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效补贴政策遇“骗补门” 万元处罚不具“杀伤力”

据前瞻网记者了解,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联合发布《关于简化节能家电 高效电机补贴兑付信息管理及加强高效节能工业产品组织实施等工作的通知》,要求简化消费者购买节能家电信息核对办法,确保消费者购买时领取补贴。在家电卖场走访发现,尽管不少家电产品都贴上了节能标,但是卖场方面并不知晓节能产品的真实能效等级,出售给消费者后消费者更是无法查证。能效补贴标识是否可靠?企业在能效方面是否存在弄虚作假行为?

“3·15”来临之际,各个家电品牌打起了“节能牌”促销。购买节能家电,消费者能够得到实惠,企业也会因销售额增长获得更多的利润。

此轮节能补贴自2012年6月1日起实施,暂定推广期为一年,部分节能产品的推广将在2013年5月31日结束。家电行业观察家刘步尘认为,节能补贴继续推行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家电作为高度市场化的产业,政策应尽量少干预。与此同时,与该政策如影随行的“骗补门”,亦未曾离开人们的视线。

能效标识不可靠

卖场方面其实并不知晓节能产品的真实能效等级,出售给消费者后消费者更是无法查证。

在节能补贴政策实施近一年的时间里,节能家电已成为市场的宠儿,在家电卖场里随处可见贴着红、黄、绿等彩条构成的能效标识的产品。与此同时,虚假标注也成为了普遍现象。

前瞻网了解到,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13年2月6日公布了近期对上海市家用电动洗衣机产品质量的监督抽查结果,威力、小鸭、松下、LG等知名企业出现在不合格产品一栏,其不合格原因主要涉及能效等级。

事后,山东小鸭集团家电有限公司的销售经理王海东表示,被查出的不合格产品有可能是代工生产或者假冒品牌。南京乐金熊猫电器有限公司负责产品认证的梁松吉则称,LG的上述产品在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复查中显示质量合格,而且持有相应的检验告。除了家用洗衣机,在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家用电冰箱、彩色电视广播[-3.80%]接收机等家电类的产品质量抽查结果中,也普遍存在能效等级不合格的问题。种种现象,被外界解读为企业涉嫌骗取节能补贴。

由此也引发了人们对家电产品上能效标识可靠性的关注。在多个家电卖场,发现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家电的能效等级以1级和2级居多,鲜有其他能效等级的产品。所谓能效等级,就是家用电器产品能效高低差别的一种分级方法,目前我国的能效等级分为五个等级:等级1表示产品节电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等级2表示产品比较节电;等级3表示产品能源效率为我国市场的平均水平;等级4表示产品能源效率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等级5是市场准入指标。广州国美电器的销售人员表示,洗衣机的1级能效产品和2级能效产品在耗电量方面差别不大,毕竟一天内使用洗衣机的时间一般也就1~2小时;但是冰箱却不同,需要全天开启,1级能效的产品一天大约耗0.5度电,比2级能效的产品有优势。

不过,据了解,卖场方面没有专业检测设备对产品的能效等级进行检测。“能效标识是厂家贴上去的,我们拿到货之后就直接进行销售。”该销售人员表示。显然,卖场方面其实并不知晓节能产品的真实能效等级,出售给消费者后消费者更是无法查证。

据前瞻网了解,消费者购买节能补贴家电,到货后将产品包装盒上的条形码、发票、节能补贴领取凭证、消费者身份证等材料拿到卖场即可领取节能补贴。

而一旦节能家电达不到标注的能效等级,一方面消费者要为这些所谓的节能家电增加消费支出;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这些所谓的节能家电也达不到节能降耗、保护环境的目的。

不具“杀伤力”的处罚

1万元的罚款,对于一款产品动辄十万、百万出货量的企业而言,恐怕不构成“杀伤力”。

其实,关于能效标注有明确的制度和规范,为何实际执行起来却出现各种问题呢?

对此,外界将原因归结于利益的驱动。据前瞻网记者了解,自从2012年5月开始,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相继推出对空调、电视、冰箱、洗衣机、热水器的节能补贴细则,在同年9月,中央财政再次扩大节能补贴的范围,节能家电逐步取代普通家电且备受热捧。根据中关村[-1.89% 资金 研报]在线ZDC互联网消费调研中心的调研表明,在潜在的家电消费者中,有78.3%的用户表示打算购买节能补贴产品。

“的确,我们从节能补贴政策中获益颇多。”TCL的公关部主管田晓华表示,彩电是其最大的一块业务,截至2013年2月21日,享受节能补贴的液晶电视总销量累计接近500万台。而格兰仕的新闻发言人陆骥烈则指出,节能家电已经成为一种购买趋向,对于企业而言会产生综合效益,包括拉动生产规模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显然,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一些企业在能效方面弄虚作假,看中的就是销售节能产品所带来的利益。

另一方面,虚假标注付出的代价小、违法成本低,也成为一些企业在虚假标注的道路上坚持不懈的重要原因。根据《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第24条内容显示:违反本法规定,由地方节能管理部门或者地方质检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和停止使用能源效率标识;情节严重的,由地方质检部门处1万元以下罚款。1万元的罚款,对于一款产品动辄十万、百万出货量的企业而言,恐怕不构成“杀伤力”。而且,由于监管乏力,一些企业在后期擅自更改产品初次检测得出的能效数据也不为人知。

至此,业内人士分析,目前能效虚标已经是普遍现象,部分国际知名品牌家电也在其中。去除家电市场能效等级虚标这一行业顽疾,除了需要企业自律,还需要完善目前的法律法规,通过加强处罚力度、提高能效等级准入门槛等措施,净化家电市场,推动市场更加有序运行。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