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数字信息产业园成功培育多家高新技术企业

江苏数字信息产业园成立3年来,培养了多家信息技术企业,加速了当地信息产业的发展。

“3年内,利润达到3000万元,企业上市”——成立近3年,无锡爱维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源的雄心随着公司的业绩而日益坚定。今年公司销售收入预计可达5000万元,“没有江苏数字信息产业园的一路相伴,我们不会发展这么快”,李源由衷地说。

源自深圳湾,落户太湖畔,江苏数字信息产业园短短3载已硕果满枝,一枚枚科技“金蛋”经过悉心孵化,蜕变成为一只只振翅高飞的产业“金凤凰”。目前,园区集聚高科技企业120多家,其中,3年内有望上市的企业3家。“争做长三角地区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高科技园区”,12月18日,江苏数字信息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秦学军信心满怀地说。

秦学军的自信来自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历经10多年发展,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孵化了600多家企业,培育上市公司13家,赢得了“高科技上市公司摇篮”的美誉。3年前,市政府与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联袂打造江苏数字信息产业园,其核心就是其独特的“创新模式”移植到无锡。

“企业和项目缺什么,就帮他们补什么。”园区实施“泛孵化”的创新模式,对项目不仅提供资金支持,还一路跟随项目进展,开展全方位孵化。3年来,园区建起数字电视技术研发中心等9个开放式研发平台,引进4家风险投资公司,拥有一个专门培训企业领袖的培训学院,成为一个集创新、研发、教育、孵化、创投为一体的孵化基地。李源的项目是安全定位服务系统,该产品通过GPS对人、车、物进行24小时监控定位。入园时,产品刚成型,技术有待完善,市场开拓缺乏资金,但很快,2000万元风投资金到位,在产品研发、市场推广、资源整合方面又得到了园区鼎力支持。仅用2年时间,实验室里的产品就变成商品,今年起批量进入市场。

“一个园区就像是一所大学,虽然老师可以教给学生许多东西,但同学之间的相互切磋对成长更重要。”为此,园区独具匠心地构建起三个不同的企业创新梯队,开展分层次孵化。针对初创者,园区推出“企业助力”计划,创业者的创业计划书只要闯过专家评审小组这一关,就能获得10万元资助。在慧谷产业园,43幢2层小楼掩映在绿树丛中。这里是专门为海归人才量身打造的创业社区,3年免租金,落户项目清一色都具有世界一流水准。在一路之隔,3幢独立研发楼全部按企业需求定制,每幢面积7000平方米左右,入驻的都是成长性好、进入上市孵化期的高科技企业。目前,120多家企业以园区培训学院为互动交流平台,形成了一个“大带小”、“先行带后进”的创新生态链,许多企业在产业融合、市场拓展等方面尝试横向合作。

科学家变成企业家,园区高科技企业裂变效应已经凸现。留美博士瞿研创办的企业去年8月落地,在获得60万元启动资金和200万元风投资金后已成功在望,明年可年产10吨石墨烯,掀起一场汽车电池革命。目前,世界上仅有美国一家公司具备同样的生产能力。山亿新能源研制的逆变器已销往60多个国家,今年8月被德国一家世界著名的专业杂志评为“亚洲最好的逆变器”。“5年内,园区孵化企业将达到300家,产值达到30-50亿元”,秦学军为园区发展规划了一个美好蓝图。

前瞻产业研究院互联网产业研究员分析称,产业园区建设已被多次证明为推动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江苏数字信息产业园又是一个成功例子,但产业园区获得成功离不开人才和资金的聚集。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