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十二五”工业设计产业发展规划

为贯彻落实工信部等11部委《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工信部联产业〔2010〕390号)以及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有关批示精神,明确“十二五”期间我省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目标和重点任务,指导我省工业设计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使工业设计在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升级发展、实现工业强省战略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重要的作用,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年。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工业设计发展概况

工业设计是以工业产品为主要对象,综合运用科技成果和社会、经济、文化、美学等知识,对产品的功能、结构、形态及包装等进行整合优化的集成创新活动。作为面向工业生产的现代服务业,工业设计产业以功能设计、结构设计、形态及包装设计等为主要内容。与传统产业相比,工业设计产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等特征。作为典型的集成创新形式,与技术创新相比,工业设计具有投入小、周期短、回报高、风险小等优势。作为制造业价值链中最具增值潜力的重要环节,工业设计对于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德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都将发展工业设计上升到国家战略予以重点扶持。以宝马、奔驰、苹果、索尼、三星为代表的世界知名企业及其主要产品是工业设计的典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迅速,到目前,全国专业工业设计公司已超过1200家,直接从业人员超过30万人,主要集中分布在环渤海经济圈、长江三角地区和珠江三角地区。

大力发展工业设计产业是当前我省实现工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关键环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发展轨道的必然选择。2010年四川在全国率先将推进工业设计发展做为政府专项职能写入“三定”方案,并出台《关于加快我省工业设计发展的指导意见》。四川工业设计发展步入快车道。

第二节 发展基础

一、西部中心区位优势

四川位于西部中心位置,具有明显的承接产业转移与辐射西部的区位优势。成都作为中西部特大中心城市已具备较好的工业设计市场基础、技术基础和产业化基础。成渝经济区与天府新区的高速发展、绵阳科技城、德阳重装基地、攀枝花钒之都等的快速发展,也为工业设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较强的工业基础

我省工业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高,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达到60.5%,为工业设计产业集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与条件。“十一五”期间我省工业产品竞争力明显提高,涌现了一大批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的优势产品。国家、省、市三级企业技术中心体系完善,拥有一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与工程技术中心以及一批校企共建的工业设计科研机构,为工业设计产业的高端发展、打造“四川设计”品牌提供了支撑。

三、工业设计企业与园区初具规模

我省工业设计企业已初具规模,拥有各类工业设计企业百余家,部分工业企业建有工业设计中心,白酒行业“六朵金花”、长虹集团、全友家私等企业的工业设计能力在行业内处于国内领先地位。2010年,我省工业设计实现产值过亿,产业规模在西部处于领先地位。工业设计园区逐步发展,园区公共服务不断完善,为工业设计形成和发挥产业集聚效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专业人才优势突出

我省开办工业设计专业的高等院校有6所,每年为设计行业培养输送本科生上千名、硕士及博士研究生上百名,人才培养与储备居西部第一、全国前列。四川大学和西南交大在工业设计教学、科研和设计能力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五、文化底蕴深厚

四川独特的历史文化与地域文化源远流长。在新兴工业化的进程中,我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大量工业产品也融入了四川文化底蕴,形成了一批具有四川特色的名优产品、品牌和优秀设计师。丰富的文化资源以及蓬勃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将成为我省发展工业设计、推进“四川制造”向“四川创造”跃升的助推器。

第三节 制约因素

一、市场培育滞后

我省工业企业对工业设计普遍缺乏认识和投入,加之工业设计相关理念、知识的普及与宣传范围、力度不够,市场对产业发展的基础性主导作用发挥薄弱,制约了产业的持续发展。

二、创新能力不足

当前我省的工业设计产品中具有特色与创意的设计少、设计模仿与同质化严重,工业设计与技术创新、与文化创意之间的互动不足,工业设计的集成创新缺乏内生动力。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比例偏低,针对高端人才的引入与激励机制不完善,缺乏市场营销等相关专业人才,制约了工业设计产业未来向特色化、高端化发展。

三、业态发展不均衡,整体处于初级阶段

我省工业设计尚未形成产业链配套协作体系。市场调研、品牌定位、产品和技术研发、创意设计等产业链上游环节存在重视度不高、资金投入少、设计理念落后等问题。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模具开发、结构设计、材料涂装、工程工艺等产业链中游环节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产品包装、品牌设计、企业宣传等产业链下游环节仅在包装装潢设计、广告设计等领域取得了较快发展,在品牌设计上还相对落后。

四、企业“上规模、创品牌”力度不够

工业设计企业融资渠道不畅,服务于工业设计的金融担保机制不成熟,政府专项扶持资金规模较小且对社会资金引导作用不明显,工业设计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实现规模化扩张与发展受到制约。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本土工业设计企业、工业设计大师、工业设计产品缺乏。

五、产业发展环境亟待优化

行业协会服务功能发挥较弱,各类配套中介服务机构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工业设计知识产权保护不够,产学研协作机制尚待完善,对外交流合作有待进一步深化,缺乏必要的统计、评估与产业政策调控机制。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与发展原则

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创新驱动,系统集成,突出人才培育、突出平台搭建、突出产品设计、突出环境营造,将创新设计融入研发、制造、销售的全流程,在促进制造业转型的同时大力推动工业设计产业发展。

发展原则:

一、坚持政府引导和企业参与相结合。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激发企业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政府大力推进、市场有效驱动、企业积极参与的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格局。

二、坚持统筹规划与重点推进相结合。统筹规划我省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目标与体系建设,根据发展阶段制定重点推进计划,推动工业设计产业全面、有序发展。

三、坚持原始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加大原始创新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设计企业、设计团队,加强设计人才的交流合作,强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集成创新。

四、坚持工业设计与产业发展相结合。通过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积极推进工业设计创新成果产业化。

五、坚持工业经济发展和文化实力提升相结合。依托四川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促进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融合与提升,打造工业经济的文化助推器,推进“四川制造”向“四川创造”跃升。

第二节 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工业设计创新能力培育体系、产业化体系、服务体系、评估与调控体系。力争到“十二五”末,指导建立50户重点企业工业设计中心,培育50家具有行业服务能力的行业设计中心,引进和培育100家专业设计企业,打造5至10家辐射力强、带动效应显著的工业设计示范基地;取得工业设计重大创新成果100项以上,获得工业设计授权专利2000项以上,新创知名品牌30个以上;参与制定、修订国家标准50项以上、行业标准100项以上;增加中高端就业岗位20000个以上,引进设计专家100名以上,培养省级以上工业设计大师30名以上。

第三章 发展重点

第一节 优化空间布局

按照统筹规划、重点突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原则,规划不同经济区的工业设计发展定位与发展重点。规划布局包括核心集聚区、重点发展区、重点培育区以及特色设计创意孵化区。

前瞻经济学人

一、核心集聚区

成都经济区工业设计发展主要通过集成创新,服务于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等产业。成都市要争创国家级工业设计示范区,打造特色工业设计园区、形成区域设计品牌,形成集研发、管理、展示、营销、政策服务为一体的工业设计产业孵化园,带动全省工业设计产业发展。

二、重点发展区

包括川南经济区和川东北经济区。川南经济区主要发展服务于装备制造、新材料饮料食品等产业的工业设计,川东北经济区主要发展服务于电子信息、汽摩配件、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的工业设计。重点提升工业设计集成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水平,打造全国领先的白酒产业与节能环保装备产业两类工业设计产业化示范基地。

三、重点培育区

攀西经济区主要培育发展以农产品加工、旅游休闲产品等产业的工业设计。

四、特色设计创意孵化区

川西北生态经济区主要发展以中藏药业、农牧产品加工业、旅游休闲产品等产业的工业设计,建设特色文化工业设计创意孵化基地。

第二节 产业体系建设

一、构建工业设计产业创新能力培育体系

(一)推进工业设计企业集聚与园区建设

1、支持创办工业设计企业,鼓励引入国际国内知名工业设计企业,引导制造企业建立工业设计中心,形成一批专业化工业设计企业集群。

2、支持工业设计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跻身国内一流。

3、建设工业设计园区与示范基地,鼓励工业设计企业入驻,鼓励制造企业设计外包。

(二)健全工业设计人才体系

1、完善工业设计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建设人才培训与实训基地,完善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研究型人才与实践型人才相结合,高端人才与基础人才相结合,技术研发、市场营销、文化创意、工艺美术各类人才相结合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体系。

2、积极引进优秀工业设计人才,开展工业设计人才国际交流,鼓励海外优秀工业设计人才回国(来华)创业和从事工业设计研究教学工作。

3、支持企业建立、完善人才管理、服务与流动机制,为优秀工业设计人才创造良好工作条件。

(三)提升设计创新能力

1、建立工业设计基础数据库和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各类工业设计资源的整合。

2、提升工业设计企业、相关高校与科研机构创新设计能力,开展工业设计基础性、通用性、前瞻性课题研究,加快制定各类工业设计标准。

3、支持工业企业、工业设计企业、设计机构、相关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战略联盟或合作机制,形成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业设计创新体系。

4、引导、鼓励工业设计企业、设计机构、相关高校与科研机构围绕传统文化及四川本土文化开展创意设计。

二、建设工业设计产业化发展体系

(一)强化市场培育

1、立足产业基础,培育市场需求。针对重点产业开展工业设计宣传与普及,引导设计市场需求,鼓励以工业设计成果为重点开展市场营销。

2、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大力支持工业设计产品品牌建设,鼓励建立和宣传工业设计区域品牌、产业品牌、企业或机构品牌、以及设计师品牌,形成“四川设计”的立体化品牌体系。

(二)促进产业化对接

1、引导制造企业与设计单位加强在市场调研、产品定位、创意设计、生产工艺、市场营销、品牌建设等环节的对接与合作,支持制造企业与设计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

2、发展中介服务机构与公共服务平台,为制造企业与设计企业提供更加高效、优质的对接服务,鼓励设计外包业务的规范发展。

(三)完善产业配套

1、鼓励发展工业设计上游的产品市场调研、技术咨询、营销策划等专业服务,以及手板模型加工、品牌建设与市场营销服务等工业设计下游专业服务,促进产业链各个环节的配合协同。引导建立集设计服务、市场开发、产品设计、知识产权保护、模具制造和加工制作为一体的动态产业链。

2、支持制造企业与工业设计企业进行产业上下游整合与扩张,鼓励工业设计企业进行业务模式与商业模式创新,支持制造企业通过集成创新产品开拓市场。

3、建设工业设计产业化示范基地,推广工业设计产业化模式与经验,带动其它区域与产业的工业设计发展。大力推广具有重大产业化价值、重大节能减排价值的工业设计示范项目。

三、完善工业设计产业服务体系

(一)营造良好氛围

1、开展工业设计宣传和知识普及,创办工业设计专业网站与刊物。在相关工业设计园区、工业园区及中心城区建立工业设计创新体验馆、设计博物馆或主题公园,建设工业设计交流中心、设计广场、设计酒店、工业设计资讯中心等,建立社区宣传专栏。

2、举办、参加国家、区域、省与地方的各类文化创意及工业设计大赛,调动企业与设计师积极性,传播、展示工业设计成果。

(二)大力发展公共服务平台

1、搭建各类工业设计产业服务平台。重点建设工业设计产业研究平台、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开发平台(包括用户体验实验室、材料工艺实验室、逆向工程实验室、快速设计验证实验室、人机实验室等)、交易服务平台、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服务外包中介平台、人才引进及培训服务平台、国际合作和交流服务平台、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政策和法律咨询平台、投融资平台、品牌推介平台、设计师动态数据库等公共服务平台。

2、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作用。逐步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工业设计协会。鼓励行业协会发挥各自优势,举办专业性的产业对接活动,促进专业设计企业与制造企业的交流合作。

(三)加强区域合作,拓展国际交流

1、引进先进国家、地区的工业设计新理念、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模式。鼓励开展区域间、国际间工业设计合作与交流,提升本土设计企业与品牌的国际竞争力。

2、支持本土设计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竞争和合作,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国际外包与出口贸易,不断提高设计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企业或工业设计企业建立国际化设计研发中心。

前瞻经济学人

第三节 工业设计发展重点产业领域

一、特色优势产业

(一)电子信息。系统集成云计算、计算机软硬件、数据中心、通信传输与网络、互联网、新媒体、终端设备等技术,围绕外观造型、功能创新、结构优化以及新材料使用等重点环节,创新设计理念,整合教育、商务、娱乐等相关领域的商业模式与服务内容,力争形成一批国际国内领先的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新产品与高端产品。

(二)机械装备。系统集成新型传感、精密加工和成形、激光加工、高精度数控机床、智能制造、数字化设备、快速原型设备、大型构件制造设备、轨道交通、新型工业机器人等技术和装备,围绕外观造型、功能创新、结构优化以及节材节能、新材料使用等重点环节,形成一批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新产品。

(三)油气化工。围绕外观造型、功能创新、结构优化及新材料使用、系统集成包括油气勘探、生产、输送、油气装备等各个环节的技术和设备,开发一批新产品。

(四)汽车制造。系统集成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技术,突出外观造型、功能创新、结构优化和品牌推广。

(五)饮料食品产业。发展酒类包装设计等优势领域,发展食品饮品包装设计、功能设计、品牌设计等,鼓励设计与文化创意融合,力争形成一批具有特色文化创意、市场效益高、社会效益好的产品与品牌。

(六)现代中药。发展中药饮片和中药标准提取物、中成药、中药保健品和中药功能性食品的包装设计、功能设计与品牌设计,力争形成一批市场效益高、社会效益好的产品与品牌。

(七)航空航天。系统集成新材料、电子信息、终端设备等相关技术和设备,围绕外观造型、功能创新、结构优化及节材节能、新材料使用等重点环节,发展民用飞机、民用航空发动机及重要部件、新一代民用航空运输系统、卫星通信导航设备及终端等的工业设计。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利用包括计算机软硬件、互联网、智能终端等相关技术的工业设计集成创新,发展互联网设备和智能终端的外观设计,发展高端软件等的交互设计。力争形成一批创新价值高、推广应用市场前景好的设计产品,促进新技术的产业化。

(二)新能源。系统集成新能源、能源设备、燃料电池、安全设备等相关技术形成新产品。

(三)高端装备制造。围绕外观造型、功能创新、结构优化及节材节能、新材料使用等重点环节,创新设计,在航空航天、发动机、电子信息、卫星导航、轨道交通及机车、智能设备、高速精密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形成一批新产品。

(四)生物医药。重点服务医疗器材领域。围绕外观造型、功能创新、结构优化及节材节能、新材料使用等重点环节,系统集成生物制药、基因技术、云计算、计算机软硬件、互联网、智能终端等相关技术,力争形成一批市场效益高、社会效益好、国际国内领先的医疗器械及设备、制药设备、新型医用精密诊断及治疗设备等产品。

(五)节能环保装备。围绕外观造型、功能创新、结构优化及节材节能、新材料使用等重点环节,集成节能减排、污染控制处理、环保生产、云计算、计算机软硬件、互联网、智能终端等相关技术,力争形成一批经济价值高、市场前景好的设计产品。

三、传统产业

(一)机械。创新设计发展机电一体化产品、重大技术成套装备等的工业设计,通过设计提升产品水平和可靠性。

(二)建材。以各类建筑装饰材料为重点发展工业设计,以设计带动产品与企业品牌建设。

(三)轻工。重点支持家电行业通过设计引领,集成包括新能源、电子信息、智能终端、物联网、新材料等现有技术,力争形成一批市场效益高的专利产品。进一步提升家具、鞋业等具有行业知名度的优势产业的原创设计水平。

(四)纺织。鼓励原创设计,大力打造服装、家纺等行业自主设计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四章 规划实施

一、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政策引导与工作协调,建立健全促进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管理体系。各级工业主管部门要明确工业设计职能,掌握本地工业设计发展现状与需求,根据规划的总体要求,细化分解目标,研究提出符合本地实际的措施办法。组建四川省工业设计顾问团、工业设计咨询委员会、工业设计专家库,为相关部门提供评估与咨询服务。

二、制定相关政策措施

建立健全四川省工业设计产业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快研究制订《四川省工业设计示范基地(园区)、工业企业设计中心、优秀工业设计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四川省工业设计大师评审办法》等政策措施。开展《四川省工业设计产业促进条例》等地方法规的可行性研究,努力将保护和促进工业设计产业的各项政策措施法定化、规范化、制度化,构建完整的工业设计产业政策法规体系。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招商引资、项目用地、创新产业园区建设、贷款贴息、税收优惠、投融资支持、产业服务体系建设、工业设计机构和人才培养及引进、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引导和扶持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建立健全以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等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产权体系,加大对侵犯工业设计知识产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的宣传工作,鼓励和支持工业设计产品申请专利权、注册商标专用权等版权登记,促进工业产品自主知识产权品种的开发和注册。建立工业设计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的申请、培训、法律咨询、维权和援助服务。建立第三方知识产权评价中心及工业设计产业的知识产权评价制度,允许经有关部门依法认定、评估的专利和技术按一定比例折价作为股本和注册资金。

四、健全人才培育体系

促进工业设计产业相关学科的建设,设置相关专业,调整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要求。建立学校培养、基地初训、产学研一体化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立职业设计师培训与认证体系,制定职业技能鉴定与奖励措施。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设立省级、行业级工业设计大奖,开展“工业设计杰出人才”与设计大师评选工作。

五、组织实施工业设计专项

逐年加大财政资金对全省工业设计产业的支持力度。根据规划,组织编制年度工业设计项目指南,分步实施“高端产品创新设计计划”、“工业设计环境优化工程”、“工业设计关键技术攻关计划”,引导全社会加大对工业设计的投入。

六、建立工业设计产业动态评估与调控体系

建立工业设计产业统计体系和产业动态评估体系,加强对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监测与分析,及时准确反映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动态,建立并逐步完善评估反馈、表彰激励、经验总结与推广、产业发展调控、目标调控等相关机制。

专栏二:

高端产品创新设计计划:对符合政府重点支持方向的工业设计产品和项目予以扶持;对工业设计信息化产品研发与应用给予补贴;产业化成效显著的产品设计项目、工业设计大赛获奖作品中与省内企业对接成功的项目以及体现传统工艺和本土文化特色的工业设计项目和产品。

工业设计环境优化工程:扶持引入、设立工业设计企业和设计中心,对获得国家级、省级设计中心认定的企业给予补助;支持高端创意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对高端人才自主创业进行扶持;扶持各类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对使用平台的生产企业与工业设计企业进行补贴;扶持工业设计培训、实训基地建设,并提供相应的人才培养补贴。

工业设计关键技术攻关计划:扶持工业设计基础性、前瞻性、创新性的重大研究课题;扶持行业重大工业设计技术项目;优先支持节能减排上有重大突破并实现产业化的设计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