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节能产业如何破解发展瓶颈?
未来国内建筑节能市场的规模将越来越大,但因为建筑这个传统行业本身的属性,利益链条复杂,建筑节能产品的推广遭遇发展瓶颈。
旧有的利益链条已经形成,新进企业如何突破?
一家进入建筑节能中央空调细分领域的公司,其管理者更是直呼,这里面太复杂了,新进者就算技术先进,节能效果好,如果不能突破利益链条,不能在合作方式上创新,也转化不成项目和利润。
旧利益链条
“地铁里这么冷,如果能有技术调节一下就好了!”6月11日,一个刚参加完2012北京节能环保展览会的人叹息说。
“地铁车厢是交通节能领域,估计得跟车辆生产厂攀上关系。”旁边一人搭腔解释。同样都是节能,但道道很多,这或许是目前的现状。
住建部目前确定全国近40座城市作为“十二五”期间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要求每个城市未来两年内完成改造建筑面积不少于400万平方米,中央空调是其中的能耗大户,也是改造重点。
据前瞻网记者了解,预计到2015年末,建筑节能的市场规模将达到600亿元,中央空调节能的市场规模将达到240亿元。
但是,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的北京卫星制造厂的新产品集成冷冻站,却面临着原本中央空调系统分别采购带来的旧有利益格局难以突破的问题。
这款名为“神舟北极”高效集成冷冻站的产品,因为能实时调控用电量和温度,相比传统的空调,可以实现节能20%~50%,并节约一半的空间。目前,该产品已应用山东航天电子研究所星船载综合楼、北京地铁9号线郭公庄站、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新馆、武汉新城国际博览中心等建设项目。
但同时,集成冷冻站打破了常规工程项目由业主分散招标采购设备、由机电安装公司现场安装的建设模式。北京卫星制造厂厂长助理宗文汉说,最初公司产品是中央空调控制系统,厂家直接供应设备给业主,但是做集成冷冻站以后,就相当于北京卫星制造厂担当空调的“总包”,但是原有已经形成的分包体制下采购的各项设备,可能并不完全适合集成冷冻站的需要,而要卫星制造厂单独采购的话,成本也会上升。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建筑业内人士称,卫星制造厂的这种模式确实与传统的利益链条不符。他表示,各种产品的采购都是肥缺,且用谁的产品都是长久关系,半路来一个新公司,很难有所突破。
当然,新公司也可以通过招投标承包整个工程。不过对中航集团旗下的公司而言,却面对另一个问题:因为技术领先,国内就此一家,而招投标法规定至少有三家公司参与,才能进行招投标。所以还是得回到建筑业,寻找合作方。于是,问题又回到了最初:分包使得集成难度加大。
市场有多大
没有人否认,建筑节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住建部《“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提出,到“十二五”期末要建筑节能形成1.16亿吨标准煤节能能力。仅考虑其中一项“北方采暖地区,实施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4亿平方米以上”,按照冬季寒冷程度,国家对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的补贴为55元/平方米,45元/平方米两个档次。粗略计算,为实现此目标,补贴就达到200亿的规模。
新能源建筑也是“蓝海”,前有一直推行的“金太阳”工程,后有绿色建筑的规划,政策都已完备。这些都属于建筑节能的领域,规划提出“十二五”力争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25亿平方米,新建绿色建筑8亿平方米。这显然又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建筑节能的范围广泛,具体市场规模更是大得惊人。不过,具体项目却没有那么容易做。
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科学技术司韩爱兴副司长就表示,此前建筑节能主要集中在新建建筑一块,通过推行节能标准控制效果,不过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因为投资靠政府补贴,进展并不快。
几家公司也表示,由于节能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而且业主能看到潜在的利益收获,新建筑节能总体来说相对容易,但既有建筑改造则比较难。
据前瞻网记者了解,相对于“十二五”4亿平方米的改造目标,全国有改造价值的居住建筑有45亿平方米。韩爱兴也称,今后将推进绿色建筑、新能源一体化建筑等示范项目的推广。但他也称,收到制度和投资机制限制,单靠政府补贴推进速度有限。
一家从事分布式能源的公司负责人曾分析,差别电价、高峰和峰谷电价不明晰,微电网也不够成熟,造成节约下来的能源难以和电网互动,企业参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投资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新奥能源公司技术人员计瑞峰分析说,市场巨大是肯定的,但面对的都是重量级既得利益者,突破只能集中在新增的示范园区等。 业内人士也表示,在这方面,政府也应该发挥作用,不能仅靠市场。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