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电子政务“十二五”发展规划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我省电子政务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十一五”期间,全省电子政务快速发展,已成为改善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强化综合监管、完善宏观调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有效手段。

“十一五”以来,全省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外网体系初步形成,基本实现省市县三级网络全覆盖,技术支撑能力明显提高,已发展成为承载我省党政机关的政务应用、提供为国家部委的纵向业务应用服务,以及省直部门的网络设备和应用系统托管服务的重要基础设施枢纽,并起到了节省投资、降低消耗、规范管理的集约服务效果;电子政务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政务服务应用取得明显进展,集中建设近70个省级重点应用系统,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宏观经济、法律法规等基础性、战略性政务信息库建设基本形成,初步实现信息资源的集中整合和共享利用,同时,依托省政府门户网站和省政务门户,构成我省电子政务应用基础,提高了政府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政务部门主要业务应用建设成效明显,网上信访、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国土资源、税务、社会保障、行政审批和电子监察等领域应用水平和服务效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发挥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地方电子政务建设快速发展,市(州)、县(市、区)电子政务普遍开展,突出地方特色,在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经济发展、开展基层服务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围绕“政务公开、网上办事、政民互动”三大功能,省市县三级政府门户网站实现全面发展,成为社会公众获取政府权威信息、网上办事、咨询投诉和在线交流的重要窗口和渠道;全省电子政务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成立省电子政务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和指导协调全省电子政务工作。推动电子政务发展的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体系逐步建立健全,出台《湖北省信息化条例》,制定发布36项省电子政务地方标准,研究制定电子政务项目预算审核、建设管理、验收和运行维护等办法和规范,为我省电子政务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系统普遍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十一五”期间,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省电子政务建设进程明显加快,部分领域的建设应用效果走在全国前列。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对加强电子政务发展的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亟待进一步提高,全省政务外网覆盖仍需扩大,电子政务基础设施整合和集约化服务不足,政务门户网站的公共服务能力有待增强,推进整体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标准规范尚需完善,跨部门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机制尚未建立,推进电子政务工作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电子政务建设与管理需要不断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对信息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亟待提升等。

二、发展形势

今后一个时期,随着国家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重改善民生等战略部署的逐步推进,以及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逐步深入,电子政务必将承载越来越多的政务功能,新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新的建设目标任务必将对电子政务工作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一)影响电子政务发展的环境因素有了新的变化。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要求,为电子政务在监督改善环境、降低能源资源消耗、淘汰落后产能、扩大内需等方面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电子政务贯穿行政权力的决策、执行、监督等各环节,减少行政层级,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政务透明度。

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在社会多元化发展的社会背景下,网络民主、网络监督异军突起,电子政务在发现苗头、引导舆情、应急处置等环节上将大有作为,以新的形式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应对新技术挑战。云计算物联网、移动宽带、IPV6以及三网融合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将极大改善电子政务网络环境,为进一步创新电子政务应用、丰富网络文化生活提供更加有利的技术支撑。

(二)我国电子政务总的发展趋势有了新的方向。

全面推动政府改革创新。“低成本、集约化、高效率”的电子政务建设模式和“可控、可管、可评”的电子政务运行管理机制,将促进跨部门政府业务的全流程网上办理,加快电子政务支撑下的政府“一体化”、网络化管理。

重视网络、信息、业务、服务等多种资源整合,形成集约化服务合力。整合服务项目与行政业务,整合服务渠道,整合政府部门服务和公益部门服务,实现政府业务的协同办理,提供网络化、电子化公共服务。

推进重点领域电子政务应用服务。电子政务应用服务建设重点向满足公众服务需求、促进区域发展、改善基层政务环境倾斜,推进改善民生、宏观决策等重点应用项目的建设和应用。

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建设与管理。信息安全保障建设与管理是电子政务工作的重要内容,强化安全制度建设与落实,加强安全技术应用与管理,建立安全隐患防范评估与检查整改工作机制,将成为安全建设的关键和日常管理的重点。

(三)推进电子政务发展的工作重点有了新的要求。

进一步增强电子政务促进行政体制改革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电子政务在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管理创新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电子政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管理协调,形成协调有力、运转有序的电子政务工作管理体系。

进一步加快电子政务“一体化”进程。着力推进电子政务的整合集成,促进政务外网平台和行业纵向网络、部门业务网络的融合,加快形成互联互通局面,鼓励资源共享,消除“信息孤岛”,节省财政投资。

进一步加强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建立数据源头唯一、标准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基础,形成集中存储管理、统一质量控制、有序共享服务的格局,实现基于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的业务应用互联互通。

进一步强化电子政务为公众服务的经济社会价值。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为中心,围绕服务型政府建设要求,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逐步实现公共服务由物理式的“集中办公”向以政务门户网站为窗口、以电子政务平台为依托的网络化协同办公转变。

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和相关配套政策制度建设。完善电子政务技术标准体系,强化标准贯彻执行,规范电子政务应用开发业务流程,建立信息安全防范机制和监控预警体系,推动电子政务工作绩效考核和运用。

五、实施安排

根据“十二五”时期全省电子政务建设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结合我省电子政务发展现状,精心组织,科学管理,抓好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落实。按照“基础优先、急用优先、全局优先、效益优先”的原则,有计划、分步骤推进。

第一阶段(2011年-2012年):基本建立全省电子政务规范有序的组织管理体系和保障有力的制度框架,基本完成“网络支撑平台完善工程”、“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集约应用服务建设工程”、“政务效能提升工程”建设,有序开展“部门重点业务配套工程”、“基层应用强化工程”建设。

第二阶段(2013年-2014年):全面开展“部门重点业务配套工程”、“基层应用强化工程”建设,推动职能部门和基层政府围绕重点工程和领域,开展工程建设,深化应用服务。启动“应用服务引导工程”建设,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形成跨部门综合协同应用体系。

第三阶段(2015年):全面完成本规划确定的主要建设任务,全面实现规划提出的基本目标,全面建立我省电子政务统筹协调、管理规范、运转有序、服务良好、保障有力的可持续发展环境。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各部门要加强对电子政务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大协调力度,完善推进机制,按照合理布局、集约发展、整合资源、信息共享的总体要求,真抓实干,切实推进本地区、本部门的电子政务工作。各地要建立完善电子政务工作管理机制,做到领导到位、认识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省直各部门要充分发挥行业主管作用,认真履行职责,加强行业内电子政务工作的管理和协调,建章立制,带头示范,督促落实,确保规划目标实现。

(二)完善制度,创新管理。

加强电子政务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建设。重点做好信息资源、综合业务协同、电子监察数据采集等基础性标准规范的制定工作。研究制定省电子政务管理制度主体框架,出台关于加强全省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制订完善有关电子政务工程项目建设、平台与网络运维管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网上办事与协同业务、电子监察与考核管理、绩效评价和责任追究等方面的配套文件。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工作管理创新,开展电子政务工作示范点创建活动,探索建立符合我省实际的有效做法。

(三)规范管理,保障投入。

各地、各部门要加强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管理,按照有关规定,规范项目申报、审查审批、招标采购、监理、开发、测试、验收、运行维护和经费保障等各环节工作,既要全力推进电子政务工作,又要避免重复建设。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中办发〔2011〕22号)精神,规范政务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各级政务(行政)服务中心的工作职能、服务场地、工作人员行政编制、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等规定。倡导和推动电子政务项目集约化运维管理,鼓励非涉密电子政务运维管理工作中的经常性、一般性技术服务适度外包,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减轻财政负担。

(四)重视人才,加强培训。

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电子政务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创造条件切实改善人才的工作环境、个人待遇和生活质量,敢于重用,充分调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公务员电子政务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升各级领导干部和各级政务部门工作人员电子政务应用能力,结合实际需要建立教育培训知识、教材、课件体系和网上在线学习环境,推行应用技能测试。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及行业培训教育机构承担公务员电子政务教育培训的具体工作,将电子政务培训教育内容纳入公务员继续教育的主干课程,做好操作演练和技能测试工作。各级人事组织部门在干部人事工作中,要研究运用好公务员电子政务应用技能测试结果,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

(五)实施绩效评价考核。

以服务型政府建设为目标,推行电子政务绩效管理。建立评价标准,制定量化指标,采取公众评议、第三方评估、主管部门日常监督检查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构建完善有效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对电子政务项目建设、运行维护、应用服务情况进行全面考察和综合评价,使评估与考核结果的运用常规化、制度化。鼓励将电子政务纳入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

附件

湖北省电子政务“十二五”重点工程

1、网络支撑平台工程

(1)政务外网全覆盖建设工程。

依托政务外网统一的网络平台及其安全保障体系,对支撑平台的建设进行完善和优化,包括政务外网全覆盖工程,政务门户、资源目录服务系统等。政务外网应覆盖到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等系统的所有行政部门和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事业单位,实现省、市、县、乡镇(街道)、农村(社区)的五级“全覆盖”,为政务公开、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平台支持。

(2)移动政务服务工程。

借助移动服务平台和移动设备提供各类行政服务。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移动服务平台、手提箱式硬件设备整合、无线安全接入、行政审批受理系统、行政审批数据交换系统、信息查询系统、办事流程短信通知系统,形成便捷、高效、可视化、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行政服务新模式。

(3)政务部门统一互联网出口建设工程。

在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基础上,设立统一的国际互联网出口,既作为政务外网访问互联网的出口,也作为公众访问政务外网的统一服务通道。在工程分级部署方面,省、市两级建设统一互联网出口,县级原则上不再建设独立的互联网出口。

(4)网络信任体系工程。

能够满足全省电子政务网络所承载业务应用和基础服务的各类安全需求,实现信任体系的可管理性、扩展性和实施的简单性。政务外网信任体系建设遵循“统一结构、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统一策略、统一部署”原则,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5)异地容灾备份中心。

异地容灾备份中心是预防灾难发生、减少数据损害、降低系统风险的关键性基础设施,应具备远离运行系统场地环境、拥有备份系统与场地、配备专职人员、建立运行管理制度、数据备份策略和灾难恢复程序等要素,包括基础环境设施、数据备份系统、备份处理系统、网络通信系统和灾难恢复计划五方面的建设内容。

2、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6)政务信息资源数据仓库。

通过对各级政府部门拥有的不同格式、不同载体的政务信息资源进行梳理,实现信息资源的全面整合,创建各类海量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库,有效保证各级政府机关在权限范围内进行安全的数据访问和信息交换,并提供灵活多样的全文检索方式及个性化服务。建设内容包括信息采集、信息整合、信息内容管理系统、信息发布与检索服务、信息交换与接口以及安全措施等。

(7)人口基础信息共享工程。

通过整合全省各部门、各单位的信息资源,建设全省统一的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实现全省人口基础数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通过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为相关部门提供准确可靠的人口基础信息服务。建设内容包括人口基础数据标准和规范,人口基础信息库及共享平台,人口基础信息业务管理系统、查询系统和个人信用体系等。

(8)法人基础信息共享工程。

以组织机构代码为唯一标识,整合工商、地税、国税、质监等部门的法人基础信息,形成完整、准确、动态的法人基础信息库,并建立长效信息共享和应用机制,使各职能部门能全面、准确、及时地掌握法人单位的各种动态信息。主要包括法人基础数据相关标准和规范、法人基础信息共享平台、业务管理系统、信息发布和查询系统、法人信用体系等内容。

(9)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共享工程。

针对基础与专题地理空间信息,在统一机制、标准、规则和规范下,通过计算机网络形成集中和分布式系统相结合的共享体系,发展各具特色的地理空间信息产业,为全省各类电子政务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的公共地理空间信息服务支撑。建设内容包括建立地理空间数据标准规范体系、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地理空间数据管理平台和地理空间信息发布服务系统等。

(10)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

通过对政务信息的规范、组织和管理,构建覆盖省、市两级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实现覆盖全省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服务,提供政务信息资源的发现定位服务,支持全省范围内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共享。主要建设信息库和目录内容服务系统,其中信息库由政务部门的共享信息库、目录内容信息库、目录内容管理信息库、服务信息库等组成;目录内容服务系统由共享信息服务、编目、目录传输、目录管理、目录服务等子系统组成。

(11)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

围绕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确定部门间交换信息指标及信息交换流程,满足部门内部信息的纵向汇聚和传递,以及部门间在线实时信息的横向交换和业务协同等需求。建设内容包括信息库系统和信息交换系统两方面。各政务部门建立实现信息交换功能的中间存储信息库,形成信息库系统;信息交换系统由交换桥接、前置交换、交换传输、交换管理等子系统构成。

3、集约应用服务工程

(12)统计信息共享平台。

统计信息共享平台是充分发挥统计资料价值、降低统计成本、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统计信息公开的关键信息共享平台。目标是实现全省范围内的信息网络直报,以规范的统计报表一体化体系、统计信息标准、统计业务流程为基础,以管理机制和工作规章为保证,有规划、有重点、分阶段进行统计数据资源建设和系统资源整合,建设面向统计调查对象、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的统计信息系统。建设内容包括基础支撑环境、统计业务应用平台、统计数据库体系和统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等。

(13)政府信息公开平台。

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公开目录建设统一的信息公开应用系统和省、市两级政务数据中心,并通过政府门户网站为社会公众提供政务信息公开服务。建设内容包括政务数据中心和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应用系统两大主体部分。

(14)通用应用构件库及公用协同工作环境建设。

通用应用构件库是解决电子政务协同工作平台多样性、异构性和可扩展性等问题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对系统的扩展和构件实例化来实现系统功能,并通过构件接口提供服务,能够方便快捷地构造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环境和业务系统。分为基础构件库和政务业务构件库。基础构件库主要包括工作流引擎、数据交换、数字资源管理、用户管理、门户平台等基础构件。政务业务构件库包括公文传输、表单定制、图表工具、流程定制工具等业务构件。

(15)电子政务云服务。

通过多层次虚拟化技术,实现电子政务系统的物理集中与应用管理分散,基于“虚拟化+集群”技术构建“随需应变”的数据服务支撑平台,满足面向政府部门计算要求较高的在线事务处理、海量数据挖掘等应用需求。电子政务云服务主要为政府各部门集中提供基础的计算能力,承接政府各部门的应用系统迁移和部署,实现相关电子政务应用的资源整合、集中部署与统一管理。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基础设施、网络系统、集群部署、虚拟化系统等。

4、政务效能提升工程

(16)政务效率工程。

通过电子化、信息化的手段,实现多层级、多部门、多系统之间的公文传输、会议通知、文件处理等协同工作,并在上下级和同级之间进行信息共享与交换,支持办公流程的快速梳理、改造和应用,提供机关事务的综合管理功能。包括跨部门的安全保障与信任体系建设、行政办公的业务模式建设、工作流程管理组件建设、基础办公服务系统建设和服务平台开发等。

(17)政务服务工程。

政务服务工程是指依托政务(行政)服务中心以及为民服务事项网上处理体系,同时以服务窗口和政府门户网站的栏目形式,接受、处理和反馈市民的需求,为公众办事提供“一窗口受理、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内容包括:建设和完善各级各类政务(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政民办事互动系统(分为在线办事和政民互动子系统),建设社区便民服务系统、公益信息公开系统、政府信息公开数据库、个人信息服务系统、个人公用信息数据库等。

(18)社情民意工程。

通过电话呼叫、网上咨询、诉求、听证、调查、评议等各种渠道,汇集、分析、反映社会现实情况和意见,帮助领导机关判断形势,进行有效决策。建立和完善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的沟通和反馈机制,推动和促进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建设内容包括监测信息采集系统、信息筛选系统、信息研究系统、信息质量保证系统、标准化制度和规范、廉政档案系统等。

(19)综合监测工程。

通过对物价、投资、市场、舆情、疫情、“空水污废”等信息的监测和管理,构建一个统一的、智慧的社会监控系统,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整、安全稳定、监管有效、服务全面、覆盖全局的社会信息监督体系,形成网上双向互动式的社会信息公众服务体系。建设内容包括基础信息数据库体系、监测信息内容管理系统、信息发布系统、相关业务应用平台等。

(20)科学决策工程。

通过采用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和数据挖掘等信息处理新技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以达到提高政府办公效率、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建设内容包括安全系统、人机交互系统、系统总控模块、数据仓库子系统、模型库子系统、知识库子系统等。

5、部门重点业务工程

(21)应急平台体系。

应急平台体系是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的重要措施,分为省、市州、部门等各级应急平台建设。主要建设内容有基础支撑系统,包括省级应急平台场所、移动应急平台等;应用体系,包括通用应用支撑系统、基础数据库等;应急平台安全体系,包括网络安全、容灾备份中心等;应急平台管理体系,包括标准体系和应急平台管理制度等。

(22)房地产信息管理工程。

以城市房地产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将分散于房地产项目管理、房屋权属登记等各管理环节的信息有效整合,同时纳入与房地产管理相关的办公业务系统,实现房地产管理的业务流程规范化、业务数据标准化、档案资料数字化、行政办公网络化,全面提高房地产行业管理部门的市场监管和社会服务水平。建设内容包括统一的房地产信息网络平台、基础信息数据库、应用系统、安全体系以及管理体制。

(23)食品药品电子监管及可追溯服务。

通过电子监管码赋码系统实现对产品的监管,在此基础上实现对问题产品的追溯服务,达到“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产品可召回”的目标。系统需要建设的模块包括:系统设置、基础信息建立、监管数据管理、生产管理、异常管理、数据查询、数据导入导出、系统增值功能、外部系统接口、生产库存管理、包装材料管理、往来单位管理等。

(24)城市监控报警联网工程。

建设覆盖省、市、县三级的监控联网系统,对城市范围内需要防范和监控的目标实施有效的视频监控,为交通、刑侦、治安管理提供帮助,为城市应急体系建设提供相应的信息支撑平台。建设内容包括交通管理系统、治安管理系统、城市管理系统、应急指挥系统等。

(25)矿产资源开发与安全生产智慧工程。

矿产资源开发与安全生产智慧工程以条码、RFID为数据链,以互联网(专网)为连通手段,以监控系统和软件系统为核心技术手段,可提供详实准确的矿石进、运、出数据,引导矿山企业科学开发矿产,为政府执行矿产资源的行政审批和资产监管职能提供有效手段,维护探矿权人、采矿权人的合法权益。建设内容包括票证条码管理系统、货物称重与稽核系统、货场管理系统、运输监控管理系统、信息综合查询系统、网上公开“招拍挂”系统、安全系统等。

(26)国土资源与环境保护智慧工程。

综合运用土地调查数据成果,构建国土资源“一张图”本底数据库,构建环境与社会全向互联的多元化、智慧型环保感知网络工程,建设智慧型国土资源与环保信息管理系统,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整、安全稳定、监管有效、服务全面、覆盖全局的国土资源与环境保护智慧体系。建设内容包括核心业务应用系统、国土资源基础信息数据库、信息服务体系、数据中心等。

6、强化基层应用工程

(27)数字城管工程。

利用GIS基础地理信息和信息化技术,建成覆盖各市州,标准统一、资源共享、适应现代城市管理要求的数字城管体系,使之成为城市日常管理和应急处置的有效平台,推进城市管理资源优化整合。建设内容包括无线数据采集、监督受理、协同工作、大屏幕监督指挥、综合统计分析、地理编码、城市部件在线更新、基础数据资源管理等子系统。

(28)民生服务“一卡通”.

民生服务“一卡通”是一种可以在城市范围内跨行业使用的小面额通用电子支付工具。其建设目标是搭建一个方便、快捷、安全的支付平台,作为银联银行卡支付网络的补充,进而完善我省电子支付环境。建设内容包括:市级信息交换平台、城市相关基层服务网络、统一支付服务体系、统一应用监督和预警机制、运营资金监管体系等。

(29)居民健康服务工程。

居民健康服务工程是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结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制,构建满足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经济管理、监督管理和公共卫生信息服务管理等基本需求的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内容包括:建设完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信息化系统,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设区域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居民健康服务门户,建设安全用药管理系统,建设完善公共卫生管理各类业务系统。

(30)智能交通工程。

智能交通工程是指交通运输系统的运营管理与生产组织的智能化,目标是建立起功能较为完善的、高效运行的智能化交通体系,提高交通系统的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为出行者提供高效、安全、舒适的交通服务。建设内容包括: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城市交通控制系统、城市营运交通管理系统、城市车辆诱导系统、城市紧急救援系统、城市交通安全保障系统、城市环境监测系统、城市交通出行咨询和服务系统、不停车收费工程等。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