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活熊取胆”:保护动物还怎么发展中药产业?
“活熊取胆”争议对中药产业形成了巨大压力
有关归真堂“活熊取胆”的争议让在继续发酵。
这家公司去年就因为遭到动物保护组织反对而推迟了上市计划,但其并没有放弃,今年再次提交IPO申请,希望募集更多的资金,用于“年产4000公斤熊胆粉”和“年存栏黑熊1200头”。 一时间引起更大规模的争论。
72位社会名流上书证监会阻止归真堂IPO,而中国中药协会举办新闻发布会力挺其上市,称黑熊在“活熊取胆”过程中并不痛苦,亚洲动物基金则在2月21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予以反驳。
事情的背后牵扯到被列为名贵中药材的中药原料——熊胆汁,舆论声浪之下,这种在123种中药中广泛使用的重要药材,面临着从中药中被清除出去的风险。而其背后,则隐藏着传统中药和爱护药用动物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
天然熊胆可否替代?
动物保护组织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所谓动物中药成分,完全可以通过科技手段,用合成的方法代替,从而减少对动物的杀戮。而合成,近几十年来也越来越成为名贵中药倚重的手段。
据沈阳药科大学原副校长姜琦介绍,其实早在1983年我国即已经开始研究人工合成熊胆。
1992年,项目完成并报送了二期临床试验资料,但是此后审批等环节进展缓慢,直至2005年,时隔22年之后,课题组才收到了第二次补充临床资料的通知。而最终审批结果却没有回音。而上个世纪80年代初同时开始研制的牛黄、虎骨、麝香等贵重中药材,替代制品也都已经上市,唯独熊胆远远被落在了后面。“临床始终不能通过有很多种原因,其中也包括来自养熊企业的阻力。”一位参加该项目的专家说。
但是对用合成化学物质替代天然中药的观点,也有很多中药专家表示不认同。“人工制剂代替不了天然的,它毕竟是单一的化学成分,”北京东方医院高干科主任、中医临床专家郝瑞福解释,“不论动物类药物,还是植物药物,都是配方里各个成分共同起作用的,究竟是什么,到目前为止,很少能说清楚, 这点跟国际上是没法接轨的。”
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中医药专家周超凡拿熊胆举了个例,熊胆中含有的重要成分熊去氧胆酸是国家基本药物,医疗保险目录中都有,但熊去氧胆酸能不能代替熊胆呢?周超凡表示,代替不了,因为熊胆是五类成分,其中一类是胆酸类,熊去氧胆酸只是胆酸类里面的一个主要的成分,不能以个别成分代替全部成分。
“熊去氧胆酸能治疗带状疱疹吗?能治疗痔疮吗?治不了,”周超凡解释,“熊去氧胆酸主要溶解胆固醇结石,其他的作用比较次要。”因此,周超凡认为不能因为可以合成熊去氧胆酸就否定人工养熊。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了解,现在有123种中成药都要用到熊胆汁,这123种药都不能仅仅使用熊去氧胆酸。
动物保护对中药的威胁
“中医和国外的医学观念存在着文化差异,” 长春中医药大学副教授、中国天然药物资源专业学会专家李宜平评论,“不仅如此,我认为还有别的东西。”
李宜平认为,医药产业是一个大产业,中药和化学药各占一定的份额,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竞争。他认为,如果说要用人工合成产品代替天然动物药,就等于是用化学药代替了中药。“竞争激烈,竞争的结果不是你进就是我进,竞争采取的手段多种多样。对中医药不解也好、攻击也好,国外很多地方在对待中药上,常常不自觉地会流露出抵制的情绪,动物保护组织的行动会不会有这方面的背景呢?”李宜平表达了他的疑问。
李宜平的看法虽然让人感觉有些极端,但是在产业界却拥有不少支持者。一位中药企业老总就表示,中药和西药在文化、理论体系上完全不同,但中药在进入西方市场时,却被要求按照西药理论体系接受严格的审核,结果可想而知。
养熊企业和动物保护组织之间的争端其实也体现了传统中药产业和动物保护规则的争端。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中国中药材总计为12807种,其中大部分是植物药,为11146种,约占87%,动物药1581种,约占12%,矿物药80多种,约占不足1%。而这些中药材资源中,有168种植物和161种动物处于濒危状态。
“犀牛角、虎骨、麝香、牛黄、熊胆粉”是中药里医学价值较高的五味动物药,这些动物药多用于人类的危急重症。其中,犀牛角、虎骨早已在我国禁止贸易和入药。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高学敏举了一个例子:目前国内有二百多只虎死亡,只能在冰箱里封存,不允许使用。“咱们保护虎群的目的,是要保证其繁衍,同时要为人类健康服务。当年治疗骨质疏松、风湿类风湿关节炎,以虎骨为原料的中成药这些优秀品种,现在基本停滞了,如果每个珍稀物种都像老虎这样,慢慢下去,中药也就萎缩了。”
周超凡则认为,在中药材中,植物药使用得越来越好,因为可以再生,而动物药从本草纲目到现在的实际应用,缩小得很厉害。“动物药只是保留了一些疗效很肯定的,像麝香、牛黄、熊胆、羚羊角、穿山甲,这些用得还算好,有些动物药现在使用的频率已经大幅下降,未来肯定还要延续这一趋势。”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