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十二五”技术改造规划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引导和推动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加快推进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根据《安徽省“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全省技术改造基本情况
“十一五”时期,安徽工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紧密结合本省实际,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技术改造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喜人。
一是工业投入迅猛增长。“十一五”期间,全省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5322亿元,其中技改投资7614亿元、是“十五”期间总和的4.5倍、占全省工业投资的49.7%。2010年当年,全省完成工业投资5253亿元,相当于2005年947.6亿元的5倍多,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1.7%。全年企业研发费用、研发项目、研发成果占全社会总数的比例均在70%以上。
表1:“十一五”我省技改投资完成情况表
单位:亿元
表2:“十一五”我省重点行业技改投资完成情况表
单位:亿元
二是工业主动力作用凸现。2010年全省实现工业增加值5364亿元,是2005年1833.2亿元的近3倍、年均增长20%以上,工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63.5%,三次产业比例为14.1∶52.1∶33.8,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3.7%,比“十五”末上升9.8个百分点。
三是技改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十一五”期间,我省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0%以上。装备制造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05年的22.3%上升到2010年的29.9%、上升了7.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18.5%上升到2010年的29.2%、上升了10.7个百分点,轻工业(低碳行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16.65%上升到2010年25.04%、上升了8.75个百分点,而六大高耗能行业占工业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38.7%下降到2010年的33.17%,下降了4.53个百分点。
四是技改培育了大批龙头企业。马钢部分产品工艺技术水平世界领先,海螺水泥主业产能规模、工艺技术装备尤其是三条万吨生产线代表了全球最先进水平,奇瑞培育了汽车自主品牌,淮南矿业瓦斯治理综合技术领跑世界,华茂集团已建成为连续36年保持赢利的中国棉纺织精品生产基地,江汽、铜陵有色、丰原生化等众多企业的多项产品和技术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65万户,五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数是“十五”期间的7倍。全省装备制造、汽车、家电等6个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百亿元以上工业企业数由2005年的4家上升至17家,其中11家进入中国企业500强。
五是技改促进了产业集聚。全省基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三大工业区域:省会合肥及沿江环湖区域以机械、电子、家电、纺织、建材、冶金工业为主,具有一定的科技优势;沿淮、淮北区域以煤炭、电力、化工、酿酒、食品工业为主,在能源和农副产品加工转化上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皖南区域以建材、农用机械、林木、丝绸、文化旅游产品为主,建材、丝绸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已崭露头角,渐成规模,特色鲜明,在全国市场有一定影响力,成为当地新的增长极。非公经济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累计注册登记个体工商户155万户以上,是“十五”末的1.4倍;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49.5%提高到58%。
但是也应看到,技术改造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技改规模偏小。“十一五”期间,全省技改投资总量不到江苏、浙江的三分之一。二是项目储备不足。企业谋划项目的能力普遍不高,具有前瞻性的好项目较少,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不多,项目储备不够充分。三是机制体制不顺。国家尚未建立统一的技术改造统计指标体系与工作机制,技术改造的职能交叉现象仍然存在,权责不对等,职能与手段不匹配,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的措施缺乏严肃性,激励约束机制有待建立完善。四是项目融资困难。政府引导力度需要逐步加大,民间资本没有充分激活,银行贷款受到许多限制,项目融资渠道不多、不畅,严重制约了技术改造上规模、上水平。
二、“十二五”技术改造面临机遇和挑战
从全球范围来看,机遇可期。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特别是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利用高新技术及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撑。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趋明显,跨国投资活动日益频繁,尤其是金融危机对全球产业分工和结构调整产生深刻影响,我们在承接产业转移,参与国际国内分工协作方面的优势更加突出,这为进一步引进先进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和加速企业技术进步,提供了战略机遇。
从国内看,环境总体有利。随着科学发展的理念在制度和政策层面深入落实,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效应将逐步显现出来,我省有望在政策、资金、重点项目布局等方面获得更多的支持。国家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长期发展战略,采取强有力措施扩大国内需求、推动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国内广阔的市场空间将为我省汽车、家电、钢铁、水泥等主导产业继续扩张和提升带来契机。在产业发展方面,国家坚持以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线,大力实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加强技术改造和创新,抑制过剩产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型升级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力量。
从省内看,条件较好。我省近年来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已经迈入到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新阶段。特别是随着工业强省战略的深入实施,工业投入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冶金、汽车及零部件、建材、家电、化工等优势产业集群初具规模,机械、汽车、农产品加工、化工、钢铁等行业年销售收入已经超千亿,各地政府相继设立技改专项资金并逐步扩大规模,企业投资欲望以及民间资本潜力将进一步被激活。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推进,使我省综合优势更加凸显,为促进承接发达地区产业和要素转移、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分工合作,提供了历史机遇。
“十二五”时期,技术改造工作也面临许多严峻挑战。
从宏观层面看:一是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不可低估。全球金融危机对产业发展造成重大影响,欧美经济衰退,消费能力下降,国际市场动荡。后危机时代投资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产业调整和经济发展面临许多新的课题。二是区域竞争加剧。东盟等国低成本优势持续吸引国际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国内各省市都在千方百计扩大招商引资规模,积聚各种资源和要素,技术改造所依托的产业梯度转移面临激烈竞争。三是可持续发展对工业投入的要求越来越高。工业发展日益面临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等问题带来的巨大压力,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同时对工业技改投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四是技术改造的环境还需改善。目前全国促进技术改造的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配套政策有待完善,需要进一步理顺职能,提高效率,建立健全有利于推动技术改造的长效机制。
从省内来看:我省工业基础还比较薄弱,技术改造仍然还面临着技术力量支撑不够、专业人才缺乏、项目融资难等突出问题,以及土地、环保等因素的制约。
因此,我们既要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又要正视现实,克服困难,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技术改造水平,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应用推广为途径,以节能、降耗、提质、增效为着力点,坚持技术改造与调整结构、优化布局相结合,与延伸产业链条、促进资源综合利用相结合,与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促进新产品产业化相结合,与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做大做强企业相结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瞄准国内外同行先进水平,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努力提高全省工业经济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主要目标:实施“1525工程”,即:未来五年,围绕10大重点行业,实施5000项重点技改项目,累计完成技改投资超过20000亿元,技改投资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超过50%。
1、五年全省累计完成技改投资超过20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技改投资总量接近“十一五”时期的3倍。
2、五年累计实施重点技改项目5000项,其中亿元以上项目超过1000项。
3、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进一步提升,投资结构与投资效益明显改善,技改投资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
基本原则:
一是市场导向原则。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突出企业在项目建设市场竞争中的主体地位。
二是科学发展原则。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持续优化增量结构,注重内涵式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三是技术进步原则。瞄准国内外同行先进水平,积极采用先进工艺和技术装备,注重精深加工,配套发展,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四是重点带动原则。围绕带动作用大的重要骨干企业及点多面广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两个群体,突出支柱产业、龙头企业、重点产品和关键环节,持续加大投入,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促进全行业发展。
五是两化融合原则。坚持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各个环节的推广应用,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
六是做大做强原则。坚持技术改造与资产重组、与提高产业关联度、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结合,通过高起点的技术改造,促进一批企业拉伸产业链条,培育核心竞争力,加快改革重组和裂变扩张步伐,建设知名品牌,在做大作强优势企业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四、“十二五”技术改造的重点
围绕全省汽车、装备制造、钢铁、有色金属、石化、轻工、纺织、电子信息、建材、医药等十大重点行业,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推广应用为手段,持续推动企业不断加大技改投入,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升全省工业经济整体实力水平。
(一)汽车
以整车、关键零部件为龙头,推动发动机、变速器、转向系统、制动系统、传统系统、悬挂系统、总线控系统和汽车模具、汽车空调及车轮、轮胎等产品发展。重点支持发展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和关键零部件,鼓励推进节能环保和新能源汽车发展,培育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和较为完整的产品系列。“十二五”期间完成技改投资2000亿元,实施亿元以上重点技改项目122项。
新能源汽车产业化。重点研发高性能、低成本的汽车动力电池、控制系统等关键部件,推进产业化进程,努力实现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重大突破。重点实施奇瑞公司磷酸铁锂汽车动力电池项目、混合动力汽车项目、电池管理系统和电池包等电汽车核心模块项目,安凯公司新能源客车产业化项目,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生产线和新能源产业园项目等。
乘用车与商务车改造升级。立足节能环保和安全,积极发展小排量轿车、多功能车、商务车、微型客车等新产品。重点实施实施奇瑞公司轿车整车换型改造项目,江汽集团轿车改扩建项目与经济型轿车新车型模夹具改造项目,昌河公司微型车生产项目,安驰公司新型小型客车生产线改造项目等。
商用车系列化发展。依托江淮、华菱、昌河、奇瑞等企业,发展个性化品种,客车向系列化、高档化、经济化发展,载货汽车形成轻、中、重轻型全系列,积极发展中重型载货车,专用车底盘向专业化、特色化发展。重点建设江汽瑞风二代商务车换型改造项目、中重卡项目与轻客货车项目,安凯大中型豪华客车扩建项目,芜湖集瑞联合重工重卡项目,华菱重型汽车项目等。
专用车特色化发展。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开发干混砂浆运输和施工设备、洒水车、新型油罐车、高空作业车等新产品、智能移动遥控举高灭火装备、机场涡喷消防车(双发),在加快产品开发基础上逐步扩大专用车规模。重点实施星马公司矿用自卸车项目、华菱公司重型载货汽车车桥项目、安徽开乐汽车公司灌式车项目、安徽森隆机械环卫车与高空作业车等专用改装车辆项目等。
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增强。以高效、节能、环保发动机、自动变速箱等为重点,鼓励重点企业加大研发和生产力度,突破底盘、发动机、自动变速器和发动机管理系统四大关键技术,提高自身配套能力。重点实施华菱公司节能环保大功率发动机项目,奇瑞公司系列汽油发动机与发动机换型改造项目、柴油发动机改扩建项目,锐展公司发动机项目,全柴公司柴油发动机项目,玉柴动力公司总发动机项目等。
(二)装备制造
围绕加快发展成套及重大装备、工程机械、电工电器、机床工具、农业机械、仪器仪表等六大行业,开发新品种,提高产业配套能力,推进六大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推动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十二五”期间完成技改投资5200亿元,实施亿元以上重点技改项目215项。
1、成套及重大装备。以重点工程和重点企业的应用为依托,重点发展煤炭采选设备、水泥和玻璃设备、大型煤化工和化肥成套装备、有色矿用及冶金装备、环保治理成套装备,提高大型基础件、铸锻件配套和供应能力。
大型基础件配套能力建设。以马钢、新兴铸管、天大管材、应流集团、瑞宏锻造等企业为依托,增加大型压机、难变形合金挤压机、径向精锻机等设备,为高压锅炉、铸管、石化装置、连轧设备等提供大吨位特种材料装备基础件。重点实施合肥市瑞宏铸造公司大型铸钢件项目,芜湖新兴铸管公司管件、大型铸锻件、径向锻造产品项目,马钢联合电钢轧辊公司大型支承辊项目,天大石油管材公司特种材料装备基础件项目等。
大型成套设备本地化。支持骨干企业围绕煤炭采选设备、水泥和玻璃设备、大型煤化工和化肥成套装备、有色矿用及冶金装备、环保治理成套装备的整机和关键部件等重点,逐步实现大型成套设备的本地化。重点实施淮南长壁、安徽巨力、凯盛重工、淮南新集石油化机、比塞洛斯、淮北中芬等企业的煤炭采选设备项目;东华公司、合肥通用机研院、安徽六方深冷等企业大型煤化工和化肥设备项目;安徽金森源环保工程公司袋式除尘器、静电除尘器、循环硫化脱硫装置等环保设备项目;余热利用锅炉、风力、太阳能发电设备、无叶汽轮机(新型高效汽轮机)、节能型污水处理氧化沟工艺成套设备、干法脱硫除尘设备、垃圾焚烧发电设备等节能环保成套设备项目等。
2、工程机械。抓住叉车和挖掘机两个龙头产品,提升液压传动和控制系统的设计制造技术,发展装载机、汽车起重机、压路机、堆垛及搬运机等整机产品和大型回转支承、液压油缸等关键零部件,力争在履带式重型起重机等产品上有所突破。支持叉车及装载机械、挖掘机等主导产品提升规模和水平,起重运输设备增强成套设备供给能力,工程机械关键零部件提高配套能力。重点实施熔安重工总投资93亿元的千亿工程机械产业园项目,合力公司总投资20亿元的工程机械工业园项目,日立建机公司总投资20亿元的挖掘机及相关配套零部件项目,安徽柳工起重机公司总投资10亿元的汽车起重机项目,以及阜阳市兴华机械装备公司中小型挖掘机、装载机、叉车项目,安徽南亚工程机械公司装载机项目,芜起起重运输机械公司起重运输机械项目、神马公司中小型伸缩臂履带式起重机项目、合肥振宇及马鞍山沪宁工程公司中小型挖掘机等重点项目。
3、电工电器。围绕重点建设工程和市场需求为目标,重点发展超高压、大容量输变电设备、中小型高效节能电机、特大型潜水电泵机组、工业锅炉和电站锅炉、电线电缆等优势特色产品,不断提高产品大型化、智能化、自动化、成套化水平。支持天威保变、ABB变压器公司、金牛公司、皖南电机、江淮电机、精达、绿宝等企业发展。
4、机床及工具。支持企业提升高速加工、精密加工、智能化等关键技术,大力发展高中端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重型机床、大型快速液压机、数控系统及关键功能部件。重点实施合肥卡星数控设备有限公司CNC数控设备研发项目、池州家用机床公司总投资4亿元的1500台数控铣床产业化项目,安徽西锐重工科技有限公司年产500台数控切割机等项目,合肥锻压公司年产50台大型数控机械压力机项目,芜湖恒升大型数控立式车床、大型数控镗床和铣镗床,安徽双龙机床公司大型、重型卧式车床项目,安庆市申庆机床公司活塞环高精密镗床项目,黄山皖南机床公司五轴联动加工中心建设等项目。
5、农业机械。围绕土地耕作、农副产品种植、灌溉、田间管理、农产品加工等领域,适应农业产业化和集约化发展的需要,发展农村建设需要的各类农业机械和器具。重点实施安徽精科机器公司大马力拖拉机、常州联发机械有限公司台轮式拖拉机、安徽京田公司KC525型半喂入收割机和秸秆打捆机、合肥长源液压件公司大型拖拉机耕深电液控制系统、安徽省淮丰现代农业装备公司生产铧式犁、谷物播种机、旋耕机、旋耕施肥播种机,阜阳拖拉机制造公司70马力中型拖拉机和与之配套的农机具项目,阜阳市速发机械公司吸粮机项目及界首云龙集团多功能散粮吸送专用车、港口散装物装卸成套设备、起场出仓机等项目。
6、仪器仪表。围绕提高汽车、工程机械等产业配套水平,积极开发生产电子信息、医疗、环保、航空航天等新产品。重点实施安徽博微长安科技公司11亿元的民用军用产品项目,安徽鸿凌机电仪表集团家用工业用仪表项目,淮南万泰电子公司数字化矿井远程监控系统及终端产品、蓝德自动化装置、蓝盾光电公司环保测试仪表等项目。
7、船舶。鼓励运用新技术、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船舶工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型船舶和特种船舶,支持发展标准化内河船型、海洋工程装备船,加快推进船用中低速柴油机、舱室设备、甲板机械、船用电器等关键配套设备的自主化发展和品牌建设,促进船舶配套与造船协调发展。加强修船技术研究,鼓励企业利用现有造船设施开展修船业务,增强船舶修理和改装能力。支持沿江沿淮12个船舶工业产业集群发展:芜湖市造船及配套产业集群、无为县造船产业集群、和县造船产业集群、枞阳县造船产业集群、马鞍山市造船及配套产业集群、池州市造船产业集群、蚌埠市造船产业集群、宣城市造船及配套产业集群、阜阳市造船产业集群、合肥市船舶配套产业集群、安庆市船舶配套产业集群、滁州市船舶配套产业集群。五年规划实施重点技改项目39项,完成技改投资91亿元。重点发展:
船类。高附加值散货船、集装箱船、海洋工程船、油船及化学品船,以及滚装船、拖轮、游艇等特色船舶。
船用关键零部件。船用低速柴油机、中速柴油机、大型曲轴、铸件和锻件。
船用舾装及其它产品。甲板机械、燃油供应单元、船用锅炉、焚烧炉、船用灯具、高速螺旋桨、船用钢材、油漆、锚链、电缆、大型舱口盖、水密门、人孔盖、卫生单元、铝质舷梯、家具、克令吊车、消防器具、泵阀等。
(三)钢铁
支持马钢集团、新兴铸管、天大管材等骨干企业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重点发展汽车用钢、汽车外用板、板带材、大小H型钢、高档硬线、车轮(特别是高速车轮)、冷轧硅钢、优质合金钢、管线钢、新型高效建筑结构钢等产品。在布局上,重点发展沿江优质钢铁材料生产基地,省会经济圈优质钢铁材料生产基地,地方特色钢铁加工产业园,以及霍邱、庐江钢铁产业原料基地。“十二五”期间完成技改投资1000亿元,实施亿元以上重点技改项目44项。
板带类产品。鼓励开发生产高强度耐候薄板系列,家电用高质量系列钢,高强度热镀锌板和高质量专用彩涂板,新一代低合金高强度专用耐蚀板,以及各种高强度、高韧性、低焊接裂纹敏感性的压力容器用钢,石油储备罐等安全领域用钢。重点实施马钢重组合钢结构调整项目、安徽首矿大昌公司300万吨钢铁深加工项目等技改项目。
火车车轮、轨道及汽车用钢产品。支持开发火车客运高速车轮、货运重载车轮和城市轨道运输低噪音车轮精品系列,特别是350 km/h的高速铁路列车车轮。开发高质量的汽车轮辋、汽车车轮用钢。重点实施马钢动车组车轮钢及精品车轮加工项目、长江钢铁公司年产300万吨精品钢等技改项目。
型钢产品。支持开发微合金化高强度建筑用耐火、抗震H型钢系列;铁道车辆、集装箱等耐候H型钢系列;高韧性海洋石油平台用H型钢;薄壁轻型与厚壁重型H型钢等专用和特殊的H型钢精品材。鼓励开发矿山、输电工程用新一代高强耐蚀、耐候型钢等产品。
线、棒材产品。重点生产制绳、PC钢丝及钢绞线用硬线、焊条及焊丝用线材,弹簧钢等高级线材。鼓励开发高强在线软化处理的高性能冷镦钢、高屈服强度、高疲劳强度的非调质钢、合金钢、高级碳素钢等高性能大型棒材,细晶热轧钢筋、多种微合金化方法生产高强度建筑用钢,强度400Mpa以上的热轧钢筋、功能性钢筋,预应力钢丝、钢绞线用和建筑用高强度盘条等。重点实施马鞍山天兴公司年产130万吨棒材、80万吨线材生产线等技改项目。
无缝钢管、球墨铸铁管产品。支持开发离心铸造-径向锻造工艺技术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大口径球墨铸铁管,大口径厚壁X80、X100及以上高钢级管线钢管,矩形、异形直缝埋弧焊管,高精度冷拨管,高钢级石油套管。重点实施芜湖新兴铸管公司三山工业园大型铸锻件、天大石油管材公司年产30万吨高钢级海洋石油油井管等技改项目。
钢铁装备制造业产品。发展矿山井下无轨采矿系列设备,大型磁、浮选机,大型钢铁、超声波清洗、收尘、除尘环保系列设备,以及大型和异型铸钢、铜、铝件设备等冶金专用设备的产业化。
(四)有色金属
大力发展以高强高导高性能铜合金材料、特种材料为代表的铜铝材深加工产品,以及铝、铅、锌、金、银、稀有金属及有色金属新材料,支持利用铜、金、铅、锌等低品位矿、共伴生矿、难选冶矿、尾矿和熔炼渣等,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以及铅、铜、铝等有色金属的回收利用水平。在布局上,大力促进产业集聚和产品链条延伸,重点构建铜陵、芜湖和宣城沿江优质铜材生产基地,省会经济圈铜、铝材和稀有金属材料生产基地,池州和阜阳两个铅锌材料基地,铜陵、皖东北地区两个黄金产业基地,皖南稀有金属提取基地,“十二五”期间完成技改投资510亿元,实施亿元以上重点技改项目51项。
铜产品。重点发展铜板带、箔、杆、线等深加工产品。支持铜陵有色集团等企业实施铜矿开采冶炼及铜材加工项目,安徽华翼集团公司再生铜生产线改造项目等。
铝产品。采用高速薄带铸轧生产技术,发展铝板带及汽车用铝材、电解铝,做大做强现有铝箔产业链。重点实施安徽生信铝业集团铝合金型材生产、通惠铝业铝箔生产加工、界首枫慧铝板铝箔二期工程等技改项目。
铅、锌产品。重点开发高性能蓄电池板栅材料,运用湿法提取工艺制取高纯氧化铅,研发高容量蓄电池,发展机械与化工用铅、锌合金与高纯材料。重点实施安徽省华宇电源公司极板和蓄电池组装项目、九华冶炼厂锌冶炼等技改项目。
稀有金属、稀土材料产品。重点发展钨、钒、钼金属的提取和产品深加工材料,钕铁硼磁性材料,高性能非晶、微晶软磁材料,宽带制品和纳米晶材料。实施五矿集团年产1000吨金属钨项目、铜冠集团年产5000吨钼系列产品项目、芜湖晟志公司年产4万吨稀土锌铝合金镀层纸(塑)排钉项目、马鞍山市伟泰锡业公司锡回收及深加工项目等项目。
有色金属新材料。发展超细粉体、电子浆料,开发新一代集成电路封装技术及材料、单晶铜材料及制品、高端薄膜电容器、稀土功能应用材料,大规模集成电路引线框架材料,8英寸以上硅单晶材料,高性能磁性材料等有色金属新材料等。实施界首市骏马工贸公司年产8000吨电子级红丹等技改项目。
黄金、白银产品。重点开发键合金丝、金箔、金条、超细银粉、金银工艺品产品,做精做强现有金盐产品,大力发展黄金特色工业旅游产品。重点实施铜陵有色池州铜冶炼厂年产20吨黄金、600吨白银及相关产品项目,池州光大公司白银电解回收加工及纳米ITO材料技改项目等。
(五)石化
重点发展煤化工、石油化工、无机盐化工、生物化工和精细化工产品。在布局上,煤化工着力建设淮南、淮北、阜(阳)亳(州)、芜湖四大煤化工基地,力争把我省建成国内先进的重要煤化工基地;石油化工打造安庆炼油及深加工集中区;农药、医药中间体,依托华星化工园和香隅化工园,打造集中区。五年完成技改投资1550亿元,实施亿元以上重点技改项目141项。
新型煤化工。以煤气化为龙头,大力提升能源化工生产技术,利用氮肥生产副产物原料,发展甲醇、二甲醚、三聚氰胺、吗啉、高效复合肥、缓释肥、配方肥等品种。加大煤焦油深加工技术水平,提取苯酚、萘、苯等产品,做大做强煤化工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依托淮化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示范工程、临泉大型粉煤气化示范工程、上海华谊安徽化工园等载体,大力发展醋酸-醋酐联产。加快阜阳昊源、晋煤中能、临泉化工等氮肥生产企业原料路线和动力结构调整改造步伐,实现制气用煤本地化。依托皖维高科有限公司,发展煤基系列产品及其深加工醋酸系列、丙烯酸系列产品。
石油化工。开发生产石化下游产品,增加丁辛醇、乙苯、苯乙烯、聚丙烯等石化产品品种,扩大丙烯腈/腈纶装置规模,促使企业向炼油—化工一体化转变,形成石油化工产业链。重点推动安庆石化8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工程建设,实施开发聚烯烃、ABS工程塑料、聚丙烯酰胺、醋酸酯、丙烯酸酯等项目。积极争取百万吨乙烯等国家重大石化项目在皖布局,为我省地方化工和合成材料工业发展提供原料支撑。
生物化工。巩固和扩大柠檬酸、腐植酸、乳酸、赖氨酸等传统产品,着力提升产品档次和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生物农药、生物肥料、腐植酸肥料、全降解农用薄膜、非粮法乙醇、生物柴油、生物基高分子材料、新型酶制剂、高性能水处理絮凝剂、杀菌剂、生物填料等生物技术产品。支持丰原生化秸秆纤维素、玉米芯综合利用和加工产业化;支持黄山科宏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利用松节油、冬青油、乳酸、蓖麻油、棕榈油等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进行化学转化。
精细化工。依托优势企业,突破关键技术,开发新品种,拓展产业链,积极发展医药化工中间体、涂料、染料、化工新材料、有机硅、有机氟、橡胶助剂等系列产品。重点支持八一集团生产硝基氯苯及系列下游产品,安庆曙光公司开发生产EDTA、蛋氨酸、亚氨基二乙酸等产品;蚌埠天润公司生产聚丙烯酰胺原粉和开发油田用助剂等产品;华星化工公司、广信农化公司、丰乐农化公司、安徽中山公司等重点农药企业,开发生产安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系列产品;芜湖神剑、黄山永佳等企业开发生产涂料专用树脂,扩大粉末涂料生产。
盐化工。以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积极发展纯碱、烧碱、糊树脂、精细化工等产品。重点推进安徽华塑公司定远煤化盐化一体化工程建设,支持芜湖融汇化工公司烧碱及系列产品改扩建项目;支持安徽中盐合肥四方公司整体搬迁升级,加快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建设,延伸盐化工产业链。
橡胶加工。重点发展高附加值及环境友好型的轮胎和橡胶制品,包括轿车、矿山机械等高端领域专用轮胎、高性能轿车专用橡胶制品等配套产品;发展碳黑、钛白粉、帘子线、橡胶助剂等辅料—橡胶制品产业链。依托安徽佳通轮胎公司扩大全钢子午胎、半钢子午胎生产规模,推进合肥德国大陆轮胎乘用车子午胎项目建设。依托中鼎股份等公司积极开发橡胶密封件和特种橡胶制品,开发新型高压胶管和阻燃输送带等新产品,提高配套能力。
硫磷化工。按照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理念,依托铜化集团公司等企业,开发硫铁矿,发展硫铁矿制酸,生产磷铵和普钙等化肥产品,形成矿—酸—肥产业链;做精做优精细化工,发展磷酸精制、氯化法金红石型钛白粉及其它精细化工产品;加强磷石膏等资源综合利用,把铜陵建设成我国重要的硫磷化工基地。支持新中远化工集团积极开展贫矿综合利用。支持宁国司尔特公司兼并重组小化肥企业,扩大硫酸和高浓度复合肥生产规模。
(六)轻工
围绕农产品加工、烟草、酒类酿造、塑料制品、家电、皮革制品、造纸、印刷、家具及竹藤棕草制品、工艺美术及旅游产品、玻璃和陶瓷制品、照明、日化等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符合时代特征和具有个性特点的优质产品。“十二五”期间完成技改投资3600亿元,实施亿元以上重点技改项目283项。
1、家电行业。依托骨干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工业设计水平,开发适用不同消费需求的节能、节材、环保及智能化产品,加速行业技术升级和产品升级。同时,针对“家电下乡”政策,鼓励企业开发适用农村新产品。在布局上,着力培育合肥市以海尔、格力、美的、美菱、荣事达、华凌、三洋、长虹等品牌为核心的集群化生产基地;支持滁州市以博西华、康佳、扬子等企业采用数字、环保、节能等新技术加速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支持芜湖市发挥家电生产配套能力强、物流成本低、人员素质高的优势,发展环保、健康的绿色家电产品。
电冰箱。鼓励支持采用超级节能、变频、风直冷、制冷三循环系统等先进制造技术,开发生产大容量、不锈钢、多温区、抽屉式、可视化冰箱,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重点发展风冷型、智能型、大容量、多间室产品,并注重向节能型、超低温、静音型方向发展,逐步增加多门冰箱、对开门冰箱、风冷冰箱、变频冰箱、电脑温控冰箱等中高档产品比重。支持美的、海尔、博西华、美菱、华凌等骨干企业研究开发外观设计时尚、符合人性化需求的冰箱产品,重点建设美菱120万套电冰箱板材及内胆项目、电冰柜和特种冰箱生产项目,尊贵电器年产300万台冰箱冰柜生产基地项目等。
空调器。鼓励应用变频控制技术、节能环保技术、智能化技术、空气净化技术、负离子群杀菌等创新技术,发展能效等级高、环保型、节能型、舒适型的各类中央空调、变频节能空调、双系统全能空调和厨房专用空调。支持格力、美的、扬子等空调企业发展,重点实施扬子集团年产480万台高效变频空调等技改项目。
洗衣机。支持荣事达、三洋、美的、海尔等企业继续开发生产面向新农村建设的双桶洗衣机和实用经济型全自动洗衣机等产品,大力发展具有新型水流技术、智能化程度高的静音波轮式全自动洗衣机、搅拌式洗衣机和滚筒式洗衣机。加快发展采用模糊控制、电解水、超音波等国际水平的高新技术全自动洗衣机,提高蒸汽洗、空气洗等新技术新概念的高科技滚筒洗衣机比重。
小家电。跟踪国内外小家电产品发展趋势,重点发展厨房小家电、医疗保健电器,大力发展厨卫电器、居室电器、办公电器等产品,加速微波炉、排油烟机、燃气灶具、空气净化器、电火锅、取暖器、暖风机等小家电产品的升级换代,鼓励重点家电配套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等途径,完善家电产业链,增强协作配套水平。支持扬子空调、安康电器等企业培育发展小家电品牌,重点实施美菱股份、荣事达集团、合肥美的、申花电器等小家电技改项目。
2、农副食品加工业。依托我省农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食品工业为代表的农副食品加工业,形成小麦、稻谷、油料、玉米、肉类、水产品、乳制品、茶叶、果蔬、药材等精深加工产品链,提高原料转化率和产品附加值,推进农副食品加工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营养化方向发展。加强粮食加工、食用植物油加工、肉制品、乳制品、饮料、罐头、酿酒、发酵制品、焙烤食品、制糖、水产品加工、食品添加剂等12个行业的食品安全检测能力建设。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水平。在布局上,皖北阜阳、宿州、蚌埠、亳州、淮北等市,重点发展肉制品、粮油加工、果蔬加工、药材加工、林产品加工等产业;合肥、六安、淮南等市,重点发展粮油加工、炒货和水禽产品加工等产业;沿江安庆、滁州、马鞍山、芜湖、铜陵等市,发展造纸、粮油加工、林产品加工、水产品加工等产业;皖南宣城、黄山、池州等市,重点发展茶叶、林特产品及粮油加工。
小麦。重点开发生产食品专用粉、营养粉、主食面品(营养强化挂面、速冻面团、冷冻面、鲜切面、调理快餐面等)、膨化食品、饼干糕点等产品,提升麦胚、麸皮和系列植物蛋白的开发利用程度,生产谷朊粉、胚芽油、膳食纤维等保健食品,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和循环经济。支持皖王、新锦丰、粮富等龙头骨干企业,围绕小麦—专用面粉—面制品深加工产品链,实施良夫面粉集团面粉加工与高端营养挂面生产项目,安徽金麦乐食品公司小麦加工生产线与饼干生产线改造项目、阜阳海泉粮油公司专用粉生产线与营养挂面生产线改造等技改项目。
稻谷。重点发展配制米、营养米、专用米和小包装米生产,综合利用碎米研发生产营养米粉及方便米制食品、专用米制食品、米制方便面、糖尿病人专用米(粥)系列产品等健康方便食品,研究利用米糠开发功能性淀粉、糠醋、脂肪替代物、功能性多肽、米糠油等食品、医药和化妆品原料,研究稻壳发电和稻灰生产装饰材料。支持安徽庆发、合肥金润、阜阳海泉粮油、鑫泉米业、联河、稼仙、佳益、槐祥、家乐等延伸米制品精深加工产品链,以及槐祥粮食收储加工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建设项目等食品安全检测项目。
油料。重点发展菜籽油、大豆油等大众产品,加快发展芝麻油、山茶油、米糠油、胚芽油等特色食用油,扩大精炼油和专用油的比重,开发利用油料蛋白、生物活性物质等产品。加强油脂制品科技创新和油脚、饼粕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开发油脂植物蛋白、脂肪酸、脂肪醇、皂甙、甘油、卵磷脂等精细化工产品。依托丰原油脂、大平工贸、庆发集团、鸿达粮油等龙头企业,延伸油料—油脂—油脂精深加工产品链。实施庆发集团菜籽生产加工、金润公司食用油生产扩建等技改项目,支持黄山市徽山食用油业有限公司食用茶油安全检验检测能力技改等项目。
肉类。重点发展猪牛羊肉、禽肉制品,大力发展冷却肉、分割肉和熟肉制品,扩大低温肉制品、功能性肉制品和中式肉制品比重,开发安徽地方传统风味的鸡、鸭、鹅等食品。开展畜禽血液、骨组织、脏器等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研究,开发生产各种生物制品。支持雨润、和威等龙头企业发展,重点实施恒盛实业公司高档牛肉加工,宝迪、和威等企业高档西式低温肉制品、肉鸡等深加工建设项目,支持宿州福润肉类食品有限公司生猪屠宰加工质量安全检测能力建设等项目。
水产品。重点发展冷冻调理、单体速冻、保鲜冻干制品以及盐制、干制、熏制、糟制和罐头食品等,研发利用副产物生产甲壳素、壳聚糖和工艺品。支持永言、霞珍、富煌三珍等水产品龙头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加大鱼、虾、蟹深加工制品的开发力度。
乳制品。鼓励发展巴氏杀菌乳、发酵乳、灭菌乳、功能乳等液体乳制品,大力发展配方乳粉、脱脂乳粉,适当发展干酪、乳清和奶油等乳制品。研究开发花式奶、强化奶、果汁奶、冰激凌、高蛋白乳饮料。重点实施马鞍山蒙牛乳制品、合肥伊利液态奶、益益乳业奶粉生产线、合肥新希望白帝液态奶等项目,支持奶类加工企业加强奶制品安全检测能力项目建设。
茶叶。重点发展无公害茶、生态茶和有机茶等名优茶,鼓励发展速溶茶、罐装茶水、调制茶和保健茶,开展茶叶类黄酮化合物、茶多酚、茶多糖、茶氨酸、茶皂素等天然产物的提取与利用,开发食品添加剂、维生素和抗腐剂产品。支持联合利华、黄山汪满田、六安瓜片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实施天方茶业年产万吨生态茶、联合利华年产2万吨茶系列产品、国润茶业年产万吨红茶系列产品等技改项目,支持安徽天方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天方茶叶深加工及综合利用生产线建设等项目。
果蔬。积极发展绿色有机果蔬、食用菌及其深加工产品,重点发展低温脱水蔬菜、冷冻速冻菜、食用菌、罐头等产品,积极开发多维蔬菜汁、天然蔬菜粉、微波净菜等产品。重点实施安徽同创食品公司番茄罐头生产项目,熙可安粮食品桃梨罐头、黄池蔬菜深加工、砀山汇源果汁、砀山科技食品果蔬速冻罐头深加工等项目,支持安徽宿州科技食品有限公司年产7万吨果蔬罐头清洁生产节水项目、安徽砀山海升果业有限责任公司食品加工安全在线检测及控制等项目。
3、酿酒行业。依托龙头骨干企业,坚持差异化发展,开发生产中高档优质产品以及满足个性化消费需求的特色产品。白酒。依托古井、口子、金种子、迎驾等重点企业,提升品牌集中度和核心竞争力。鼓励白酒骨干企业进一步扩大产能,加大市场营销力度,扩大产品覆盖范围。继续大力发展高端产品,同时优化产品结构,抓好中低档产品市场。啤酒。鼓励华润雪花啤酒、青岛啤酒、重庆啤酒等优势品牌企业走差异化发展路线,加快资源整合步伐,进一步扩大产能,开发优质高档啤酒,打造全国性品牌。支持合肥华润啤酒40万千升搬迁改造、重啤宣城古泉啤酒有限公司20万千升啤酒异地技术改造、华润六安啤酒公司年产40万千升啤酒生产基地建设等项目。黄酒—鼓励海神、古南丰、禾裕等骨干企业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继续扩大佐料酒和饮用酒市场,采用现代生物发酵技术,加快开发高档次干型、半干型黄酒,低酒精度清爽型黄酒和功能型、保健型黄酒,实施海神公年产6万吨黄酒生产线技改等项目。
4、塑料制品业。鼓励支持国风塑业、永新塑料、海螺型材、天大塑料模具等骨干企业在工程材料、精密包装材料和隔离膜材料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重点发展聚丙烯薄膜、塑料管材和型材、塑料包装材料以及汽车和家电配套产品。
塑料薄膜。稳定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聚酯薄膜、流延薄膜等主导产品生产,发展新型环保专用农用膜,研发生产高附加值涂覆膜、热封膜、消光膜、白色膜、可降解薄膜、医用薄膜和电子保护膜等系列产品,扩大推广非PVC多层薄膜等软塑材料产品的使用,鼓励采用复合多层微孔膜生产新型电池隔离膜,促进制膜企业产品升级。支持国风塑业和宁国双津等骨干企业发展,重点实施金田集团年产3.5万吨BOPP塑料薄膜生产及金田工业园项目、嘉泰公司压延膜生产线技改等项目。
塑料包装。鼓励研发生产高阻隔复合材料、热灌装材料、多功能保鲜材料、无菌包装和防霉防虫等新型包装材料,提高材料的高机能性、功能性和环保适应性。鼓励发展真空镀铝膜、激光全息防伪塑料、彩包装复合膜直镀、转移镭射和喷铝纸等包装材料,支持水溶性包装薄膜和纳米复合膜等绿色环保包装材料发展。支持黄山永新、桐城双永等龙头企业发展,重点实施昊源天泉塑业公司系列塑料编织制品、屹洲日用品公司塑料制品及包装材料等技改项目。
工程塑料。依托合肥杰事杰、天大集团等骨干企业,加快发展汽车、家用电器、电子、交通、邮电通讯、办公设备、文体健身器材以及国防工业用的各种通用塑料和工程塑料配件。鼓励研发生产改性工程塑料、新型复合材料和精密塑料模具等产品,支持采用纳米材料技术,提高塑料模具生产加工的自动化水平和产品质量。重点抓好安庆和兴公司年产20万吨完全可生物降解塑料(PBS)、池州瑞强塑料公司年产2万吨木塑型材加工等技改项目的实施。
5、造纸行业。积极实施林、浆、纸一体化工程,发展高档包装纸、牛皮箱纸板、高强度瓦楞原纸、胶印书刊纸、信息化办公用纸、中高档卫生纸等产品,开发特种用纸和工业加工纸、柔性复合包装纸、高强度纸等新品种。鼓励麦稻秸秆资源开发利用,因地制宜发展速生材生产化机浆和化学木浆,加强废纸资源开发利用。支持山鹰集团、美妮纸业、华美纸业等重点骨干企业发展,重点实施山鹰纸业挂面箱纸板及高档文化用纸、华泰纸业公司林纸一体化、华美纸业高强瓦楞原纸生产等技改项目。
6、印刷业。按照印刷行业“印前数字网络化,印刷多色高效化,印后多样自动化,器材高质系列化”的发展方向,依托新华印刷集团等骨干企业,支持新型、生态型包装材料的研发生产,推广多路激光扫描、自动光学变焦、高精度制版输出、自动套版、快速自动上版及印刷过程故障诊断等先进技术应用,延伸印刷产业链,发展个性化印刷。支持安徽新华印刷公司、芜湖新华股份公司等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提升发展水平,加强阜阳市金辉印务公司金辉工业园建设、侨丰包装印刷公司发展高档彩色包装印刷制品等技改项目建设。
7、日化行业。以联合利华、安庆南风、安徽全力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浓缩粉、加酶粉、多功能和专用洗涤剂,支持洗理用品、合成洗涤剂、香料及高档化妆品进一步发展,积极开发柔软、抗静电、杀菌、消毒和无助剂的液体洗涤剂、表面活性剂,推广应用绿色表面活性剂,实现绿色功能性产品产业化。实施安徽两面针芳草日化公司日用品生产研发、马鞍山立白公司泡化碱与皂类用品生产线改造、安庆南风日化公司脂肪酸甲酯磺酸钠生产等技改项目。
8、皮革制品业。大力发展生态革,提升鞋类、皮具、皮装、沙发等产品品质,满足现代生活需求。重点实施安利集团年产2040万米中高档聚氨酯合成革及超细纤维合成革、50001吨聚氨酯树脂等技改项目。
9、烟草行业。开展减害降焦等科技攻关,提升黄山品牌质量及安徽烟草工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在满足多层次需求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中高档卷烟产品的开发和投放,提高高端产品的比重。实施安徽中烟公司合肥卷烟厂“黄山”精品卷烟生产线异地改造等项目。
10、工艺美术品。以中国宣纸集团为龙头,进一步壮大和提升“文房四宝”产业,提高国际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支持洪滨丝画、铁画、玉雕、彩陶等传统工艺品以及长绒玩具、塑料玩具等产品发展。
11、家具及竹木制品。以皖宝、月娇、合肥蓝天等骨干企业为龙头,提升家具行业整体装备水平,提高家具产品质量,扩大家具品牌知名度,推动全省家具行业又好又快发展。以华菱西厨等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厨卫家具。以庆发集团、阜南振华、金源柳木等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柳编、草席、竹木家具等特色产品。
12、照明及玻璃陶瓷制品。依托世林照明、乾正光电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绿色照明产品。依托凤阳德力、含山民生等骨干企业,发挥传统玻璃、陶瓷制品企业优势,扩大高档玻璃器皿的生产,注重调整产品结构,降低能源消耗,重点发展高档玻璃包装容器、日用陶瓷制品及太阳能热水器产品。实施日本所罗门兴业集团中空玻璃和汽车玻璃项目、合肥高科电子公司钢化玻璃生产线和彩晶玻璃生产线项目、安徽九州天极之光公司无极荧光灯生产、滁州圣之光公司太阳能户外照明系统制造、新亿照明公司年LED灯具生产、实施合肥中南光电公司太阳能电池硅片与太阳能组件项目、安徽派雅新能源公司太阳能电池片和电池组件与光电系列产品项目、安徽洛義节能玻璃科技公司节能玻璃生产等技改项目。
(七)纺织
以面料、服装和特色纺织品为重点,改造提升棉纺织行业,加快发展服装行业,积极培育产业用和家用纺织品等特色行业,努力打造以华茂为龙头沿江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以芜湖中天印染为龙头的皖东南服装产业集群,以阜阳京九丝绸为龙头的皖北丝绸及各式服装鞋帽产业集群,以淮南新南港为龙头的汽车装饰品产业集群,以蚌埠一毛、宏业毛纺为龙头的毛纺织产业集群。“十二五”期间,完成技改投资1200亿元,实施亿元以上重点技改项目79个。
纺纱织造产品。支持采用先进工艺生产高档精梳纱线、多种纤维混纺纱线、交织针织、机织面料,开发生产高支毛精纺面料、半精纺面料以及真丝、麻类高附加值产品,大力提高无卷、无接头纱、无梭布、精梳纱等产品比重。重点实施华茂国际纺织工业城、宝利嘉(安徽)纺织有限公司70万锭纺织工业园、清怡针纺织品公司紧密纺改造、舒美特公司粘胶纤维扩建、互益精纺工业园建设、霞客色纺公司高档彩色纱线生产线改造、华润纺织合肥公司纺织高档织物等项目。
染整产品。鼓励发展涂料印染、微悬浮体印染、转移印花、数码印花等无水或少水印染工艺技术,大力推广环保、节能、清洁生产印染加工技术,推广高效短流程、无水或少水印染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自动控制水平。重点推进淮北维科印染技改、华茂高档面料印染、中天印染公司节能环保、华源麻业公司亚麻与印染搬迁改造等技改项目的实施。
化纤产品。加快多功能、差别化纤维的研发和纺织产品一条龙的应用开发,提升传统工艺和装备水平,实现聚酯、涤纶、粘胶、锦纶、腈纶等产品柔性化、多样化和高效生产。重点实施滁州安兴环保彩纤公司等企业年产差别化彩色涤纶短纤、安庆石化晴纶生产、蚌埠碳纤制造、方圆铜陵化纤公司粘胶短纤维、无为天成纺织公司再生纤维等技改项目。
纺织终端产品。构建纺织服装、家用及产业用纺织品研发平台,形成从原材料到成套产品,从产品研发、生产加工到市场营销的完整体系,形成一批在行业有影响的知名品牌。重点实施申洲安徽针织、杉杉芜湖公司、润溢服饰、阜阳鄂尔多斯羊绒、鸿润羽绒制品、永年针织、三维无纺布、铜陵纺织服装城、望江服装工业园、杉杉阜阳公司高档服装生产、京九丝绸高档真丝家纺等技改项目。
(八)电子信息
加大软件、汽车电子、公共安全、量子通信等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力度,建立自主发展的产业技术体系。加速推进信息家电、雷达装备、电子材料和元器件、广播电视设备及电子信息机电产品的调整振兴,大力推广电子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两化融合中的应用。五年规划完成技改投资980亿元,实施亿元以上重点技改项目81项。
新型平板显示及整机。重点支持高世代TFT-LCD生产线建设和PDP生产线扩能升级,平板显示整机与模组一体化设计和制造,OLED显示产品研发及产业化,驱动IC、LED背光源、玻璃基板等平板显示产业关键配套材料生产线建设。积极推进合肥京东方TFT-LCD 6代线、安徽鑫昊PDP等离子屏及模组生产线、彩虹高世代TFT-LCD玻璃基板生产线项目以及合肥乐凯彩色滤光片、光学聚脂薄膜等关键配套产业的建设,支持合肥鑫晟光电科技 TFT-LCD 8代线项目、芜湖长信与蚌埠华益的ITO导电膜玻璃技术改造项目。积极实施OLED显示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大力促进显示整机类产品生产,推进新型显示技术研发中心(平台)建设项目的实施。
半导体集成电路。重点支持集成电路新型封装测试生产线建设项目,汽车专用芯片、数字音视频用关键芯片、工业控制芯片等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及公共服务平台项目、8-12英寸生产线集成电路芯片制造项目,集成电路专用材料及专用设备生产项目,大功率、高亮度半导体发光二极管(LED)的外延片和芯片制造、封装、光源模块及相关材料等项目,新型半导体电力电子器件的开发与产业化项目。推进实施安徽三安光电LED外延片和芯片产业化项目、合肥彩虹LED外延片和芯片产业化项目、铜陵健坤LED外延片和芯片项目、合晶电子先进集成电路封装(MCM和QFN)自动化生产线技改项目、安徽国晶微小型贴片式集成电路封装技术产业化项目、芯硕半导体光颏机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祁门黄山电器新型半导体电力电子器件快恢复二极管(FRD)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等。
新型电子元器件及材料。重点支持微小型表面贴装元器件研发和产业化(片式电容器、片式电感器、片式压电陶瓷频率器件、片式压电石英晶体器件、集成无源器件等),新型电子元器件研发及产业化(汽车传感器、MEM传感器及其他新型、高性能传感器、微波器件、高频频率器件和无刷化、智能化的微特电机等),高性能磁性材料研发及产业化,高端印制电路板及覆铜板材料研发和产业化(高密度互联多层印制电路板、多层挠性板、刚挠印制电路板、IC封装载板、特种印制电路板、环保型的高性能覆铜板、特殊功能覆铜板、高性能挠性覆铜板和基板材料等),新型绿色电池及材料研发和产业化(大容量、高可靠性锂离子电池和聚合物锂离子电池,氢动力电池,锂离子电池高性能/低成本正负极材料、高性能隔膜材料,晶体硅和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光伏发电控制器、逆变器以及光伏应用电子产品等)。重点实施宏致电子公司电子元件生产、捷敏电子合肥公司电源管理器生产等项目。
汽车电子。重点发展汽车动力控制系统、底盘控制系统以及汽车安全系统、车身控制系统、车载应用电子等汽车电子的关键技术和产品,提高汽车电子产品的本地化配套能力。支持汽车电子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国家(芜湖)汽车电子产业园建设,推动汽车电子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建设。实施滁州嘉泰公司年产20万台/套GPS汽车电子导航仪、合肥得润公司年产30万套/年汽车电子配套产品等项目。
数字音视频产品。重点支持数字电视接收机设备(含一体机)、微型投影机、IPTV(网络电视)等终端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基于自主音视频标准的高清播放系统及关键件高清播放系统的研发与产业化、数字电视前端设备的研发与产业化、高清数字投影机及关键件、数字音响系统等数字电影设备的研发及产业化。
软件、信息服务和信息安全。重点支持智能语音技术及应用产品开发与产业化,嵌入式软件开发及产业化(智能手机嵌入式软件、汽车电子嵌入式软件、车载信息系统软件等),数字内容加工处理的工具、平台、环境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以及动漫游戏等数字内容产业化;面向重点行业应用软件开发与产业化,工业、农业以及政府部门、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国产软件的示范应用,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公共平台建设,信息安全产品开发和产业化(防火墙、安全隔离与信息交换、通信安全、信息安全审计与监控、统一威胁管理、入侵检测/入侵防御等系统安全产品,以及网站恢复、数据备份恢复、安全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移动存储安全产品、可信计算等)。
通信设备。重点支持光通信器件的开发和生产(FTTx系列光纤接入产品、高速光收/发模块、光电耦合器件、光有源器件、光电交换器件以及光无源器件和MEMS光开关等),大力推广新一代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在重点领域的行业应用。重点实施安徽徽一通讯科技公司年产20万套光缆接头盒、5万套光缆终端盒、20万套光纤活动连接器及FTTH光纤进户信息盒等技改项目。
计算机产业及下一代互联网。重点支持计算机应用电子产品与工业监控系统产品的开发、产业化及推广应用(电子标签、汽车电子、智能交通、机床电子、医疗电子、金融电子、工业控制及检测、公共安全电子产品等),支持兼容IPV4/IPV6的网络互联设备、多媒体终端、网络安全设备、管理和计费设备、无线移动互联网设备、传感器网络设备、物联网开发生产及应用。
(九)建材
支持发展节能、节水、利废新型建材产品,推广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淘汰直径3米以下磨机,调整水泥粉磨站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水泥在沿江、巢湖地区巩固现有熟料产能,推动以熟料加粉磨站模式的战略联合或资产重组;沿淮、淮北地区依托现有熟料生产企业适当扩大产能,逐步淘汰落后球磨机和机立窑。玻璃在蚌埠、合肥及周边基地发展浮法玻璃及玻璃深加工,加快凤阳硅砂基地建设。非金属矿重点抓好黄山、繁昌的膨润土深加工、明光膨润土、淮北煤系高岭土、泾县和青阳等地碳酸钙深加工。新型墙材重点支持沿淮及淮北煤矿产区的煤矸石烧结砖、电厂周边的水泥粉磨站、混凝土空心砌块,铜陵及宣城的磷石膏制品等。规划完成技改投资1800亿元,实施亿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114项。
水泥及混凝土制品。水泥以善用资源为原则,在沿江、巢湖地区等推进海螺集团3条日产1.2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及余热发电项目生产线建设,适量发展白水泥、核电站专用水泥、道路水泥等特种水泥。混凝土制品重点发展高性能水泥外加剂、高强度管桩、商品混凝土等产品。
玻璃及深加工。以凯盛工程公司、凤阳玻璃产业园等为依托,发展优质浮法玻璃生产设备和节能、安全玻璃产品,优质超薄、超厚、超白特种玻璃原片,镀膜玻璃(信息显示、太阳能利用等用途镀膜玻璃)。重点实施中航三鑫太阳能光电玻璃公司超白浮法玻璃、安徽凤阳玻璃有限公司浮法玻璃、蚌埠华益导电膜玻璃有限公司Low-E玻璃等技改项目。
建筑卫生陶瓷。以淮北烈山陶瓷工业园为依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全系列高档墙地砖、节能节水卫浴等产品。
新型建材。重点支持以废弃塑料、农作物秸杆为原料,生产木塑复合型材、板材,鼓励发展高档涂料、新型防水材料、优质塑料管材及型材、节能利废环保型墙材。其中:化塑料管材依托安徽百通、国通管业、欧波管业、神剑科技等骨干企业,实施市政、电力通信、煤矿井、水利灌溉用PVC、PE、PP-R管技改项目;塑料型材板材依托海螺、国风、科苑等企业实施塑料门窗、双色共挤及全色、仿木纹型材塑料门窗等异型材、塑料发泡板材、木(竹)塑板材型材、铝塑板等项目。积极引导发展外墙支撑件、外墙保温板等新型板材;涂料重点实施池州中建材产业园乳胶漆、好思家乳胶漆、科天内外墙涂料等技改项目。
非金属矿深加工产品。开发膨润土、白云石、碳酸钙、高岭土、凹凸棒土等超细精深高附加值加工产品。重点实施池州、马鞍山、泾县、巢湖市石灰石、白云石深加工项目,繁昌、休宁的膨润土深加工、淮北的煤系高岭土和明光凹凸棒土深加工等技改项目。
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以桐城丹凤集团、顺辉锚固等为依托发展3万吨池窑拉丝及制品、玻璃钢锚杆等技改项目,以安徽宏晶新材料公司、亳州亚珠金刚石公司为依托实施人造大颗粒金刚石及制品等项目。
(十)医药
重点发展生物检测试剂、创新药物、现代中药和新型医疗器械等。在布局上,以合肥、芜湖、阜阳、滁州为中心,建立我省生物疫苗和试剂、生物创新药品主产区和创新药物研发基地;以毫州、阜阳为中心,加快现代中药产业化,加强我省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推进中药提取物、中药饮片研发和生产;以芜湖为中心发展外用药,形成我省重要的生物创新药业基地、抗肿瘤药物生产及外用药生产产业体系;以阜阳、淮南为中心构建我省综合性生物医药和辅料产业基地。规划完成技改投资470亿元,实施亿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46项。
生物检测试剂。开发预防、诊断重大传染病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推进肝炎、结核病、肺炎和出血热等重大传染病疫苗的升级换代,推广生物芯片技术在传染病检测、疑难病临床检测、生殖医学临床检测、药物筛选、食品检测、环保检测等领域的应用。重点实施阜阳鑫贤科疫苗、安科生物生产基地、龙科马生物制品生产及研发中心建设等技改项目。
生物和化学药物。重点在治疗性抗体、多肽合成药物、头孢类药物、不产生耐药性的新型抗生素、人血代用品、急救药物等我省优势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推进缓释、控释、靶向、透皮、粘膜给药制剂等各类新型制剂的开发和产业化。重点实施环球药业国家一类新药盐酸安妥沙星产业化、合肥生命科技园胰岛素、皖北药业那西肽预混剂、悦康集团头孢类原料药生产等技改项目。
现代中药。利用超临界萃取、分子蒸馏、超微粉碎、大孔树脂吸附、生物色谱等现代分离纯化技术,重点推进中药提取物、中药饮片、原料药等中间体的研发和生产。开展中药剂型的改造和二次创新,加快治疗心血管、肿瘤、肝炎、骨质疏松、血液病、肾病等疾病的中成药开发。重点实施阜阳白云山中药提取、万生饮片中药提取、中辰药业脑芬泰软胶囊、金蟾生化中西药研发与生产基地、九方制药葛酮通络胶囊等技改项目。
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开发生物医学材料、生物医学影像采集与分析系统等器件及制备技术,发展低成本、高性能、多功能、易操作的社区和家用医疗器械,尤其是重大疾病的急救、诊疗、康复技术和设备。重点实施天长鑫盛科技逐搏体表希氏束检测仪医疗设备、健之友(滁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制氧机等技改项目。
五、保障措施
1、完善落实政策。建立健全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等对落后生产线进行更新改造,提升企业装备水平。省财政专项资金逐年加大扶持力度,通过贴息、补助等方式,引导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推动产品换代升级。各级财政设立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的专项资金,随财力增长逐步扩大规模。落实国家和省制定的加速折旧、减免税等支持企业技术进步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通过引进一批关键技术装备,带动和提升企业整体装备水平。对国家鼓励发展的技术改造项目进口设备,积极指导企业享受规定的免征关税等优惠政策。支持企业通过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办法加快推进技术进步。对竣工验收合格的技术改造项目,从投产之日起,国家项目3年内、省重点项目2年内新增效益所得税的省、市留成部分,全部返还企业用于技术改造。
2、鼓励自主创新。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落实技术中心进口科研用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等政策,支持研发机构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核心技术。鼓励科研院所建立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开展多领域交流,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对行业共性、关键性、前瞻性技术的联合开发。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职工技术创新、技术改进和合理化建议活动,建立健全有利于技术进步的激励约束机制。认真落实企业研发费用摊销、职工教育经费支出、技术转让所得税减免、高新技术产品和新产品增值税返还等有关政策,支持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和管理经验,促进企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培育重大产业技术。扶持引导重点领域的技术研发和技术进步项目,努力为企业技术改造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3、构建融资保障。开展银企对接活动,每年有针对性地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推介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多渠道促进银企交流合作。鼓励金融机构探索采用多种抵押担保方式,用足、用活各类信贷政策,加大对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支持地方政府利用基金、贴息等方式,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技术进步的支持力度,适时引导社会资金建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探索引进战略投资的途径和方法,积极推动国内外战略投资者来我省投资兴办产业。支持和促进企业利用债卷、票据等工具进行融资,引导民间资本投向技术改造领域。
4、强化示范引导。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每年组织编制年度工业项目投资导向计划,对其中符合国家投资重点、投资导向目录和我省结构调整方向的项目,积极组织向国家申报,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以贷款贴息、补助等方式给予支持。支持企业瞄准行业先进目标认真谋划项目,及时建立完善项目库,做好项目储备工作。加强重点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积极为承接产业转移和促进传统产业振兴打造平台。加强对重点项目建设过程的管理,选择若干行业和城市,开展试点工作,探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成功方法,发挥示范引导作用。根据国家、省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每年安排部分技改资金,组织实施一批重点技改示范项目,建立政府推动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机制。
5、加强服务协调。加强对国家产业政策的宣传引导,加大对全省工业和信息化项目的管理和服务,指导企业科学谋划项目,完善项目手续,做好项目前期工作,落实项目建设中有关税费减免相关政策。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实行快核准、快备案,协助各地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土地、规划、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环境改善等影响项目建设的具体问题,力促项目早开工,早建设。加强对重点项目的日常调度和跟踪管理,及时总结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办法,推动重点项目早日建成投产,发挥实际效益。
6、致力优化环境。继续实施淘汰落后政策,对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企业实施关停,积极为优势企业发展腾出市场空间。建立完善技术市场、技术信息平台和社会化服务体系,规范中介服务行为,推动科技研发及成果应用推广。加强省市联动,强化对省重点技改项目的调度和检查,及时全面地了解掌握项目建设情况,对各市、各行业技术改造投资完成情况进行定期通报。实行企业收费保护制度,规范收费行为,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积极为企业在人才培训、市场开拓等方面创造条件。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共同推动企业技术进步。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