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遇难题 技术风险和延期损失由谁担?

塔西佗

港珠澳大桥原计划总工期为六年,预计2015年至2016年建成通车,2010年该大桥香港段曾因一位香港老太的司法复核申请而被延迟,此后延误了一年,2015年已经无望建成。如今又因为技术难题又要延期,2016年底建成的希望也基本丧失了。

港珠澳大桥再延期,2016年建成基本无望

广东省发改委主任李洪春在11日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港珠澳大桥是一个世纪工程,其海底沉管的沉放,甚至比“嫦娥”和“天宫”对接的难度还要大。“一共33个(海底沉管),现在才安放了14个。去年10月份本来是要放到第15节沉管的,但它的泥沙淤积量突然发生了跟前14节完全不一样的情况。原因分析了3个月,各种模拟、卫星扫描,还有气象潮汐分析,我们用了超级计算机,最后还没有确定究竟是哪些原因综合作用,实在是太难了!”李春洪坦言,港珠澳大桥2016年底全部建成通车,困难很大很大。

除了希望通车后自驾出行见识一下这项“世纪工程”的人们被浇了一头冷水,工程延期实际上还伴有一系列可能的后果。

一项重大工程的延期会造成一笔巨大费用。首先,除去非债务性的项目资本金,其他的资金是有融资成本的。比如向银行借款须支付利息。像港珠澳大桥这么巨大的工程,这笔利息支出的数额不会小,并且随着工期的延长,利息也会累积。另外,劳动力,建材的成本从基本趋势上来说是波动上升的,工期延误时间越长,这项支出也会越高。此外,由于技术难题导致的延期可能会诱发更多不确定因素,因为这或许意味着之前的可行性方案的风险评估可能没做到位,因此会引发投资者的忧虑。

这笔费用的存在其实已经被事实证明。香港特区政府发言人曾于2014年11月6日称,按现时的初步估算,原预算造价约304亿港元的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工程,预算费有需要提高约50亿港元。占原预算总额六分之一之多的额外增加额,不能不说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其实,项目融资中风险分担机制的设计非常重要。国外经验中,一般由投行来负责整个项目的融资,利率和汇率变动的风险事先会由投行来进行一定比例的对冲;项目的完工风险可能会分配给承保公司或承建商来承担;项目的购买者承担以特定价格买入的风险;政府承担政策风险等。

整个机制设计要使项目的各方对自己所负责的部分承担相关责任,以最大限度地规避某一方滥用自身权利,把风险与成本扩散到整个项目,而使各方不欢而散的可能性。想港珠澳这种大型工程尤其应注意这一点,因为这种工程要做到事先估价是非常困难的,超支一半的情况都可能存在。

港珠澳大桥工程中,技术风险和延期风险已经出现,超支无可避免。由于项目融资结构并没有对外界发布,因此多少风险损失是由三地政府承担的,目前并不清楚。不过,从香港段超支要向立法委交代交代,再向财委会申请拨款来看,政府确实在承担这部分风险,并且数额可能不会小。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