的挑战
在快速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宁镇扬经济板块的过程中,扬州商贸流通业也将面临严峻的挑战,突出体现在:一是“重生产、轻流通”思想的影响还很深,流通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尚未成熟;二是扬州市经济形势总体来看将好于过去,但经济复苏的内生动力还不强,商贸流通业的优势正在弱化,新的流通业发展优势尚未形成,亟须调整产业结构;三是新兴的商贸服务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规模效应、品牌效应、技术效应尚未形成,整个商贸流通业的结构有待进一步的优化与转型;四是周围城市的竞争,在面临宁、镇、泰等周边城市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防止扬州商贸流通业发展边缘化等,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快自身发展,以适应“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总之,在新的一轮经济发展较量中,发挥合作与竞争精神,我市商贸流通业才能向更新、更精、更好的方向拓展。
第五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提升商贸流通业国际竞争力,打造“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的总体目标,坚持以商贸流通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商贸流通转型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健全现代流通体系、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为重点,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扬州区域性商贸中心城市的地位,构建多层次商业网络体系、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便民生活服务体系、商品交易市场体系、市场调控监管体系、特种商贸服务体系和绿色循环消费体系,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一)统筹协调、互动发展的原则。注重商贸流通业与工业化的协调互动,与城市化的相互促进,与其他服务业的协调发展,在扩大经济和城市规模的同时,扩大市场规模、吸纳游客规模和放大消费规模。
(二)市场运作、政府调控的原则。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各种要素自由流动、合理聚集,加强政府引导,利用规划、政策和项目进行合理调控。
(三)发挥优势、错位发展的原则。依托现有基础,利用自身优势,扬长避短,错位竞争,以社区商业为基础、以商圈物流为增长支撑,以新型业态为引领,协调发展配套服务业,提升发展传统服务业,塑造扬州商贸流通业的特色。
(四)项目支撑、规模发展的原则。树立大商贸、大流通的战略意识,通过高起点地规划建设一批具有核心带动作用的商贸流通项目,吸引人气,聚集商气,增强聚合辐射功能。
(五)以人为本、扩大就业的原则。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加快构建独具特色的现代流通体系,突出文化品位和生态效应,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大就业。
三、主要目标
(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十二五”期末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450亿元。
(二)“十二五”期末商贸流通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在11.5%左右。
(三)连锁业经营额580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例达到40%。
(四)重点批发市场实现交易额达1500亿元,年均增长18%;其中:重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交易额500亿元,年均增长17%;重点工业品批发市场交易额1000亿元,年均增长18%。培育交易额达300亿元大型批发市场集群1个,交易额100亿元大型批发市场集群3个。培育1个综合实力达全国一流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培育1个综合实力达全省一流的商品交易市场。
(五)全市网络购物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第六章 “十二五”商贸流通业的重点任务
(一)加强商业网点规划引导,促进商贸流通业有序发展
根据城市规模和商业发展需要,按照“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原则,加快《扬州市城市商业网点专项规划》的修编工作,以规划和规范的管理引导商业建设,对商业中心、商业副中心、社区商业以及专业特色商业街区进行合理定位,加快出台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实施办法,逐步建立由商务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联合听证制度,严格审批把关,形成功能明确、布局合理的多层次城市商业体系格局。
1、“十二五”期间重点推进文昌中心商圈、京华城中城等四个商业副中心、区级商业中心和县(市)核心商圈的培育和打造。一是推动文昌中心商圈的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在规划的指导下,加快中心商务区建设,完善和提升文昌中心商圈的功能,推动文昌中心商圈各类资源整合,特别是提升商圈的商务功能,在巩固苏中苏北地区第一商圈的基础上,争当区域性的商务中心。二是推动位于我市东南西北四个角的广陵新城、扬州商城、京华城中城和蜀岗商业副中心建设,与文昌商圈中心互相呼应,形成具有较强辐射力和吸引力的商业新格局,带动扬州商贸业的发展。三是推进区级商圈建设。推动维扬区级商圈建设,培育城市北部三圈,积极推进琼花园商圈接轨融入文昌商圈,加快建设文昌特易购、华懋财富广场、中集商业综合体等一批商贸项目,打造文昌姊妹商圈;以运河风光带改造和大王庙周边开发建设为重点,打造城市北部大王庙商圈。推进广陵区商圈建设,呼应扬州“东进东联”城市发展战略,打造以明发商业广场为中心的明发商圈,推进东部零售业、休闲娱乐市场繁荣;打造京杭之心商圈,加速建设集世界运河博览会永久性会址、金融集聚区、五星级酒店、滨水商业步行街、高品质住宅为一体的国际化综合商务区。推进邗江区级商圈建设,打造以金陵大饭店、富春大酒店、丹顶鹤酒店等为核心的来鹤台商圈,推动力保广场、望月路美食街、步行街、邗江路商业金融中心的建设。四是加强县(市)核心商圈的培育和打造,建设承载多种商品市场形式和多样化市场交易主体的商业中心,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层次分明、业态多样、体系完善的商业网点体系。
2、加强产地型批发市场空间布局引导,规划建设四大专业批发市场集聚区或集群:规划建设市区东部专业批发市场集聚区。以广陵商贸物流园区为依托,加快市区东部现有蔬菜、水产、家禽、副食品批发市场向园区集中,规划建设全市蔬菜、水产、家禽、副食品大型集散中心。规划建设市区西南部专业批发市场集聚区。以现有扬州商城、红星美凯龙、万都装饰城、万都五金城、高力汽配城等为基础,加快做大建材、家居、装饰五金、汽车配件市场集聚区。规划建设市区北部专业批发市场集聚区,扩大与提升毛绒玩具、木材、钢材、医药、二手车交易市场,做大国际汽车城,规划建设户外休闲用品城、精品家俱城,形成玩具、礼品、户外休闲用品、家俱、木材、钢材、建材、汽车4S店、二手车交易等市场集聚区。在盐盐路规划建设工艺美术产业园,形成以玉器、漆器、玉石料、古玩等传统文化工艺商品展示、交易为主的交易中心。规划建设江都专业批发市场集聚区。利用江都区位与交通优势,放大现有市场集聚效应,规划建设花木、皮鞋、五金、钢材等综合型市场集聚区。
3、着力打造文昌中路、汶河南路、双东街区、邗江金融一条街、望月路等一批商业街区,不断加快特色商业街建设,“十二五”期间重点打造一批集聚效应明显、文化底蕴深厚、建筑风格统一、基础设施完备、街区管理规范、拉动消费显著的商业示范街,努力提升商业街的载体作用,重点培育省、市级商业示范街(区)20个。
(二)推进现代流通发展,提升商贸流通业产业素质
1、大力推进连锁经营,引导连锁经营向多行业、多领域、多地区拓展,发展家电、食品、药品等专业连锁,运用连锁形式改组提升传统商业,确立连锁经营在流通业中的主导地位。引导我市汇银家电、宏信超市、中亚糖酒、大德生等总部设在我市的大型连锁企业,利用自身品牌、管理等优势,重点推进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物流配送体系的改造升级以及连锁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等,推动企业加速发展,扩大连锁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2、大力推进网络购物、电子商务企业发展。重点开展电子商务应用的试点和示范工程,支持一批新型电子商务项目的发展,整合批发市场电子商务资源,打造规范运行的电子商务平台,重点发展大型生产资料和生活消费品专业市场建设电子商务公共平台;推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流通业态中的重点项目,加快流通领域电子商务发展,积极引进大型电子商务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落户扬州,鼓励汇银家电、谢馥春、江苏宏信等流通企业发展网上交易,以门店销售支撑网络销售,以网络销售带动门店销售,积极探索“线上市场”与“线下市场”互动营销方式,促进实体市场与网上市场有机结合,扩大销售。
(三)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商贸流通业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1、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提高农家店的覆盖率,重点抓好空白乡镇和行政村的农家店建设,到“十二五”期末,乡镇级农家店实现全覆盖,村级覆盖率争取达到95%以上。重点支持农村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大力发展宏信龙、东方、苏昊等本土连锁超市,推进农超对接,在巩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成效的基础上,推进连锁超市和物流配送向农村延伸,提升农家店的辐射半径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开拓农村市场,挖掘农村的消费潜力,满足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加大农村商品市场体系建设,把农村商品流通设施纳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范围,加大政府直接投入力度,争取中央和地方财政相应扶持。
2、巩固扩大家电下乡。销售网点全部实行代审代垫,实行销售、审核、兑付一站式服务,使购买下乡产品的农民随时能拿到补贴。逐步扩大下乡产品的品种,拓展农村家电市场的消费空间。争取将城市低保人员纳入享受补贴范围。加强对下乡家电质量的监管与督查,确保下乡产品物美质优。督促流通企业严把进货关,杜绝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家电下乡流通网络。健全销售网点的售后服务体系,认真做好安装、调试和维修等服务工作。
3、扩大农产品流通。鼓励江苏亚联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大型农产品市场、农产品流通企业建立生产基地,鼓励大型超市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村专业合作社及生产大户建立直接的产销关系,支持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到农村建立连锁化的经营门店。逐步开展城市菜场和乡镇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
(四)培育流通企业做大做强,提升流通产业综合竞争力
1、进一步优化流通企业做大做强的发展环境,大力培育流通大企业、大集团。按照“信息化、资本化、国际化”的要求,鼓励引导宏信龙超市、中亚糖酒、大德生等企业通过收购、兼并、上市等多种方式整合资源,促进流通企业实现跨地区、跨所有制、跨行业联合重组,实现跨越式发展。
2、支持传统商贸流通企业通过资本运作、资源整合等方式,实现低成本快速扩张,引导具有品牌、技术和市场等优势的“老字号”和“扬州三把刀”企业,通过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做大规模、共赢发展,培育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具有示范带头作用,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传统商贸流通业企业。至“十二五”期末,培育连锁店超百家的“三把刀”企业2-3家,年营业额亿元以上的大型餐饮住宿企业、“老字号”企业20家。
3、鼓励引导汇银家电、宏信龙超市等大型连锁企业加强信息化管理系统、物流配送体系等后台建设,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网上购物,积极开拓省外、国外市场,实现规模化发展,形成规模优势、成本优势,进一步扩大市场优势。力争至“十二五”期末,培育营业额超20亿元、15亿元和10亿元的大型零售、连锁企业分别为2家、5家和7家,充分发挥优势企业的龙头示范效应,带动全行业整体做大做强。创新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模式,挖掘一批成长性好的中小流通企业,借助中小企业采购联盟等公共平台,加大中小流通企业在市场准入、信用担保、人才培训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促进中小企业抱团发展。
(五)推进放心工程建设,规范市场经营秩序
1、推动“放心肉”工程建设。逐步建立健全肉品企业规范经营、政府高效监管、行业严格自律、舆论有效监督四位一体的肉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重点实施“一个规划、四个系统”建设,最终实现系统的“全过程、全覆盖”,杜绝发生肉品质量安全事故,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
2、推动“放心豆制品”工程建设。“十二五”期间每年实现新增放心豆制品销售网点20个以上,至“十二五”期末,实现市区放心豆制品覆盖率达到85%以上。重点做好以“准”字当头抓规范,加快实施豆制品市场准入制度;以“扶”字当头抓帮促,对优势豆制品生产加工企业,在政策、资金等方面进行扶持,加快豆制品工厂化、规模化建设;以“引”字当头抓品牌,引导豆制品优势企业品牌化生产经营;以“检”字当头抓监控,加大豆制品专项监督检查,多措并举,把“放心豆制品”工程落到实处。
3、推动“放心早餐”工程建设。以大型龙头餐饮企业为主体,以现代化的主食加工配送中心为支撑,以标准化的早餐销售网点为载体,加快主食加工配送中心和连锁早餐网点、经济餐门店建设,到2013年建设完善主食加工配送中心2个,新增早餐经营网点30家;到2015年,建设完善4-5个主食加工配送中心,重点培育2-3家早餐示范工程龙头企业,早餐示范工程网点达到400家,基本满足城镇居民的早餐服务需求。
(六)推进专业批发市场建设,构建现代化商品批发流通体系。
坚持科学发展、创新发展、集聚发展和服务发展的原则,优化专业批发市场布局,调整专业批发市场结构,提升专业批发市场体系,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扬州的区域性商贸中心城市的地位。着力培育市区东部、西南部、北部专和江都四大专业批发市场集聚区,结合各地产业特点,重点规划建设一批服务当地工农业主导、特色产业的产地型专业批发市场,构建全市专业批发市场空间布局体系。至“十二五“期末,全市年交易额在5000万元以上重点批发市场实现成交额达1500亿元。培育成交额达500亿元及以上的大型批发市场集群1个,成交额200亿元及以上大型批发市场集群3个。
1、进一步完善的农副产品生产流通网络。重点规划建设一批链接农业生产的产地型现代化农副产品批发交易中心;依托扬州雄厚的农、林、牧、渔业的产业基础,借助优越的地理与区位优势,以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为基础,通过招商引资、并购重组,新、改、扩建一批具有现代化特征的产地型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强化市场对生产的引导作用;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大对各类产地型批发市场投入,实现产地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质态跨跃性提升。同时积极推动现有产地型特色市场实施资源整合与资产重组,扩大经营规模,增强市场交易与服务功能,提高市场档次,不断适应快速发展的农、林、牧、渔业生产的需要;加快市场与农业的链接,集中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构建地方专业特色产品价格指数形成机制、市场信息发布机制和产销引导机制,打造千亿级产业链。
积极推进一批现有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实施标准化改造,配套物流业,搭建集散我市农业、养殖业、水产业产品,服务人民生活的批发市场集聚与幅射平台,努力形成区域范围的特色农副产品价格指数形成中心和市场信息发布中心。引导一批综合性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加大市场投入,扩大经营规模,增强交易与服务功能,实现采购一站式服务;加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提升市场经营管理水平;加强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与全国重点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物流配送企业的流通链建设,构建畅通的农产品集散渠道,保障全市农副产品有效供给;推行全市各大中型综合性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差别化经营,建立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引领区域内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2、进一步完善工业品批发市场生产流通网络。立足于服务扬州主导工业产业,规划建设一批现代化的工业品批发市场,构建生产、流通产业链, 加快扬州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建设与发展步伐,在主导工业产业集聚区和大型物流集聚区,规划建设一批配套服务重点工业产业的现代化的大型生产资料批发市场;改造和提升一批现有生产资料批发市场,重点抓好交易商引进成市,引导交易方式和交易手段的升级与创新;嫁接公铁水空运物流产业,形成一体化生产资料服务系统,构建配套扬州工业发展的完善的生产资料批发市场体系。
积极推动现有产地型工业品批发市场功能升级与交易创新,引导特色工业集聚区或集群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通过产地型工业品交易市场,加快工业产品流通与销售。着力推进二、三产业有效叠加,形成一批幅射全国的有扬州特色的工业产品集散中心。围绕全市重点工业产业,特别是产业集聚区或产业集群,规划建设一批新型产地型工业产品批发市场,通过市场平台,集聚工业关联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着力改造一批现有产地型工业产品批发市场,整合市场资源,进一步提升与放大市场交易与服务功能,扩大交易规模,反哺传统和特色工业加快发展;推动产地型工业产品批发市场嫁接物流产业,构建流畅的产业链,实现产业与市场的共同发展,努力打造幅射全国的重点、特色产业与市场集群。
3、进一步完善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生产流通网络。围绕扬州工农业、建筑业主导产业发展走势,积极配套规划建设一批服务扬州工农业和建筑业生产并幅射周边地区的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着力构建扬州生产资料批发市场体系,打造千亿级产业链。以现有市场为基础向园区、集聚区集中,重点是提升业态,提升档次,提升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重点项目安排以配套市场功能完善为主,进行必要的改造与扩建,不提倡以商业地产开发为主的重复建设。
(七)推动社区商业发展,提升便民服务水平
1、围绕“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的主题,加强社区商业的规划引导,加大政策扶持,进一步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大力推进社区商业发展,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配套、方便快捷、服务优质的社区便民服务网络。继续开展社区商业示范区创建活动,重点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商业示范社区,力争“十二五”期末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商业示范社区分别达到4家、10家和50家,构筑国家、省、市三级社区商业发展体系。老社区、消费水平较低的社区要从完善社区商业网点和设施,保障居民基本生活消费服务需求入手;新社区、消费水平较高的社区要着力于社区商业服务功能的提升,大力发展各种便利便民服务,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综合消费需求,充分挖掘社区消费潜力,从而带动全市社区商业建设水平上台阶。
2、进一步完善我市962090社区生活服务公共网络平台,为社区居民免费提供衣、食、住、行、娱、购的相关信息,加强服务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供需衔接,引导和刺激消费。加快城市社区菜市场改造升级步伐,进一步改进市场设施,改善购物环境,确保食用农产品消费安全。鼓励和引导生活服务类企业采取连锁经营方式,大力发展社区便民网点,促进便利消费,保证安全消费。鼓励引导餐饮龙头企业进社区开设连锁早餐网点、经济餐门店,完善社区再生资源体系建设,合理布局社区再生资源回收网络。
(八)突出商贸流通引导功能,促进城乡居民消费
1、通过创新政策手段、确定有效抓手、寻找稳定投资,找准发展商贸流通业与扩大消费、改善民生之间的结合点,研究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商贸流通业和促消费长期良性互动发展。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业先导作用,大力推进“工商对接”,引导生产企业研发生产符合市场需求、顺应消费升级的商品。
2、大力实施“家政服务工程”,以家政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家政服务人员培训,促进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从事家政服务,提高家政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大力培育一批示范性强的品牌企业,鼓励引导家政服务企业改造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发展连锁化经营,培育一批示范性强、运作规范的大型家政品牌企业,做好从业培训和就业对接,重点扶持1-2家家政服务企业打响家政服务品牌,带动全市3000名城镇下岗人员、农民工从事家政服务。继续抓好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汽车以旧换新等促消费工程,大力促进节能产品销售。多方位开拓消费领域,积极开拓旅游、休闲、文化、体育健身、家政、老年服务等潜力极大的服务消费领域,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和亮点。
(九)完善高效调控机制,保障市场运行稳定
1、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高效的市场运行监测系统,提高预测和预警能力。逐步扩大样本范围和数量,至“十二五”期末,监测范围扩大到酒类流通、药品流通、茧丝绸和再生资源等行业,样本企业数量达300家。提高报送速度和质量,增强监测系统的灵敏度。加强对监测系统数据的分析,提高对市场的预测和预警能力,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2、建立健全商务系统市场保供应急调控体系与机制。制定市、区两级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应急预案,完善相应的应急商品数据库,加强部门配合、上下联动,充分发挥大企业的保供主力军作用。同时,建立完善生猪和食用油等生活必需品等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形成政府公共储备与民间商业储备相结合,实物储备和资金储备、能力储备互补的新型商品储备体系。
(十)发展循环经济,倡导可持续消费
充分发挥流通环节对生产和消费的引导作用,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发展节能环保型消费品,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加快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期内,建成完善的覆盖城乡、多品种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使再生资源主要品种回收率达到80%以上,90%以上的社区设立规范的回收站点,90%以上的再生资源通过备案的再生资源回收企业进行规范化的交易和集中处理,实现再生资源回收的产业化发展,初步形成集回收、分拣和初加工三位一体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培育大型再生资源龙头企业2家以上。转变再生资源回收发展方式,探索多元化回收机制。完善回收网络布局,建立涵盖回收点、回收站、分拣加工中心构成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按照“便于交售、服务居民”的原则,建设规范的固定或流动社区回收点;在整合改造现有规模较大的回收站点的基础上,建设规范化、专业化废旧物资分拣中心建设;健全城乡生活类可再生资源回收网络;支持区域性废旧物资集散市场建设。倡导零售企业销售“适度包装商品”,引导生产企业推行“绿色包装”,抑制过度包装。鼓励流通企业开展节能技术改造,打造绿色商场,减少流通过程碳排放,加强对“限塑”工作的检查监督,从源头减少垃圾的产生。
第七章 加快“十二五”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管理考核。一是理顺体制,强化职能履行。在内部机构设置、领导职数、人员编制、相关经费都要明确到位,参照市级商务部门市场培育、市场规划引导、市场监管三大职能,确保职能上下贯通,建立充满活力的管理体制。二是完善统计管理。增强对全市商贸流通业发展的跟踪、监测和调研,及时协调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难点、热点问题。三是加大目标管理考核力度,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确保商贸流通业“十二五”工作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二、加强规划指导,制定扶持政策。一是切实加强行业研究和规划工作。通过城市商业网点专项规划,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商贸业的发展。二是全面落实国家、省制定的关于鼓励、支持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有关政策。三是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优先发展商贸流通业的政策意见。
三、设立引导资金,拓宽投资渠道。一是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各级财政分年度安排一定数量的财政预算资金作为商贸流通业发展引导资金,用于关键领域、重点行业和薄弱环节,以扶持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二是引导相关龙头企业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加快做大做强。三是大力扶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通过股票上市、企业债券、项目融资、股权置换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发展壮大商贸流通业。
四、加大招商引资,建设新的增长点。一是强化政府推介和引导作用,通过招商引资推介会,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和效益,推动商贸流通业在新的起点上谋求更高层次、更高领域的发展。二是建设商贸流通业重点项目库。实行分级管理、滚动管理和跟踪管理,按照“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每年筛选5千万元以上商贸业项目充实到全市商贸流通业重点建设项目库中,对推进和落实好的项目,积极争取省、市专项资金的补助。
五、抓好商贸流通业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一是加强商贸流通业质量管理,加快推进商贸流通业标准建设,规范市场秩序。二是提高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拓展服务领域,变革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三是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商贸流通业所需的各类人才,提高从业人员服务水平和职业素质,提高商贸流通业的竞争力,力争将扬州打造成全国“三把刀”行业的培训基地。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