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审美的构架者韩家英:平面设计是多维度的结合

夏天怡

前瞻经济学人

设计师韩家英

导言:韩家英,作为最早一批来到“设计之都”深圳的设计师,不仅见证了深圳的设计发展,也参与其中。1990年,韩家英放弃了西北纺织学院的铁饭碗,选择到深圳打拼,出任万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设计总监;1993年,自立门户,成立韩家英设计有限公司;1996年,他参与创办了中国首个平面设计协会——深圳平面设计协会。之后的20多年持续活跃在中国当代设计界,并不断在国际舞台上收获掌声,2003年率先举办《天涯》法国个人展,并被纽约ADC和英国D&AD选为会员。2012年,“镜像·韩家英设计展”作为中国第一个专业平面设计师的个人作品展,不仅是韩家英的个人展,更成为探讨深圳设计师的一个剖面。

深圳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香港成熟的设计体系成为中国设计的启蒙之地,也为深圳的设计发展提供了独特的土壤。在这样氛围中,韩家英融入了自己对设计的思考,并自成一体。

前瞻经济学人

韩家英 《5000×50×500》书籍

特区的吸引力

“那时候比较流行下海”,1990年,韩家英放弃了稳定的工作,选择到深圳打拼,担任万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设计总监,“我来了之后,朋友们晚上带我去唱卡拉OK,虽然在西安也有卡拉OK,但完全没有在深圳生活的自由状态。在深圳,晚上可以看到好的片子,免税店全部是进口商品,生活挺有异国情调的。我还记得超市商品的包装都设计得很漂亮,而且和现在看到的‘漂亮’完全不一样。”

“那时我对设计的热情和兴趣刚刚开始,上大学时对设计理解不是那么深,对设计的认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还是停留在制作书籍封面、画Logo。到深圳之后能够看香港电视频道了,四个香港台,轮着看影视广告、平面广告,激动的不得了,因为在内地,想看现代广告得通过录像带看。当时,我经常看香港报纸,报纸上的广告都觉得很新鲜。当时内地没用繁体字,字体好丑,都是从铅印的字体转化过来的,没有照相排版,选择余地很小。当时流行繁体字做设计,一看是繁体字就知道是来自香港、台湾或者深圳的广告。”

前瞻经济学人

2012年“镜像·韩家英设计展”画册

“当年,能拿到香港制版印刷的只有深圳的设计公司,内地做不了,我们设计完之后,直接打电话到香港的印刷厂,直接就过来把版拿走制版,制出来的版比内地要好很多,香港的产业链是完整的,这也是深圳的设计快速成长的重要保证。”他至今仍津津乐道的,是1990年设计了中国上市公司第一本四色印刷的年报。也就在那时,他首次接触电子分色、照排等先进的印刷技术,“拿到样稿修改的时候,我们兴奋得几宿睡不着。”

前瞻经济学人

韩家英设计的海报系列《妙法自然》

前瞻经济学人

韩家英以汉字“美”为《天涯》杂志设计的封面

自立门户

“来了深圳后,才知道做设计是可以自己开公司,可以生活得比较好,可以挣到很多钱的。”从西安到深圳,韩家英不仅在设计方面发生了头脑风暴,更是奠定了韩家英之后的事业生涯。1990年代,中国内地尚处于国营体制遍地开花的阶段,“私企”和“民企”是特别新鲜的字眼,“来万科前,我没有在公司任职的经历,因为当时内地主要是工厂,书记、厂长、车间主任……诸如此类的职位、称谓,没有公司的概念,老板、经理以前也没听过。我在深圳万科的三年才知道什么是企业,朝九晚五地上班,中午不休息。完全是西化的制度,而且每个人都穿着西装,打着领带上班。作为设计师,我只需要具备专业技能,但如果要成立公司,我必须了解企业运营的整体机制,还要有和客户谈判的技巧,对市场的洞察力。而这些,我都在万科学到了。”

在相对西化的环境中,韩家英阅读了很多国外的设计书籍,包括日本的设计年鉴,他发现很多自己所崇拜的设计师都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设计工作室,“当时把成立自己的个人工作室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1992年,邓小平南巡,促进了特区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及数量不断上升,但是设计师群体的扩大远远跟不上企业的发展步伐。正是看到了这样的商机,1993年,韩家英再次辞掉工作,在华通大厦开设了“韩家英设计工作室”。在创业的第一年,韩家英即获得了康佳集团、新大洲摩托车、怡宝矿泉水、传呼巨头鸿波通讯这些中国本土第一批品牌的青睐,并收获人生的第一桶金,“当时比较幸运,这些在深圳主板上市的企业,意识比较先进,请我做VI设计。另外,那个年代中国设计师这一角色就很少,优秀设计师更少。”

前瞻经济学人

韩家英为深港设计双年展设计的户外海报

1992年,韩家英的作品入选首届《平面设计在中国》展,继而入选《广东设计年鉴》。在尚处于萌芽阶段的设计行业,韩家英在这些专业类平台的崭露头角也为公司的经营带来了“金漆招牌”的效用。“那个年代,在资源和信息的流通上是很单一的,所以一旦在某一渠道上有所表现,就很容易被别人注意到。也是这些因素,我的公司很快地稳定了下来。”

至今,韩家英工作室已经成立了22年,算是中国“老字号”的设计公司。经历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全国越来越多的设计公司的环境中,韩家英工作室不仅没有销声匿迹,反而规模益发扩大,并在上海、北京开设分公司。“现在回过头来看,是因为我对设计的执著。大部分人把设计当成一盘生意,完全以挣钱为目的,很快会被社会给蚕食,因为设计没有往上走。我的公司运作这么多年,我一直比较谨慎。虽然我们在深圳、上海、北京三地都有公司,但是我没有在经济好的时候激进,也没有在经济不好的时候悲观。我一直保持一种良好的状态,在做每个项目的时候,尽我们的能力做到最好。这些年,我发现一个规律,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企业不愿意花大钱做设计,觉得设计对产品产生的效益不大;反而在经济形势下滑的时候,很多企业在乎设计带来的影响,会寻找性价比更高的设计公司,这时候我们会接到以前没有合作过的客户。”

前瞻经济学人

韩家英 《字象乾坤-元亨利贞》

前瞻经济学人

韩家英为米兰世博会万科馆设计的系列海报之一

重新回归

中国古代的文人境界是韩家英设计的灵感源泉,也是他心之向往。在“镜像”展览中,他用了整整一层楼来展示大型装置“5000*50*500”,试图通过总结和收集中国上下五千年来与普通人日常生活相关的符号、图形和色彩,为中国平面设计溯源。

清末、民国,直至现今,展览现场的粮票、布票、挂历、工作手册、广告招贴反映了每个时代特定的审美趣味,韩家英并没有对其做任何刻意的筛选。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将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所有人都试图将中国符号放在设计中。韩家英为《天涯》的设计也步入了第11个年头,他决定在汉字之外谋求新突破,选择了扇子、太湖石和玉三样东西,“我并不希望中国文字、图形传递给人的文化符号是过去的、迂腐的,我希望把它们抽离出来,形成更当代的表达。”抽象后的扇子如同一枚钻石,而太湖石突破了原本的形态,更加灵动自由。

2009年,爱马仕深圳旗舰店邀请韩家英设计橱窗,给的题目是“美丽的逃逸”。韩家英再次想到了太湖石,他将太湖石的线条用电脑抽离出来,叠加成了马头的形状。“爱马仕希望人们买了包逃离现实的烦恼,逃到自我的世界,这种情结古代就有,所谓大隐隐于市,寄情于山水,太湖石正是文人雅士这种心情的载体。太湖石有点像日本的枯山水,坐在那里就可以想象波涛汹涌的大海,依靠心与物的结合进入另一个世界。”

“韩家英的作品给人以‘由书法到绘画、由文字到图像’的印象,可谓是在汉字和墨韵文化背景下,以‘书画同源’思想为源头的现代化表达。”日本设计评论家柏木博,如此评论道。“设计师所做的工作,从某个层面上讲,就是用象征意味的平面构图和色彩来解读文化。”这是韩家英对平面设计解读,在他的“象征意味”里,中国传统文化是无法脱离的元素。《天涯》作为韩家英设计生涯中长达超过十年的项目,是他实现个人设计理念的实验场:从中国书法和汉字的结合,到用书法笔触的墨点、用有字迹的纸包裹物体、用书法字体、用万花筒的手法进行切割重组……

在他为米兰世博会万科馆设计的一系列新作中对中国元素的运用更是淋漓尽致。“吴山煎包、杭式酥鱼、豆浆、油条、东坡肉、肉丝包心菜……”中国菜谱及食物,韩家英用毛笔的笔触、民间图案、墨痕带出浓浓的东方色彩。

“‘中国人的食堂’是米兰世博会万科馆的主题。我们这一代都是伴随着食堂长大的,对这次的主题一点也不陌生,在父母的厂子里、求学时、大学教书时,食堂的记忆都特别美好。对我而言,这是一个让人兴奋的项目。‘食堂’是非常独立的,在这次世博会上,我们希望让观众看到当下中国社区的饮食文化,这种特征不是简单的挪移,希望用一种比较意象的、象征的手法表现出来。”

前瞻经济学人

韩家英为米兰世博会万科馆设计的系列海报(部分)

前瞻经济学人

韩家英为米兰世博会万科馆设计的册页

看到韩家英这个系列作品时,脑海中浮现出他设计的第一幅海报《民以食为天》,及为《天涯》杂志的封面设计。“的确是回归”,韩家英笑着说,“是自然的连接,我接到万科馆这个案子时,马上有创作的冲动及把它做好的愿望,而不像有时接到一个案子不知所措的状态。”

“从2013年8月开始,我们与建筑师对主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挖掘,历时一年多完成设计。作为与建筑设计、展览策划平行的项目,最关键的是要对项目理解透彻的同时保持新鲜的热情。”韩家英表示,“我希望这个项目在风格一致的前提下,图形创作上有独特的个性表达——以民间图案及文字的简单重复和呈现的方式表现,以系列感带出个性。”

一直处于专业与商业博弈状态中的韩家英,对自己身份的拿捏越来越到位,在他看来,平面设计已经不仅仅是纸上的东西,而更是走出平面,与社会、与生活、与空间的结合。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