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业发展规划(2010-2020年)
黑龙江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年)
第一部分 黑龙江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
一、黑龙江省新能源现状及发展基础
(一)新能源资源状况。
1.风能。
(1)风能资源总量。我省地处中高纬度西风环流控制之中,常年多风,是我国风能资源最丰富的5个省份之一。全省风能资源分布受地理环境、季风、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很大,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和区域特征。
根据省气候中心最新研究成果,全省50米高度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约为2.3亿千瓦。其中,风能资源丰富区,风功率密度在300瓦/平方米且风速在6.4米/秒以上,总面积为8.3万平方公里,风能资源潜力约为5500万千瓦;风能资源较丰富区,风功率密度在250瓦/平方米且风速在6.0米/秒以上,面积约为16.9万平方公里,风能资源潜力约为9500万千瓦;风能资源一般区,风功率密度在200瓦/平方米且风速在5.6米/秒以上,总面积约为17.5万平方公里,风能资源潜力约为8000万千瓦。
(2)风能资源分布。
我省1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为3.0米/秒,最小值在漠河,风速为1.9米/秒,最大值在依兰,风速为4.0米/秒。从季节变化看,春秋以及冬季风速较大,夏季风速最小。空间分布为东部和西部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及松花江谷地风速较大,北部的大小兴安岭、东南半山区及丘陵地带风速较小。
我省5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东北部和中部部分地区偏小,其它大部分地区均在6.0米/秒以上。其中风速最大区域在依兰、林口、伊春、鸡东、泰来、萝北和鹤岗等地,平均风速在7.0米/秒以上。
我省50米高度年平均风功率密度的分布与风速的分布趋势基本一致,绝大部分地区在200瓦/平方米以上。其中依兰、桦川、桦南、富锦、集贤、宝清、穆棱、鸡东、伊春、萝北、鹤岗以及嫩江、讷河、龙江、泰来等地在300瓦/平方米以上。
按照《全国风能资源评价技术规定》分区标准,根据50米高度数值模拟分析结果,我省风能资源可分为4个区。
风能资源丰富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包括依兰、桦川、桦南、富锦、鸡东、林口、鹤岗、伊春、龙江、泰来等地。此区50米高度年平均风功率密度在300瓦/平方米以上,年平均风速在6.4米/秒以上,有效风速时数在7400小时以上。
风能资源较丰富区:包括西南的大部分地区和三江平原大部分以及牡丹江、鸡西等地。此区50米高度年平均风功率密度在250瓦/平方米以上,年平均风速大部分在6.0米/秒以上,有效风速时数在7200小时以上。
风能资源一般区:分布在中、北部地区。此区50米高度年平均风功率密度在200瓦/平方米以上,年平均风速在5.6米/秒以上,有效风速时数在7000小时以上。
风能资源贫乏区: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和中部。此区50米高度年平均风功率密度低于200瓦/平方米,年平均风速在5.6米/秒以下,有效风速时数大部分地区在7000小时以下。
2.水能。
我省水能资源比较丰富,境内河流纵横,分属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和绥芬河四大水系。黑龙江、乌苏里江和绥芬河为国境河流,支流松花江(包括嫩江)贯穿全省。全省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有1918条,其中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至300平方公里的有1587条、300平方公里至1000平方公里的有220条、1000平方公里至1万平方公里的有93条、1万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有18条。
根据2003年全国水力资源复查成果,我省水力资源理论蕴藏总量为9878兆瓦,居东北地区之首,约占东北地区的50%左右,具体分布为黑龙江干支流(不含松花江和乌苏里江)4306兆瓦、松花江水系5068兆瓦、乌苏里江水系285兆瓦、绥芬河水系219兆瓦。全省0.5兆瓦以上水电站技术可开发量为8328兆瓦。
3.生物质能。
生物质资源种类主要包括农作物秸秆、林业废弃物、畜禽粪便、城市垃圾、农产品加工业副产品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农作物秸秆。
(1)农业生物质资源。
我省是农业大省,根据《黑龙江统计年鉴―2009》,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98.8万公顷,粮食总产量4225万吨,按草谷比计算农作物秸秆产量在5500万吨左右。根据预测,随着耕地面积的扩大和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全省粮食总产量及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将持续增长,到2015年将分别达到5050万吨和7200万吨。
我省农村地区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寒冷气候条件的影响,农作物秸秆一直是农民用于炊事、采暖的主要生活燃料,约占总量的50%,其余则被在田地焚烧或废弃。依据统计资料,正常年份时全省农业生物质潜在利用量为2020万吨。
(2)林业生物质资源。
我省是林业大省,林地面积2007万公顷,林业资源丰富。据调查统计,林业生物质潜在利用量为960万吨。
(3)畜禽粪便。
全省目前每年可产生畜禽鲜粪约1.1亿吨,可生产沼气60亿立方米。
(4)城市生活垃圾。
根据调查统计,预计到2015年,全省77座县级以上城市新增生活垃圾2万吨/日,具有较大利用空间。
4.太阳能。
我省太阳能资源丰富,年总辐射量为4400兆焦/平方米至5028兆焦/平方米(1222千瓦时/平方米至1397千瓦时/平方米),资源总储量约为2.30×106亿千瓦时(含加格达奇区和松岭区),相当于750亿吨标准煤。其总辐射的空间分布趋势为西南部太阳总辐射值最大,中东部和北部地区太阳总辐射相对较少。
我省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大于5000兆焦/平方米(1389千瓦时/平方米)的面积为0.2263万平方公里,总储能11.6×103亿千瓦时,主要分布于泰来县和齐齐哈尔市;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在4800兆焦/平方米至5000兆焦/平方米(1333千瓦时/平方米至1389千瓦时/平方米)的面积为14.12万平方公里,对应总储能709.1×103亿千瓦时,主要分布于西南的大部分地区,包括大庆、齐齐哈尔、绥化、黑河和哈尔滨的部分地区以及牡丹江市;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在4600兆焦/平方米至4800兆焦/平方米(1278千瓦时/平方米至1333千瓦时/平方米)的面积为22.43万平方公里,对应总储能1080.5×103亿千瓦时,主要分布于中部地区,包括牡丹江、鹤岗、七台河以及佳木斯、双鸭山、伊春、黑河和哈尔滨的大部分地区。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在4400兆焦/平方米至4600兆焦/平方米(1222千瓦时/平方米至1333千瓦时/平方米)的面积为10.52万平方公里,对应总储能485.2×103亿千瓦时,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大兴安岭和伊春北部。
5.地热能。
我省地热能资源较为丰富,以中低温地热为主,主要分布在松辽盆地北部。根据《松辽盆地北部地热资源评价》和《大庆市东风区块地热资源评价研究》测算,4个主力资源层地热水资源量达4099亿立方米,蕴含能量621.1亿千焦,折合标准煤21.22亿吨;按可采系数0.1计算,可采资源量410亿立方米,折合标准煤2.12亿吨。
6.核能。
我省目前没有探明的核燃料资源,中核公司提出在我省开展核燃料资源勘探。
有关单位对我省建设核电可能性初步研究表明,相比我国其他开展核电前期工作的内陆省份,我省建设内陆核电站具有厂址资源优势,松花江流域可提供核电站厂址。
(二)新能源发展现状。
我省新能源集中建设起步于2004年,目前,已形成了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发电为主的多元发展格局。截至2008年年底,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为164.18万千瓦,占全省的9.06%;新能源发电量27.21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3.68%。
1.风能。
自2004年以来,全省累计核准风电总容量220万千瓦,目前已投产94.6万千瓦,在建125万千瓦,此外还有2000万千瓦装机容量等待核准。
2.水能。
我省水能资源比较丰富,但由于主要资源集中在中俄界江黑龙江干流上,短期内开发难度较大,而内陆流域资源有限,开发利用程度相对较低。截至2009年年底,全省已建成并网水电装机容量94.15万千瓦,约占全省总装机容量的5%,占新能源装机容量的57%。
全省已建成大中型水电站2座,其中莲花水电站是牡丹江下游的一座大型调峰水电站,总装机容量55万千瓦;镜泊湖水电站总装机容量9.6万千瓦。其余小水电站,分布在9个市地25个县,总装机容量29.55万千瓦。
3.生物质能。
2004年后,我省开始实施以生物质直燃为主要利用方式的生物质发电项目,目前已建成并网发电项目3个、总装机容量7.2万千瓦,占新能源装机容量的4.39%,另有15个项目核准在建,总装机容量29.3万千瓦。
垃圾发电方面,哈尔滨新世纪能源和双琦垃圾发电项目日可处理城市垃圾750吨,约为哈尔滨市区日产垃圾的1/4,现已累计处理城市垃圾69.2万吨,发电1.92亿千瓦时,社会效益十分明显。牡丹江市郭家沟城市生活垃圾沼气发电项目一期工程2台450千瓦机组已经投入运营,成为我国高寒地区第一家同类型行业运转较好的企业。
4.太阳能。
除通信中继站等领域少量应用外,我省在太阳能光伏发电领域基本处于空白。2009年国家“金太阳”工程安排我省2个10兆瓦光伏发电示范项目,目前正在进行可研论证。
5.地热能。
目前,我省地热发电尚未应用,大庆油田热干岩地热分布式热电站项目正在进行前期工作。
6.核能。
受各种因素制约,我省核电前期工作始终未能正式启动,哈尔滨、大庆等城市的低温核供热项目也一直处在研究探讨之中,核能应用尚处于空白。有关市地和发电集团对投资核电积极性很高,大唐集团、中广核公司等单位正在开展核电站选址研究工作。
(三)电网现状及发展规划。
1.电网现状。
我省电网是东北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东北电网的北部。目前由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牡丹江、佳木斯、鸡西、鹤岗、绥化、黑河、伊春、大兴安岭、七台河、双鸭山13个地区电网组成。最高电压等级为500千伏,已经运行的最大发电机组为600兆瓦。
截至目前,我省电网共有500千伏变电所8座,运行容量为8806兆伏安,拥有500千伏线路22条,线路总长度为3653.9公里;拥有220千伏变电所79座,运行容量为15577兆伏安,拥有220千伏线路196条,线路总长度为9786.8公里;目前500千伏系统与220千伏电磁环网还无法打开,220千伏电网为主要送电网。通过四回500千伏线路和四回220千伏线路与东北主网相联。
2.电网“十二五”规划。
(1)以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规划纲要为指导,2010年前,完成坚强智能电网发展规划的制定,参与关键技术设备研发和各环节的试点工作;到2015年,广泛应用关键技术和装备;到2020年,全面建成坚强智能电网,电网的资源配置能力、安全稳定水平以及电网与电源和用户之间的互动性得到显著提高。
(2)落实东北特高压电网规划,将宝清煤电基地电力通过特高压电网输送到东北地区的电力负荷中心,建设宝清和哈尔滨特高压变电站及双回输电线路。
(3)加强和完善西部500千伏电网结构,建设500千伏齐南、庆西和哈尔滨五家变电站,相应建设西部第二个输电通道从而建成西部500千伏环网。结合宝清特高压输变电工程的建设,以加强送端系统建设为原则,分别建设群林至集贤、集贤至庆云的第二回线路并接入宝清特高压站,建设庆云至鸡西第二回线路等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将哈尔滨的五家变电站和永源500千伏变电站分别以双回线路接入特高压哈尔滨站,形成以特高压哈尔滨站为依托的哈尔滨南部500千伏双环网。建设双鸭山(集贤)至建三江(前进)、鹤岗至伊春500千伏输变电工程,以满足电网末端用电需求增长的要求。在黑河换流站至绥化兴福变电站之间的500千伏线路上分别建设安北和黑南2个500千伏变电站,用于解决长距离输电的稳定问题,同时满足电网北部地区用电需求的增长,进而也为将来500千伏电网延伸到大兴安岭地区创造条件。结合西部、依兰、方正、通河等东部富风地区开发规划,建设500千伏变电站,汇集百万级风电集中通过中部电网并借用特高压通道外送。
(4)随着500千伏主网架的形成和完善,相应调整220千伏电网结构,220千伏电网在大型受端实现分区运行。2013年前,根据需求的增长和系统供电可靠性的要求,实现每个县至少建设1座220千伏变电站的目标。合理优化220千伏变电站布局和建设规模,使220千伏电网的容载比趋于合理,以提高电网投资的效率。哈尔滨及各地区中心城市电网结构应满足电网N-1供电安全准则的要求。随着220千伏电网结构的调整,并根据用电需求的增长和局部电源结构的变化,相应调整110(66)千伏电网布局和增加变电容量。扩大20千伏配电网的供电区域,科学规划建设和改造好中低压配电网。
3.电网2020年及远景规划。
2020年西部重点完善黑河、大兴安岭地区电网,建设安北、讷河、塔河、黑南的500千伏电网环网。中东部重点完善伊春、鹤岗、饶河、海林地区的电网,建设群林至伊春的双回500千伏线路,新建500千伏饶河变电站、海林变电站。
2030年电网网架结构达到进一步完善,建成松北、兴福、群林、伊春、安北、大庆和哈南、方正、庆云、集贤、嘉荫、黑南、讷河、齐南的500千伏内外两侧环网,局部电网形成中部、西部、东部及大兴安岭地区若干个500千伏环网。
(四)发展新能源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省新能源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加之其开发利用投资多、成本高、风险大,涉及到技术研发、市场竞争、政策扶持、体制机制等,在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限制性因素,亟待突破。
1.经济发展限制新能源发展空间问题,特别是电力市场消纳新能源电量能力还较弱。与发达省份相比,我省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都有一定差距,尤其电力需求增长比较慢。发电量减少导致对风电的吸纳量下降,直接影响新能源的发展。我省电力市场空间小,如果发电量持续走低,必然对新能源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预计我省风电装机2010年将达到240万千瓦,占全省总有效装机的比重接近20%,超过国内电网所能够容纳的上限。
2.新能源和常规能源协调发展问题。我省电源结构不尽合理,水电装机占5.2%,火电装机占91%,火电比重大,电网运行有一定困难,特别是在冬季风电增大的时期电力调度更加困难。在这种情况下,风电的发展无疑对电源结构的优化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年电网投资较大,“十一五”前3年平均投入60亿元改造电网,使电网主网架有了较大改善,但是并没有充分考虑新能源发展因素,电网建设和运行相对于新能源的发展需求仍显滞后。风电在国家价格税收政策引导下起步快,发展迅猛,给电网的运行造成很大压力。如果国家在太阳能发电方面出台新的价格税收政策,未来太阳能也可能会像今天风电那样进入快速发展期,上项目集中。而太阳能发电同样也是间歇发电,电网规划、建设以及调度等应提早做好准备,适应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的发展。
3.水电电价偏低问题。我省水电项目多数承担防洪、供水、灌溉、防火等社会公益责任,环境和社会效益好,但受气候及环境条件制约,工程投资大、单位造价高、运行小时少、投资效益差,多年以来始终处于前期论证多、投资建设少的落后局面。水电上网电价偏低是制约我省水电开发建设的关键问题。
4.新能源装备制造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与新能源产业方兴未艾的发展态势相比,我省新能源产业核心与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不强,尚未实现根本性突破。近几年,风机等新能源装备产业在全国发展迅猛,尽管我省相关产业已经起步,但相比之下,培育和发展机制还没有形成,产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与国内先进省份和企业差距较大,制约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5.我省新能源建设与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关联度低。新能源资源优势和市场发展潜力未能带动新能源产业整体发展,对我省经济贡献率低。风电、生物质能利用项目选用设备与我省制造业没有明显关联,对装备制造业支撑少。
二、黑龙江省发展新能源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及重点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1.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托新能源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大力发展风能、生物质能、水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不断提高新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构筑城乡和谐的现代能源体系,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规划原则。
科学发展新能源的总体原则是:坚持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和环境相协调,坚持市场开发与产业发展相促进,坚持近期开发与长期储备相结合,坚持政策激励与市场机制相匹配,坚持技术引进与自我创新相兼顾。
风能开发,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电网接纳和市场消纳等因素,区域性大规模集中开发与零散优良开发相结合。
水能开发,以内河资源为主,按照流域规划,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坚持梯级、有序、滚动开发。
生物质能开发,均衡总量,合理布局,适当开发,稳步推进。
太阳能开发,用好用足国家政策,适度超前,兼顾技术先进与经济效益。
地热能开发,加强资源勘探,引进开发先进技术,逐步扩展应用范围,兼顾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核能开发,适时进行核燃料资源调查,开展必要的选址研究。
(二)发展目标。
1.风能。
按照我省电力需求预测,结合电网接纳(电网结构和安全稳定运行)和市场消纳能力,规划到2010年,我省风电装机容量为240万千瓦,占全省需发电容量预测值的20%,2015年达到420万千瓦,占全省需发电容量预测值的25%;2020年达到720万千瓦,占全省需发电容量预测值的30%。3个阶段分别新增风电装机140万千瓦、180万千瓦和300万千瓦,总计新增620万千瓦。考虑特高压电网、抽水蓄能电站建设以及“北电南送”的进一步实施,若2020年南送电量达到500亿千瓦时,我省风电装机规模可达1020万千瓦。
2.水能。
2008年以来,我省加快了主要河流流域开发规划工作,目前已完成呼玛河干流、海浪河干流、汤旺河干流、绥芬河流域(黑龙江省境内)、牡丹江干流(莲花以下河段)等河流梯级水电站规划报告,为进一步开发水电资源奠定了良好基础。
规划到2015年,全省常规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40万千瓦,抽水蓄能装机容量由零达到120万千瓦;2020年,常规水电装机容量达到260万千瓦,占全省水能资源可开发总量的31.25%,抽水蓄能装机容量达到240万千瓦。两个阶段分别新增常规水电装机的45万千瓦和120万千瓦,总计新增165万千瓦。
3.生物质能。
根据生物质能分布情况,选择生物质能潜在利用量丰富、交通便捷、有一定基础设施条件的农林区作为生物质能发电的重点规划区,并且考虑项目之间的资源安全隔离区间。规划到2015年,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达到48万千瓦,2020年达到120万千瓦。两个阶段分别新增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40万千瓦和72万千瓦,总计新增112万千瓦。
4.太阳能。
规划到2015年,太阳能光伏发电总容量达到15万千瓦;到2020年,太阳能光伏发电总容量达到50万千瓦。
5.地热能。
2010年启动全省地热资源勘查,完成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的制定工作,适时启动地热发电站示范项目建设。
2015年基本掌握全省地热资源底数及分布状况,形成完善的开发与管理体制机制,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取得突破,地热资源开发保护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争取建成地热发电示范工程。
6.核能。
我省的核能利用应遵照国家的核能政策和核电发展规划。考虑到远期我省能源供应与需求,远期在我省境内发展1座核电站,装机容量暂按4×100万千瓦级考虑。
(三)新能源发展重点。
1.风能。
(1)可集中重点开发区域。
综合考虑我省地形和50米高度风能资源状况以及电网条件,在全省风能资源丰富区和较丰富区,共筛选划分11个风电重点开发区域(具体分布图)。
黑龙江省风能重点开发区域图(略)
风电重点开发区域1:主要包括依兰、桦南、林口北部、方正和通河的东部地区,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区域内5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大部分在6.4米/秒以上,年平均风功率密度在270瓦/平方米以上,潜在装机容量为900万千瓦,其中依兰南部年平均风速在7.0米/秒以上,年平均风功率密度在350瓦/平方米以上。风电重点开发区域2:主要包括逊克东南部、嘉荫县的南部、伊春的东部和北部、鹤岗和萝北的北部,面积约为2.1万平方公里,区域内5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在6.4米/秒以上,年平均风功率密度在260瓦/平方米以上,潜在装机容量为800万千瓦。
风电重点开发区域3:主要包括桦川、集贤、友谊、绥滨、佳木斯东部和富锦西部等地区,面积约为1.5万平方公里。区域内5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在6.4米/秒以上,年平均风功率密度在270瓦/平方米以上,潜在装机容量为600万千瓦。
风电重点开发区域4:主要包括海林、牡丹江、穆棱南部和东宁的北部,面积约为0.8万平方公里,区域内5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在6.2米/秒以上,年平均风功率密度在250瓦/平方米以上,潜在装机容量为380万千瓦。
风电重点开发区域5:主要包括逊克南部、绥棱东北部、伊春西部和铁力东部,面积约为1.0万平方公里,区域内5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在6.2米/秒以上,年平均风功率密度在270瓦/平方米以上,潜在装机容量为360万千瓦。
风电重点开发区域6:主要包括肇州西部、肇源及大庆的南部,区域面积约为0.68万平方公里,区域内5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在6.1米/秒以上,年平均风功率密度在260瓦/平方米以上,潜在装机容量为340万千瓦。
风电重点开发区域7:主要包括龙江及齐齐哈尔的西南部,面积约为0.53万平方公里,区域内5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在6.1米/秒以上,年平均风功率密度在280瓦/平方米以上,潜在装机容量为260万千瓦,其中龙江县南部年平均风速在7.0米/秒以上,年平均风功率密度在350瓦/平方米以上。
风电重点开发区域8:主要包括富裕、讷河及甘南的东北部地区,面积约为0.57万平方公里,区域内5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在6.2米/秒以上,年平均风功率密度在280瓦/平方米以上,潜在装机容量为250万千瓦。
风电重点开发区域9:主要包括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西南部和泰来地区,面积约为0.54万平方公里,区域内5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在6.2米/秒以上,年平均风功率密度在280瓦/平方米以上,潜在装机容量为180万千瓦。
风电重点开发区域10:主要包括宝清中部和虎林西部地区,面积约为0.4万平方公里,区域内5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在6.4米/秒以上,年平均风功率密度在300瓦/平方米以上,潜在装机容量为130万千瓦。
风电重点开发区域11:主要包括鸡东西北部、鸡西东北部和勃利南部,面积约为0.36万平方公里,区域内5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在6.6米/秒以上,年平均风功率密度在320瓦/平方米以上,潜在装机容量为120万千瓦。
(2)非重点集中区域优良资源。
在以上11个风电重点开发区域外,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如饶河、抚远、同江、五常、尚志行政版图内的个别小区块,根据企业实测数据整理分析,虽然资源总量不是很大,但项目资源优良,风速高,风能密度大,电网接入距离短,对环境破坏小,整体经济性和社会性好,可适度开发。
这部分区域优良资源潜在发电装机容量可达到200万千瓦。
(3)工作原则。
一是按照规划优先原则,科学合理有序地开发风电资源。重点围绕我省东部和西部两大风能资源密集区,综合各地测风数据和多年气象资料,利用先进技术工具和软件系统,对全省风能资源进行系统描述和科学评价。根据风能资源的蕴藏量来科学规划风场的装机规模,避免对大块风能资源进行肢解和拆分造成资源浪费,提高风能资源的利用率,使风电建设向“建设大风场、融入大电网”方向发展,实现风电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培育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风电产业投资主体。围绕能源基地建设和做大做强风电产业,重点培养能够使地方经济发展直接受益的风电产业投资主体,确保我省能源基地建设和风电产业发展能够有可持续的资金保证。
三是努力促进风电设备制造产业的健康发展。搞好风电发展和风电设备制造等产业的衔接,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相关产业健康发展,使风电设备制造逐步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
四是努力保护生态环境。在风电项目建设和投产后的运行管理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努力避免树木砍伐、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使风电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我省生态省建设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
(4)近期实施重点。
一是在我省东部地区打造百万千瓦以上规模的风电基地。我省东部地区风资源比较丰富,是主风区,但基本是山地、林地和农田,也是目前风电建设相对集中区域。从电网网架、电力市场的角度看,东部地区吸纳风电能力逐渐趋于相对饱和,环境保护压力随着风电开发会越来越大。对风电开发到了必须进行科学开发、合理布局、统筹规划的阶段。打破行政区划,统筹规划风能资源区,统一规划设计各风能资源区接入系统方式及开发条件,有步骤地按规划开工建设。“十一五”期间适度开工建设50万千瓦至80万千瓦,重点支持一些前期工作相对成熟及接入成本较低、环境破坏相对小、风资源利用率相对较高的风电项目。对能够大规模集中开发的风电场,按国家有关规定加快开展项目前期工作,打造百万千瓦级以上规模的风电基地,在“十二五”时期组织实施。
二是在我省西部地区集中进行风能资源规模化开发。西部地区风资源相对丰富,盐盐地及荒地占有一定比重,要集中进行风能资源规模化开发。统筹开展测风及风资源评价,合理布局,科学开发,重点规划平原大风场,结合利用盐碱地、荒地等非农用地,把风电做大做强。力争在“十二五”前2年陆续规模化开工建设西部风场。
三是兼顾个别零散优良风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局部、小区块零散优良风资源,综合项目建设的各方面条件,按照优劣程度,在科学论证后确定是否纳入规划。
2.水能。
(1)推进大中型水电站、航电枢纽建设。
——呼玛河干流梯级开发。规划呼玛河干流实施塔林西水利枢纽、十八站水电站、白哈桥水电站、三间房水利枢纽、余庆屯水电站5级开发,总装机容量78万千瓦,年发电量20.26亿千瓦时。
——牡丹江干流莲花水电站以下江段梯级开发。规划牡丹江干流莲花以下河段建设龙虎山(原二道沟水电站)、小莲花、长江屯、神水潭、曙光(原白虎哨水电站)、九龙潭6座梯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28.2万千瓦,年发电量5.79亿千瓦时。
——海浪河干流梯级开发。规划建设海杨、太平沟、七峰、兴农、林海、开化、发河、团结和火龙沟9座梯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23.09万千瓦,年发电量5.34亿千瓦时。
——松花江依兰航电枢纽。规划的依兰航电枢纽具有航运、发电、水利、公路、水产养殖、生态环境、旅游等多种功能,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显著。其中电站装机容量12万千瓦,年发电量5.13亿千瓦时。
(2)加快小水电建设。
规划期重点建设小水电站68座,总装机容量65.42万千瓦。把水电开发与水电农网改造、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有机结合起来,以改善偏远地区人民生活,促进地区发展。
(3)大力发展抽水蓄能电站。
我省电网以火电为主,且供热机组占有较大比重,系统调峰能力较差。我省抽水蓄能资源丰富,建设条件优良,大力发展抽水蓄能电站,对提高电网调峰能力、优化电网电源质量、促进新能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规划期重点建设荒沟、前进抽水蓄能电站,总装机容量240万千瓦。
3.生物质能。
均衡农林资源总量,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建设一批农村地区秸秆气化、固化及生物质发电项目。生物质发电受燃料运输半径限制,只能采取小规模分散建设方式。我省生物质资源丰富,已运行的电厂不存在燃料困难,而且投资效益显著。各地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稳步推进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
(四)新能源项目投资规模。
1.2015年前投资规模。
从2009年到2015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360万千瓦,按平均每千瓦8000元测算,需要总投资约288亿元;新增水电装机容量45万千瓦,按平均每千瓦1.5万元测算,需要总投资约67.5亿元;新增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40万千瓦,按平均每千瓦1万元测算,需要总投资约40亿元;新增太阳能发电15万千瓦,按每千瓦3万元测算,需要总投资约45亿元。加上大中型沼气工程、太阳能热水器、地热、生物液体燃料生产和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等,预计实现2015年规划任务将需总投资约500亿元。
第二部分 黑龙江省新能源相关产业发展规划
我省是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基地,在核电、风电、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装备和光伏、半导体照明、电池、石墨等新能源材料的制造研发以及新能源多领域开发应用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资源、科技和产业基础。国内外新能源竞相发展、方兴未艾的形势,为我省新能源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一、核电装备发展规划
核电装备自主化是我国加快核电建设和实施国家能源战略的关键和重要保障之一,国家积极发展核电为我省核电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一)发展思路和总体目标。
1.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国际国内市场为导向,以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牢牢把握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和积极发展核电的机遇,努力巩固和扩大二代加改进型百万等级核电市场,重点推进第三代核电关键设备制造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国产化进程,积极参与研制CAP1400/1700和高温气冷堆核电装备自主创新项目,加快建立比较完整的核电制造配套体系,培育发展核电装备产业集群,建设国家重要的、世界知名的核电装备制造基地。
2.发展目标。
到2015年,我省核电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在核岛上,掌握AP1000堆型压力容器和一体化堆顶盖、蒸汽发生器、稳压器、核主泵电机等核Ⅰ级设备的设计和制造技术,实现国产化。积极开发堆内构件、控制棒驱动机构和一回路主管道等产品。在常规岛上,掌握AP1000的半转速汽轮发电机组及其辅机、汽水分离再热器、主蒸汽安全阀和稳压器安全阀等设备的设计和制造技术,实现国产化。在常规岛主设备研制、按岛分包、整岛成套供货能力上居全国领先位置,形成自主品牌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在大型铸锻件上,通过技术攻关,掌握第三代核电装备所需大型铸锻件的冶炼和加工技术,改变百万千瓦级核电大型铸锻件受制于人的局面,形成能够提供各种类型国产核岛主设备锻件及常规岛大型铸锻件的能力。一重集团在反应堆压力容器、锻造主管道、大型铸锻件等方面继续保持优势,并成为掌握世界一流技术的企业和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大型铸锻件企业,真正成为国际上核Ⅰ级大型铸锻件供应商。
到2020年,全面掌握第三代先进压水堆核岛主设备设计制造技术,实现核岛主设备设计自主化和制造自主化,基本形成核反应堆及一回路系统的成套供货能力。在常规岛、大型核电装备用铸锻件方面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力争核电主装备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
(二)发展重点。
1.核岛主设备。
以一重集团为依托,重点开发反应堆压力容器、堆内构件、锻制一回路主管道和稳压器等核Ⅰ级设备。通过自主开发与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相结合,从特种钢冶炼到加工制造,全面掌握第三代核电装备中压力容器的设计及制造技术,实现全部国产化。可以同时提供国产二代改进型、西屋联合体的AP1000和法玛通的EPR等三类堆型压力容器。以哈电集团(秦皇岛)重型装备有限公司、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为依托,重点开发蒸汽发生器、稳压器等核Ⅰ级设备。哈尔滨电机厂交直流电机有限责任公司为依托,抓住消化吸收AP1000核主泵电机技术的机遇,重点开发核反应堆主泵系列产品。以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电机厂交直流电机有限责任公司、航天科工哈尔滨风华有限公司为依托,通过与国外合作的方式,引进设计制造技术,重点开发控制棒驱动机构。
2.常规岛主设备。
以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为依托,重点发展第三代百万千瓦级半转速核电汽轮发电机组及其本体辅机,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全面掌握设计和制造技术,达到自主设计和制造。并在全面消化引进技术基础上实施再创新,研发CAP1400/1700汽轮发电机组。
3.大型铸锻件。
以一重集团为依托,立足于国内技术攻关,积极开发技术要求高、规格大、形状复杂的百万千瓦级核电装备大型铸锻件。实现能够同时为国产二代改进型、西屋联合体的AP1000和法玛通的EPR提供全部核岛主设备锻件及以低压半速整锻转子为代表的常规岛大型铸锻件的能力。
4.辅助设备。
以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为依托、哈尔滨工程大学为技术支撑,重点发展非能动余热热交换器、核二、三级压力容器、汽水分离再热器、高压加热器、给水加热器、除氧器。以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为依托,重点发展凝汽器、低压加热器等辅助系统设备。以哈电集团哈尔滨电站阀门有限公司为依托、哈尔滨工程大学为技术支撑,以第三代关键阀门(主蒸汽安全阀和稳压器安全阀)的研制为切入点,重点发展核岛和常规岛各系统各种类型安全阀和核岛截止阀、止回阀、闸阀以及为核电配套的高附加值特种阀门。以哈尔滨空调股份有限公司为依托,重点发展核电站空调设备。以齐齐哈尔腾翔重型铸锻造有限责任公司为依托,重点开发铸铁核乏燃料储运装置。以哈尔滨工程大学为依托,重点开发核电站全范围实时仿真平台及数字化核电站在线实时监控平台,自主研发核电站用机器人。
5.电气设备。
以佳木斯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为依托,通过自主研发和国内设计研究院所的合作,重点发展IE级K1、K2、K3类核用电动机和球床高温气冷堆一回路主氦风机及驱动装置。以阿城继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为依托,重点发展核电站控制系统和供电系统设备。以哈尔滨光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九洲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东安汽车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核电站蓄电池组应急电源、用于核电风机和泵类产品的高压大功率变频调速装置。以黑龙江沃尔德电缆有限公司为依托,重点发展核电用(K1、K3)系列电缆。
二、风电装备发展规划
我省是国家重要的发电设备生产制造基地,大力发展风力发电装备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
(一)发展思路和总体目标。
1.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国际国内市场为导向,牢牢把握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和大力发展风力发电的机遇,严格执行国家风力发电装备产业政策,实施集群化发展战略,推动全省风电产业技术创新战略同盟向实体化发展,加快研发2.5兆瓦及以上风力发电机组,推进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建立比较完整的风力发电装备产业链条,形成1个至2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建设国内知名的风力发电装备基地。
2.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省力争形成年产风力发电机组3000兆瓦(相当于1.5兆瓦机组2000台)的生产能力,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形成整机与关键零部件基本配套、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重点建设哈尔滨、大庆两个风力发电装备产业园,哈尔滨市风力发电装备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力争达到100亿元,大庆市风力发电装备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风力发电装备成为哈大齐工业走廊的重点支柱产业之一。
(二)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1.产业布局。
把哈大齐工业走廊作为我省风力发电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和政府引导力度,加强区域分工协作,集中力量推进风力发电装备产学研联盟建立、产业链延伸和产业基地建设,形成以哈尔滨和大庆为中心,辐射齐齐哈尔的风力发电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哈尔滨市以平房区为重点,充分发挥现有产业基础和集聚效应初步显现的优势,加快研制2.5兆瓦及以上半直驱式、直驱式风力发电机组,重点发展发电机、齿轮箱、主控系统、变流器、叶片等关键零部件,积极发展轴承、塔架等基础零部件。大庆市充分发挥瑞好集团在省内率先实现风力发电装备规模化生产并已进入省内风力发电市场的优势,以高新区为重点,加快研制2.5兆瓦及以上双馈式、直驱式风力发电机组,重点发展发电机、叶片、主控系统、塔架等产品。齐齐哈尔市充分发挥装备制造业基础雄厚、配套能力强的优势,重点发展风力发电铸件产品和基础零部件。佳木斯、牡丹江、绥化等市以现有风力发电装备企业为重点,发展2.5兆瓦及以上双馈式风力发电机、变桨减速机、偏航减速机、塔架及基础零部件等产品。
2.产业发展重点。
(1)风力发电机组。
以大庆瑞好集团、中航哈飞集团为依托,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5兆瓦双馈式、半直驱式、永磁直驱式风力发电机组规模化生产,加快开发2.5兆瓦以上风力发电机组,推进产品标准化、系列化和型谱化,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加快进入国内市场。
以一重集团、哈电集团、哈尔滨空调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等企业为依托,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建设风力发电装备基地。按照高起点、大容量等要求,重点开发2.5兆瓦以上适用于大庆等平原地区使用的风力发电机组、3兆瓦及以上海洋风力发电机组,尽快实现规模化生产,进入市场。
(2)风力发电装备零部件。
以哈电集团、大庆瑞好集团、佳木斯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为依托,重点发展1.5兆瓦及以上异步电机、同步双馈电机、永磁电机,推动风力发电机产业化、系列化。以哈尔滨玻璃钢研究所、大庆瑞好集团、哈尔滨首泉风电科技有限公司为依托,重点发展1.5兆瓦及以上风力发电机叶片,加快研发碳纤维等新型材质叶片。以中航哈飞集团为依托,重点发展风力发电机增速箱,不断提高齿轮箱的机械性能及防振、抗冲击和低温抗脆等性能。以大庆瑞好集团、中航哈飞集团、航天科工哈尔滨风华有限公司、哈尔滨九洲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为依托,发展主控系统、变流器,实现产品自主化生产,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可靠性。以哈尔滨轴承制造有限公司为依托,重点发展主轴轴承、偏航和变桨轴承,不断提高轴承的工作寿命和可靠性。同时,积极发展风力发电装备铸件、液压件、塔架、变压器、电缆等零部件。
3.主要任务。
(1)加快风力发电装备产业化进程。
以1.5兆瓦及以上风力发电机组和关键零部件为重点,推动新产品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加快开发2.5兆瓦及以上风力发电机组,立足省内风力发电市场,加大国内和国际市场开拓步伐,尽快取得业绩。
(2)推进产业组织结构调整。
正确认识全国风力发电装备迅猛发展、投资过热等趋势,加大省内风力发电装备企业重组、整合力度,加快培育1个至2个风力发电装备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具有知名品牌的骨干企业,带动全省风力发电装备发展。加快发展一批高起点、大规模、专业化的零部件企业,健全产业配套体系。
(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研制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企业培养壮大研发队伍,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兼并收购国内外研发机构。
(4)积极培育风力发电装备产业集群。
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在哈大齐工业走廊建立风力发电装备技术研发、生产、配套、服务等专业化产业园区,实现产业聚集。
(5)促进风力发电装备与服务业协调发展。
以整机企业为主体,鼓励和支持满足风力发电机组大型化要求的专业化运输、吊装企业发展,成立集安装、维修于一体的专业化服务机构,形成布局合理、反应敏捷的售后服务体系。
三、光伏产业发展规划
根据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年太阳能发电规模将达到30万千瓦,到2020年达到180万千瓦,光伏产业发展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机遇。
(一)发展思路和总体目标。
1.发展思路。
充分发挥我省工业硅材料的优势,抢抓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新一轮发展机遇,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积极稳妥地推进多晶硅发展,大力发展太阳能电池及电池组件,形成产业链较完整、配套较齐全的光伏材料产业群。同时,积极研发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关键件,加快产业化步伐,推动全省太阳能发电产业快速发展。
2.总体目标。
2015年,形成年产50万吨工业硅、2万吨多晶硅和1000兆瓦光伏电池生产能力,光伏材料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形成部分关键件批量生产能力。加快培育1个至2个太阳能发电装备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具有知名品牌的骨干企业,带动全省太阳能发电装备发展。
(二)发展重点。
1.硅基材料。
充分发挥我省利用俄电资源和电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在巩固提高现有工业硅、化学硅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的基础上,适度发展多晶硅,重点建设黑河、牡丹江、绥化硅生产基地。
2.太阳能电池。
依托哈尔滨光宇集团、哈尔滨空调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克罗拉太阳能有限公司,重点发展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和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保持东北地区龙头地位。
3.太阳能发电系统。
积极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并网逆变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及配套关键产品。
4.太阳能应用产品。
依托哈尔滨海格集团公司、大庆市弘扬太阳能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重点发展太阳能灯具、LED显示屏项目、太阳能路灯等产品。
四、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装备发展规划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以下简称IGCC)发电系统是将煤气化技术和高效的联合循环相结合的先进动力系统,可促进煤炭高效清洁利用,推动节能减排。其中重型燃气轮机设备是关键,我省在IGCC装备产业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优势。
(一)发展思路和总体目标。
1.主要思路。
充分发挥我省现有产业基础和研发优势,以哈电集团为设备制造主体单位,坚持自主开发与引进技术相结合,产学研联合攻关,加快我省IGCC关键设备设计、制造、系统集成研发和形成制造能力,为下一步拓展市场赢得先机,为规模化生产创造条件,保持国内领先地位。
2.发展目标。
开发IGCC燃气轮机、煤气化炉和电站系统集成等方面的关键技术,攻克制造难关,到2015年,形成1000兆瓦的生产能力,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IGCC装备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
4.石墨材料。
依托鸡西柳毛石墨资源有限公司、鸡西市丰禄石墨有限责任公司、萝北云山石墨工业园区,以中橡集团炭黑工业研究设计院为技术支撑,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严格采矿许可证制度,采取提高行业准入条件等措施,加快淘汰落后石墨生产能力。调整优化石墨产品结构,引进国内外有实力、有技术、有市场的大企业,重点发展石墨电极、导电塑料,导电涂料等深加工制品,延长石墨产业链条。2015年,形成年产石墨材料60万吨能力,其中精深加工达到70%以上。石墨材料产业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
七、新能源科技开发项目规划
新能源产业的竞争,其核心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我省发展新能源产业,既要重视直接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更要重视谋划、培育和支持新能源科技开发项目。
(一)发展思路。
1.坚持节能优先,降低能耗。攻克主要耗能领域的节能关键技术,积极发展建筑节能技术,大力提高一次能源利用效率和终端用能效率。
2.推进能源结构多元化,增加能源供应。在提高油气开发利用及水电技术水平的同时,大力发展核能技术,形成核电系统技术自主开发能力,促进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取得突破并实现产业化。
3.促进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降低环境污染。大力发展煤炭清洁、高效、安全开发和利用技术,并力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加强对能源装备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攻克先进煤电、核电等重大装备制造核心技术。
5.提高能源区域优化配置的技术能力。重点开发安全可靠的先进电力输配技术,实现大容量、远距离、高效率的电力输配。
(二)发展重点。
我省新能源科技发展重点是风力发电关键技术、核电关键技术、洁净煤技术、高效太阳能发电材料、寒地沼气规模化开发技术、LED及煤层气综合利用等节能减排技术、智能电网关键技术、非粮食生物柴油技术等。
1.风电大功率变换器及控制关键技术。
风电大功率变换器是风机的一个关键部件,目前依靠进口。哈尔滨工业大学在自主研发双馈风电、永磁直驱风电的大功率变换器技术上已经取得突破。哈尔滨工业大学依托其风力发电研究实验室,已独立研发出90千瓦四象限风电变流器主电路及控制系统,与哈尔滨九洲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1.5兆瓦双馈变流器和1.5兆瓦永磁直驱变流器。该项目目前的工作重点是推动产业化。
2.大型风力机总体技术方案研究。
大型风机和适用于低风速的风机是目前国内外风机发展的趋势。哈尔滨工程大学联合航空第627研究所等单位,以开发3兆瓦至5兆瓦级或更大型的风机为目标,进行风机的总体概念设计研究,提出总体技术方案,并研究关键零部件;以开发适应低风速区运行的中小型风力发电机组为目标,进行提高风速的导流或集流装置开发,完成高效率的风力发动机概念设计和技术示范装置。该项目在完成总体技术方案后,将形成适用的设计方法软件系统,进而增强黑龙江省风机的研制能力。
3.光子晶体太阳电池。
晶体材料是影响太阳能电池效率的一个关键因素。光子晶体材料作为太阳电池背反射层和中间过滤层,可以提高背反射层对光的反射,可以大幅增加光程,增加吸收层对光的吸收,可以选择性地调控光波反射和透过带隙。比无背反射层提高3倍,比其他镜面背反射层提高1.5倍。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单位目前正在研制这种光子晶体材料。
4.复合式热泵供暖系统。
将太阳能与土壤源热泵结合,可以克服热泵长期连续从土壤取热致使土壤温度不断降低的局限性,克服太阳能受昼夜、天气等变化影响的局限性,提高供暖效率。哈尔滨工业大学正在进行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5.非均相催化法制备生物柴油技术。
生物柴油市场潜力巨大,是可再生的发动机液体燃料,哈尔滨工业大学采用的非均相催化技术,把转基因大豆油等高品质油或餐饮业废油、地沟油等低品质油转化成高品质的生物柴油。目前的工作重点是促进技术的成熟与产业化。
6.以沼气规模化生产为核心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化项目。
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单位针对地域和气候特点,利用我省生物质资源优势,开发工业化沼气制备技术,并形成有地方特色的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该技术可以促进沼气工业化与商品化,促进废弃物资源化以及制备高附加值产品。该技术已经有了小范围的示范应用。目前的工作重点是促进技术的产业化和广泛应用。
7.沼气规模化生产及过程调控。
哈尔滨工业大学围绕多元生物质原料(如秸秆、稻草、易堆腐物、牛粪、餐厨垃圾、高浓度废水等)高效利用,以北方寒冷地区能量平衡型沼气发酵系统研发为目标,以系统的稳定运行和调控为指标,在沼气规模化发酵装备与调控方面形成了特色技术。主要包括针对多元化生物质原料的高效产甲烷功能菌群构建及其生物增强技术,高能量转化效率、高稳定性的系列化甲烷设备和多元生物转化工艺。目前的工作重点是促进技术产业化。
8.生物质气化与燃烧技术在城镇供暖中的应用项目。
哈尔滨工业大学燃煤污染物减排国家工程实验室在煤的清洁燃烧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出生物质能的高效利用技术,研制出燃烧生物质的炉排锅炉、燃生物废料流化床锅炉和生物质与煤混燃锅炉,已在国内外成功应用。下一步工作重点是产业化。
光学电流互感器是世界上公认的高品质互感器,可广泛应用于智能电网建设。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的光学电流互感器通过了国家电网公司按照IEC60044-8标准进行的产品型式试验,所有指标都达到或者超过了国际IEC60044-8标准的要求,具备了国家认定的产品进入电网的资格。目前的工作重点是技术产业化。
10.电力无功补偿、有源滤波设备。
电力无功补偿、有源滤波技术是电力节能领域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式。目前电力系统应用的该类设备主要依靠进口。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哈尔滨威瀚电气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正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有源无功和谐波补偿设备。通过对该领域技术的深入研究,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可以开发出系列产品,市场潜力巨大。目前的工作重点是技术产业化。
11.天然气、煤层气液化设备。
天然气、煤层气液化技术已经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该项目的产业化和广泛应用,可以在我省形成天然气液化设备生产基地,促进天然气液化产业的发展,有助于煤层气资源的充分利用,变害为利,变废为宝,促进煤矿安全生产。目前的工作重点是技术产业化。
12.电动汽车及其关键部件。
2002年至今,哈尔滨工业大学与一汽电动汽车项目组合作研究的混合动力汽车,设计、制造、试验与装车调试工作已成熟,超级电容电动客车经鉴定达到较高水平。目前的工作重点是技术产业化。
13.高效节能照明设备。
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的高效节能照明灯具采用了新材料和新工艺,用光学材料附加镀膜技术做反射罩,这种精确设计的高效反射器配光合理,能满足不同场所的需求。高效节能照明灯具的光效高、寿命长、节电率37.5%以上,节电效果显著。
14.化石能源(主要是煤)的洁净利用。
依托燃煤污染物减排国家工程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正在开展1000兆瓦超超临界褐煤锅炉燃烧技术、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显热回收设备、1000兆瓦超超临界锅炉低氮燃烧系统和炉膛结构优化、600兆瓦电站锅炉再燃低氮和烟气脱硝技术、1000兆瓦超超临界褐煤锅炉关键技术等课题的研究。这项工作的目标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开发出新产品。
15.氦气轮机技术。
氦气轮机是第四代核反应堆的关键设备,该设备的国产化和产业化可以提高我省核电技术的整体水平。
中船重工703研究所正在研制HTR-10GT氦气透平压气机组,包括该机组的方案设计、技术设计、施工设计、研究试验、机组制造、高低压压气机气动试验、机组机械试验等,现正处于技术攻关阶段。
16.天然气管线压缩机用燃气轮机国产化项目。
天然气输送驱动用燃气轮机目前依靠进口,中船重工703研究所利用自身优势正在进行国产化研制工作,对燃烧室改装技术、燃料供给系统、燃气发生器适应性、高速动力涡轮等关键技术进行技术攻关。
17.发电和驱动用中小功率燃气轮机技术。
海洋工程用燃气轮机目前主要是从国外进口设备,功率范围在1.2兆瓦至15兆瓦,用于驱动发电机组和压缩机组。中船重工703研究所以引进设备为契机,在该领域展开燃气轮机应用和开发,首先是提供维修保障服务,进一步扩大范围,进行GT6000系列燃气轮机国产化和再创新研发。
18.中小型河流潮流能发电装置研制。
本项目主要研究和开发中小型河流和潮流发电装置,并建造可运行的独立发电系统。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哈尔滨工程大学在已有高效变攻角水轮机原理性能、能量转换等关键技术的基础上解决设计及可靠性方面的问题,正在开发技术示范装置。
19.直接碳燃料电池。
直接碳燃料电池是一种高效环保的发电装置,它通过电化学氧化反应的方式,将固体碳(如煤炭、生物质活性碳等)中的化学能直接高效转换为电能。直接碳燃料电池具有模块化结构,发电规模调整方便,并对水源要求低,因此直接碳燃料电池适于建设坑口电站,分散式电站,变输煤为输电。
直接碳燃料电池作为一种高新技术,目前还有若干科学和技术问题有待突破,包括电池材料(阳极、阴极、隔膜、集流体、电解质等)、电池结构、燃料供给方式、废渣排放技术等,这些均是直接碳燃料电池技术开发的重点。哈尔滨工程大学和黑龙江大学等单位正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20.电厂烟气脱硝技术的研究和催化剂的制备。
催化材料是电厂烟气脱硝技术的关键,而我国至今还没有独立研制开发商业催化剂的能力,国内电厂脱硝催化剂全部从国外进口。由于催化剂活性和寿命的影响,初装3年后每年都需要更改一层催化剂以保证脱硝效率的需要,催化剂更改和维护的费用很高。
哈尔滨工业大学围绕烟气脱硝技术和高脱硝性能成型烟气脱硝催化材料开展研究工作。针对我国燃煤工业锅炉氮氧化物排放的特征,考虑与工业锅炉湿法脱硫技术的匹配性,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选择性催化还原烟气脱硝技术。通过不同的载体材料的选择,不同活性组分的研究,结合脱硝测试,制备出具有高脱硝率、低二氧化硫转化率、强抗中毒能力、强抗热冲击能力的成型烟气脱硝催化材料。
21.大功率高亮度LED产品研发与推广。
大功率高亮度LED产品是当前照明节能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产品市场潜力巨大。哈尔滨海格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利用自身优势,致力于LED产品的开发与生产,开发出了LED定型产品,并进行大功率高亮度LED产品研发。目前的工作重点是研发系列产品,努力开拓市场,促进规模化生产。
八、新能源多领域开发与应用规划
我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除在发电领域应用外,在其它领域也有广泛应用,主要集中在农村生物质能、生物质液体燃料、太阳能、地热综合利用、煤层气抽采等方面,目前已取得一定进展,并展现出良好发展态势。我省新能源多领域开发与应用发展重点如下:
1.农村生物质能。
到2015年,新建农村大中型沼气工程1500个、户用沼气池6万个、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400个、秸秆固体成型燃料项目1800个、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30处。建成省级研发基地1处,培育一批农业生物质能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体系基本建成,开发利用成本大幅度降低,初步实现农业生物质能产业的市场化。
(1)大型沼气工程与装备研发。
将工程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发展循环农业、养殖业污染治理相结合,以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为指导,最终实现发展生物质能源、治理畜禽养殖污染、生产效益提高、生活环境改善、促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大型沼气工程建设主要包括原料预处理、厌氧消化系统、沼气和沼肥利用设施。一处厌氧发酵装置为1000立方米的大型沼气工程,达到中温发酵,年可产沼气36.5万立方米,用于供气可解决800个农户的炊事用气,用于发电年发电量可达54万千瓦时。
加强关键设施的研发,努力打造3个至5个沼气设备生产制造龙头企业。设立专项资金,扶持有一定基础的企业开展沼气发电工程专用设备的集成创新和技术研发工作,全面提升我省沼气工程装备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工业化生产能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加快产业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重点支持方向:适应高固体物料(秸秆或秸秆与粪便混合物料)的进料设备(重点是螺杆泵和转子泵);高效率、慢转速、低能耗的潜水搅拌设备;厌氧发酵罐内外壁增温、保温的方式和新材料、新工艺;高效率的沼气发电机组与余热回收的成套设备(CHP);经济耐用的固液分离设备;产气、贮气一体化厌氧消化装置;厌氧消化装置的标准化、系列化、规范化的生产工艺。
(2)秸秆固体成型燃料工程与技术攻关。
利用固体成型设备将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压缩为原体积的1/10左右,成为一种有一定形状的固体燃料,热值可达同重量煤的70%,便于运输、储存,既可用作燃料,也可用作饲料,能够替代农户炊事、采暖直接燃烧的秸秆,提高农村生活质量,也可满足不同用户、不同行业的燃料需求。一般单元规模在年加工5000吨至10000吨为宜。
由于秸秆原材料密度小、体积大,不便于远距离运输,限制了固体成型燃料产业的规模和发展,今后要加强秸秆物料田间粉碎(或切段)压缩包装技术、物理法成型设备冷却控温技术及优化设计技术、轻度炭化法制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工艺技术等的攻关和燃用各种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产品的民用炊事炉具、小型锅炉的研发工作,建立完整和独立的生物质材料分析评价体系,探索完善科学的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产业运营管理模式,不断扩大秸秆固体成型燃料产业化规模和应用范围。
2.太阳能。
继续积极推广普及户用太阳能热水器,推进太阳能住宅、太阳能学校建设,加快发展太阳能温室、太阳能畜禽舍等节能设施农业,并支持和推进太阳能综合利用项目。
3.地热。
随着地热综合利用技术的不断提高,积极在条件适宜的地区建设地热能利用示范项目,推广普及地热发电及供热。到2015年,地热采暖面积达到200万平方米,洗浴、保健、农业种植利用规模进一步扩大;2020年,地热在采暖、医疗保健、温泉旅游、工农业生产等领域的利用取得重大成效,成为我省新兴产业。4.煤层气。
煤层气可以用作民用燃料、工业燃料、发电燃料、汽车燃料和重要的化工原料,用途非常广泛。我省将依托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钻进和压裂技术优势,加快煤矿采掘区域瓦斯开采,超前进行含煤区域瓦斯研究利用,完善瓦斯专项治理体系建设,依托国内知名院校开展煤层气液化等专项攻关和技术研究,实现煤层气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力争2010年瓦斯抽采利用2.6亿立方米,抽采率提高到43%,2015年实现抽采利用5亿立方米。
第三部分 促进黑龙江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建立具有竞争优势的新能源产业体系
建立新能源产业体系是保障我省新能源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是做大做强我省新能源产业、提高新能源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发挥动力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风电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寒区生物质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优势和导向作用,鼓励新能源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研发机构之间组成战略联盟、行业联盟和技术创新联盟,实施优势互补,提升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总体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加快新能源企业的战略性调整与重组,加快组建百亿资产规模水平的新能源建设与产业发展集团,培育一批有核心竞争力、主导产品优势突出的行业龙头,形成完整的风电、水电、核电等新能源装备产业链条,推进我省新能源产业集聚化发展和国际化发展。
推动新能源装备配套零部件制造业发展,引导鼓励各类企业积极参与新能源产业协作,大力开发新产品,增强配套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实现标准化生产。建立规范的新能源产业标准体系,加快制定新能源产品性能、能效、试验和检测方法以及系统安装、设计等标准,加强标准宣传贯彻实施,规范新能源产业发展。
组织开展新能源类节能产品认证,建立新能源产品质量监管机制,确保产品质量,促进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
二、健全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财税体系
当前,由于技术、市场、成本等原因,我省新能源产业规模小、技术落后、发展缓慢,健全新能源财税体系是推进新能源节约、清洁、安全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
进一步建立健全财税体系,完善新能源领域制度设计,发挥各级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补助、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多种手段,加大财政投入和对新能源产业支持力度,通过财税政策工具的引导,推动新能源快速发展。
积极争取水电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惠上网电价,保障我省水电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促进水电产业的健康发展。
切实落实家电下乡补贴政策,支持太阳能热水器下乡,改善农民生活质量。
三、完善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科技体系
完善新能源科技自主创新与人才支撑体系,有利于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提升新能源产业竞争力,有利于调整能源产业结构。
完善能源科技创新体制,加强新能源科技投入和基础平台建设,积极开展省部合作和国际间合作,争取国家对我省科技创新与自主创新智力支持,加快新能源科技研发和产业化,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发挥骨干企业和重点研究机构优势,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实行产学研联合,加强新能源技术创新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建设,支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围绕新能源开发利用,组织实施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和产业化示范,提高技术装备的自主创新水平和制造能力,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打造一批具有国际核心竞争力的新能源品牌。
优化新能源科技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促进新能源科技知识产权保护与信息交流。
健全新能源行业人才发展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从政策、体制机制等方面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开发创造条件,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专家投身我省新能源产业发展,为提升我省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培养新能源行业优秀人才创造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
四、发展新能源产业金融与保险体系
发展新能源产业金融与保险体系,切实解决现有投融资平台融资渠道单一、实力较弱、融资能力不强等问题,有利于及时筹措资金,增强新能源领域资金投入,促进新能源产业高效快速发展。
建立政府与金融机构沟通协调机制,发挥政府征信优势和协调功能,搭建银企对接合作平台,主动向金融机构推荐我省重点发展的新能源产业项目,促进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建立新能源专题融资平台,进一步拓展新能源企业项目建设中长期贷款渠道,支持新能源企业获得生产经营性质的短期借款。
优先支持符合产业调整和振兴方向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发行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以及上市公司再融资,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长效机制。
研究建立产业投资基金,发展风险投资,鼓励设立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机构,广泛吸收各种资金和民间资本参与新能源产业建设,鼓励产业投资基金参与对我省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领域的股权投资。
支持各种保险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要求,进入新能源产业领域,开展全覆盖式的新能源产业保险业务,合理地规避新能源产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
在新能源领域大力培育、优先支持对全省经济发展贡献率高的地方投资主体,促进我省新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培育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服务体系
新能源服务产业既是新能源产业的分工深化,也是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的重要保证。培育新能源服务体系是保障新能源发展规划实施的重要支柱。
建立新能源中介服务平台,鼓励发展以工程建设、技术咨询、信息服务、人才培训为主的中介服务。加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强化行业指导,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为新能源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发展新能源科技决策咨询产业。依托省内骨干企业和科研教学优势,鼓励新能源领域领军人才和高端人才创办新能源产业发展科技决策咨询公司,为新能源建设与产业发展提供高端智力服务。
加强新能源行业协会能力建设,实施新能源产业发展定期调查和统计分析制度,研究制定新能源产业评价体系,为大规模开发利用新能源提供依据。
开展新能源发电装备全寿命服务,依托新能源装备制造骨干企业,开展新能源发电装备全寿命服务业务,实现由装备制造生产型向装备制造服务型转变,形成水电、风电、生物质发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装备全寿命服务业集聚地。
发展新能源设备租赁服务,积极支持新能源产业投资公司开展小型风力发电机、秸秆汽化和固化致密系统、电动汽车的蓄电池、煤层气抽采设备、光伏电池、热泵技术装置等新能源装备租赁业务,以成套设备承租方式与新能源经营企业进行战略合作与经营,激励新能源产业集群式发展。
发展新能源物流产业,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和各类投资快速进入新能源物流产业领域,开展生物质发电企业的秸秆运输、新能源装备大件运输、天然气气化与煤层气液化运输、城市生活垃圾运输、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运输等专业化特殊运输服务,建立快捷、便利与安全的物流体系。
六、构筑支撑新能源发展的坚强智能电网体系
目前,电网接纳能力是制约我国新能源发展的关键,构建坚强智能电网体系,合理安排电力生产及运行调度,健全完善新能源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使新能源得到充分利用,是发展新能源的客观要求。
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快特高压通道及500千伏环网规划建设,推动电网智能化改造升级,力争“十二五”期间我省电网能够基本适应新能源发展需要。
尽早建设荒沟等抽水蓄能电站,提高电网调峰能力,突破新能源上网瓶颈,为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等创造条件。
优化能源产业结构,统筹电力安全和市场效率,完善政府宏观调控,强化市场监管,争取到2020年建立起产业协调发展、市场结构合理、宏观调控科学、市场竞争有序的电力市场体系。
七、创建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体系
科学规范的新能源管理体系是我省新能源发展规划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是强化宏观调控、促进协调发展的必要前提。因此,必须加强新能源管理组织体系建设,创新新能源管理方式,加强重点领域管理,理顺新能源行政管理体制,加强新能源行业监管,转变政府职能,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新能源管理体制。
建立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统筹负责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和重大决策落实,协调解决新能源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各地、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发展新能源产业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服务,推动政府机制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把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调度管理范围,优化发展环境。
加强监督考核,逐步将新能源产业发展情况纳入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范围。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依法强化新能源行业监管,将新能源法律、法规、政策、标准执行情况纳入节能监察范围,加大执法力度,保障新能源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第四部分 黑龙江省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储备项目(略)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