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发展历程与园区建设

吴衡

1

一、发展历程

作为拥有优良历史传统的我国军民关系,其理念历经不同时期的发展逐渐深入,经过几十年特别是近四十年的改革发展,军工领域的军民结合已进入“军民融合”的新阶段,而且已从军工领域拓展到经济社会、国防和军队建设众多领域,总体上形成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军民融合”的发展脉络。

表1-军民融合理念演变历程

1

二、军民融合园区发展现状

伴随军民理念的不断变迁,推动军民关系从装备、技术、企业到产业的深入发展,并随着“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概念的提出与实践,使军民融合产业的体系化发展成为了可能。

(一)军民融合示范基地类别

军民融合示范基地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在满足国防军队建设需求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摆脱传统的国防和经济社会环境平台及运行机制束缚,在一定区域内围绕军地双方资源的优化组合,建立形成的以军民融合为特征、以产业发展为载体、以改革创新为驱动、以引领示范为导向,军民在生产生活服务等领域全方位高度融合的新型经济主体,是军民融合类园区发展的更高阶段”。

目前,军民融合示范基地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各地区结合实际出发,围绕军事斗争需求、工业转型升级、前沿技术突破及协同创新等领域打造出了四种不同类型的园区运营模式。

表2-军民融合示范基地类别

2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二)军民融合示范基地分布

根据公开信息统计显示,截至2021年,全国范围内共有36家国家级军民融合示范基地(或称“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整体分布格局呈现出“中西部地区较多,东部与东北地区较少”的特点。其中,中部地区数量最多,达到13家;西部地区数量略少于中部地区,共计11家;东部地区拥有9家。

图1-军民融合示范基地全国分布情况

1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三、军民融合及园区发展趋势研判

(一)产业链持续拓展、延伸

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同时我军建设已由数量规模型转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转向科技密集型。为此,我国“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深化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加强海洋、空天、网络空间、生物、新能源、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领域军民统筹发展,推动军地科研设施资源共享,推进军地科研成果双向转化应用和重点产业发展”。可以预见的是,我国军民融合涉及的相关产业链未来不仅将持续向外拓展,而且将向涉及“国防安全、独立自主”的核心领域延伸,尤其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将更加注重从基础科学、从创新研发、从产业资源上的整合工作,意味着我国军民融合理念及产业的发展将更多向“深水区”迈进。

(二)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完善

从我国军民融合的发展进程来看,总体上政府的计划主导和行政强制较多,且现有军民融合相关的法规、规章及政策性文件层次角度、或者存在相互冲突的地方,法律法规及体制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始终难以发挥十足的活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军民融合的深入发展需要从法律法规、体制机制等领域进行改革与完善:一方面,需要从立法保障角度出发,以立法的形式进一步明确军民融合的法理逻辑;另一方面,不断改革及完善现有所有制、国防采购、国防保密、知识产权管理等制度,保护军民融合市场参与主体的合法利益、理顺参与主体的利益分配机制、扩大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参与空间。

(三)打造人才友好型、服务集聚型园区

随着军民融合产业向着产业链核心环节推进,对于高素质制造业及创新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如何吸引、用好、培育、留住人才,打造完善的人才生活、娱乐、学习等配套,将会成为未来推动军民融合园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与此同时,产业链核心环节的建设离不开以创新研发、科技金融、检验检测、人力资源等专业服务机构的支持,如何推动园区与区内外专业服务机构的协同配合,将是打造专业性军民融合园区与基地的核心指标之一。

前瞻产业研究院专业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产业图谱智慧招商系统IPO募投可研IPO业务与技术撰写IPO工作底稿咨询等解决方案。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

可行性研究报告
吴衡

本文作者信息

吴衡(产业规划师)

关注(64468)赞(1)

邀请演讲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