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外向型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

二、“十二五”期间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环境分析

“十二五”期间,我省外向型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都将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

——从国际经济形势看,金融危机将引发全球范围内广泛而深刻的大变革、大调整。后危机时代,经济全球化将以新的方式不断向前推进,全球经济会步入调整发展的新周期。国际贸易将寻求新突破,世界投资将呈现新格局,大变革、大调整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同时,欧洲债务危机及美国经济持续低迷,中东、北非政局动荡,增加了世界经济的不稳定因素。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摩擦明显增多,金融领域风险难以缓解,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主要货币汇率可能加剧波动,对外投资趋于谨慎,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

——从国内经济形势看,“十二五”期间,我国仍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市场信心将会增强,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效应继续显现,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但是,我省外向型经济发展面临着扩大规模和调整结构、提升质量的双重压力。发展中国家争夺国际投资流入的态势更趋明显,国内省际间发展竞争加剧,招商引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从省内情况看,《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深入实施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推进,为扩大开放、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同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西部周边省份经济的高速发展,给我们外向型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和压力。我省出口产品产业结构单一、规模不大的局面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农产品只有浓缩苹果汁一个拳头产品,国外需求量大的纺织品、轻工产品、电子产品基本没有,外向型经济发展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支撑。近些年,我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产业优势得到发挥,产业竞争力得到提高,特别是十二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为外向型经济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产业基础和支撑。

三、 “十二五”期间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

“十二五”期间,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建设西部强省目标,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带动战略,转变外经贸发展方式,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以引进先进要素为主,以发展适合内陆的外向型经济为主,采取超常规措施,促进我省外向型经济突破发展,建设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的战略高地。

“十二五”期间,累计引进内资20000亿元;累计引进外资200亿美元,其中引进外商直接投资185亿美元,年均增长25%,借用国外贷款15亿美元;对外贸易进出口额累计超过1000亿美元,年均增长不低于20%;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营业额“十二五”累计超过98亿美元,年均增长达到30%;对外直接投资中方实际投资额累计达到34亿美元,年均增长30%。

陕西省外向型经济发展“十二五”主要目标

类 别 2010年 2015年

(确保目标) 2015年

(争取目标) 十二五累计

(确保目标) 年均增长

(确保目标)

外贸 货物贸易进出口

(亿美元) 120.8 300 1000 20%

货物贸易出口

(亿美元) 62 180 600 25%

货物贸易进口

(亿美元) 58.7 120 400 19%

外资 实际利用外资

(亿美元) 18.2 55 60 185 25%

内资 实际利用内资

(亿元) 2414.9 6000 20000 20%

外经

对外承包工程完成

营业额(亿美元) 8.1 30 95 30%

对外承包工程项下

派出人数(人) 4981 18495 58557 30%

对外劳务合作

实际收入(万美元) 2741 10177 32223 30%

对外劳务合作

派出人数(人) 2657 9865 30835 30%

实际对外投资(亿美元) 2.89 10.73 34 30%

“十二五”时期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加大跨区域经贸合作力度,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科学编制承接产业转移规划,制定出台全省承接产业转移的配套政策,因地制宜地确定承接的重点产业领域,着力引进具有市场前景的产业和企业。完善省际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强跨区域合作,建立政府、商协会、企业之间的互动机制。

推动各地围绕特色优势产业,与东部省市进行点对点、城对城对接,或以联合共建、产业链整体转移等形式进行承接。重点推进西安—南京、广州,宝鸡—苏州、佛山,咸阳—南通、东莞等结成产业转移合作对子,建立一批省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县和产业转移承接园区,鼓励各市、各县建立规模适度的产业承接园区。

——壮大招商引资载体

坚持产业发展园区化,把各级各类开发区和专业化园区作为招商引资的主要载体。引导各开发区明确产业定位,突出发展特色,实现开发区间的错位发展,国家级开发区要率先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更加注重引进项目的质量和效益。支持开发区大力发展优势主导产业,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产业集群。推进各类开发区之间的资源共享、联合共建和产业协作,加强信息沟通、项目推介、人才交流,提升园区经济整体实力。

继续支持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宝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国家级开发区加快发展,支持蔡家坡经济技术开发区、渭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榆林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一批有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升级。合力推进现有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根据发展需要扩区增容,支持各市市区和重点县设立省级开发区,建立科学的开发区考核激励机制。力争到“十二五”末,有2—3家省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

——不断壮大外经贸经营主体

实施“十百千外经贸工程”。在全省特色优势产业领域扶持一批龙头出口企业率先发展,在新兴产业领域引进一批外向型企业尽快发展。采取“一企一策”、“一业一策”的举措。机电产品重点支持西飞、陕重汽、西电、西航、比亚迪、法士特等龙头企业;农产品重点支持海升、恒兴、华圣等龙头企业;矿产品重点支持迈科、东岭、金堆城、中瑞等龙头企业;内资企业重点支持华南城、拓日太阳城等;外资企业重点支持美光、碧辟普瑞、杨森、威世等龙头企业;科技产品重点支持瑞联近代、生益科技、隆基硅技术、天宏硅材料等龙头企业;纺织产品重点支持八方、五环、风轮、远东等龙头企业。力争五年内形成一批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跨国经营企业,培育10家年进出口过10亿美元的企业,100家过1亿美元的企业,1000家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

实施“外贸孵化成长工程”。在全省各市和杨凌示范区建立外贸企业孵化中心,对各市优势特色产品、有“走出去”意愿的中小企业,通过加强业务能力培训,引进经营人才,提供一整套业务流程服务等方式,支持和引导他们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对外贸易。既支持民营外贸企业发展,又加大力度引进央企在陕设立独立经营的专业外贸公司,形成专业外贸企业和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格局。到“十二五”末,使开展国际贸易的企业达到上万家,有业绩的企业达到3000家。

——建立优势特色产品出口基地

以企业为龙头,以基地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各类出口基地,由省级相关部门统一标准、联合授牌、共同推进。

以西安高新区软件新城、西安经开区服务外包产业园、西安航天区服务外包产业园、西安航空服务外包产业园、碑林区动漫产业园为基础,将西安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全国一流”的国家级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基地。以汽车及零部件、飞机及零部件、输变电设备、机床、电子元器件、太阳能光伏等优势产业为支撑,建设8个装备制造业出口基地。以鲜果、果汁、秦川牛、杂粮干果、工艺品、医药、中药材等优势出口产品为支撑,建设10个特色农产品和轻工、纺织和医药出口基地。以绿色农产品为依托,建设2个农业综合出口基地。继续推进杨凌示范区(现代农业类)、阎良航空基地(航空航天类)、宝鸡高新区(新材料类)等3个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建设。按照国际标准和质量要求严格管理,通过基地化建设,提升出口产品质量,推动规模化发展。不断探索科技、产业和贸易结合新途径,打造和培育我省外向型高新技术特色产业集群,扩大外贸出口。到“十二五”末,力争使国家级出口基地达到10个,国家级科技兴贸创新基地达到5个;各类出口基地年出口额占全省出口总值的80%以上。

——加快国际市场开拓步伐

抓住欧、美、日、韩等传统市场经济逐渐复苏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中央和省上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建设自主营销的境外终端贸易网点,以产品创新拓宽市场渠道。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国际知名展会,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品境外宣传和推介,巩固和扩大其现有市场份额。利用东盟自贸区的优惠政策,建设云南磨憨口岸陕西进出口平台,扩大我省对东盟国家出口,重点培育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水果、中药材、机电等出口市场,同时进口我省所需商品物资。以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加快建设霍尔果斯陕西出口商品展示中心,积极开拓中亚、西亚市场,辐射中东地区,扩大对其机电、果汁等产品出口。抓住两岸签订ECFA的有利时机,鼓励企业与台湾开展全方位经贸交流,扩大我省对台贸易。

——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

发挥我省企业在设计、咨询、施工等方面的优势,支持企业走出去承接各类工程设计与工程承包,推动外经企业形成战略联盟合作关系,提高企业在工程承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力争“十二五”末使我省设计、咨询、施工等对外工程承包主体达到百家以上,培育年工程承包营业额5000万美元以上企业20家,其中上亿美元企业达到10家以上。

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鼓励和支持我省有比较优势的生产企业在海外设厂。加快推动我省以罗马尼亚布泽乌、阿根廷火地岛为重点的境外园区发展,促进以喀麦隆农业示范中心为重点的境外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建设,鼓励省内、国内企业入园、入中心发展,享受国家优惠政策,降低投资成本。力争“十二五”末使我省境外投资各类主体达到300家以上,培育10家境外投资过亿美元以上企业,使境外企业营业额占境内投资主体年营业额的15%以上。

支持对外投资企业、工程承包企业和我省设备制造企业联手“走出去”,以投资项目、工程承包项目带动省内大型成套机械设备、原材料、生活物资、技术和服务出口。力争“十二五”末“走出去”项下带动我省各类出口占同期我省外贸出口的10%以上。

加快户县、灞桥等外派劳务基地建设,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和适应性培训,提高劳务人员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力争“十二五”末使我省达到国家级外配劳务基地标准数量达到5个,外派劳务经营主体队伍(含工程项下经营主体)达到120家以上,培育年外派劳务千人以上企业达到10家,其中2000人以上企业5家。“十二五”末,使我省期末在外人数超过2万人。

四、“十二五”期间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

“十二五”期间,按照大开发促进大发展、建设开放陕西的思路,实行对内对外开放并举,“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主要措施是:

——构建外向型产业支撑体系

发挥我省特色产业优势,推动产业升级和集群化发展,着力提高产品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竞争力,构建外向型现代产业体系。整合现有科技资源,加大投入力度,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国内外资本、技术和先进设备,增强企业发展的外在动力。通过招商引资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强化产业孵化能力。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着力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在资源深加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太阳能光伏、环保产业等领域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集聚效应强、外向度高的跨国企业和重大项目落户陕西,推动产业集群壮大和产业外向度提高。依托人文资源,积极引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优势资本,激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活力。发挥比较优势,抓住世界产业重点向服务业转移的机遇,大力承接国际高端服务业,加快商贸物流、金融、会展、生产性服务业等领域的招商引资,全面提升我省现代服务业在国内外产业分工中的地位。

——强化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

凡属列入西部大开发鼓励类产业目录的企业,享受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经营所得,以及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所得,可依法享受企业所得税“三免三减半”优惠。内资鼓励类产业、外商投资鼓励类产业及优势产业的项目在总投资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在政策规定范围内免征关税。对重大招商引资工业项目,优先调剂建设用地指标,安排用地预审、建设用地报批和供地审批等各项工作。工业用地出让金最低标准,按《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10%—50%执行,适当降低开发园(区)建设用地的基准地价。支持各地政府参股建立与现代产业体系相关的产业投资平台,支持各地产业投资平台参股投资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外汇管理要积极拓展服务领域,采取多项措施,加大对县域涉外经济的扶持力度,支持县域涉外经济发展。简化手续,减少环节,用足用好外汇管理政策,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支持陕西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要加大对涉外企业和银行的政策培训力度,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金融机构要优先支持招商引资大项目融资,要根据全省外向型经济发展需要,创新金融产品,支持企业走出去和开拓国际市场。要创新质押担保的方式,要扩大信用保险的规模,并降低相关费用。新增加1亿元外向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企业走出去参展、开展国际认证、开拓国际市场。对外贸增量大、增长快和鼓励类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的企业予以奖励。对外向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予以支持,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子女入学和医疗服务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对人均财政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市,出口退税地方承担部分由省财政承担。

——推进口岸体系建设完善口岸功能

合理布局全省海关、检验检疫机构,支持各市加快完善口岸服务体系,推进一类口岸开放步伐,力争“十二五”期间新增2—3个陆路货运口岸,形成以关中航空口岸为重点,以汉中、榆林口岸为两翼,东有渭南、西有宝鸡的纵横贯通、布局合理、较为完整的口岸服务体系。加快西安国际港务区和综合保税区建设,尽快发挥国际港务区内陆港功能,为全省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现代综合物流服务。支持现有海关特殊监管区扩区增容,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设立出口加工区,吸纳更多中小配套企业入驻,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提高加工贸易的增值率。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增设保税仓库、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使更多企业享受优惠政策,推动保税贸易加快发展。继续加大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营造快速畅通的交通环境,推动物联网系统建设,建立通江达海、覆盖全球的物流体系。提升高速公路主要收费站点的服务水平,提高高速公路承载能力,切实推进公路运输提速增效,确保进出省主要通道畅通。加快支持开通我省到欧、美主要市场的货运航线,促进我高技术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商品的出口。铁路部门加快重点建设进度,合理调配运力,按照外贸优先原则确保进出口货物畅通无阻。积极联系开通西安直达沿海港口及赴欧“五定”专列,努力降低物流成本。

——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支持省级以上开发区、海关特殊监管区等外向型企业聚集区的公共技术平台、公共培训平台和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依托产业,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多元投入”的原则积极推进,建立健全公共服务平台体系,不断满足产业集群发展提升的需求。推进境外服务平台建设,在海外建立由龙头主导、企业捆绑、政府支持的投资贸易服务平台,5年内,力争使1000家外经贸企业参与我省设立境外服务平台,基本形成覆盖主要经贸合作伙伴的境外服务网络。在境内外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境内外知名企业、我驻外领事馆和商务机构三个层次中建立招商网络。利用好现有的境内外商务招商代表处,在杭州、南京、深圳、广州、北京、青岛等地建立新的招商平台,形成长期稳定的招商引资机制和渠道。以国内外知名会展和上海、北京、深圳等地为重点,举办和参与各类专业性活动,为全省招商引资搭平台建渠道。建立和完善全省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推进贸易便利化。完善全省招商网络平台,推进网上招商,提高招商效率。

——大力实施外向型人才工程

全面落实《陕西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加快培养外向型经济人才,既要开展学历教育,又要开展继续教育与专业培训,还要选派年轻干部赴国家部委、中央企业和沿海地区挂职锻炼。更加注重外向型人才引进,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在沿海地区引进一批外向型管理人才。研究完善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创业发展和用人环境。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形成熟悉外向型经济、熟悉现代产业管理、熟悉国际国内市场、会招商、懂营销的一支10万人的外向型经济人才队伍。

——加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组织领导

建立省、市、县三级政府一把手为组长的外向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开放工作的重大事项,加强统筹规划,有针对性地指导各市区,协调各部门的开放工作,解决重大问题。各市县要选配政治强、懂经贸的领导干部分管外向型经济工作,要及时把热爱和熟悉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关键岗位上来,进一步健全完善开放机构,形成上下对应、高效通畅的外向型经济突破发展推进体制。

—— 建立外向型经济考核体系

进一步完善外向型经济工作的考核评价体系,将外贸出口、利用外资和引进省外资金等主要指标纳入县以上各级政府的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加大考核权重。各相关部门围绕发展外向型经济制定的促进服务措施和工作落实情况,要纳入部门年终考核指标体系。省政府每半年对外向型经济主要指标进度情况进行通报,年终统一考核、加大奖惩力度。省级以上开发区、各专业化园区也要提出明确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目标规划,并分解成年度目标,进行硬性考核。全省规模以上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除特殊情况和客观条件受限外都要明确外向度发展目标,纳入年度考核内容,加大督促检查,跟踪问效,严格考核,兑现奖惩。

专栏1:外贸领域重点工程

1、实施外贸孵化成长工程。在各市区建立起外贸企业孵化中心,通过加强业务能力培训,引进经营人才,提供业务流程服务等方式,带动相对滞后的县区和外向度不高的企业突破发展,形成专业外贸企业和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2、实施十百千外贸工程。对重点龙头企业和新兴产业采取“一企一策”、“一业一策”的服务扶持措施,促进企业快速成长。力争培育年进出口过10亿美元的企业10家,过1亿美元的企业100家,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1000家。

3、出口基地建设工程。由省级相关部门制定统一标准、联合授牌、共同推进,建设以西安高新区软件新城等为基础的国家级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基地;以汽车及零部件、飞机及零部件、输变电设备、机床、太阳能光伏等优势产业为支撑的8个装备制造业出口基地;以鲜果、果汁、秦川牛、杂粮干果、工艺品、中药材等优势出口产品为支撑的10个特色农产品和轻工、纺织和医药出口基地;以绿色农产品为依托2个农业综合出口基地。通过基地化建设,打造和培育我省外贸出口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扩大外贸出口。力争使国家级出口基地达到5个;各类出口基地年出口额占全省出口总值的60%以上。

4、境外营销网络建设工程。积极探索开拓国际市场新方式,为我省企业在全球范围扩大和深化合作关系搭建平台。力争使1000家外贸企业参与我省设立境外营销平台,基本形成覆盖主要贸易伙伴的境外销售网络。支持建立由企业捆绑、依托企业、政府支持的境外销售服务平台30个。创建网络营销新模式,深化与“阿里巴巴”、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等机构的合作,搭建全省电子商务营销平台,发展网上出口贸易。

5、新兴市场开拓工程。扩大我省对东盟出口,积极开拓中亚市场,鼓励、引导和支持我省企业与台湾企业开展全方位经贸交流与合作。

6、推动开通“五定”班列。积极联系自主开通西安直达沿海港口及赴欧“五定”专列,协调搭乘重庆至欧洲的“五定班列”,努力降低物流成本。

7、服务外包促进工程。重点支持软件、业务流程、研发、信息、动漫等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发展,推进西安高新区软件新城和西安经开区、航空经开区、航天开发区服务外包产业园区和碑林区动漫产业园建设,推动服务外包产业向宝鸡、咸阳、杨凌、渭南、汉中、安康等地市拓展。力争十二五期间我省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突破30亿美元,年均增长超过40%。

8、产业安全数据库建设。设立省市专项配套资金,支持建立产业安全数据直报体系和市区产业安全信息服务子站、产业安全数据子库,成立专家队伍,编制产业损害预警报告、产业安全动态信息、产业竞争力报告和专题报告,为我省产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政策建议,为企业提供预警信息服务,维护我省产业安全。

专栏2:招商领域重点工作

1、招商平台建设。利用好现有的境外商务代表处和上海、天津招商代表处,在杭州、南京、广州、北京、青岛、温州等地建立新的境内招商平台,在欧洲、美国、东南亚等地建立10个境外招商平台,优化改进全省统一的招商指南网,形成长期稳定的招商引资机制和渠道。以国内外知名会展和上海、北京、深圳等发达地区为重点,举办和参与各类专业性活动,为全省招商引资搭平台建渠道。完善全省招商网络平台,推进网上招商,提高招商效率。

2、开发区扩区升级。加快开发区升级建设,争取商务部获准,将汉中经济开发区、榆神工业区、蔡家坡经济技术开发区、铜川市新区、延安姚店工业园区由省级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积极支持条件成熟的县级工业园升级为省级开发区。

3、专业园区建设。以西咸新区、西安国际港务区的发展为重点,明确产业定位,加快配套建设,促进产业集约发展。梯次配置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加快产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构建网络信息体系,实现信息与资源共享。

专栏3:走出去领域重点工作

1、走出去龙头企业培育。加大支持力度,推进我省重点对外投资合作项目早日开工、生产、运营。通过对多个重点大型项目的推进支持,扩大项目在当地社会的影响,带动更多对外投资合作项目实施。

2、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建设。加快推动我省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鼓励省内企业入园发展。力争使境外投资各类主体达到150家以上,培育5家境外投资亿美元以上企业。

3、跨企业跨行业合作交流平台建设。为同领域、海外业务同国别企业搭建更多的平台,积极推动企业在建筑、铁路、公路和电力四大行业进行合作并形成联合经营体,在同地区、同国别集单一优势为群体优势,促进战略联盟合作伙伴关系的形成,不断提高我省企业参与国际工程项目的综合竞争力,并从单纯的工程分包向EPC、PMC、BOT等国际通行方式开展对外承包工程,逐步带动相关行业对外业务的发展。

4、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建设,指导推动各市区商务主管部门在地方政府领导下,联合当地外事、公安、工商等部门做好本地区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力争到“十二五”末,我省年平均派出人员500人以上的外派劳务基地或外派劳务平台达到5家,外派劳务经营主体队伍(含工程项下)达到100家以上,培育年外派劳务千人以上企业达到10家,其中2000人以上企业5家,“十二五”末使我省期末在外人数超过2万人。进一步促进对外劳务合作企业与劳务基地、职业技术学校、高等院校的合作,加强对外派劳务人员的培训工作。

5、对外投资合作带动地产品出口。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以我省对外投资合作企业为依托,带动我省装备制造企业地产品出口。联合相关部门对省内地产品生产企业进行深入调研,为对外投资合作企业推荐名优地产品,形成并深化对外投资合作企业和地产品生产企业的战略合作关系。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