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鞋业洗牌近尾声 世界鞋业总部今何在?

曾被誉为“世界工厂”的广东东莞,近年来却陷入“寒冬”中难以自拔。而曾经扬名国际的东莞鞋业,如今又是何等光景呢?

9月底,东莞乔鸿鞋业车间四条生产线已经重开了两条。乔鸿鞋业执行董事郭俊宏说:“现在已经过了最差的时候。”

在经历了一阵寒流之后,对成本极其敏感的东莞鞋业的洗牌已经到了尾声。

“现在厚街留下的都是生产中高档鞋的企业,很多冲量、单价低的鞋企已经外溢到福建、温州一带。” 在厚街打拼了十几年的王志中说。

从冲量到品质提升的行业,并非只有制鞋业。多位家具玩具服装等传统制造业人士有个共识,东莞越来越只适合中高档产品制造商生存,能挺过调整期的企业,就有从谷底反弹的机会。

精打细算

据前瞻网记者了解,东莞厚街以制鞋和家具为特色产业,这里聚集了几百家鞋企以及产业链配套企业,鞋机、拉链、网布、反光材料、皮革等配套产业一应俱全,素有“世界鞋业看东莞,东莞鞋业看厚街”的说法。

说起现在的经营状况,70多岁的乔鸿鞋业董事长郭正津很有底气,经过2008年危机后的主动调整,他的工厂已经算是稳健经营。虽然代工品牌数量下降了15%,但目前仍有30个左右,每年出口鞋量保持在500万双左右。

“去年以来,客户下订单时已经在不断压低价格,2008年以前9美元一双鞋,现在客户出价7美元,利润被压低了20%。”王志中说,工厂即使不接单每月还是会有一两百万的固定开销,如果能降低成本,即使让一点利润给客户,鞋企都会硬撑着接下来。

为此,鞋企不得不在各种成本上精打细算,比如,以前为了接到订单,会将客户打样时的成本承担下来,但现在尽量会和客户沟通双方各承担一半。同时拉紧发条,减少差错率,用创新方式改善管理生产。

两个月前,厚街镇政府筛选了一批重点企业进行生产管理辅导,政府和企业各支付5万元,管理顾问到工厂观察并评估效能,提出针对性改善建议,乔鸿鞋业是其中之一。

“三四年前,干部跟员工说话,都用简单粗暴的方式,现在必须好好沟通,让员工对公司更有向心力,更为公司着想。”郭俊宏说,乔鸿设置了专门的奖励金,员工发现问题就投到信箱,如果能够被采纳整改,员工会得到激励。

引入港台生产力辅导机构是东莞的首创,东莞外经贸局相关工作人员说,从2008年起,东莞资助近1亿元支持20多家港台生产力辅导机构在东莞设立办事机构,政府最高资助30万元给每家参与辅导的企业。

目前这一做法已见成效,据前瞻网记者了解,1200多家被辅导企业生产成本和人力成本平均下降10%,出口上升16%,产能增加13%,净利润增加11%,税收增加11多亿元,新增品牌超过114个。

关停与外迁

王志中说,2004年~2007年是厚街制鞋业的繁盛时期,2008年以后,因为新《劳动合同法》实施、金融危机以及原材料、人工等综合成本的上涨等诸多因素,很多鞋企关停、倒闭或外迁。

2011年,一些中大型鞋企如安加鞋业、飞利达鞋业、联运鞋业等公司陆续关闭或搬迁,在业内引起不小的骚动。

东莞大型鞋企华宝鞋业已在江西赣州开设约有1万人的工厂,今年还开到了埃塞俄比亚。

今年9月底,厚街大型贸易公司旭而发也因为人工成本压力,将公司移到福建泉州。

东莞港之杰实业有限公司经理廖永杰对说,公司原本打算在东莞扩大制鞋生产线,但由于“市场情况越来越恶劣,用工工资越来越高,人工成本增加30%”,他们把生产线转到内地,东莞公司只负责接单、设计和打版。

廖永杰说,他身边很多公司也采用了类似形式,研发、接单机构留在珠三角,生产厂移到内地。他解释,“东莞越来越只适合生产中高档产品,生产低档产品倒闭概率很大。”

东莞鞋材行业协会会长方沛基认为,东莞将成为中高档鞋企的聚集地,原材料、人工综合成本上升之后,单价高的产品才更有竞争力。

前瞻网了解到,厚街的制鞋企业从2007年的600多家减至2011年的400多家,从业人员从15万人降至10万人左右。包括制鞋业在内,2008年以来,东莞加工贸易自主品牌拥有数量从2068个增加到4325个,增加2257个,增长近一倍;加工贸易企业新设研发机构441个,是2008年之前总数的49倍。东莞平均每双鞋的出口价格比2008年提高了171.4%;平均每件服装出口价格比2008年提高了61%。

厚街经济科技信息局副局长张杰说,转型升级的目的是为了让企业生产力增强,虽然企业数量减少,产业已逐渐往设计和品牌发展,厚街制鞋业的产销值从150亿元升至380亿元,增长2.5倍。

“想靠代工和品牌两条腿走路的企业越来越多。”厚街一家童鞋公司的市场部经理说,通常一个品牌的正常运作前期投入至少上百万,但投入之后并不能预知结果,这考验着企业的勇气,但为了生存还是要走上这条路。

热情招工

作为劳动力密集产业,厚街制鞋业面临的更大困境是缺工。

9月进入鞋业旺季,乔鸿鞋业两条生产线仍有三四十名工人的空缺,为了如期完成订单,工厂不得不加班。这对老板来说是无奈之举,加班要给工人1.5倍的工资,周末则是两倍。

在厚街汀山百悦广场几个招聘普工摊位上可以看到,应聘者寥寥无几;工业区内紧邻的几家鞋厂门外挂着“大量招收普工”,“欢迎老员工回家”的条幅,但仍门庭冷清。

打工者的离去也让厚街稍显冷清,一位在厚街开了6年的士的司机说,明显感觉厚街人少了很多,以前的商业街康乐南路车开不进去,现在畅通无阻。

厚街著名食街珊瑚路的萧条,也成为人员减少的佐证。“2004年~2007年,珊瑚路上人头攒动,去餐厅要提前订位。现在,很多餐厅因为经营不下去,转做其他。”王志中说。

一边订单下滑,一边是缺工,这似乎是个悖论。“鞋和服装是永不落幕的产业,企业少了,就给留下来的企业带来订单的机会,缺工问题一直存在。”方沛基解释说。

“再过一两年,缺工带来的问题会更明显。”王志中更担忧,大量品牌培育起来以后,厚街还将面临中高级人才缺乏的困境。

尽管如此,王志中对厚街鞋业仍抱有希望。“东莞留下的多数是体质好的企业,管理、财务、企业文化方面更健康更规范。现在正是跌到谷底、慢慢盘整的时候,需要做好准备蓄势待发。”

9月底,王志中刚刚进入乔鸿鞋业任业务经理,他和郭俊宏是曾是台湾鞋业高阶人才培训班第四期的同学。如今已经结业的九期学员中,有40多位都在东莞鞋企工作。

夜幕之下,“世界鞋业总部正在招商”的广告在不同的建筑物外墙上非常显眼,一个硕大的广告被出租车逐渐甩在身后,上面写着“谁说东莞没有设计?”而东莞鞋业的前景,也同样带着一个问号。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