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沿江地区产业空间布局规划

江苏省沿江产业空间布局规划,是遵照江苏省人民政府统一部署,依据江苏省沿江开发总体规划基本思路,并结合江苏省“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进行编制的。本规划是对江苏省沿江开发总体规划在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方面的具体落实,是江苏省沿江地区产业发展和布局的支撑性规划。本规划立足江苏省沿江开发的基础和现状,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定位和目标,落实产业空间布局,细化岸线及资源集约利用措施,完善生态环境保护途径,旨在进一步提高沿江产业发展和布局的引导性和约束性,促进沿江科学开发和可持续开发。对规划尚未涉及内容按照相关规划要求执行。

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依据全省沿江开发总体规划确定的范围,即包括南京、镇江、常州、扬州、泰州、南通6个市区和句容、扬中、丹阳、江阴、张家港、常熟、太仓、仪征、江都、泰兴、靖江、如皋、通州、海门、启东15个县(市)。产业空间布局部分重点放在临江前沿区域以及50个沿江省级以上开发区内。临江前沿区域北临宁启高速公路,东西至省界,南以205国道-312国道-218省道-沿江高速为界,面积约9084平方公里,占沿江地区总面积的36.9%。

规划依据:

《江苏省沿江开发总体规划》

《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规划期限:以2005年为基期,2006-2010年为规划期。

第一章 产业开发基础

沿江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江苏沿江地区产业增长迅速,发展成效显著,是江苏省经济社会较为发达地区及高新技术产业和重化工业核心区域。本区以占全省24.0%的土地,2005年创造了全省49%的地区生产总值,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973.58亿元,比2001年增长97.3%。

第一节产业发展优势与条件

本区区位优势明显,开发条件优越,深水岸线资源丰富,发展环境优良,具有不可多得的开发优势和发展机遇。

宏观背景有利于沿江吸聚更多发展要素。当前,全球产业与资本仍在继续向中国转移,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长三角发展进入加速期,这些都为江苏沿江开发提供了极好的发展机遇。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要求各地加快产业转型,吸引更优质的发展要素,发展更为先进的产业和技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而促使沿江开发以更先进的发展理念和模式,吸聚更多优良的资金、技术、劳动力、先进管理等发展要素,促进科学发展和持续增长。

重化工业产品继续保持旺盛需求,为沿江开发提供市场支撑。我国总体上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发展重化工业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目前我国的钢铁石油化工、机械等重化工业产品的需求相当旺盛,居高不下的钢铁价格以及持续上升的石化产品价格表明了市场的巨大需求。尤其是我国许多基础原材料产品短缺,层次低,需要大量进口,为沿江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根据企业典型调查,目前江苏沿江化工、机械等重化工产业的原料仅有30%左右来自本区域,这尚未包括腹地大量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加工业的发展需求。江苏沿江重化工产品还有巨大的市场缺口。

城市空间转型和功能提升,迫切要求向沿江地区拓展发展空间。随着沪宁沿线地区产业密集、城市发展空间局促,特别是城市功能向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等方向提升,苏南特大城市中大量传统产业和重化工业企业迫切需要向沿江地区拓展发展空间;而苏中地区城市为加快发展,缩小与苏南地区的发展差距,也需要充分利用临江空间和岸线港口资源,做大产业规模,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沿江地区是江苏省乃至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发展条件最优越的地区。本区是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便利,辐射势能强劲,经济腹地广阔,消费市场巨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上乘区域和贴近市场的理想投资区域,开发条件优良,现状经济基础好。其中,淡水资源丰沛,长江过境江苏多年平均径流量9730亿立方;岸线资源优良,拥有1175公里长江岸线以及142.3公里可建万吨港口泊位的主江岸线;土地平坦,自然生态约束较小,空间开发适应性强,山地、湿地以及水面等不适宜开发土地仅占20%;劳动力充足且素质较高,1996年已普及9年义务教育,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9年。区位、水、土、岸线以及劳动力资源的综合叠加,产生优势发展要素整合的共振效应,使沿江地区成为江苏省乃至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发展条件最为优良的区域。

第二节产业开发现状与特征

沿江开发战略提出以来,沿江各地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产业开发不断集聚。沿江开发以园区建设为突破口,积极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沿江转移、集聚。2005年全省沿江37个开发区总建成面积约400平方公里,平均建成面积为11平方公里,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745.7亿元,以沿江地区1.5%的土地,产出了23.3%的地区生产总值,聚集效应较为明显。

重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四大产业集聚优势凸现。沿江开发以工业为主导,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2001年6.2:53.4:40.4,调整为2005年的4.1:58.5:37.4,第二产业比重增加5.1个百分点。产业重型化明显,2005年江苏省沿江地区轻重工业比重约为40:60,长江“黄金岸线”和“黄金水道”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重点发展的大运输量的冶金、化工、造船等重型新建项目进驻临江地区,与物流业发展相得益彰。2005年,江苏沿江港口实现货运量4.53亿吨,比2001年增长130 %。化工、装备机械、冶金、物流等产业集聚优势正在凸现。

沿江开发区集中化与均衡化趋势并显。随着产业集聚发展,开发区主导产业区域集中,总体上主导产业集中度(开发区内前三位的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占开发区总销售收入的比重)已达到73%;同时随着沿江开发,江北开发区发展迅速,正在快速改变南北两岸差距较大的态势。沿江两岸的开发区布局差距减小,2002年江南开发区和江北开发区的工业销售收入分别为1925亿元和560亿元,约相差4倍,到2004年则分别为5500亿元和1700亿元左右,约相差3倍,差距趋于缩小。

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沿江开发区产业发展还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为:(1)工业集聚程度仍有待提高,沿江37个重点开发区只生产沿江地区约58%的工业增加值,还有许多大型企业,特别是化工、冶金等大型临港企业散布在开发区之外。(2)企业规模偏小,产业关联度低,产业集群发展有待提速。2005年,在沿江地区的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中,大中型企业数量仅占10.07%,重点骨干企业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不明显,企业协作配套能力不强。根据沿江典型企业调查,沿江开发区内只有40%的企业原材料和20%左右的生产产品,与沿江开发区的其他企业有供销关联。(3)产业层次不够高,现有的三产增加值结构与沿江开发总体规划的目标相比(4∶53∶43),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高新技术产品和名牌产品不多,产品设计和研发主要依靠外援;企业绿色化水平不够高,清洁生产比率不高,“三废”排污总量存在不断增加的趋势。(4)土地集约化程度不够高,2005年,37个重点开发区单位面积地区生产产值为每平方公里4.17亿元,与日本大阪1985年每平方公里46.94亿元。美国纽约1988年每平方公里52.37亿元相比,相差甚远。(5)开发区产业空间布局零散,用地相互干扰严重,耕地、湿地等生态空间受到侵蚀,取水口周边有效保护范围缩小,致使生态用地受到挤占,环境压力日益加大。

第二章 产业发展目标与方向

第一节产业发展目标

充分发挥本区临江优势,按总体规划要求有重点、有分工地加快发展基础产业,促进产业集聚,逐步建成国际制造业基地。沿江地区产业发展的目标如下:

主导产业扩张目标:重点发展化工、冶金、机械装备等沿江基础产业,预计到2010年,沿江基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左右,达到4100亿元左右,销售收入达到12500亿元左右。其中,化工、冶金、机械装备产业增加值占沿江地区工业增加值的55%左右。

产业集中目标:以沿江开发为契机,进一步集约利用产业发展空间。到2010年,使各类开发园区成为沿江工业的主要载体,开发园区的工业销售收入达到25000亿元左右,占沿江地区比重达到60%以上;提升开发园区的产业特色,各类开发园区的前三大主导产业集中度达80%以上。

第二节重点发展的产业

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以强化竞争优势为目的,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协作,依托现有基础重点发展汽车、船舶、数控车床,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积极发展大型机械和整机装备;自主创新与引进先进技术相结合,着重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装备,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创新能力;整合现有行业和产品分工,南京、仪征以轿车生产为主,常州、张家港、扬州以客车生产为特色;整合扬州、南通、泰州、仪征、江都、靖江、泰兴等地区的造船业,鼓励长江南岸的修造船产业向长江北岸转移,形成沿江北岸的扬州、泰州、南通三大船舶修造基地。

化工行业。重点发展石油化工,裂解重油、精炼成品油、化工原料等前道产业,并延伸发展大型合成纤维、树脂化工、新型化工材料等后道产业;积极发展绿色环保、附加值高、市场需求量大的产品;注重产品错位,形成以南京为主,联合镇江市区、泰州市区、仪征、丹徒的沿江石油化工产业密集区和由张家港、常熟、太仓、泰兴、南通等共同形成的沿江精细化工产业密集区。

冶金行业。重点发展高质量冷轧薄板、冷轧不锈钢薄板、镀锌板、涂镀层板、特种钢等优特钢产品,为建筑、汽车、家电等生产提供急需的特种钢材;以市场为导向,加快现有产品升级,推广应用智能化冶金控制系统技术,提高特种钢材的产品质量;发挥南京、常州、江阴、张家港、常熟等现有产业基础,形成江南冶金产业带,并向江北扩散,共同发展特种冶金产业。

物流业。以打造国际制造业基地为契机,全面推进综合交通网络、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物流组织网络建设,优化物流环境,培育物流市场,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提高区域物流竞争力;依托现有基础,结合产业布局及特点,将南京、无锡、苏州分别建成为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物流枢纽城市、以国内物流为主的物流枢纽城市和以区域性国际物流为主的物流枢纽城市;以物流枢纽城市为核心,构建以“轴-辐”模式组织,由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城乡配送中心构成的分工明确、层次清晰的物流网络体系。

第三节积极拓展的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集成电路、软件业,积极发展芯片制造业,建设6英寸、8英寸、12英寸等芯片制造产业群,并大力发展后道封装、芯片设备制造和产品研发等配套产业;注重培育自主知识产权、提高竞争力,不断提高电子信息产业比重和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优势;以南京、常州、扬州等现有产业基础为依托,注重产品差别化发展。南京重点发展新型显示器、通信、软件及系统集成、信息家电、新型电子元器件等产品;常州以数字移动通讯、计算机网络产品、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为重点;扬州重点提升芯片加工的工艺水平和生产能力,扩大封装、测试及配套材料的规模。

新材料产业。加快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重点发展新型纳米产品、氟化产品、高分子材料产品等;积极发展性能高、制造工艺先进的包装材料,建成全国新型包装材料生产基地;注重新材料向沿江基础产业的渗透,促进基础产业的产品升级,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以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等为依托,建设沿江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包装新材料、光电新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精细化工材料和纺织新材料。

生物医药行业。重点发展优势原料药、新剂型中药、生物医药等。以培育大品种、大企业、大市场为宗旨,重点推进现代中药产业化示范工程;利用重组DNA技术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构建新菌种或改造现有菌种,提高现代生物技术;扩大VC等优势原料药和化学制药剂的规模,成为世界VC主要生产基地之一。依托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扬子江药业城、济川医药工业园和苏中药业园以及常州的国家“三药”生命科学园建设,充分利用品牌优势、技术优势和营销网络进行资源、资本的重组,加速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

造纸产业。重点发展高档造纸,淘汰落后生产工艺与设备,减少低档产品生产;着力发展高档文化用纸、中高级系列生活用纸、包装用纸、特殊用途纸及纸板等产品,建成全国重要的新型造纸基地;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速产品的升级换代;注重产业链的延伸,促进造纸产业向新材料、包装、印刷、装潢等行业拓展;依托规模企业,利用临江优势,形成镇江、苏州、南通三大造纸产业基地。

旅游业。充分挖掘旅游和文化资源,以自然风光、历史遗迹和现代工业旅游为重点,加快形成富有特色的旅游业。依托南京的燕子矶、幕府山滨江段、栖霞段、仪征十二圩段、镇江江心洲、世业洲、雷公岛等长江大江风貌、湿地以及生态景观,以山水自然景观为主题,发展长江生态观光旅游;依托南京的阅江楼、镇江的西津渡、太仓的郑和下西洋出海口、扬州的瓜洲古渡、望江亭、江阴的学政文化等沿江历史遗迹,挖掘长江文化,发展长江历史文化旅游;依托长江港口、船舶等临江工业以及大桥建设,构建长江工业观光带和大桥游线路,发展长江现代文化旅游。

现代生产服务业。积极发展重化工业交易市场,适应于重化工业生产的原材料、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交易量增长的需求,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建立资本和劳动力要素市场,提高资本和劳动力资源在沿江区域的配置效率;大力吸引和发展适合本地产业发展的研发机构,为沿江区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技术保障;大力发展信息服务平台,鼓励发展电子商务认证体系、网上支付体系、物流配送体系等信息平台;积极发展法律、会计、审计、咨询、经纪代理等生产性中介服务业,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软环境。

第四节巩固提升的产业

纺织业。以高档精纺面料为目标,开发纤维混纺产品、化纤仿真类产品、高档纯天然产品和环保型产品;发展高附加值的绿色印染,提高棉、涤棉、丝和合成纤维织物关键印染后整理技术的水平,加强绿色环保、高效节能、功能性等新型整染技术的开发和推广;着重开发生态、环保服装和各种功能性服装,形成服装印染、面料开发到服装出口的完整体系。注重产品错位发展,仪征、丹阳、南通、常熟、张家港分别有所侧重发展高档面料、工业特种用布和装饰用布、高支棉及织物制成品、高档床上用品和知名品牌服装等产品。

现代生活服务业。以提高居民生活品质为目标,加快发展商贸餐饮、房地产以及社区服务等生活服务业。建设一批精品商贸休闲街、餐饮美食街和品牌连锁专业门店,提高消费服务档次;加强城镇配套体系建设,以居民住宅为重点,积极推进房地产发展;加快社区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形成功能完善的服务网络。

生态农林业。利用沿江地区生态环境良好、长江自我净化和修复能力强的优势,建设沿江现代高效创汇农业、绿色生态农业;重点发展特种经济林果茶、水产品、无公害蔬菜等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深加工,实现农业产业化;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和无污染农药,提高农业现代化、生态化水平。依托扬州、苏州、镇江、南通等市的沿江耕地、丘陵、坡地、滩涂、水面等资源,建成优质粮油、特色水产等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绿色农产品基地。

第三章 产业布局框架和重点

第一节产业布局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产业布局的基本思路

依据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开发现状为基础,以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合理安排产业、城镇和生态三大空间,注重城镇与产业的互动以及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重点构建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集中开发和资源集约利用。

统筹与因地制宜结合,合理构筑产业、城镇和生态空间。逐步突破行政区划限制,统筹考虑产业、城镇和生态空间,依据各类空间的不同要求与自然、经济和社会特征,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各类用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其中制造业空间主要配置在岸线条件优良、建设和交通条件较好的集中区域;城镇空间主要配置在城镇基础较好、生活环境优良的人口集中区;生态空间主要分布在生态服务功能和敏感性较强的区域。

突出产业特色与集聚,打造集群化的制造业基地。在生产组织区域化、地区经济专业化的基础上,按照各地自然、经济、社会诸要素组合的不同特点,加快各地特色产业发展;促进优势资源和规模企业向沿江地区各类开发园区集中,带动产业结构快速升级和龙头企业迅速成长,增强产业的规模效应。同时,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产业配套协作,延伸优势产业的产业链条,形成迭加优势。

资源开发与效能提升并重,建设节约型资源开发体系。沿江开发所需的大量土地和岸线资源,都是供给绝对刚性的不可再生资源,剩余量已非常有限。产业布局必须根据区域资源总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考虑,优先发展低消耗、高产出的产业;按照“深水深用、浅水浅用”和“集中、集聚、集约”的原则,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工业用地和岸线使用的投资强度及产出效率,确保高效益开发。

引导与控制结合,提高空间利用的整体效率。以开发现状为基础,突出各类空间比较优势,避免各类用地相互干扰,集约利用空间资源,促进集聚发展。明确提出各类空间配置的引导和控制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空间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并使规划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开发与环保并举,构建环境友好型开发格局。为了在工业持续扩张的同时,能够使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促进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强化生态环境管制,设置企业进入的环境门槛,限制高污染企业发展,加强企业绿色化生产行为的引导和控制;强化开发区的环境治理设施建设,鼓励生态园区建设;保护生态空间,包括水源保护地取水口周边生态廊道、生态湿地以及入江河道沿线的保护,促进区域生态的协调。强化通过整体规划与调整,实施工业污染集中治理和高标准排放。

2、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

岸线利用引导原则。以岸线利用为引导,合理配置产业空间,充分发挥长江黄金岸线优势。依据取水口、生态岸线等布局要求,合理布置相关无污染产业;依托港口开发,重点发展大运输量的临港型产业,形成岸线和腹地互动发展,充分发挥港口带动作用,提高岸线和土地利用效率。

空间开发统筹原则。既要保障必要的产业空间,又要充分考虑城镇配套空间和生态保护空间,统筹三大空间协调发展。坚持产业空间与城镇空间互动发展,注重生产生活相互依托;注重环境友好发展,建设绿色隔离和保护区,为产业发展构筑良好生态屏障。

专项要求协调原则。沿江产业布局要与港口建设、水利防洪、生态保护、环境建设等专项规划相衔接,不影响防洪水利工程、生态湿地保护,要达到环境治理与排污标准,产业发展与港口建设相协调。

集中集约集群原则。坚持集中空间布局,引导工业企业以及生产型服务业向沿江地区的各类开发园区、工业集中区集中;坚持资源集约利用原则,提高工业用地和岸线等资源的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率;坚持产业集群式发展,鼓励和引导关联企业向特定生产区域集聚,构筑以集群为广义市场主体的区域产业发展新格局。

第二节临江前沿区域的产业空间布局

从促进临江一体化和整体统筹出发,沿江地区将以临江产业密集带为主体,以南京、镇江、南通主城和仪征、靖江、江阴等城镇为依托,以长江、宁通高速公路、江北沿江高等级公路、沿江高速公路和江南滨江公路为横轴,形成轴带相间、组团发展、有限集中的总体开发格局;结合区域性过江通道,促进两岸联动开发,形成宁镇扬、锡常泰、苏通等三大联动发展板块。

按照产业集群、资源集约、生态优先、和谐发展的原则,将沿江的产业空间划分为10个产业集中区,根据所承担的产业功能和发挥的作用,分为临江重点产业空间和制造业配套空间两大类。

南京浦口产业集中区。包括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海峡两岸科技工业园、浦口经济开发区以及规划建设中的三桥经济区和乌江造船产业区。工业用地要加快向园区集中,重点开发长江三桥北岸周边区域,优化提升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浦口经济开发区现有规划区域,与浦珠新市区建设对接和互动。鼓励发展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软件、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制药、新材料、交通装备等。由于该区域地处城市主要水源地上游,应加强防治水污染,限制原有污染严重的企业规模,并实施逐步搬迁;禁止发展对水体污染有较大影响的工业项目。城镇依托南京主城、浦口新城和江北大学城。

宁南沿江产业集中区。包括南京南部沿江地带的宁南IT产业集中区、雨花经济开发区、梅山冶金工业基地、江宁滨江经济开发区。该区域处于长江三桥南岸,临近河西新城,岸线条件较好,陆运、水运交通便利,产业发展空间较大。应做好统筹规划,安排好开发时序,鼓励发展软件、通讯设备、车载电子、计算机等产业,协同发展冶金、电力能源、机械制造、家电等产业,打造全省沿江先进制造业的重要集聚区。其中,宁南—铁心桥地区打造为软件及通讯设备产业基地,板桥—西善桥—梅山地区打造成为沿江能源和冶金产业基地,雨花经济开发区主要承接主城产业转移,建设成为以机械、电子产业为主体的现代化综合工业基地,江宁滨江经济开发区要建设成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环保生态型工业聚集区。城镇主要依托南京主城、河西新城、板桥新城、江宁滨江新城。

宁扬化工产业集中区。北部长芦—玉带—仪征一线为重要的石化基地,包括南京化学工业园区和扬州化工产业园区。以重点石化企业为龙头,延伸化工产业链,鼓励发展石油和天然气化工、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精细化工、高分子材料、生命医药、新型化工材料等领域的系列产品;注重宁、扬化工区的分工与协作,整体考虑、错位发展、共谋市场;提高进区企业的污染治理能力,加强污染总量控制和达标排放,注重生态隔离带的建设;保障园区特色,限制与化工无关产业进区。主要依托六合新城和仪征主城进行生活配套,依托南京主城为技术和服务支撑。

南京栖霞-丹徒产业集中区。由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丹徒经济开发区和润州工业园区等共同组成,鼓励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机械装备、物流等主导产业;由于地处南京和镇江主城之间,要提高产业准入门槛,限制对大气、水体有较大污染项目落户,对原有大气污染严重的企业要限制规模,并逐步实施外迁,对现有化工厂区实施园区化和生态化改造,加强园区绿化和污染治理。城镇依托南京主城、仙林新城、丹徒新区。

镇江产业集中区。以镇江经济开发区、丹阳经济开发区、京口工业园区为主体,包含谏壁基础产业板块、辛丰—黄墟制造业板块、丹阳沿江制造业板块、西来桥基础产业板块等产业集中区,产业布局向江边推进,城镇生活区在后方配套;鼓励发展精细化工、装备制造和五金电器等主导产业;禁止基础化工等对水气污染严重项目的进入。城镇主要依托镇江主城、镇江新区、丹阳主城。

扬镇沿江产业集中区。以扬州港口工业集中区为中心、以江苏仪征经济开发区和江苏江都经济开发区为两翼,鼓励发展船舶制造、汽车、机电、纺织等主导产业;禁止规模小、污染大的化工类企业进入,规模大、环保水平高的化工类项目集中布局在临近的化工园;加快发展仪征船舶制造及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注重江都夹江工业区与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多条重要河流的协调,有序推进镇江新民洲、高桥的开发,严格限制污染型企业在生态保护区附近布局。城镇主要依托扬州主城区、仪征主城、江都主城和瓜州(扬州副中心)。

常澄滨江新城产业集中区。常州新北工业园区和江阴临港经济开发区分别是常州和无锡沿江开发的重点推进区,建议打破行政界限,统筹考虑空间格局;鼓励发展冶金、新材料、汽车制造、物流等产业;限制电力能源产业规模的扩张;常州新北工业园区内禁止发展水体污染严重的工业项目,江阴临港经济开发区禁止发展对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项目。城镇依托为常州新北区、江阴临港新城。

高港-泰兴产业集中区。从泰州的滨江工业园一直到下游的兴靖交界,鼓励发展生物医药、石油及精细化工、机械电子、船舶制造、轻纺、新材料等;限制现有污染类企业规模扩大;协调与生态保护区的关系,包括引江河调水口水源保护区、泰州三水厂取水口水源保护区、泰兴江心洲等生态保护区。城镇依托泰州市区、高港区、泰兴城区。

澄靖-皋张产业集中区。澄靖产业集中区以江阴大桥为纽带形成包括江苏江阴经济开发区、江苏江阴临港经济开发区、江苏江阴—靖江工业园区、靖江新港园区在内的澄靖一体化产业集中区,体现跨江联动发展的新思路;南岸产业园靠近城区,鼓励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物流产业,限制发展污染型项目;江北产业园鼓励发展船舶修造、冶金钢铁、能源电力等产业;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动开发。皋张产业集中区包括如皋沿江—张家港、金港镇—锦丰镇;南岸地区鼓励发展化工、钢铁、汽配及机械等产业,限制土地产出率不高企业用地规模的扩大;北岸地区鼓励发展石化、精细化工、船舶制造产业;协调与区域取水口的保护关系,鼓励南北两岸联合进行物流、钢铁等企业发展合作。城镇依托江阴主城、靖江主城、张家港金港镇、锦丰镇、靖江新港、如皋长江镇。

通常太产业集中区。包括苏州的常熟和太仓沿江地区、南通的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启东、海门、港闸等开发区;近期重点扶持船舶、精细化工、粮油加工、电力和新型建材产业,整合纺织服装业,远期鼓励发展石化、冶金和电子工业,以形成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产业基地;协调沿江、沿海两条发展轴线,限制化工、物流在沿江地区布局,逐步引导至沿海地区,并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加快小火电机组的以大代小改造,以减轻沿江地区的生态环境压力;加快太仓港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的集装箱泊位建设。城镇依托南通市区、启东市区、海门市区、常熟滨江新市区、太仓港区。

以上各产业集中区,在建设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好与相关各通江引排干河的关系,务必确保调水河道水源安全。

第四章 开发园区的产业引导与管制

第一节开发区的发展方向与重点

1、发展方向

根据国家关于开发区的新的政策要求,适时调整沿江开发区总体规划、布局,整合海关监管资源以及相关优惠政策,深化开发区的发展。

加快向集约型转变。应适时转变原有过分强调招商引资的发展模式,高度重视集约型发展、增长方式转变的问题。继续现有强化投资强度的要求、鼓励零地增资的政策,注重发展园区内企业之间上下游关系,促进相关产业在当地生根。

加快向共享型转变。应在原有的政策功能基础上,充分挖掘和运用优惠政策的组合优势。鉴于多数开发区归口海关管理,因此任何一个开发区都不可能独家拥有某项政策优势。各类开发区密集的地区应积极推进不同区域之间建立功能上的联系(如在出口加工区与保税物流园区之间),使得政策优势能够得到综合发挥。

加快向差别化发展转变。鼓励开发区在差别化发展、减少恶性竞争上下功夫。各级政府应引导不同地区的开发区向不同产业领域发展,避免一哄而上;同时应建立联合机制,制定大体一致的优惠政策。

加快向联动发展转变。建立与当地经济更为密切的联系,增加对当地的技术溢出。为此,要鼓励外商在区内设立研发中心;帮助当地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为外资配套,进入跨国公司的供应链;有意识地强化外资之间的竞争等方式提高当地的技术水平;鼓励出口加工区内企业的外包加工;政府有意识地引导本地高素质的劳动力、本地的研究机构及高等院校更多地进入园区,与园区企业合作。

加快向人才有序流动转变。鉴于开发区的发展状况差异较大,应加强开发区之间干部的交流,通过人的交流将一些项目转至后发地区,促进后进开发区的发展。

2、发展重点

在“十一五”期间,各类开发区发展的重点在于促进产业集聚,完善服务功能,避免单纯依靠铺摊子、扩园区。

密切分工协作。围绕园区企业的上下游关系,延伸产业链。鼓励跨国公司将物流、售后、研发,乃至营运中心设立在园区。现有出口加工区可优先发展为企业自身服务的物流业,对于目前无法安排在本加工区的物流服务,可以通过与周边地区的物流园区、中心合作的方式解决。

提升开放层次。“十一五”期间,我国对外开放将加快步伐,海关监管政策面临调整,沿江各类园区应顺应形势,加快发展。苏南地区可以考虑以苏州为中心,围绕发展制造业,整合现有退税、监管、进出口、外汇管理等方面的资源和政策,向自由贸易区方向发展。

突出物流功能。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港口管理体制、海关及边检、检验检疫的监管模式,越来越无法满足货物大进大出、快进快出的需要,迫切需要当地的保税物流园区与港口联动发展。张家港保税区临近港口,同时享有保税区与出口加工区的优惠政策,可以开展集装箱、散杂货、液体化工、固体化工等不同类型货物的保税物流业务,在长三角地区发挥上海之外的散货、液体化工物流枢纽作用。而苏州工业园的B型保税物流中心以及南京龙潭保税物流中心集中了多家保税物流企业,可以开展区港联动,整合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的政策优势,加快物流业的发展。

创建新型园区。应注意综合研发、制造、商务、物流功能为一体的新型开发区建设。通过新型园区的建设,较好地解决开发区与区外的经济联系问题,促进技术的产业化及协同效应的发挥,为中小企业创业创新提供新的平台。

第三节腹地开发区的布局引导

南京江宁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电力自动化等主导产业,目前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分别为245亿元、35亿元和50亿元,占总销售收入的71.3%,预计2010年销售收入分别为800亿元、800亿元和100亿元。控制大用水量、污染严重的产业发展。

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目前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分别为214亿元、227亿元和5.2亿元,占总销售收入的94.2%,预计2010年销售收入分别为1000亿元、415亿元和80亿元。与南京海峡两岸科技工业园整合发展,禁止污染项目进入。

南京六合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机械电子、服装玩具、新型建材等主导产业,目前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分别为12亿元、8亿元和5亿元,占总销售收入的62.5%,预计2010年销售收入分别为45亿元、30亿元和20亿元。积极参与化工园的产业分工,近期作为化工园的配套区,远期纳入化工园统一管理,实施联合开发。

南京白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按照打造国内一流的“高科技研发、孵化、成果转化基地”的目标,重点发展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环保节能材料、新能源等主导产业。截至“十五”期末,四大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分别为7.5亿元、3.1亿元、1.02亿元和1.46亿元,占园区总销售收入的43.4%,预计2010年销售收入分别为30亿元、20亿元、10亿元和10亿元。鼓励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高环保的产业,如生物医药、航空航天产业等,坚决杜绝低水平、高能耗、有污染的产业入园。到“十一五”末,园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到位,在产业布局上,在园区规划范围内从北向南依次建成光机电一体化基地、电子信息基地、新材料新能源基地等三个占地1000亩的产业基地。

江苏句容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光电子、轻工机械、服装等主导产业,目前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分别为10亿元、15亿元和5亿元,占总销售收入的46.2%,预计2010年销售收入分别为60亿元、60亿元和10亿元。鼓励发展汽车零部件等机械装备产业,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

江苏丹阳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木业、视光学、包装印刷等主导产业,目前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分别为35亿元、33亿元和38亿元,占总销售收入的49.8%,预计2010年销售收入分别为150亿元、80亿元和100亿元。限制污染严重的化工企业进入。

江苏扬州维扬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机械、电子、轻工等主导产业,目前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分别为26.5亿元、8.6亿元和11.5亿元,约占总销售收入的93%,预计2010年销售收入分别为100亿元、50亿元和30亿元。鼓励发展精密机床、节能环保设备制造、光机电一体化产品,以及新型化学纤维、精细化工、环保材料等,限制技术含量不高及污染的产业项目入驻。

江苏武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主导产业,目前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分别为83亿元、19亿元和26亿元,占总销售收入的85.3%;预计2010年销售收入分别为450亿元、150亿元和60亿元。同时,积极发展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等产业。限制污染企业进入。

江苏武进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生物医药、光电产业,目前年销售收入3亿元,2010年预计销售收入20亿元。同时,发展以康复医疗、旅游休闲、高档住宅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预计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3亿元;发展以动画产业为代表的国家动画产业西太湖基地,预计2010年销售收入达10亿元。

江苏常州天宁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纺织印染、机械冶金、光机电一体化等主导产业,目前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分别为86亿元、32亿元和16亿元,占总销售收入的95%,预计2010年销售收入分别为230亿元、60亿元和80亿元。鼓励发展新型面料、高档服饰等产业。

江苏常州钟楼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电子、精密机械、新材料等主导产业,目前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分别为1.5亿元、5.5亿元和6.5亿元,占总销售收入的20.5%,预计2010年销售收入分别为30亿元、50亿元和50亿元。进一步提高主导产业集中度,禁止化工、印染等污染企业入驻。

江苏常州戚墅堰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机械、电子、轨道交通设备等主导产业,目前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分别为14.5亿元、8.7亿元和7.5亿元,占总销售收入的72.2%,预计2010年销售收入分别为120亿元、42亿元和25亿元。鼓励发展轨道交通车辆及汽车配件、电机电器、食品等行业。禁止化工、印染产业入驻。

江苏如皋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纺织服装、电子、食品等主导产业,目前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分别为3.5亿元、3.3亿元和3亿元,占总销售收入的28.2%,预计2010年销售收入分别为15亿元、25亿元和15亿元。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鼓励发展无污染的都市工业和服务业。

江苏通州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纺织服装、电子元器件、机电等主导产业,目前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分别为48.4亿元、20.3亿元和10.2亿元,占总销售收入的78.8%,预计2010年销售收入分别为200亿元、300亿元和90亿元。鼓励发展轻型加工产业;纺织服装、家纺行业不再扩大规模;禁止污染和高能耗项目。

江苏南通崇川经济开发区。目前主要发展港口仓储物流及加工、机械电子、塑胶建材等主导产业,目前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分别为29.9亿元、20.5亿元和11.9亿元,占总销售收入的61.7%。由于开发区南区靠近城区和狼山集装箱港区,建议转型发展为港口物流配套的生产服务业。

江苏常熟东南经济开发区。调整优化纺织产业,发展新型纺织材料、先进的纺织织造、印染及后整理、品牌服饰产业以及电子信息和精密机械产业。

江苏海门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轻工纺织、机械电子、精细化工等主导产业,目前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分别为22.9亿元、16.8亿元和8.2亿元,总销售收入为132.3亿元,产业集中度为36.2%。规划2010年销售收入分别为110亿元、80亿元和40亿元。鼓励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现代物流、装备机械等产业。

江苏海门工业园区。重点发展家纺、机械等主导产业,目前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分别为150亿元、10亿元,产业集中度为88.8%。规划2010年销售收入分别为250亿元和50亿元。鼓励发展精密机械、电子通讯等产业。

江苏启东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机械电子、纺织服装、医药化工等主导产业,目前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分别为18亿元、13亿元和9亿元,占总销售收入的90.9%,预计2010年销售收入分别为80亿元、60亿元和40亿元。禁止污染类产业。

江苏泰州海陵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电气机械、通用设备、纺织等主导产业,目前主导产业增加值为7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60%以上,预计2010年增加值为20亿元。限制污染企业进入。

第五章 岸线资源利用

岸线资源利用要坚持深水深用、浅水浅用、集约利用、生态与港口优先及上下游结合和近远期协调等原则,合理配置港口、工业、生活、旅游及生态保护岸线,保障通江河道河口畅通,维护长江堤防及沿江各水利工程的防洪、排涝、引水、供水等主要功能,确保饮用水源地安全、防洪安全和保障河势稳定,维护水利工程管理与保护的合法权益,执行严格的防洪评价报告制度,坚持利用和治理相结合。

第一节南岸岸线资源开发利用

慈湖口—牧龙河口岸段。岸线长7.7公里,二级岸线。其中铜井渡口等占用0.2公里。本岸段可作为工业或生态、生活岸线预留,由于地处长江南京段上游,不宜发展水污染严重的重化工业。

牧龙河口—江宁河口岸段。岸线长10.2公里,其中三级岸线长8.5公里,其余为二级、淤积、浅水岸段。已利用岸线1.7公里,为江宁水厂取水口水源保护区、水泥厂、黄沙作业区、新济洲电缆和通讯电缆保护区等,根据《南京市环境保护规划》,本岸段为江宁子汇洲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和江宁烈山渔类保护区,因此,作为生态保护岸线,严格控制新的占用,对已经占用的单位分步实行搬迁。

江宁河口—三山营岸段。岸线长2.1公里,三级岸线。已利用岸线0.4公里,为三山轮渡、下三山水泥码头等占用,本岸段综合利用条件不好,可作为工业预留岸段,发展水污染轻的中小型工业,其中部分岸段可作为河西新城区黄沙码头搬迁利用。亦可作为生态、生活预留岸线。

三山营—秦淮新河口岸段。岸线长7.5公里,条件优良,其中一至二级岸线5.4公里,二级岸线2.1公里。已利用4.2公里,为雨花经济开发区所在地,目前以工业货主码头为主,主要布局有九四二四码头、苏源电厂码头、金陵石化清江油库、板桥汽渡、水下电缆保护区等。本岸段的主要问题是:虽然岸线条件优良,但由于高速铁路桥和长江三桥位于本段,且两座桥之间仅相距1.6公里,本段还布局有两处水下电缆和一处架空电缆,因此几乎没有剩余连片可利用岸线;岸线功能混杂,布局有海校码头、凤翔码头、运翔码头、鸿运码头等小码头。需集约利用本段优良岸线资源,搬迁为数众多的小型建材码头,腾出优良岸线资源供公用港口建设。同时,该岸段濒临河西新城区,局部岸段可作为下关老城改造部分,对公用码头搬迁利用。要通过整合梅山、苏源电厂等码头,以公用码头的方式,作为雨花经济开发区和物流园区的配套设施。

秦淮新河口—三汊河口岸段。岸线长16.5公里,其中三级岸线14.7公里,处于梅子洲、潜洲夹江,虽然自航道工程局基地码头至三汊河口1.7公里水深条件为二级,但受到航道水域宽度限制,综合等级均为3级。本岸段已占用13.1公里,岸线功能混杂,主要占用单位有金陵石化清江油库、棉花堤汽渡、轮渡、棉花堤油库、上新河渡口、航道工程局码头、部队码头、有恒渡口、有恒面粉厂、新华船厂、鸡鸭加工厂、过江架空电缆、取水口水源保护区、个体黄沙码头等。本岸段分散布局了4个取水口,占用取水口水源保护区的个体黄沙码头过多。由于本岸段位于河西新城区,随着河西滨江大道与滨江风光带的建设,结合夹江集中式饮用水源的保护,要对本岸段现有被占用岸线进行清理,拆除所有码头,将个体黄沙码头搬迁到江宁河口-三山营岸段集中布局,预留过江通道岸线、集中布局取水口和水源保护区,作为城市生活和滨江风光带建设岸线。

三汊河口—长江大桥岸段。岸线长4.5公里,其中一至二级岸线3公里(下关电厂至长江大桥),二级岸线1.5公里(三汊河口至下关电厂)。已全部被占用,岸线功能混杂,占用类型多,既有工业与仓储占用,也有特殊占用,主要占用单位有扬子冷冻厂、江海集团、水产公司、油运公司、肉联厂、航运学校、部队、港监局、港务局、航道局、上铁南京分局等。结合河西新城与现代都市区的打造,对本岸段不合理占用进行置换调整,腾出岸线发展城市休闲与商贸服务业。从三汊河口到河校码头段,根据南京市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方案,将建设秦淮河入江口风貌区、休闲广场、观江平台、商贸设施、滨江大道、游艇娱乐等项目。从河校码头到中山码头段,结合宝善新区旧城改造,建设具有最佳人居环境的观江风貌带。从中山码头到大桥公园,结合滨江大道的开发建设,建设最能体现南京滨江特大城市水平的现代滨江都市中心区。

长江大桥—二桥公园岸段。岸线长11.6公里,主要为二、三级岸线,其中白云石矿到燕子矶水深条件为一至二级,上元门到白云石矿水深条件为二级,但由于受后方陆域宽度的限制,综合条件等级为二级和三级。已占用10.3公里,主要占用单位有金陵船厂、南京造船厂、南京联总公司、南京长航物资供应站、白云石矿、南京石油公司、南京第二热电厂、金陵石化化工一厂、南空部队、个体黄沙码头、城北水厂、南京市自来水公司、南京市港务局等,同时还布局有燕子矶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应逐步置换搬迁现有厂矿企业,将个体黄沙码头搬迁至三江口以下,将化工厂搬迁至南京化学工业园区,集中布局。腾出岸线建设幕燕滨江风景区,形成南京最主要的滨江景观带。

二桥公园—胜利圩岸段。岸线长3.5公里,为一级岸线,近岸水深12.5米。为南京港新生圩外贸港区所在地。依托原有的港口基础,配套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大宗散货、件杂货与汽车滚装业务,将外贸集装箱业务逐步调整到龙潭港区。

胜利圩—九乡河口岸段。岸线长9公里,胜利圩到南京炼油厂(4.7公里)为一级岸线,其余为二级岸线。已占用6.8公里,主要为金陵石化南京炼油厂和化肥厂占用。规划本段为工业岸线保留,远期可逐步将化工企业搬迁至化学工业园集中布局。

九乡河口—废便民河口岸段。岸线长3.4公里,大部分为一级岸线,但高家庄到废便民河口岸段(1.8公里)为三级。本段已占用2.7公里,为南京炼油厂油库、长燃684基地、摄山水泥码头等占用。逐步搬迁已占用岸线,化工企业和码头可搬迁至化学工业园与西坝岸段集中布局,腾出岸线建设栖霞山风景区;栖霞山以西为长江四桥桥址,形成以栖霞山与长江四桥公园为核心的旅游岸段。

废便民河口—龙马路口岸段。岸线长6.1公里,一级岸线。已利用4.2公里,为长江油运公司、江南小野田公司、摄山工业公司、龙潭老码头等占用,规划为工业岸线。在江南小野田公司下游增加南京龙潭水厂取水口水源地,其周边岸线按规定保护。

龙马路口—三江口岸段。岸线长8公里,近岸水深为12.5米以上,一级岸线。已占用2公里,为龙潭港与龙潭物流园区,规划为港口岸线,形成南京以集装箱运输为主的新港区。

三江口—农场河口岸段。岸线长5.3公里,三级岸线,已利用0.86公里,可作为对岸线要求不高的产业预留岸线,部分岸段可作为上段黄沙码头搬迁岸线。

农场河口—新河口岸段。岸线长9.6公里,其中一级岸线长2.8公里,二级岸线长6.8公里,已占用0.6公里,为过江电缆保护区,可作为南京最主要的工业与公用港口发展预留岸线。

新河口岸段—大道河口。二级岸线,为部队农场占用。

大道河口—高资河下游1290米处岸段。岸线长8.3公里,大部分为一级岸线,为高资港区和部分化工企业占用。已利用岸线4.51公里,可作为港口和工业岸线,控制污染企业沿岸布局。

高资河下游1290米处—镇扬汽渡。岸线长7.7公里,一级岸线,已利用3.9公里,为龙门港区、润扬大桥等占用,规划为工业和港口岸线。

汽渡下游—丹徒河口前方的征润洲尾。岸线长19.8公里,以三级岸线为主,原为老港区岸线和镇江市区饮用水水源地,目前为浅滩和芦苇滩,老港区岸线逐步改造为城市生活岸线。

丹徒河口—孩溪河岸段。岸线长6.6公里,其中一级岸线3.04公里,已利用4.03公里,为谏壁港区岸线。

孩溪河—五峰山捆山河口岸段。岸线长11.6公里,一级岸线为主,已利用10.4公里,包括丹阳黄岗饮用水水源地,为大港港区岸线。

太平洲头(西沙头)—炮子洲尾岸段。包括主航道岸线和夹江岸线两部分。其中,主航道岸线,岸线长47.47公里,深水岸线27.23公里,已利用2.69公里,包括扬中饮用水水源地;扬中夹江岸线除夹江中人(汽)渡、夹江一桥、二桥等利用少部分岸线外,其余基本未开发,作为扬中港区预留岸线。

澡江河-桃花港。三级岸线已占用,藻江河口为常州武进饮用水水源地,分别用于建设常州港通用码头、常州电厂煤码头和石化码头,形成常州港圩塘港区。

通江集—沙洲桥岸段。岸线长1.8公里,三级岸线。本岸段为黄天荡水源保护区,但本岸段作为水源保护区受到上下游化工码头的潜在威胁,规划作为生态保护隔离区。

沙洲桥—白庙河口西(西坝)岸段。岸线长5.5公里,一级岸线。可依托南京化学工业园区,建成液体化工专用港口,为南京化学工业园区配套,并形成长江流域石油、化工、液化气等中转贮运中心。

白庙河口西—小河口岸段。岸线长16.9公里,浅水、淤积、三级岸线,目前已占用1.4公里,为轮渡、南京第二热电厂卸灰码头等。根据《南京市环境保护规划》,划子口至小河口为六合渔类保护区。规划作为生态保护岸线,严格控制新增污染项目。

仪征小河口—胥浦河口段。长约7.8公里,一至二级岸线。其中潘家河口至仪化码头段约0.6公里,为水源保护区。南京港股份有限公司和仪化公司分别占用3.3公里和1.1公里。主要作为工业及仓储岸线开发,沿岸纵深建立扬州化工产业园区,发展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和石化物流业。将仪征市及仪化公司取水口一并迁至小河口上游,在潘家河口预留过江通道位置,在胥浦河口规划建设液体化工码头和件杂货集装箱码头。

胥浦河口—泗源沟段。长约3.4公里,一级岸线。仪征造纸厂、印染厂、无纺布厂已占用岸线0.6公里,军用电缆占用1公里,其中金斗河以下约1.2公里岸段因水流冲刷影响,需加以治理。该段岸线腹地为仪征城区,规划为仪征的生活景观岸线。

泗源沟—三乙涵段。长约10.55公里,一级岸线。现有环球船务、金陵造船、圣淘沙船业、苏港造船及其它小船厂布局于该段岸线。作为工业岸线,近期进行控制,并对沿岸小造船厂实施搬迁,预留港口、能源建设用地,重点发展船舶制造、能源等物流量大的基础工业和加工制造业。

三乙涵段—朴席引江河段。长约3.2公里,二级岸线。目前主要布局国裕船舶、舜天船舶等企业,由于长江被世业州分成南北两支分流,南汊为主航道,北汊千吨级船能通航,该段岸线是天然的避风地段,该段岸线原则上点状分布国裕、舜天等船舶龙头企业,其余未开发岸线宜做生态保护。

朴席引江河段—瓜洲汽渡。长约5.7公里,三级岸线。扬子船厂、运西船厂等中小船厂及扬州市四水厂已占用岸线1公里左右。该段江面为夹江,沿线规划建立水源一、二级保护区,清理整顿保护区范围内有污染的码头和排污点。作为生态旅游岸线,规划发展生态农业,建立示范园区,并以观光农业为基础带动旅游业发展,严格控制工业开发。

瓜洲汽渡—江苏扬州经济开发区叶庄段。长约3.4公里,三级岸线。此段岸线作为扬州市生活景观岸线,建设瓜洲、润扬大桥风景旅游度假区。

叶庄—共青团农场段。长约15.5公里,一级岸线,天然深水航道,条件优越,有利于码头布置。扬州二电厂、国家粮库及扬州港分别已占用岸线2.6公里、0.15公里和1.35公里。该段作为港口及工业码头岸线,沿岸重点发展能源、纺织、精细化工等基础产业。运河入江口东侧岸段预留为远期港口码头岸线,近期进行控制。

共青团农场—扬镇西交界段。长约11.4公里,主要为三级岸线。其中沿长江主航道-15米深水岸线长3.7公里,为一级岸线,现状基本为荒滩,规划为工业仓储和港口岸线,其余岸线近期作为生态保护岸线。

扬镇西交界段—扬镇东交界段(孟家港东还原—跃进闸口岸段)。岸线长15.1公里,其中一级岸线7.04公里,基本未开发利用。规划为高桥港区,港口岸线长10.45公里,

扬镇东交界—三江营下游西七坝段。岸线长5.5公里,一级岸线,夹江口江都一侧现为三江营港区,已占用夹江岸线2.5公里左右。结合国家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在夹江入口处上游5公里、下游2公里建立生态保护区,包括扬州五水厂取水口水源地。在西七坝上游岸线建立扬州港江都长江港区,沿岸纵深发展配套工业。

西七坝—扬泰交界段。岸线长9.4公里,三级岸线,水深条件好,受长江弯道影响,江岸稳定性差,应加强岸线整治和保护,经整治后可以作为港口和工业岸线进行开发。

扬泰界—高港闸段。岸线长3.1公里,一级岸线,已用岸线1.85公里,可开发利用岸线0.75公里。建设引江河调水口水源保护区,扬泰界至引江河段作为港口公用码头岸线,引江河至高港闸段作为工业和仓储岸线。适时对扬湾港区2个2.5万吨级泊位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其吞吐能力。在其上游剩余200米岸线段规划建设一座2万吨级公用件杂货泊位。在海螺水泥泊位上游还有180米岸线,由该集团再建一座3.5万吨级水泥专用码头。在陵光油码头下游220米规划建设一座3万吨级油品码头,并留出75米与下游集装箱码头安全距离。

高港闸—龙窝口段。岸线长3.6公里,二级岸线,已基本开发利用。现为口岸水厂取水口,适时关闭。改造建设公用码头和工业专用码头,高港闸至南官河段作为港口公用码头岸线,南官河至龙窝口段作为工业和仓储岸线。在高港港区现有集装箱码头上游,适时将通用散杂货码头及2个浮码头拆除,规划建设2万吨级集装箱泊位。

龙窝口—跃进闸上段。岸线长3.3公里,一至二级岸线,已用岸线0.3公里,可开发利用岸线2.9公里。此段岸线作为生活旅游岸线,保留泰州三水厂取水口,建设水源保护区,预留泰州过江通道岸线。

跃进闸上—东夹江段。岸线长10公里,一级岸线,已用岸线3.48公里,可开发利用岸线6.32公里。此段岸线主要作为工业和仓储岸线。适时将取水口调整至泰州三水厂水源保护区。在永安港区在建5万吨级公用码头上游预留1.5万吨级兼顾3万吨级的公用码头岸线,作为永安港区的发展预留空间。在江苏太平洋钢管项目上游预留1000米岸线,在泰州电厂码头上游预留部分岸线,作为大企业集团的码头专用岸线。其余岸线作为远期发展预留岸线。调整和整合永安港区上游船厂所占岸线。

东夹江—洋思港段。岸线长5.6公里,其中东夹江至新段港4.6公里为一级岸线,新段港至洋思港2.2公里为二级岸线,已用岸线2.43公里,可开发利用岸线3.77公里。东夹江至过船港段主要作为港口公用码头岸线,主要发展化工产业,建设公用港口;过船港至洋思港段作为工业和仓储岸线。在东夹江至过船港段,规划建设2万吨级液体化工泊位2个,剩余1.4公里岸线,作为预留发展岸线。保留泰兴开发园区水厂及取水口,转为工业用供水,适时调整不合理岸线占用。在海事码头下游规划建设3.5万吨级散货码头一座,在液化气码头下游建设5000吨级液化气码头1座。

洋思港—七圩闸段。岸线长15.4公里,三级岸线,可开发利用岸线12.42公里。洋思港至芦坝港段和六圩闸至七圩闸段作为工业和仓储岸线,芦坝港至六圩闸段岸线长11.1公里,其中焦大港至六圩港段3.9公里岸线作为工业岸线,其余7.2公里作为生态保护区和生活旅游岸线。适时关闭泰兴七圩水厂取水口。

七圩闸—靖泰界河段。岸线长3.2公里,二级岸线,已用岸线0.9公里,可开发利用岸线2.2公里。此段岸线作为工业和仓储岸线,预留泰兴至常州过江通道岸线。要严格执行岸线投资强度,引进重大项目,禁止小企业进入。

靖泰界河—上六圩港段。岸线长13.7公里,一级岸线,已用岸线1.4公里,可开发利用岸线11.6公里。现有500KV跨江电缆。适时关闭靖江新桥、太和、东兴水厂三个取水口。靖泰界河至上青龙港段为港口码头岸线。上青龙港至上六圩港段远期发展工业、港口码头和仓储岸线。预留川心港至上四圩港段作为过江通道及靖江第二取水口。

上六圩港—十圩水闸段。岸线长10.5公里,一级岸线,已用岸线7.2公里,可开发利用岸线2.5公里。此段岸线为江苏江阴—靖江工业园区岸线。预留靖江至江阴过江隧道岸线,适时调整小化工、中转站、小拆船厂等不合理岸线占用。上六圩港至下五圩港段规划作为业主码头岸线,下五圩港至下九圩港段规划为公用码头岸线,分别规划建设散货码头区、危险品码头区、集装箱及件杂货码头。在下九圩港至老十圩港段规划业主修造船用岸线。

十圩水闸—蟛蜞港段。岸线长7公里,一至二级岸线,已用岸线3.6公里,可开发利用岸线3.1公里。保留新长铁路轮渡区和待渡场,适时调整垃圾填埋场。保留靖江水厂取水口,建设水源保护区。预留靖江至江阴长江铁路大桥岸线,作为生活旅游岸线。

蟛蜞港—友谊港段。岸线长18.5公里,其中蟛蜞港至中油码头段规划为港口综合区;中油码头至章春港上游800米段,规划为新港港区公共码头及能源泊位区;章春港上游800米至章春港段,规划为特色冶金钢铁工业专用码头区;章春港至安宁港段,规划为粮食综合港区;安宁港至新丹华港段,规划为船舶工业泊位区;新丹华港至下青龙港段,岸线长2420米,规划为石化工业及仓储泊位区;下青龙港至友谊港岸线长2194米段,规划为石油化工预留发展区。

友谊港—靖如界段。岸线长2.6公里,二级岸线。此段航道转弯,岸线冲刷严重,岸坡欠稳,经整治后可作为远期港口岸线。

如靖界—长青沙北汊口上游1公里。岸线长4.0公里,一级岸线。可用作工业岸线,服务如皋港经济开发区。开发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河势变化。

长青沙北汊口上游1公里—九圩港。岸线长19.7公里。其中长青沙北汊上游1公里至小李港,岸线长度11.7公里,三级岸线,以生态保护为主,包括如海区域供水长青沙水源地。小李港至九圩港,岸线长度8公里,三级岸线,在不影响天生港航道的前提下,可作为港口工业岸线。结合横港沙整治开发,横港沙外侧10公里岸线为一级岸线,横港沙外侧岸线作为港口工业岸线,内侧仍有淤积现象,暂不宜开发。

九圩港—芦泾港。岸线长4.2公里,二级岸线。目前为天生港电厂和华能南通电厂占用,今后不宜扩大利用规模。华能三期的煤码头及其他新建码头可布局在横港沙外侧的深水岸段。

芦泾港—越江路。岸线长3.7公里,二级岸线。目前布局建材堆场、商贸中转码头及一些小造船厂、渔轮厂等。该岸段需配合城市空间调整,进一步优化布局。鉴于现状和接近中远的区位,可对现有船舶企业进行调整、优化和转型,开辟船舶配套工业园。

越江路—通吕运河口。岸线长0.9公里,保留通沙汽渡约200米岸线,预留通吕运河水源保护区,其余岸线为港口公用岸线。严格控制污染企业,逐步关闭本岸段的化工小企业。

通吕运河口—任港河口。岸线长0.5公里,一级岸线。现为海事执法基地及通州港务公司货运码头等占用。本段位于通吕运河水源保护区内,且临近老城区,具有城市亲水空间的生态价值,宜搬迁货运码头,将该岸段逐步调整为生活旅游岸线。

任港河口—中远船务上界。岸线长0.9公里,一级岸线。其上游依次分布船舶服务公司、粮油进出口接运公司等。宜保留粮油进出口接运公司,搬迁南通港口集团公司港作船基地,腾出岸线近期仍作散杂货码头用,远期可考虑转为生活岸线。

中远船务上界—姚港。岸线长3.1公里,一级岸线,已分布有中远船务、中远川崎、华能电厂煤码头、华强集团、姚港油库等,位于老城区,功能混乱,对城市功能和居住空间的影响较大。为此建议近期保留中远船坞、中远川崎等,调整中远以下岸线,重点发展船舶修造业。将华强码头、姚港油库迁至江海港区或富民港区。配合华能三期,将华能煤码头搬迁至横港沙外侧,以隧道或栈桥跨越天生港水道直接输煤至电厂,从而降低煤炭转驳的成本。

姚港—龙爪岩上游1公里。岸线长3.6公里,一级岸线,现为狼山港区利用。港区后方为崇川开发区以及一些小规模污染企业,缺乏足够的陆域配套空间。保留狼山公用港区,逐步搬迁区内占用岸线的工业企业。

龙爪岩上游1公里—裤子港。岸线长5.5公里,三级岸线。位于狼山风景区,生态价值高,为南通狼山水厂水源保护区和城市生活旅游岸线。宜将影响水源保护和大江风貌的海关缉私码头、水泥厂、砖瓦厂、中远钢结构等企业尽快外迁。

裤子港—老洪港风景区上界。岸线长4.8公里,二级岸线。现主要为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占用。新开沙的淤涨使该岸段夹槽逐渐缩窄,影响码头利用。新码头的建设要密切关注河势变化,减少企业污染排放。

老洪港风景区上界—老洪港风景区下界。岸线长2公里,三级岸线。作为洪港水厂水源保护与生活旅游岸线严加保护。

老洪港风景区下界—东方红农场涵洞。岸线长7.1公里,二级岸线。现为南通江海油气品和液体化工仓储区,下游分布港德油脂等企业。要密切注意河势变化对现有码头和新建码头的影响,搬迁一般性加工工业企业,腾出岸线发展石化物流和造纸产业。同时,要保留500米通常汽渡岸线。

东方红农场涵洞—海门港闸。岸线长21公里,三级岸线。除保留2公里苏通大桥保护区和500米海太汽渡外,其余岸段结合长江口综合整治规划徐六泾节点整治工程建设,通过围垦新通海沙形成新的深水岸线,苏通大桥上游2公里岸线布置港口支持系统作业区,下游约11公里岸线布置通海作业区。

海门港闸—入海口。该岸段长83.6公里,地处长江口北支,三级岸线,海门港闸至崇海大桥良策、预留崇海二桥两侧和崇启通道两侧可作为生活旅游岸线。严格保护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价值较高,保留海门水厂取水口,不宜开发利用。应逐步搬迁或关闭沿岸污染严重的化工企业,严格保护生态岸段。从三条港到连兴港约18公里的岸线,在充分进行长江口整治影响分析的基础上,适度发展船舶制造等产业。

上述岸线利用规划,具体实施中应严格遵循和服从沿江各城市的总体规划、《江苏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中有关南水北调水源保护区、《太湖流域防洪规划》中有关通江干河河口扩大和江边枢纽建设、《江苏省地表水功能区(环境)规划》中对饮用水源区保护的规定,确保长江水质安全。

第六章 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生态环境建设目标

生态环境建设总目标:确保沿江开发对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影响得到有效控制,以“多还旧帐、少欠新帐”为基本点,实现沿江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到2010年,长江江苏段水质总体达到国家Ⅱ类水质标准;入江支流水质稳定达到所属功能区类别的要求;沿江地区酸雨得到有效控制;沿江饮用水水源地、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态敏感区全面得到保护;循环经济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使沿江地区成为全省循环经济建设的试验区、生态省建设的先导区、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

水环境目标:长江干流水体水质总体保持II类水质标准,岸边污染带长度不超过岸线总长度的10%;主要入江支流水质基本达到所属功能区类别要求;长江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主要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有机毒物污染加重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

大气环境目标:大气环境质量稳定达到所属功能区类别要求;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等)排放总量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20%;酸雨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生态目标:沿江地区的自然保护区、森林、风景区、湿地、洲滩、岛屿、水源地等得到全面保护,面积不少于国土面积的10%;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沿江生态廊道网络基本形成,重要城镇与开发区周边生态缓冲带全面建成。

循环经济建设目标:以一产、二产、三产的生态转型为契机,以基础产业中的重点企业为核心,建成一批有影响的循环经济型企业、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培育若干生态服务业示范区和生态物流园区;在大中城市周围全面建设都市型生态农业基地。单位GDP能耗、水耗,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和能源利用效率等指标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第二节生态保护与建设

总体格局。沿江地区生态保护的主要目标是保护现存有限的自然景观板块,维持生态环境的自然属性,为野生动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提升区域生态服务功能效应,确保沿江开发建设生态安全保障的落实。生态保护地区是严格禁止开发的地区,包括自然保护区和具有自然保护区属性的重要生态功能区(森林公园、水源涵养区、风景名胜区、滩涂湿地、珍稀物种保护区、地质遗迹)等。维护沿江地区生态环境的自然特点,以山水林田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与沿江开发规划产业布局的相互关系为依据,以生态服务功能的集聚和辐射效应为原则,合理规划与整合各类生态保护用地,保护河湖水域,维护河湖健康生命,保障河湖综合功能发挥,形成绿斑、水斑、水廊及绿廊相互交错的格局,并楔入开发区、城市、城镇的总体格局。

生态保护与建设目标。沿江地区现有省级自然保护区3个,分别是镇江宝华山自然保护区、镇江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长江口北支湿地自然保护区;市县级保护区2个,分别是南京雨花台砂砾石层保护区和扬州市渌洋湖自然保护区。现有保护区总面积566.7平方公里,仅占沿江地区总面积的2.3%。为了提高沿江地区自然保护区面积,保护沿江丰富的野生生物、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遗存不受破坏以及区域和城市水域面积不再减少,至规划期末在提升与完善原有保护区基础上,建设一批新的自然保护区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新增自然保护区面积191平方公里,新增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面积752平方公里,使沿江地区受保护面积达到151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5.7%。

提升为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规划期内拟将长江口北支湿地自然保护区和镇江长江豚类自然保护区两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江口北支湿地自然保护区是长江口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南至启隆乡与崇明县交界,北至长江北岸江堤外1000米,东至长江口启兴沙(顾园沙)外500米,西至带鱼沙(新村沙)启东与海门交界处,总面积477.34 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面积46.43平方公里。目前观察到的鸟类共165种,占全国湿地鸟类的14%,主要有18目51科。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4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18种,属《中日保护侯鸟及其栖息环境的协定》的鸟类有106种,占总数的64.2%。镇江长江豚类自然保护区,地处长江镇江段和畅洲北汊,跨镇江、扬州两市辖区,总面积约为57.3 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32.8平方公里,其江宽水阔,水深达数十米,水质良好,具有大片的缓流水域和回水区,饵料资源丰富,人为干扰小,自然环境优越,为白鳍豚及江豚群体活动频繁地区和生存的良好场所,以白鳍豚、长江江豚等长江豚类、长江珍稀经济渔业资源及保护区内特定的水生态环境为保护对象。白鳍豚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是现代生存的最原始的淡水豚类之一,现存量不足100头,而且种群数量仍在急剧减少。长江江豚是我国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目前数量也在锐减。

提升为省级的自然保护区。江都市渌洋湖自然保护区,位于江都北部,保护区面积为52平方公里,以野生生物及其生态环境为保护对象。该湖原为里下河洼地的河流型湖泊,经长期演变及大规模人工围垦,湖区束水面积大幅度缩小,形成的大片林地成为鸟类和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林区内有野兔、野鸡、蛇类、鹳类、鼬类等野生动物和70 多种鸟类,其中属于国家保护的珍贵鸟类有10多种,属《中日保护侯鸟及其栖息环境的协定》的鸟类有30 多种,尚有30 多种是江苏省优势种类。

新建省级自然保护区。拟新建的省级自然保护区有南京六合石柱林自然保护区和海门市蜊蚜山牡蛎礁自然保护区两处。南京六合石柱林自然保护区,规划为地质遗迹类自然保护区。位于南京市六合区境内,包括桂子山石柱林和瓜埠山石柱林,占地约0.5平方公里,主要保护对象是玄武岩火山熔岩石柱林地貌群。海门市蜊蚜山牡蛎礁自然保护区,规划为古生物遗迹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牡蛎礁及沿海滩涂湿地。蛎蚜山是一个天然生物半岛,面积约4.5平方公里,因盛产牡蛎而得名。蛎蚜山涨潮为礁,落潮为岛,牡蛎礁体表面布满活动体牡蛎。它发育于东灶港外侧强潮淤泥质潮坪上,呈东西走向,东西长2.65公里,南北长1.67公里。蛎蚜山由大小不等的80多个牡蛎堆组成。大面积生物礁出现在淤泥质海岸属中国惟一、世界罕见,为研究古海洋变化提供了绝无仅有的参照体。

新建市(县)级自然保护区。规划新建的市(县)级自然保护区有仪征捺山火山口自然保护区和丹徒莲花洞自然保护区。仪征捺山火山口自然保护区为地质遗迹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地质景观及化石。捺山位于仪征市谢集乡境内,是 500多万年前新生代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口,附近不仅有壮观的石柱林,还有完整的火山地质结构,以及国内外罕见的木、骨化石群,是华东地区科学价值较高、景色壮观的地质遗迹。丹徒莲花洞自然保护区属地质遗迹类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莲花洞及古生物化石。丹徒莲花洞位于镇江回龙山中,是镇江南山风景区中一处景点,为石灰岩溶洞,洞口高大,深不可测,洞内曲折迂回、钟乳嵯蚜。明代曾出土过“龙骨”(动物化石),1981年出土过一些全新世的动物化石,还有一枚人齿化石,距今约万余年。

新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主要有长江干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南京牛首山—祖堂山风景名胜区,面积约7 平方公里,以珍稀动物(中华虎凤蝶)、自然景观、植被为保护对象;南京老山国家森林公园,面积约78.87平方公里;南京栖霞山风景名胜区以自然生态景观、人文历史遗迹、鸟类为保护对象,面积8.6平方公里;南京钟山—玄武湖风景名胜区,包括钟山风景区以及玄武湖风景区内的各公园,总面积为35 平方公里,以自然生态景观、人文历史遗迹、鸟类、湖泊为保护对象;句容宝华山北亚热带珍稀树种保护区,面积为139公顷,以野生动植物为主要保护对象;江阴要塞森林公园,面积2.2平方公里,江阴定山风景名胜区面积13.2平方公里,均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保护对象;常熟虞山森林公园,面积约为15 平方公里;长江靖江、常熟段珍稀鱼类洄游通道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位于靖江和常熟之间的主泓江段,江面宽约2公里,面积约100 平方公里,是以中华鲟等珍稀鱼类洄游通道为保护对象的水源地生态功能保护区;江都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地生态功能保护区,核心区北起廖家沟、芒稻河和新通扬运河,南至长江,东到扬泰交界,西接京杭运河,面积340 平方公里,规划设立国家级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远期将长江大堤外洲滩湿地作为重要生态功能区加以保护,包括南京北岸新济洲对面沿江的洲滩(七里河—城南河)、八卦洲下游洲滩(滁河河口)、南京南岸下游沿江地带洲滩、扬州沿江镇江世业洲对岸洲滩、泰兴天星洲对面沿江洲滩、海门江堤达标纪念碑与海门港闸之间、常熟与张家港市界处一直延续到浒浦塘洲滩,总面积约为71平方公里,以洲滩湿地生态系统为保护对象。

生态防护隔离带设置。为防止产业集聚产生的环境负面效应对邻近城镇的人居环境质量和邻近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生长环境的影响,阻止城镇用地空间的连绵生长和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融合生长,规划在开发区与城镇间、工业及城镇建设区与生态敏感区间设立生态防护隔离带。

——大型化工园区与人口集中居住区之间的绿色隔离带。包括南京化工园绿色隔离带,规划在长江大堤以内1-2公里区域建设;仪征化纤与仪征市区间绿色隔离带,规划在扬子公园附近以河流为依托划定宽度不小于0.5公里的工业区与城市的绿色隔离带;在镇江主城与东部谏壁化工园、西部高资工业园之间,分别设置以农田、林地、风景区、大桥防护带以及沿路防护带为基础的生态隔离带,隔离带的宽度原则上不小于200米;在泰兴经济开发区周围及各企业厂区周边建设生态防护带,在泰兴经济开发区与城区之间的沿江高等级公路两侧建设适当宽度的绿化带;南通港闸精细化工园与南通城间绿色隔离带,规划以通吕运河为依托,在河两侧建设100~300米工业区与城市的绿色隔离带。

——工业及城镇建设区与生态敏感区间的缓冲隔离带。饮用水源保护区在取水口上下游3公里范围内与城镇、工业区之间设立缓冲隔离带,重点为位于镇江大港国际化工园附近的黄岗取水口、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江工业园下游的泰州三水厂取水口、江阴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江阴小湾取水口、位于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洪港取水口等。自然保护区与城镇、工业区之间设立缓冲隔离带,主要在镇江长江豚类自然保护区与城市之间以江心洲为依托设立隔离带,宽度在50~100米之间。森林与城镇之间设立缓冲隔离带,主要规划为伸入南京、镇江及江阴城市内部及城市周围的森林划定宽度不小于50米的缓冲保护区,限制一般的城市开发活动,规划建设公共绿地、都市农场、高尔夫球场等。以林地和农田为主,建设沿江南北两岸的长江湿地缓冲隔离带,保护带的宽度依据沿江土地开发类型相应变化:生活岸线地区,建设风景林带,宽度10-50米;工业岸线地区,建设景观防护林带,宽度50-100米;农田及农村居民点地区,以农田、牧场或景观防护林带的形式建设缓冲带,总宽度不小于100米。

生态廊道设置。在生态敏感度高的地区建设主生态廊道,连通自然保护区,保护和重建野生生物栖息场所和迁徙途径。

——长江干流水体及洲滩湿地廊道。由于干流沿线是开发活动与自然保护区都很集中的地区,开发与保育的碰撞最直接,生态脆弱,设立干流主廊道的目的在于加强环境管理,规避生态风险,保护自然景观。

——宁镇丘陵森林廊道。宁镇丘陵地区森林植被是沿江地区宝贵的自然(近自然)景观,为野生生物提供相对稳定的栖息环境,并且已建立多处自然保护区。结合生态农业发展,建立南京西郊老山森林廊道、南京南郊森林廊道、南京东南郊连通句容茅山的森林廊道、南京东郊沿宁镇公路及沪宁铁路连通镇江的森林廊道、句容茅山—宝华山森林廊道、镇江东南郊森林廊道。

——江都长江—廖家沟—邵伯湖清水廊道。结合南水北调东线水源保护工程,在输水沿线建设湿地景观生态廊道,包括水域、边滩、洲滩、堤岸防护林,廖家沟沿线宽度控制在0.5~1.0公里,邵伯湖以湖面和堤岸为控制范围。

——虞澄多功能景观廊道。通过拟建的沿江高速虞澄段的林带连接江阴沿江森林、常熟周边森林湿地及长江常熟段浅滩湿地,实现自然保育、景观建设和生态分隔(氟化学工业园)等多项功能。

第三节 饮用水源保护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布局调整。江苏沿江6市区和15县市中,直接从长江取水的市区、县市级饮用水源取水口共31个,其中南京8个、镇江6个(扬中1个,丹阳1个,市区4个)、常州2个、江阴2个、苏州3个(张家港、常熟与太仓各1个)、扬州2个(仪征1个,市区1个)、泰州3个(市区、泰兴与靖江各1个)、南通5个(市区4个,海门1个)。另外,江苏沿江布局有3个清水通道水源地,分别为南水北调水源地、引江河—通榆运河调水水源地、引江济太(望虞河)水源地。

至2010年,由省人民政府批转的《江苏省沿江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规划》确定的沿江集中供水水源地总计为30个,其中南京9个(11个取水口。现状6个水源地调整为4个,新增5个)、镇江5个 (现状6个保留3个,新增2个)、常州2个(现状保留)、无锡2个(现状保留)、苏州4个(现状3个保留,新增1个)、扬州2个(现状保留)、泰州2个(现状3个合并1个)、南通4个(现状5个保留2个,新增2个)。

依据《江苏省水污染防治条例》和《江苏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和省有关区域供水规划,考虑岸线开发利用对饮用水源取水口和清水通道水源地的影响,提出沿江拟重点保护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调整方案。调整后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为27个(共29个取水口),清水通道水源地为3个。

保留南京的梅子洲夹江、城北水厂、上坝、龙潭、子汇洲、桥林、八卦洲、浦口,镇江的征润洲、丹阳黄岗、扬中二墩港,常州的西石桥水厂、魏村水厂,无锡江阴的肖山区域水厂、小湾水厂,张家港三水厂、常熟二水厂、太仓二水厂,扬州四水厂、泰州三水厂、靖江雅桥水厂,南通的洪港水厂、狼山水厂、李港水厂、如皋水厂等27个水源地。

保留南水北调、引江河、引江济太等3个清水通道。

根据上述调整方案,合理设置水源地和取水口,限期调整不符合本方案的水源地和取水口;逐步关闭各地市、乡镇分散、小型的取水口;加快调整受重点污染源影响的区域集中供水水源地和取水口。

水源保护要点。在长江干流设置取水口的,以取水口为中心半径0.5公里范围内为一级保护区;取水口上游2公里、下游1公里范围内为二级保护区。南水北调东线等清水通道水源、区域供水水源取水口上游3公里、下游1.5公里范围内为二级保护区,要按照《江苏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规定的相关河段水质保护目标和要求执行。水源保护区上游工业、港口、城市、旅游景观等开发利用区域,水质标准不得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规定的Ⅲ类标准。水源保护区内应绝对禁止设置城市污水处理厂排污口、企业排污口、有污染源的项目、垃圾填埋场、有害物品码头、有毒有害化学物品仓库及堆栈,严禁人工养殖、捕捞、游泳、停靠船只和一切可能污染水源保护区内水体的活动,对水源保护区内现有的污染源,要限期关停;加强水源地的植被保护和水土保持,建设涵养水源的生态防护林。

水源保护区岸线利用与整治。强化水源保护区岸线生态功能的重要性,将水源地所在岸段明确划定为重要生态功能保育和保护岸线;加强控制和管理开发较少、保护较好的水源地(包括南京的浦口、桥林、上坝、八卦洲、子汇洲、乌鱼洲,镇江征润洲、扬中二墩港,扬州四水厂,南通李港,南水北调水源地等),维护岸线生态功能的稳定;岸线为城市、景观旅游功能的水源地(江阴小湾水厂,张家港市水厂、常熟三水厂,泰州三水厂、靖江雅桥水厂,南通狼山水厂、洪港水厂、如皋水厂等),应加大力度控制污染,实施生态建设,提升岸线的生态品质;岸线被工业、港口占用的水源地(南京梅子洲夹江、燕子矶、龙潭,镇江黄岗,常州西石桥水厂、魏存水厂,江阴肖山区域水厂、太仓二水厂、引江济太水源地、引江河水源地等),应限期关停搬迁污染企业。

第四节 环境污染治理

加快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目前沿江地区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已全面启动,至2004年底,已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37座,日处理污水量为178.5万吨,处理率为55.1 %。预计2010年沿江地区生活污水排放量为336万吨/天,工业废水排放量为759万吨/天。按生活污水的处理率70%,工业废水的处理率达100%要求计算。2010年沿江地区应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规模为389.8万吨/天,其中南京沿江为106.3万吨/天,镇江沿江32.3万吨/天,常州沿江31万吨/天,江阴沿江14万吨/天,苏州沿江73.8万吨/天,扬州沿江39.5万吨/天,泰州沿江30万吨/天,南通沿江63万吨/天。在加快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要大力发展循环用水系统、串联用水系统和废污水‘零排放’技术,实施电力、化工、纺织、冶金、机械、建材、食品、造纸等行业节水技术改造,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按照建立生态工业园的要求,选择部分工业园区采用水网络集成技术,实施园内厂际串联用水、污水资源化,基本实现园内废污水‘零排放’。到2010年,建设一批节水型、循环型、清洁型工业园区。

根据目前沿江地区已有污水处理厂建设费用的统计,每万吨/天规模的二级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费用(不包括截污管网费用)最高为0.36亿元,最低为0.15亿元,平均为0.21亿元。按此标准进行核算,2004年至2010年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费用为82亿元,平均每年投资的建厂费用为13.6亿元,运转费用为14.2亿元,(按每吨污水处理费为1元匡算),合计年支出的费用为27.8亿元,总计投资约近170亿人民币。

加强入江支流的污染治理。2004年长江江苏段37条主要入江支流控制断面监测结果显示,南京内秦淮河、外秦淮河、金川河、十里长沟,常州的藻江河,太仓的浏河塘等入江断面的水质均劣于Ⅴ类,是影响长江水质的主要河道,主要超标污染物为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总磷、石油类等。为减轻沿江支流对长江水质的影响,各地市应积极编制污染治理规划,按轻重缓急分步实施,加强治理与监管力度,严格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按水域的功能区水质目标限制排污总量的双重管理,使之在2010年能全面达到相应功能区水质类别要求。

规范排污口管理。排污口必须设立在饮用水源保护区以外区域;凡生产经营场所集中在一个地点的单位,原则上只允许设污水和“清下水”排污口各一个;生产经营场所不在同一个地点的单位,每个地点只允许设一个排污口;对于排污单位已有多个排污口的,必须实施清污分流和污水流向的合理调整,进行管网并归整治;凡排放含《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一类污染物的单位,应对产生该污染物的车间或车间废水处理设施专门设置规范的排污口。建设项目需设置排污口,必须经负责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保部门审查批准。凡需在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设置废水排污口的建设单位,还应当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办理报批手续。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设置、移动和扩大排污口,必须变更时,须履行排污变更申报登记手续。

积极寻找沿江尾水出路。随着新一轮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沿江污染物产生量不可避免将大量增加,即使全部污水都能做到处理并达标排放,由于排放尾水总量增大,入江污染物总量也会相应增加,对长江有限的环境容量造成巨大压力。因此,除了加大生活与工业污染源治理力度和污水处理深度、控制排入长江的污染物总量,还应积极寻找、科学规划、合理配置整个沿江地区达标尾水的排放出路。达标尾水出路方案要根据区域居民生活、城镇与产业发展的环境质量控制要求,结合水系功能和水环境容量进行优化设计。

达标尾水采用资源化利用、深度处理、生态净化、排江和排海处置、转移和通道排放等。近期可通过深度处理与再生水利用,按行政分区就地消化。回用水可用于农田灌溉、园林绿化用水、工业企业循环利用等。余量部分根据各市、县、区内河水环境容量和水环境功能区达标要求,选取少量河道作为尾水通道,并利用江滩、河滩、沙洲、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对尾水进行生态净化后再排入长江。江苏沿海具有丰富的滨海湿地资源和广阔的海域,水污染净化能力和环境容量相对较大,远期应加快尾水入海的可行性研究与论证,将沿江地区尾水集中引到沿海,通过海岸滩涂净化处理后深排入海。

加强“两控区”的环境管理。二氧化硫控制和削减,尤其是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与削减是沿江大气环境保护的重点。首先要严格控制新建火电厂二氧化硫排放,新建、扩建和改建火电机组必须同步安装脱硫设施,严格执行二氧化硫的排放标准和控制配额;现有火电厂限期建设脱硫设施或采取其它治理措施有效削减二氧化硫排放,以达到规定的排放控制标准。其次要严格执行国务院国办发[1999]44号文件精神,关停污染严重的小火电机组,利用西气东输,积极建设燃气发电机组,并充分利用西电东送工程,直接从省外购电,以满足沿江开发过程中的电力需求。第三要通过加强城市气化工程、集中供热、热电联产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削减工业锅炉、工业炉窑、民用燃烧设备的二氧化硫排放,最终实现二氧化硫排放量的控制与削减目标。

积极治理可吸入颗粒物和氮氧化物污染。进一步落实控制城市扬尘污染的各项措施,要求所有建筑工地必须达到环保扬尘控制要求,最大限度降低施工扬尘。强化城市绿化等措施,加强道路扬尘污染控制。控制工业粉尘、烟尘排放,要求企业粉尘排放全面达标,实行总量控制,确保排放总量逐年削减。对沿江新、老电厂要进一步提高除尘技术和设备先进性,开展清洁生产,减少粉尘、烟尘排放量。

随着沿江开发的继续深入,交通运输造成的氮氧化物污染也不断加重,因此在削减沿江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污染排放的同时,应加大对氮氧化物排放的控制和监管力度。从源头抓起,采取措施有效控制机动车尾气氮氧化物排放量至关重要。加大车辆的排气污染监查力度,执行严格的排放标准,禁止超标车辆上路行驶。鼓励企业采用低氮燃烧设备,实行低氮技术改造,制定实施有关地方排放标准,减少固定源氮氧化物排放量,有效遏制氮氧化物污染的加重。

第五节发展循环经济

遵循市场规律与生态规律,将沿江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融入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之中,建设以循环经济为主体的生态经济结构,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统筹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突出“3R”与“三效”原则,按层次推进、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分类指导的思路,加快沿江循环经济发展。

在试点与示范建设的基础上,初步形成沿江循环经济建设的推进机制,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利用沿江各市、县开展生态创建的契机,以基础产业为对象,大力推行企业清洁生产、产业结构调整、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以区域性规模化循环型种植、养殖业、观光农业、高科技涉农产业基地建设,以及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作为发展生态农业的重点。在物流、旅游以及餐饮业等重点三产行业推行循环经济理念和清洁生产技术,加强环境保护认证体系建设,形成以生态物流业、生态旅游业和绿色餐饮业为特色的循环型第三产业。

第七章 规划实施

第一节规划实施机制

规划作用。《江苏省沿江产业空间布局规划》是沿江开发的指导性文件,是统筹沿江产业空间布局的行动指南,因此,要强化规划的指导作用,认真组织规划的实施。省有关部门要依据本规划制定三年滚动实施计划,报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备案。沿江八市要依据本规划制定相应的沿江产业空间布局规划,特别要对岸线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具体的布局要求,由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审定。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要依据本规划制定年度实施计划上报省政府,并作为年度目标任务的考核内容,以保证规划的实施和政策的落实。

实施分工。《江苏省沿江产业空间布局规划》是省与沿江各地协商后形成的,各地、各方面既有实现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共同责任,也有各自相对独立的权利和义务。省政府主要通过组织制定沿江产业空间布局规划,落实相关政策,营造促进沿江开发的环境,同时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以及关系沿江开发全局的关键领域或薄弱环节,集中力量,组织推动或直接投资建设有关重大工程。省级财政将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保证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的前期研究。沿江各级政府要全面促进规划的实施,具体落实沿江开发的各项政策;营造本地宽松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进行招商引资,依据总体规划引导投资方向,促进投资特别是企业和社会投资较快增长,全面完成沿江开发的任务;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在省政府领导下完成重大工程和项目的建设等。

宣传监督。本规划经省政府批准后要及时在省内各大媒体和互联网上发布主要内容。省和沿江市、县政府要面向国内外、面向社会、面向大众广泛宣传,使海内外和全省上下了解沿江开发的内容和实施情况,形成关心和参与规划实施的浓烈氛围。

动态跟踪。为了及时了解和掌握规划实施情况,顺利实现和完成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2008年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要组织对本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找出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形成中期评估报告,报省政府。同时在本规划实施期间,如遇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其他重要原因导致实际运行与规划目标发生较大偏离,由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各有关方面提出调整方案,报省政府审议批准。

第二节规划配套政策

引导产业,提高层次。围绕沿江开发区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任务,引导产业发展,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产业层次。优先鼓励投资符合国家产业导向的行业;优先鼓励投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消耗、轻污染等行业。坚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相结合,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着力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强信息工程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壮大企业规模,逐步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注重选择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产业链长的战略性投资项目,形成竞争优势明显的企业集群,提高产业集聚度。沿江地区各省级以上开发区凡引进汽车电子设备、船舶动力设备和船用电器、工作母机数控装置制造项目,利用外资或内资达到一定规模,由各级财政给予奖励。

优化环境,提升引力。优化沿江地区软硬环境建设,改善投资环境,提升沿江地区引力。加快沿江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产业发展的“硬件”条件,增强载体功能;重视综合交通、水、电、排污等基础设施的共享,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完善产业发展的“软件”条件,创造沿江地区产业发展良好的外部环境。大力倡导服务型政府建设,勤政廉政,改变机关作风。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提高服务效率。

调整布局,统筹管理。根据产业布局引导与控制要求,加快调整产业布局。建立有利于产业统一布局的考核指标,根据沿江产业空间布局规划,促进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沿江地区产业的分工协作与错位发展。积极推进中心城区工业企业向开发园区搬迁,并按产业门类向相应的开发园区集中,促进产业集聚,统筹产业布局。根据产业布局规划,实施开发区整合和撤并,改善开发区小而散、散而乱的布局。加强区域土地资源统一规划管理,杜绝“摊大饼”、圈而不建等现象。

构建链条,集群发展。围绕化工、冶金、机械装备、纺织、电子等产业链条,通过产业间的上下游、前后向及旁侧链接,延伸并拓宽产业链,形成集群式发展。以特种钢材为基础,延伸发展金属制品及其他机械制品,作为汽车、造船、机械等行业的上游产业;以石油化工为龙头,精细化工为基础,重点发展有机化工产品和化工新材料等后道产业,在化工新材料的基础上,延伸发展电子新材料、包装新材料和纺织新材料等产品;以电子新材料为基础,结合原有电子元器件、芯片等产业,发展高技术电子产品和家用电器产业;以纺织新材料和纺织机械为基础,发展面料、高档成衣以及生产用纺织产品。在冶金、化工、纺织产业链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汽车零配件以及汽车整车生产,并通过电子新材料的应用,提高汽车装备水平;以服务制造业功能为主,积极发展物流、中介、金融等行业。沿江地区各省级以上开发区内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和软件研发企业销售收入达到一定规模,由各级财政给予奖励;凡引进列入国家新材料目录的新型电子信息材料、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材料、纳米稀土材料和新能源材料制造项目,利用外资或内资达到一定规模,由各级财政给予奖励。

整合资源,集约利用。整合土地、岸线等资源,集约利用,实现效益最大化。加强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盘活存量土地,合理整治园地资源。应用经济诱导机制和规划管制手段,提高工业用地的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加强长江岸线集中统一管理力度,有序开发,有序建设。坚持治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确保岸线可持续利用。坚持“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的根本原则,严格按照岸线利用的投资门槛审批岸线用地,确保黄金岸线发挥最佳效益。坚持向陆域纵深发展原则,带动更大区域开发。

保护生态,持续发展。增加环保投入,加强污水处理工程建设,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制定严格的环保准入政策;建立科学的生态环境安全评价及预警预报系统,对突发严重污染事故等灾害进行跟踪监测,特别要高度重视长江水资源保护,建立饮用水安全预警机制和应急反应系统,加强水质监控。建立政府、企业、公众等多层面参与和推进的环境监管体系,加大企业的环保压力和监管力度,推进企业绿色生产,实现持续发展。

鼓励人才,加快创新。加快建立适应沿江地区综合开发需要的人才队伍,鼓励创新。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对于适合本地发展需求的人才,可给予较为宽松的择业机会,完善管理、技术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要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完善职业教育培训机制,为沿江开发培养一大批技术人才和高级技工。鼓励本地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若干集研究开发、技术支持与推广、信息咨询、人才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中心。设立创新基金,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步伐,重点提升特色产业共性技术开发能力。

制定门槛,分类开发。根据生态—经济的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区的分析,沿江前沿区域适合进行产业开发的用地范围较大。

南京市区、江阴至太仓地区是本区开发条件最好、需求最旺、效益最高的地区,产业进入要着重于提升技术层次和集约度,适宜制定高于沿江地区平均水平的产业投资和产出门槛。

靖江市、镇江市区、常州市区、泰州市区、南通市区、扬州市区、丹阳市、扬中市应注重产业规模扩大与层次提升相结合,适宜制定沿江地区平均水平的产业投资和产出门槛。

通州市、泰兴市、句容市、仪征市、江都市、海门市、启东市和如皋市等市则可以根据发展需要适度放宽产业投资和产出门槛。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