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节目《非诚勿扰》成功背后:总有一些事情打动你

图为非诚勿扰节目录制现场

《非诚勿扰》火了很久,也许还要一直火下去。

一场相亲引发的效应

这几年,在印尼工作的张强已经习惯了周末晚上给南京的父母打电话,即使没什么特别的事,也要跟父母聊上一会儿。但是某天起,他感觉到父母接电话时有些心不在焉,说两句就不说了:“儿子,没什么大事我就挂了,要去看《非诚勿扰》了。”

那一天准确地说就是2010年1月15日。《非诚勿扰》首播就打响了头炮,创下了1.3%的收视率。这对于一档新节目来说,算是开门红了。“到第10期节目,我们能够很明确地感到,《非诚勿扰》获得了不错的反响。”江苏卫视副总监王培杰说。

事实确实如此,一位大龄单身女网友在博客里抱怨,她的母亲一到周末就坐在电视机前看《非诚勿扰》,仿佛暗示她尽早去相亲。这跟张强家一样,他的父母看《非诚勿扰》主要是想帮30岁的儿子找一个对象。起初,他们每期都看,看到比较满意的女嘉宾,还会记一下人家的名字、通讯方式什么的,然后告诉儿子。

“他们倒是没鼓动我参加,不过经常拿我跟那些男嘉宾比,分析我为什么找不到女朋友。”张强说,看到父母那么当真,他也就迎合一下,不过从来没想去和人家联系,因为总觉得“电视上的不太真实”。

春节期间,江苏卫视把《非诚勿扰》放在大年初一至初七每天晚上10时30分重播,回家度假的张强几乎每晚都陪着父母看:“我不怎么看电视,想想平时也没什么活动大家都喜欢的,看《非诚勿扰》算一个吧。”

“剩男剩女”多的年代,决定了《非诚勿扰》具有较为广泛的受众基础。这也恰好符合制片人王刚带领团队策划这个节目的动机:“做一档婚恋节目或许可以挠到时代的痒处。”

“看这个节目的观众有一部分是希望通过节目解决爱情婚姻问题的大龄青年,有些是老年人,他们希望了解年轻人的价值观,甚至在替自己的子女考虑择偶问题。”中国传媒大学新闻评议与舆论引导研究中心主任唐远清表示。

“当然,还有不少观众是被一些嘉宾具有一定私密性的故事或富有个性的言行所吸引,或者是被男女嘉宾相互遴选的冲突性所吸引,或者是想通过节目了解当代青年的爱情婚姻观念乃至人生观。”唐远清补充道。

不管收看动机为何,在那个春节后,什么也阻挡不了《非诚勿扰》的收视率呈现震荡式上升。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非诚勿扰》的收视率最高曾达到了4.5%,刷新了省级卫视的收视纪录,同时也创下了令其他节目难以逾越的收视奇迹。

这是一个人性大舞台

冲突、趣味、悬念,被认为是《非诚勿扰》的三大特点。

典型的冲突是这样的,男嘉宾上场

女嘉宾:我觉得他上台表现得特别弱势,所以我想关爱他!

孟非:你是这样的人吗?乐嘉老师,你觉得她像那种特别会关心人、疼人的那种吗?

乐嘉:这个……鬼都不相信!

24个女人+5个男人,突破了传统相亲节目一对一的模式,形成某种微妙的对抗。如果说24位女嘉宾是“连续剧”,那么5位男嘉宾就是“系列剧”。前者比较稳定,观众对她们的性格、表达方式比较了解;后者每期不同,各有特点、性格,每次出场都能引出新的话题。

“这样的形式设计很巧妙,造成了一种稳定和变化同在的状态。”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表示。喻国明也是《非诚勿扰》的支持者,他认为节目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不仅是相亲,“它只是拿婚姻选择、情感选择来说事儿,更大程度上反映的是,这代年轻人在社会生活中怎样判断善恶、判断美丑、判断有没有价值。”

“与其他相亲交友节目相比,《非诚勿扰》更像是一幅社会众生相,一个人性大舞台。这也是它最成功的地方。”前瞻产业研究院文体产业研究员缪希鸣表示。

“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的马诺,男友月薪要超过20万的朱真芳,动辄送女生豪华跑车的刘云超,穿着美丽小厨娘制服、整天像在梦游的潘奕,说话富有哲理性的中性化女孩谢佳……

节目开播初期,形形色色的人在镁光灯下被放大,“拜金“、“富二代”和选手裸照等话题剧烈发酵,增加了节目的关注度,但也遭到质疑。

“现在的社会,可以很勇敢地表达自己对金钱的钟爱,这跟几十年前相比是一种进步,但敢说并不表示你这种想法就是正确的。”资深媒体人周黎明表示。

2010年6月,国家广电总局连发两文,明令相亲类节目“不得以婚恋的名义对参与者进行羞辱或人身攻击,甚至讨论低俗涉性内容,不得展示和炒作拜金主义等不健康、不正确的婚恋观。” 《非诚勿扰》也被点名调整。

对于那次“整风运动”,唐远清认为十分有必要:“电视节目可以反映社会话题,但所持的态度很重要,应该给这些观点一个正确的导向。综艺节目只有既考虑到观众的收视喜好,也考虑到节目的社会效应、导向作用,才能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下去。”

总有一些事情打动你

调整之后,《非诚勿扰》迎来了“后相亲时代”。

引进党校女教授黄菡,对嘉宾身份进行确认,对讨论话题进行选择,对录制过程进行审查……据王刚介绍,现在一位嘉宾从报名到上台需要经过5轮的资料核查。“我们会告诫女嘉宾,不要试图去成为话题人物。不要作假、作秀。因为这样不但不能交友成功,甚至连观众都不会接受你。我们强调的第一个关键词就是真实。”《非诚勿扰》副制片人、总编李政说。

第二个关键词是平民化。整改前,女嘉宾大多是拥有体面职业、长相漂亮的都市女孩,如今增加了更多的普通女孩。

常小娟,来自河南洛阳的胖姑娘,长相平凡,第一次对着镜头自我介绍时哭了出来,她说:“我24岁了,没有谈过恋爱,更没有想过有一天可以站在这个舞台上,感谢《非诚勿扰》给我这个机会。”

农村女孩、农民工、民办教师、残疾人的陆续出现,使观众们在猎奇之后看到了更多人性和温情。“我们要告诉观众,这个舞台属于追求爱情的每一个人,他们之间在我看来没有分别。”孟非说。

从话题为王转身,《非诚勿扰》开始以情制胜了。事实也证明,那些击中人心的时刻,往往都是真情流露的时刻。

最近一次节目,一个女孩叫官晶晶,为了让前男友回心转意,登上《非诚勿扰》的舞台。暗恋她一年之久的同事朱峰看到后,辗转数次赶到节目现场进行深情表白,最终获得女孩的芳心。这场动人心扉的完美结局,让许多人无比感动

还有至今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叫陆元龙(如图)的小伙子,音乐老师,胖墩墩的,戴副眼镜,每个月收入2000多块,几轮问题问下来,灯基本灭得差不多了。最后,就一盏灯亮着,一个叫陶海燕的女孩,坚定地把灯留下来。

陆元龙对女孩说,我给你唱首歌吧,然后唱了一首美声《今夜无人入眠》,唱得好极了,全场震惊。唱完之后,孟非问女孩:他在24个女人里选中你的可能性有多大?女孩说不太可能吧。结果大屏幕显示,男孩开始选的心动女生就是她。那个时刻,孟非说连自己都陶醉了。

“尽管之前有"宁愿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这样的言论产生,但这个节目也让人们看到,情感的需要和爱的需要,在当代青年中越来越被重视,他们可以选择"裸婚",但更加注重彼此性格的匹配和兴趣的一致,这是值得称道的地方。”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副教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秘书长管健表示。

正如节目主题曲唱的:只有在“纷纷扰扰中明亮双目”,才能找到心爱的人。《非诚勿扰》想做的就是这个。很多观众纠结于男女嘉宾台上牵手成功,台下分道扬镳的结局,对此,节目组保持一贯的态度:“我们只提供邂逅,不包办婚姻。”的确如此,没有谁能保证恋爱一次就成功,更何况那是在舞台上,时间有限。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