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土地有偿使用 地方政府摆脱卖地财政
2013年深圳通过招拍挂方式获得的土地出让金为440亿元,较此前一年的115亿元增长283%。但即便如此,2013年卖地收入在深圳全年财政收入中的比例不足一成(9.13%),堪称目前中国国内对土地财政依赖度最小的城市。这与2013年北京实现土地出让金1822亿元、上海2044亿元、广州762亿元相比,不在一个重量级上。
在中国地方政府普遍陷入土地财政恶性循环的同时,深圳为何会成为一个异类?这缘起2009年深圳市政府首次提出建设用地“减量增长”的原则。所谓减量增长,是指深圳市新增建设用地将逐年下降,直至2030年实现建设用地零增长。
深圳市在2004年以城市规划全覆盖的方式,一举将特区外260平方公里的农业用地指标转为国有土地。而深圳作为副省级市,用地指标审批权在国务院。但国务院考虑到深圳特区建设的特殊历史背景,以“下不为例”的方式批准了这一统征方案。这造成的结果就是,在北京等大城市均有大量农业用地待征的情况下,深圳成为几乎全部土地国有的城市。这也使深圳在土地资源利用上成为唯一“没有增量、只有存量”的城市。
土地资源的枯竭反而倒逼深圳加速了土地改革。2013年12月20日,隶属于深圳宝安区福永街道凤凰社区的原农村集体工业用地以1.16亿元的价格,成功在该市土地房产交易大厦挂牌出让。深圳此举被称为中国“农地入市”第一拍。它通过市国土基金,而非“低征高卖”的方式实现政府对土地增值收益的分享,有极重要的制度探索意义。
深圳1987年仿效香港引入“土地有偿使用模式”,正是内地土地财政之路的开启者。而深圳也第一个走上了土地财政的终点,这只是一种巧合吗?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