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历|中关村迎来“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后来才有了联想、百度、小米……

olivia chan

1

1978年,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召开,“科学的春天”播下创新的种子。随后,在一大批先行者敢为人先、接力攀登的奋斗中,北京中关村高科技产业从无到有,高科技企业从小到大,产业体系从大到精。在一次次迭代升级进程中,中关村创新之潮始终奔腾激荡,成为“创新中国”的标志和象征。

而中国高科技产业开始在中关村创业还要从1980年讲起。

1980年,就在美国硅谷和128公路的技术扩散模式开始激荡全球时,北京中关村就开始感应到这种脉动。10月9日,以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陈春先为首的一批科技人员,组成“等离子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最早以一种准企业的方式尝试将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该技术服务部经营项目包括搞技术咨询、举办技术培训、为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牵线搭桥。它是北京乃至全国第一个民营科技公司的雏形,人称“中关村的第一粒种子”。陈春先因此被誉为“中关村民营科技第一人”。

然而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往往备受质疑,当时的该技术服务部遭受了议论、责难、诽谤、告状、查账、立案等各种打压,陈春先等科技人员顶着强大的舆论压力开始了艰难的创业。

但强烈的科技报国使命感和责任感,给了这群科技人员敢于去闯去试的勇气。不久,这些“第一个吃螃蟹”的科技人员在被有关部门肯定的情况下于1983年成立了中关村第一个民办科技开发经济实体--北京华夏新技术研究所。从此以后,京海、科海等11家科技企业相继涌现。

1984年9月11日《北京日报》发表《开创中国式硅谷的探索--海淀建设新型经济区的调查》一文将“硅谷”桂冠正式戴在中关村头上。

陈春先等人在新旧碰撞中迈出的一小步,被誉为中国科技改革的一大步。这批先行者让中关村成为中国民营科技发展的策源地,带动了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此后,才有了联想、方正、搜狐、新浪、百度等众多中关村企业引领中国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才有了京东、小米、中芯国际、奇虎360、滴滴、美团、商汤科技、旷视科技、寒武纪等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众多代表性公司,而一个个明星企业不断涌现,使中关村成为中国创新的银河系,辐射中国、影响世界创新高地。

中关村社会组织联合会会长王小兰说,当年陈春先、柳传志等人冲破横亘在创新之路上的“拦路虎”,用创新的勇气和力量,推动经济与科技的结合,推动了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进程。正是制度创新和他们迸发出的敢为人先、敢于担当的创业精神,才开创出了今天的中关村事业。他们身上所展现的魅力,仍在鼓舞着当今的中关村人。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