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新能源 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

前 言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各发达国家竞相抢占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先机的背景下,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重要载体,是优化首都能源结构、抢占新一轮国际竞争战略制高点的重大举措,对于增强首都创新能力、培育未来经济战略支撑、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规划是依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能源发展建设规划》和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首次编制的市级一般专项规划,在认真分析我市发展新能源的区位优势、科技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立足北京,着眼全国,面向世界,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大项目和政策措施,是指导今后五年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范围主要包括: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风能、小水电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品种以及新能源汽车等。规划期为2011年—2015年。

第一章 发展基础

一、资源及分布

北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品种比较齐全,主要包括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风能和小水电等,但相对于资源大省,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总量较少。

太阳能资源储量丰富。北京属于全国太阳能资源区域二类地区,分布呈现南、北多,中部少的型态,东北部上甸子、汤河口一带及延庆盆地辐射条件较好。

地热、余热潜力较大。据初步勘测,地热资源年可利用量约350万吨标准煤;再生水和工业余热资源年可开发利用约60万吨标准煤。主要分布在延庆、海淀、大兴、昌平、顺义等区县。

生物质能资源种类多样。本市生物质能资源主要包括农业废弃物、林业废弃物、畜禽粪污、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及污泥等。其中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的生物质能资源约占全市生物质能资源总量的80%以上。

风能资源相对不足。北京风能资源储量约为460万千瓦,目前已探明的风资源可利用量合计约为45万千瓦,主要分布于延庆、密云、门头沟等北部及西北部山区。

水电资源储量较少。根据全国水力资源复查成果分析,北京市水力资源技术可开发量约为58.5万千瓦,经济可开发量约为41.4万千瓦,主要分布于潮白河、拒马河、京密引水渠等河流。

二、发展成效

“十一五”期间,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步伐不断加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建成了一批标志性的重点示范项目,兑现了“绿色奥运”的承诺,极大地促进了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2010年,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总量为223万吨标准煤,比2005年增长2.7倍,年均增速达30.1%,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2%;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值达到400亿元。

前瞻经济学人

“十一五”期间北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情况

(一)建成一批重点示范项目,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太阳能推广利用跨越发展。以“阳光双百”和“金色阳光”工程等一批太阳能综合利用项目为突破口,本市太阳能开发利用规模和技术水平显著提升。2010年,太阳能利用总量约为98万吨标准煤,其中,太阳能热水器面积累计达到600万平方米以上,与建筑结合的太阳能采暖面积累计约30万平方米;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累计约2.3兆瓦,太阳能灯累计13万盏以上。“十一五”期间太阳能利用年均增长15.7%,利用总量翻番。

前瞻经济学人

阳光浴室工程:截止到2010年底,本市建成阳光浴室840余座。通过推广建设以村为单位的村级太阳能浴室,有效地解决了本市农村地区村民洗浴,特别是冬季洗浴难的问题,大幅度降低了农民洗澡费用,促进了农村家庭和谐和生态环境建设。

阳光校园工程:截止到2010年底,本市建成阳光校园100余座。通过开展阳光校园工程,在本市有条件的中小学建设太阳能热水、太阳能灯、小型并网光伏发电、太阳能科普教室等,在少年儿童中树立了使用和推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意识。同时,通过学生、家长、企业等多方共同参与,实现了“小手拉大手”,提高了全社会对发展太阳能重要性的认识,培养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关注新能源、利用新能源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形势与要求

“十二五”时期是北京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建设将面临新的形势和要求,机遇和挑战并存。

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是建设高效低碳的首都能源体系和“绿色北京”的重要支撑。“十二五”时期是首都全力推进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的关键时期,能源需求总量持续刚性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更加突出。国家明确提出可再生能源利用总量不计入能源消费总量,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是创造发展空间、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建设“绿色北京”的重要举措,也是凸显首都引领作用,落实国家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目标的必然选择。

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实现未来能源安全稳定运行和能源供应方式多元化的重要途径。实现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宏伟目标要求北京必须加快构建具有首都特色的新能源利用体系,“十二五”时期必须进一步夯实新能源的发展基础,做好关键技术的研发储备和应用示范,积极提升新能源在整个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为建设清洁、安全、多元、高效、低碳的能源体系注入强大动力,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实现新能源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是增强核心竞争力保持首都经济发展优势的重要举措。当今世界,以绿色、低碳为核心的新一轮能源技术变革方兴未艾,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科技创新水平已成为国家和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首都社会经济实现创新驱动客观需要大幅提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和创新水平,抢占产业制高点,把全国领先的研发优势转化为雄厚的产业实力,实现新兴产业更高层次的发展。

第二章 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及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总体战略,把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为优化能源结构和增强首都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以提高开发利用规模水平、培育壮大产业服务体系和增强市场竞争力为着力点,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实施“3+2”工程,全面推进太阳能和地热能应用,积极促进风电装备和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化,不断推动生物质能多元化应用,努力将北京建设成为全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高端研发中心、高端示范中心和高端制造中心。

前瞻经济学人

“十二五”时期,本市将在新能源开发利用方面重点实施十百千万新能源利用工程、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建设工程、高端功能区新能源综合应用工程三大工程;在科技研发领域重点实施国家级新能源研发创新工程和新能源产业基地建设工程两大工程。

(二)发展原则。

示范带动,应用为先。大力推进一批新能源重点示范工程的建设,加快一批新技术、新产品产业化及应用,将新能源产业发展和重点示范工程建设有机融合,形成“以应用带动产业、以产业促进应用”的良性互动发展模式。

自主创新,打造高端。充分发挥首都在技术研发、标准创制、设计咨询、系统集成等方面的优势,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加快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产业化,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推动高端制造和高端服务融合发展。

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完善政策标准体系,强化政府服务,以明确的市场需求信号带动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建立鼓励各类市场主体投资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市场机制,以重点示范工程建设为突破口,形成政策推动、需求拉动、市场驱动的合力。

因地制宜,关注民生。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条件,着力推进与民生相关的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及配套服务体系建设,更加关注城市重点功能区、新城地区和农村地区新能源发展,显著改善提升城乡居民的基本用能条件和生活品质。 

二、主要目标

(一)利用总量目标。

到2015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总量为550万吨标准煤,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力争达到6%左右。其中:

太阳能: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5万千瓦;太阳能热水系统集热器利用面积1050万平方米,新增450万平方米。

地热及热泵类能源:本市地热、热泵类(水源热泵、土壤源热泵、污水源热泵等)供暖面积达到5000万平方米,新增2500万平方米。

生物质能: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0万千瓦,新增17万千瓦;年产沼气总量达3600万立方米,新增1800万立方米;生物质燃料50万吨标准煤。

风能: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0万千瓦,新增装机容量15万千瓦。

前瞻经济学人

2015年北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结构图

(二)产业发展目标。

产业规模成倍增长。到2015年,全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比2010年再翻一番;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在太阳能光伏、光热、风能领域形成一批系统集成商和技术服务商。

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到2015年,新建6-8个国家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和技术研发平台;新能源标准和规范体系进一步完善;系统设计、关键零部件制造水平显著提升。

前瞻经济学人

技术服务更加健全。新建2个国家级检测中心,培育形成5-10个具有影响力的产品认证、技术咨询、人才培训等机构;新能源综合技术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前瞻经济学人

(三)空间布局目标。

按照“集中布局、集群发展”的理念,构建形成“一县两区多基地”的新能源空间发展格局。高水平建设延庆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加快建设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光伏集中应用示范区;积极支持本市有条件的区(县)争创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做大做强延庆北京新能源产业基地、平谷绿色能源产业基地和大兴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培育形成一批专业化、特色化新能源产业园区。

(四)环境效益目标。

到2015年,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可替代550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100万吨、二氧化硫10万吨,同时大幅削减氮氧化物和粉尘等颗粒物排放。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