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背后 生物医药受困于资金短缺

随着“十二五”生物医药规划正式报送国务院审批,医药行业对生物医药的热衷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作为生物技术产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生物医药可谓被赋予了太多梦想,一时间成为名副其实的金矿。据前瞻资讯数据中心监测,中国生物医药行业今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为300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1.04%;净利润25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9.4%。

然而繁华背后隐忧暗藏。尽管生物医药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小有成就,特别在研发领域始终紧跟国际发展潮流,但生物医药的市场却没有想象中那般辉煌。这样的增幅与去年同期的26.49%和28.03%相比有所回落,甚至还有个别公司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和利润出现了近40%的下滑。

生物医药到底是足以撑起未来的经济支柱,还是仅靠概念昙花一现的泡沫?纵观目前的生物医药行业来看,行业估值偏高,整体的自主研发创新能力较为薄弱,并且国内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存在规模偏小、行业集中度偏低的现象,另外在资金投入和技术成果转换机制等方面都需要不断完善。

分析人士则把发展瓶颈聚焦到了更小的范围。他指出,虽有政策绿灯,并有一定的税收减免,但国内生物医药落后于国际的关键其实在对技术的研发上。不过由于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利润下降不可避免,出现问题也属正常,接下来的新医改以及“十二五”规划将对整个行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前景看好。

“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动员的“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资金约为400亿元。而2010年全球十大研发领先药企对研发的资金投入共计602.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近4000亿元,是我国未来五年重大新药创制资金的近10倍。由此可见,生物医药行业有周期长、投入高、风险大的特点,外资有先天优势,而我国在生物医药方面的额投入还是很少。

近年,拜耳、默克、默沙东、辉瑞等跨国药企纷纷在华设立研发中心,有的甚至成立专项投资基金,投资或收购国内优秀的生物医药企业和项目。际通宝记者获悉,赛诺菲?安万特在去年7月以4亿元人民币的价格购买了上海生命科学院研发的抗癌药物的独家许可,诺华制药在今年3月以1.25亿美元成功收购了浙江天元生物药业有限公司85%的股权,叼走了中国疫苗市场一块“肥肉”。

业内人士表示,其实很多国内的大药企并不是没有钱,他们完全有实力拿出资金做研发。只是由于担心辛苦建立起来的品牌受影响,因此很多企业不愿意轻易尝试。而中小企业虽然最希望凭借新药在市场中立足,却往往缺乏资金和研发实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处长姚珺表示,从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资金、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研发投资加计扣除等税收政策,以及风险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创业板、中小板市场等四大财政金融方面出手,国家正加大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支持力度。

业内人士认为,表面上看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是原创能力弱,实质上却是研发资金的短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资金投入不足,研发能力还有待提高;跨国公司的进入和国内产品的同质化,离不开创新。在经历了前期的技术积累阶段后,那些市场化、国际化运作的企业最终很有可能胜出,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并不是没有机会。2015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将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

此外,我国医药市场还面对着产业链不够完善等问题,制约着生物医药产业健康发展。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