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中国文化贸易逆差局面?

作为“文化大国”的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却长期低迷

据前瞻网记者了解,2014年,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的直接贸易总额将达百亿。

不过,在这一目标的背后却是全国文化贸易逆差格局,100亿元,又能够改变全国的文化贸易逆差命运吗?

上海顺差全国逆差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在境外举办中国电影展100次,展映国产影片578部次。“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实施5年,累计助推近2000种图书走向海外。2001年~2010年,我国核心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出口的平均增速分别为15.9%和28.7%。

但在不断进步的背后,中国文化贸易长期处于逆差境地。据前瞻网记者了解,2010年,虽然我国核心文化产业进出口总额143.9亿美元,输出引进比仍高达1∶3。

以演艺产品为例,中国引进和派出的文艺演出每场收入比约为10∶1,全部海外商业演出的年收入不到1亿美元,不及国外一个著名马戏团一年的海外演出收入。

“这说明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仍任重而道远。政府主管部门今后将以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信息保障、平台搭建和人才培养为着力点,加大对国内文化企业的助推力度,推动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与品牌,加快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走出去步伐。” 文化部外联局局长助理赵海生说。

实际上,在全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国际贸易呈现逆差的境遇下,上海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连年实现顺差。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0年上海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进出口逆势上升,进出口总额达到149.9亿美元,同比增长12.9%,(其中,进口52.9亿美元,增长21.3%,出口97亿美元,增长8.8%),实现贸易顺差44.1亿美元。文化产业的核心领域——文化服务业也实现贸易顺差7.76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达24.64亿美元,进口8.44亿美元,出口16.20亿美元)。美国、日本、欧洲仍是上海的主要文化贸易伙伴。

而在这样的背景下,自然也培养出了一批“走出去”的企业。比如时空之旅公司,其打造超级多媒体梦幻剧“ERA——时空之旅”,从2005年9月首演以来,截至2012年3月底,已演出2577场,票房收入达2.7亿元,其中70%为外汇收入,观众人数259万,70%为外国观众。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文化贸易刚刚起步,还需要政府的扶持政策,依靠市场的力量实现跨越与发展,打造一个政府服务的公共平台,是帮助和扶持企业成为市场主体化,能够有更便捷的渠道、更低的成本、有更容易走出去的门槛,实际上政府是要做助推工作的。”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副主任宗明说。

目前,中国文化贸易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有三种出口模式,一是利用人力资源优势,如杂技、演艺等人才输出,动漫服务外包;二是加工贸易产品出口,体现在满足国外创意的来料加工;三是品牌运营,版权贸易。

目前国内文化生产机制存在不足,缺乏面向国际市场的综合竞争实力,缺少既了解国际市场的运营规律,又深谙文化创意与制作之道的复合型国际文化贸易人才,缺乏自有的文化创意品牌,缺乏资本运作的模式等,这些都是文化贸易亟待解决的问题。

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正是为了解决这三大问题而搭建了一个综合服务平台。

据前瞻网记者了解,2011年11月,首家国家级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揭牌,其前身是 “上海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设在上海的外高桥保税区的文化贸易基地,更像是当年试点的“深圳特区”,利用保税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和便利,进行文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各种实验和探索。

《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上海)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4)明确目标为:努力成为文化贸易要素集聚、文化贸易企业汇集、文化贸易创新活跃、文化贸易交流频繁、文化贸易人才荟萃的全国文化走出去重要战略基地。

而最新成立的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发展定位是国家对外文化贸易的创新示范区、国家级文化贸易口岸、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能力培养区和亚洲最大的艺术品交易市场。

“当然,除了北京和上海,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在全国的布局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政府主管部门今后将根据国内不同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情况以及各自特色,区别开来给予支持。”有权威人士称。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