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通信业“十二五”规划(2011年-2015年)

序言

“十一五”期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上海通信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地方各项政策措施,着力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和任务,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开启“十二五”奠定了良好基础。

“十二五”是上海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时期,也是上海市通信业转型升级,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全面服务、参与和推进上海信息化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上海市通信业“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将对加速上海通信业转型增长、进一步服务上海“四个率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上海市通信管理局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及上海市“十二五”发展战略,结合上海通信业发展的实际和特色,经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和广泛的意见征询,制定本规划。本规划阐明“十二五”时期上海通信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点工程及政策措施,是今后五年本市通信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上海通信业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关心和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主线和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主题,以推动行业发展和服务社会为己任,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团结拼搏,奋发进取,圆满完成了“十一五”的各项主要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电信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新一轮的电信重组顺利完成。除了上海电信、上海移动、上海联通、上海铁通等基础电信企业外,上海还有一千多家增值电信企业参与电信市场竞争,形成了较为充分、有效和有序的市场竞争局面。虽然行业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行业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截至“十一五”期末,上海基础电信企业的资产总额达到 809.2 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了 21.3%;累计实现电信业务收入 1942 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了 61%;电话用户总量达到 3297.5 万户,普及水平不断突破,均高于全国以及全球的平均水平。电信业务结构的转型持续深化,增值业务、非话音业务所占的比例进一步提高,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等创新应用开始起步发展。充沛的通信能力以及第三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等新一代的网络演进,为通信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和可持续的保障。上海通信业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降低资费水平,以实际行动惠及民生,实施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力地推进了上海的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行业规模持续壮大,增长速度趋于平稳

在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增长阶段之后,上海通信业的发展规模持续壮大,基础业务的增长速度逐渐趋于平稳。“十一五”期间,上海累计实现电信业务总量(按照 2000 年不变单价计算)3723 亿元,业务收入 1942 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552 亿元,分别比“十五”期间增长了 176%、61%和 15%。“十一五”期间,电信业务总量年均增长20.8%,业务收入年均增长 8.1%,分别低于“十五”期间的 21.2%和19.5%,增速有不同程度的放缓。“十一五”期间,上海通信业的投资收入比约为 28%,低于“十五”期间 39.6%的水平,也低于全国 36%的平均水平,反映出上海通信业在经济发展方式上由粗放式向着集约式不断迈进。

(二)用户总量逐级提升,普及水平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末,上海的电话用户总量已经达到 3297.5 万户,比“十五”期末增长了 35.1%,其中固定电话用户 931.8 万户,比“十五”期末减少了 6.5%;移动电话用户 2361.6 万户,比“十五”期末增长了 63.5%。移动电话用户中 3G 用户达到 199.9 万户,占了移动电话用户总数的 8.5%,占比排在全国第二位。固定电话普及率为 48.5部/百人,高于全国 22.0、全球 17.2 以及发达国家 41.6 的平均水平;移动电话普及率为 122.9 部/百人,高于全国 64.0、全球 78.0 以及发达国家 114.2 的平均水平。互联网网民飞速增长,达到 1239 万,比“十五”期末增长了 167.6%,互联网普及率为 64.5%,高于全国34.3 和全球 29.7 的平均水平,接近发达国家 68.8 的平均水平。

(三)业务结构深化转型,创新应用初步发展

“十一五”期间,上海的通信业务结构继续转型,向着移动化、数据化、宽带化的方向发展。移动电话业务对固定电话业务的替代进一步加大。数据及互联网业务发展迅猛,非话音业务收入占比大幅提高,由“十一五”期初的 29%提升到“十一五”期末的 55%。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到 486.7 万户,比“十五”期末增长了 116.9%。移动互联网用户(含应用终端)突破 1355 万户。

截至“十一五”期末,上海已有 206 家互联网接入服务、20 家互联网数据中心、617 家互联网信息服务、773 家移动信息服务、151家呼叫中心等各类增值电信业务企业,增值电信业务蓬勃发展。在互联网信息服务方面,上海共有 33.8 万个网站主办者开办了 38.1 万个网站,网站主办者和开办网站数量在全国均排在第五位,开办的网站数占全国网站总数的 8.6%。

在三网融合试点过程中开创出“上海模式”,与广电行业合作发展 IPTV,广电行业负责内容、集成播控和广告运营等,电信行业负责网络与平台建设、宽带接入、计费、市场营销推广、客户服务等。截至“十一五”期末,上海 IPTV 用户数超过 130 万,成为国内 IPTV5用户规模最大的城市。手机电视业务经过多年的培育,用户关注不断提升,截至“十一五”期末,上海的手机电视用户已达到 38 万。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创新应用服务也开始起步发展。

(四)通信能力继续增强,网络技术加快升级

截至“十一五”期末,上海已汇集了国际海光缆 6 个系统、10条路由,以及各类国际国内通信骨干核心节点,建成了国家级和上海地区级的互联网交换中心。固定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 1338.6 万门,比“十五”期末下降了 1.3%;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 3995 万户,比“十五”期末上升了 100.7%;移动电话基站达到 3.1 万个,比“十五”期末上升了 254.4%;移动短信息中心容量达到 9909 万条,比“十五”期末上升了 77.4%;光缆线路长度达到 15.3 万公里,比“十五”期末上升了 270.0%。

随着 2009 年初第三代移动通信牌照的发放,TD-SCDMA、WCDMA、CDMA 2000 三种技术制式的 3G 通信网络建设大规模铺开,基本覆盖上海全市,移动通信正式步入 3G 时代;网络 IP 化的演进取得了显著成效,软交换网络已建成投入商用;下一代互联网的部署准备工作逐步推进;光纤接入的目标不断提高,向着“百兆到户、千兆进楼、T级出口”的城市光网迈进。

(五)主动服务社会民生,积极倡导绿色发展

“十一五”期间,上海通信业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快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和服务,与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紧密结合,直接带动和间接拉动了上海的经济增长。通过推行移动电话资费“双改单”、下调移动电话国内漫游费、取消固定电话本地网区间通话费、推出互联网宽带优惠套餐等一系列举措,切实降低电信资费水平,将惠及民生落到实处。据测算,“十一五”期间上海的电信综合价格水平下降约 40%。

“十一五”期间,上海通信业不断提升通信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成功组织实施了上海世博会、六国峰会、北京奥运会上海赛区等一系列重大通信保障。尤其是上海世博会期间,成功经受了超长时间和超大客流以及高温、汛期、雷暴等恶劣天气等各项考验,世博园区内的固定通信、移动通信、互联网、800M 数字集群、962010 世博热线和世博各类专业信息化系统均安全、稳定,各项通信指标达到优良水平,未发生任何重大通信故障和网络运行安全事件。

“十一五”期间,上海通信行业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显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倡导节能、减排、降耗的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截至“十一五”期末,上海基础电信企业合作共建了 1116 个移动基站,共建率为 49.8%;共建 674 座铁塔,共建率为 75.0%;共建 350.8 公里传输线路,共建率为 40.0%;共享 296 个基站,共享率为 85.1%;共享 285 个铁塔,共享率为 84.6%;共享 80 公里传输线路,共享率为 40.2%。初步测算,累计节约投资约 4 亿元。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时期,也是上海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经济、政策、技术等各方面的促进因素和制约因素互相交织,将为上海通信业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开辟新的空间,同时也将提出新的要求。

(一)经济环境为通信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加快推进,通信业对其他产业的信息化促进作用日益凸显,世界许多国家已经将发展通信业作为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战略,为通信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但由于全球经济的复苏动力不足,与“十一五”时期相比,通信业外部发展环境将进一步趋紧。我国经济发展平稳运行,持续向好,人民群众的通信需求日益旺盛,但由于国内输入型通胀和结构型通胀压力明显,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将会对通信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十二五”是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时期,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将保持良好发展态势,进入转型发展新阶段,坚定不移地调结构、促转型,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着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全面促进城市信息化,着力提升现代服务业能级和水平,培育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努力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智力资源较丰富、商务环境较规范、城市开放度较高以及世博后续效应释放,将为上海未来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从而为通信业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二)政策环境为通信业发展开辟新的空间

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指出,要重点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和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必将为通信业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是促进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智慧城市”目标实现的基础和先导,支撑和服务“智慧城市”是通信行业的重要责任。通信行业科技含量高,发展速度快,是“智慧城市”行业应用平台的承载者、产业链发展的促进者和综合信息服务的提供者。

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构建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成为国内带宽和服务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为技术和应用创新提供基础保障,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便捷和实惠的信息通信服务”。这为我市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水平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和目标措施。

“三网融合”:国家积极推进“三网融合”战略,将进一步推进IPTV、手机电视、网络视频等业务规模化发展,为通信行业带来重大机遇,同时也对通信业网络、技术、业务、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资本多元化: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鼓励民间资本以参股方式进入基础电信运营市场,支持民间资本开展增值电信业务。“十二五”期间,通信业开放程度将扩大,民营资本和外资进入将进一步丰富行业结构,提升行业的总体竞争力。

(三)技术环境对通信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十二五”期间,随着宽带接入网的提速和移动通信网的发展,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普遍应用,IPTV、视频点播、视频通信、电子商务、手机电视和行业应用等大流量业务将迅猛发展,技术和业务发展对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网络建设、运营、服务等都提出了新要求。随着3G 网络规模应用和智能终端的日渐普及,移动互联网业务将进入高速增长阶段,从而进一步推动 LTE、4G 等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技术持续研发和拓展应用。LTE 产业链日趋成熟,“十二五”中后期将有望开始规模商用部署。下一代互联网规模部署。物联网相关技术标准将逐步制定和统一,在城市管理、交通、医疗等面逐步应用,并形成新的产业链。上海市将建成亚太地区云计算中心,积极搭建云计算技术和服务平台,对接长三角地区和全国的云计算产业服务需求,扩大上海云计算解决方案的示范辐射范围。

“十二五”期间,上海通信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通信发展中仍存在不少瓶颈制约和突出问题,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创新能力不足,通信监管任务艰巨,通信行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依然存在。通信用户需求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和差异化,公共服务和通信保障压力加大。

面对新机遇、新挑战,上海通信业应当立足上海市,进一步服务长三角、服务全国;进一步把握战略机遇,坚持“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积极关注与着力解决涉及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信息通信难点、热点、焦点问题,努力实现整体又好又快发展和跃升。

三、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服务上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中心,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主线,围绕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战略目标,把握“智慧城市”建设的良好契机,加快信息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大网络技术、业务应用的创新力度,促进信息通信和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进一步提升通信服务能力和水平,促进信息通信服务更加便民、惠民、富民;不断完善应急通信、网络和信息安全平台建设,增强网络与信息安全能力;着力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发挥政策引领、协调发展、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作用;为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和“智慧城市”提供强有力的信息通信保障和服务支撑。

四、目标任务

“十二五”时期,上海通信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上海通信业的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继续保持国内领先,跨入国际先进行列。基本建成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围绕“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推进“城市光网”和“无线城市”建设。从深度和广度上推进共建共享工作,推动经济社会的绿色、和谐发展。大力发展公共信息服务,推动信息通信技术在社会、经济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积极培育和发展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服务新兴业态,加快传统电信服务向融合化、多媒体化、集成化的信息服务转型。进一步强化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提升应急通信保障能力,确保通信网络可靠、可控。加快 “三网融合”国家战略的推进与实施,增强区域通信的协同合作,促进多地区、多行业的共同繁荣。

(一)继续保持规模优势,维持较高普及水平

1、预计“十二五”期末,全市通信业务收入累计突破 2600 亿元,较“十一五”增长约 34%,年均增长率为 5%,增速继续放缓。

2、伴随着“智慧城市”的建设、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的发展、下一代互联网的规模部署、云计算以及物联网等技术的普遍应用,预计“十二五”期间全市通信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将小幅增长,达到 600 亿元,较“十一五”增长约 9%。

3、预计“十二五”期末,全市电话用户达到 3800 万户,电话普及率继续保持高水平,其中固定电话用户将继续下降,约达到 800 万户;移动电话用户继续维持增长趋势,约达到 3000 万户,其中 3G 和LTE 移动电话用户所占比例超过 70%。

4、预计“十二五”期末,全市互联网网民超过 1800 万,互联网普及率提高到 70%以上;宽带接入用户突破 700 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含应用终端)约达到 2400 万户,分别较“十一五”期末增长超过 40%和 70%。

(二)提升基础设施实力,持续推进共建共享

1、深入构建、优化、升级和完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城市光网”和“无线城市”的建设,至“十二五”期末,基本实现“百兆到户、千兆到楼、T 级出口”的网络覆盖能力,光纤覆盖用户数达到 900 万,户均接入带宽超过 50Mbps;基本实现无线宽带全覆盖,基本实现主要公共场所无线局域网全覆盖,覆盖密度和网络质量达到国内领先;加强对互联网数据中心(IDC)集中式和规模式部署,“十二五”期末,IDC 总机架数力争翻番,达到 4 万架。

2、加深共建共享工作力度,拓宽共建共享范围,从基站、铁塔、杆路,逐步向管道和室内分布系统延伸,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做好虹桥枢纽、大飞机制造、洋山深水港、迪士尼等重点项目的通信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基础电信企业的设施共建共享率在完成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考核指标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十二五”期末,加快建设共建共享信息平台,使共建共享工作流程制度化、资源情况直观化、综合管理智能化,新建小区通信基础设施基本实现共建共享。

(三)深化普及信息服务,积极培育新兴业态

1、大力发展生产性信息服务和民生性信息服务,加快传统电信服务向融合化、多媒体化、集成化信息服务转型。充分发挥通信网络、通信技术、通信服务的整体优势,推动信息通信技术在社会、经济各领域的广泛应用。

2、发展和完善面向行业信息化应用的集成化解决方案,促进信息通信技术助力优化传统工业技术、生产流程、经营管理、企业组织模式等,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大力推进信息通信服务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社区服务、智能出行、城市账单等民生性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加快宽带网络的延伸与普及,在构建社会行政管理、信息采集发布、便民利民服务等方面发挥信息通信服务的作用。

3、加强研究和探索,积极培育和发展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服务新兴业态。鼓励基础电信企业、增值电信企业和社会力量积极发展移动互联网业务、应用和服务;依托国家云计算发展试点示范工程建设,推进云计算网络的部署和应用开发;切合物联网发展的需要,推进通信网与传感器网络、物联网的融合应用。

4、随着通信业的不断转型,预计“十二五”全市通信业务收入中非话音业务收入所占比重将从“十一五”的 55%提高到 70%。

(四)强化安全应急能力,显著提高保障水平

1、增强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能力,健全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积极防御架构,全面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的监测、发现、预警和处置能力,提高行业网络与安全保障意识。

2、密切跟踪新技术新业务的发展及可能带来的信息安全隐患,做好电信新业务信息安全评估和防范工作。

3、继续加强覆盖全行业、跨越多部门、包含多层级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综合服务保障体系,确保信息通信网络生态环境更加安全可信、健康有序。

4、增强应急通信保障预案的完整性、有效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着重加强应急通信保障的指挥调度、协调联动、保障支撑、逐级衔接。

5、完善应急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依托国家通信应急指挥调度平台,在本市建成独立运行的、不依赖于公共通信网的应急专用通信保障网络,形成纵向与国家应急系统连接、横向与本市应急系统互通的应急通信保障网络体系,提升应急通信保障服务水平,逐步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协调有序的应急通信服务保障体系。

(五)加快三网融合进程,推进区域协同合作

1、按照国家和市委市府的部署,积极探索通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的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国家战略的落实与实施。充分协商研究,合理制定具体工作方案与工作计划,健全和完善针对三网融合相配套的、具有上海特色的、分业监管与合作联动相结合的工作体制。

2、大力推动“三网融合”的业务创新和应用,切实做好市场许可、互联接入、运营维护、联动保障、内容管理、用户服务、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等相关各项工作。争取在“基础设施能级、试点业务规模、运营管理模式、应用服务水平、重点产业发展”等五大领域达到全国领先的目标。

3、推进与江苏、浙江通信业的协同合作,建立和健全覆盖长三角地区、涵盖通信运营服务和监管的区域沟通交流、协同合作与共建共享机制,携手结成战略合作联盟。

4、探索建立通信行业监管、基础电信企业、行业组织、第三方专业机构等各方共同推进长三角地区通信业一体化的协调组织机制;针对重大专项工作,共同研究协商,步调一致;积极推进和创新区域性网络基础设施统筹规划的协同协作机制;探索三地互相配合,协同办理异地通信业务、监管服务等快速便捷方式。

5、参与和研究推进长三角地区成为国家级自主创新综合示范区的建设;支撑地方政府推进交通、能源、环保、信用、社保等区域一体化建设,促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五、重点工程

(一)光纤宽带网络建设工程

在“十二五”期间,我市通信业应加快推进光纤宽带网络建设;围绕“智慧城市”建设需求,大力推进“城市光网”建设,大幅提升基础网络带宽和光纤用户数量。

1、全面加强宽带网络建设 “十二五“期间,上海通信业

将持续加强城域网优化工作,城域网总体架构扁平化,不断完善网络架构,提升网络效率;城域网核心层、汇聚层引入大容量集群路由器设备,适当超前扩充网络容量,万兆链路成为设备间互联的主要链路,支撑用户数的快速增加和业务流量的大幅增长。按照光纤到户的要求实现光纤宽带建设统筹规划、加紧以 FTTH 为重点、结合 FTTx 等技术光纤宽带接入网络建设,加大推进城市光纤宽带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大力推进城区光纤到楼/入户和农村光纤到村,同步加速接入网“光进铜退”进程。

2、积极推进光纤到户工作 根据国家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要求和市府《关于本市“十二五”期间加快推进光纤到户建设的

意见》的精神,按照“共建共享、专业维护、规范管理、加强引导”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快光纤到户建设。新建住宅实现交付使用时已完成光纤直接敷设到户;既有住宅按照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原则,完成光纤到户技术改造。制定新建住宅小区驻地网通信设施共建共享和既有住宅小区光纤到户接入改造等技术规范,探索和完善第三方专业维护模式,全面规范光纤到户的设计、施工和验收,满足电信企业的平等接入权,创造更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保证广大市民对电信企业的自主选择权,得以享受更加实惠的通信网络服务。

(二) 无线宽带网络建设工程

积极有序地推进“无线城市”建设,优化 3G 网络,推进 LTE 商用部署、4G 规模试验和公共场所的 WLAN 无线热点建设,全面提供“随处可得,无处不在”的无线宽带接入服务。

1、深入强化无线宽带建设 围绕强政、兴业、惠民等重点领域,重点打造“无线城市”十大类 60 多项移动信息化应用,以“无线城市”助力上海“智慧城市”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电信设施,挖掘无线覆盖的潜力,构建 2G、3G、LTE、WLAN 等多网协同,深层次、广覆盖、多热点的无线城市宽带网络。率先开展新技术试验、新业务应用和新模式实践,着力打造泛在、融合、安全、便民的无线带宽网络运行环境,全面提升本市无线宽带覆盖和接入能力。建设无线宽带精品网络,满足移动数据业务高速增长的需要。“十二五”期末,基本实现无线宽带全覆盖。

2、大力推进无线局域网建设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快无线宽带热点覆盖从中心城区向非中心区域和城郊扩展。“十二五”期末,全市无线热点总量达到 3 万处(20 万个 AP),基本实现主要公共场所无线局域网服务的全覆盖,覆盖密度和网络质量达到国内领先。

(三)网络演进工程

综合应用适度超前、安全可靠的高新信息通信技术,促进通信网络演进,加快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网建设。

1、加快下一代互联网建设 按照我国互联网向下一代互联网平滑过渡的推进方案和商用规模部署,进一步确立上海作为亚太地区互联网转接中心的地位,有序推进互联网网络的优化、改造与升级,在上海率先支持下一代互联网网络发展演进,逐步实现下一代互联网的普及应用。以重点商业网站和政府网站为先导,推进 IPv6 地址规划和新型网络技术应用迁移,探索 IPv6 的商业部署策略,逐步在全网大规模部署 IPv6,积极推动固定终端和移动终端的 IPv6 支持。

2、加快新一代移动通信网建设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实施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发展战略,立足当前,满足中长期移动基础网络、基站站址建设,优化网络结构,提高网络质量,推进无线城市和移动互联网建设。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工作部署,继续发挥 2G 网络优势,扩大 3G 网络的深度、广度覆盖,积极推动 LTE 的商业部署和 4G 的规模试验。加速 LTE 商用进程,力争实现中心城区和部分郊区城镇的 LTE 网络全覆盖。

(四)通信枢纽建设工程

进一步加强综合通信枢纽、骨干和汇聚网络节点、核心网络系统等的规划建设、优化升级及运营应用,将本市基本建成亚太地区重要的通信枢纽。

1、强化通信枢纽功能 进一步加强综合通信枢纽、骨干和汇聚网络节点、核心网络系统、国际国内长途干线、城域网骨干传输线路等的规划建设、优化升级及运营应用。积极争取完成中国移动集团公司在本市新设海光缆登陆点。加强优化提升与综合应用目前的国际陆海光缆系统、路由以及互联网交换中心,参与和推进新亚太海缆建设,进一步加强国际国内出口带宽建设。

2、加强通信能力建设 进一步拓展互联网国际出口,形成超高速、大容量、高智能的通信系统和传输交换网络,极大地提升国际、国内、省际和本地通信能力水平。

(五)“三网融合”工程

按照国家和市委市府的部署,积极探索通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的有机融合,大力推动“三网融合”的业务创新和应用。预计“十二五”期末,IPTV 用户达到 230 万,手机电视用户超 200 万。

1、推进三网融合全面展开 根据“三网融合”业务发展需

要,统筹规划电信网、互联网建设。贯彻执行通信网络建设标准,规范住宅小区及商务楼宇通信配套设施的建设和使用秩序,为“三网融合”业务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推进电信、广电企业业务双向进入,探索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网络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管理等需要的“三网融合”业务运营模式。加强和完善 IPTV 传输安全、手机分发安全、公共互联网音视频节目信息安全措施等。鼓励通信、广电等不同领域企业探索合作、合资、并购、联盟等发展模式,推动“三网融合”发展。

2、鼓励和促进技术业务融合发展 加强“三网融合”技术创新实验,支持和推进“三网融合”技术业务标准制定,促进提升商用网络规模。把握上海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的先机,积极推进IPTV、手机电视、互联网视频、基于广播电视网络的宽带接入等融合业务,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形成,并辐射区域经济发展。充分整合各自在媒体、网络、平台技术、客户、品牌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为公众提供即时、便捷、安全、个性化的信息内容服务。

(六)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工程

推进和运用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兴技术,

发挥国家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试点的示范效应,服务上海“智慧城市”建设。1、积极发展移动互联网 鼓励基础电信企业、增值电信企业和社会力量积极发展移动互联网业务、应用和服务。发挥各自优势,合力打造基础网络、应用服务、智能终端的价值链生态体系,创新应用服务,推进新型信息服务,共同繁荣移动互联网产业,满足用户多样化的移动应用需求。预计“十二五”期末,移动互联网用户(含应用终端)约达到 2400 万户。

2、培育发展云计算 大力拓展云计算服务,支持企业提供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平台和业务应用。鼓励建设符合国家节能环保政策要求的绿色大型数据中心(DC)、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并推动其向云计算基础设施转型。以资源出租、网站镜像、信息托管等出租型业务为主,促进云计算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形成。通过对部分业务平台和 IT 支撑系统基于云架构的改造,实现处理能力提升和资源高效利用。重点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中小企业信息化、互联网信息服务等领域率先普及应用,培育健康良性的云计算商业模式。

3、大力发展物联网 以通信网络和业务能力为基础,从行业应用切入,逐步向公众应用渗透,着重建设兼具集约化和本地特色、通用性强、示范效应明显、技术先进的物联网综合业务应用平台。整合互联网应用与物联网新兴服务,将综合信息服务的范围从“人-人”拓展到“人-物”、“物-物”。重点面向基础设施、现代物流、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生态保护、环境监测、应急处置响应等领域,进行跨技术、跨网络、跨平台、跨应用的商用试验和示范。

(七)促进增值电信业务发展工程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业务转型力度,提供更多种类丰富、贴近需求、方便快捷的增值电信业务,满足社会各方的日常需求,让市民生活更加美好。

1、深化服务发展转型 保持创新优势,谋求积极转型,大

力拓展增值领域;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数据中心等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创造吸引总部落户上海的优良环境,更好地推动增值业务种类的多样性、便捷性;引导和推动基础电信企业和增值电信企业的合作共赢往更深层、更广度发展,共同繁荣增值电信业务市场。

2、推进业务模式创新 充分发挥企业视频(视讯)基地、电子商务示范区、动漫基地等基地和中心的示范带动作用,丰富增值业务的种类和应用;充分发挥民营资本、非公资本等社会力量机制灵活、市场敏锐的优势,鼓励其积极参与增值业务的开发、运营,不断探索在电子支付、网络视听、互动娱乐、数字出版、电子阅读等领域的商业创新模式,促进服务外包和离岸呼叫中心发展,培育一批活跃在这些领域中的国内先进水平的领军企业。

(八)网络与信息安全能力提升工程

根据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总体规划,统一指挥、整合资源、协同支撑、完善预案,全面提高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水平。

1、加强平台建设 整合行业资源优势,建设网络流量监测预警、域名安全管理、移动通信网数据监控等系统和平台,全面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的监测、发现、预警和处置能力。

2、完善联动机制 完善行业内跨省联动机制建设,尤其是长

三角区域内,探索建立长效的联动机制。在政府、企业、行业组织之间,摸索一套契合区域一体化的网络与信息安全联动机制。建立更为灵活的本市网络与信息安全协同机制,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力量,实现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的快速发现、有效沟通、及时响应。

3、提升队伍能力 继续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队伍能力建设,依托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已经建立的专门网络与信息安全部门,通过政策学习、业务培训、实战演练等方式,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提升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

(九)通信应急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适应国内外公共安全和城市管理需求,把握技术发展趋势,坚持“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工作方针,完善保障体系建设,

全面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保障能力。

1、完成上海通信网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建设 根据国家通信网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建设安排,完成国家应急指挥调度系统上海节点建设,并完成与本市相关应急管理部门系统的对接。完成 3 辆应急通信指挥车的建设,并根据国家应急网的建设逐步完善指挥车 VSAT接入功能,为现成处置指挥调度提供有效的应急通信保障手段。“十二五”期末,指挥车具备独立的卫星、微波、3G 等传输手段。

2、推动应急通信资源共享互联 加强应急通信保障队伍建设,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联动机制建设,夯实应急通信保障基础。推动本市电信、移动、联通、铁通等基础运营企业通信枢纽楼光缆互联工程建设,以实现突发事件情况下不同电信运营企业通信资源共享和互为备用。

六、政策措施

(一) 加强政策法规建设

一是加强法制建设。积极参与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研究、制订;借助专业研究服务机构等社会力量,完善操作细则。制定上海市通信业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意见。二是完善制度建设。积极研究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结合本市实际研究制定重大市政建设项目通信配套的规划建设报告制度,驻地网建设和管理、第三方专业维护体系服务标准等制度;加强互联网网间互联互通相关问题研究;加大引导和协调产业链发展的力度;积极探索和研究电信用户实名制、信息安全应急处置和风险应对机制等相关制度的施行。

(二) 提升行业监管能力

一是建立健全行业监管平台。强化通信共建共享管理、网间互联互通监管、电信资费管理、增值通信业务拨测、网站备案、网络流量分析、垃圾短信治理等相关管理信息系统和技术平台的建设。二是深化通信专项监管。进一步建立适应本市通信业实际情况的电信资费管理办法;加强码号、域名、IP 地址等基础资源管理工作;促进公共通信网络和互联网的互联互通监管;着力规范和引导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行为;强化电信服务质量监管;建立统一完善的问题协调机制和对违规行为的惩处机制。三是发挥行业组织作用。继续支持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的工作;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进一步加强行业组织参与行业管理的作用、积极发挥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维护通信市场经营秩序等相关方面的作用。

(三) 持续推进共建共享

一是完善共建共享制度保障。建立健全行业内共建共享的争议协调机制、裁决机制、价格协商机制;完善共建共享结算机制、共建共享维护机制;制定既有商务楼宇、住宅小区光纤入户改造的技术标准,按照“用户选择、资源共享、平等接入、合理补偿”的要求,稳步推进既有住宅小区驻地网共建共享。二是加强共建共享信息平台建设。通过建设共建共享数据库,进一步掌握本市基础运营企业通信基础资源分布和使用情况,为共建共享工作的标准化、制度化提供技术支撑。

三是强化重点场所和区域共建共享。在城市轨道交通、机场、高铁、风景区等六大类重点场所和国际航空港配套区域、洋山深水港区等重大市政工程、大型保障房基地建设的通信配套中,按照共建共享的要求,积极推动上述区域内运营企业平等接入、全面深度覆盖。

(四) 深化安全应急机制

一是重视安全体系建设。贯彻落实国家、地方和行业有关安全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高度重视人身安全、消防安全、通信网络信息安全等相关方面的安全工作与系统建设,建立健全各个专项长效工作机制和整体协同工作体系。建立健全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安全生产报告制度、检查制度、考核制度。二是提升安全生产能力。注重行业发展与安全建设相结合、预防预警与应对处置相结合、系统建设与综合应用相结合、科技应用与监管管理相结合、自查自纠与检测检查相结合、检查整改与规范提高相结合。

(五) 创新区域协调机制

一是强化协调与合作。优化长三角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机制和区域通信一体化发展机制。鼓励和支持本市通信行业与区域各相关行业加强合作。二是增强技术与业务交流。增强长三角之间通信技术、业务、管理和监管等方面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协调政府相关部门,以区域协调、统一发展规划大原则为基准,研究编制管道、杆路、光缆等传输线路的专项规划。

(六) 积极争取政策支持

牢固树立服务地方、服务民众的观念,积极主动争取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积极争取在国际海光缆、国际出入口、互联网交换中心建设等方面的支持,争取国家级信息安全综合平台落户本市。争取工业和信息化部支持,使云计算、IPv6 等新业务在本市先试先行;就城市轨道交通、机场、高铁等重点场所通信配套、基站设置以及拆迁补偿、通信用电等诸多难点问题,积极同市府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争取相关政策和经费支持。争取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通过创业投资基金等方式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新兴产业。

(七)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制定下一代通信网络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创造人才培养、引进和利用的良好环境;建立和完善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增加教育培训经费投入,抓好通信行业技能鉴定工作以及新技术新业务新管理等学习培训,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全面实行通信特有职业(工种)从业人员持证上岗。二是加强重点专业人才培养。围绕信息通信技术业务管理发展,依托重大专项和重点工程,加强网络建设、新技术新业务、增值服务等重点领域人才资源的开发力度,适时开展人才交流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

七、规划实施

规划实施坚持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坚持“统筹规划、分层负责、分步实施”的基本原则,将本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程落实到各相关单位和部门。各相关单位和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强组织领导,将确定的规划任务纳入到各自的年度滚动规划中,建立责任制,明确职责分工、进度和要求,加强协调配合,共同实施本规划。在实施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报送市通信行业监管部门。

市通信行业监管部门牵头建立规划实施评估与监督管理工作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监督和检查,适时开展实施情况评估,及时调整和修订目标、任务,优化政策保障措施。遇到实施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组织专题调研、积极解决难题;涉及民生、通信服务保障和行业发展等重大问题,需要上级部门协调、支持、配合的,及时报告工业和信息化部、上海市委市政府予以解决。

附录

有关英文缩写的中文对照

2G 第二代移动通信的简称

3G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简称

4G 第四代移动通信的简称

AP 访问接入 点

DC 数据中心

FTTH 光 纤 到户

FTTx 光 纤 到户 、楼等的统称

IDC 互联网数据中心

IPTV 交互式网络电视

IPv6 版本为 6 的互联网协议

LTE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长期演进

VAST 甚小口径卫星通信终端

WLAN 无线局域网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