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企业为何宁可不接订单也不招工?
温州制鞋厂用工成本上涨
如果企业不接订单,将难以生存,这是很容易理解的道理。然而,来自温州的李老板却宁可不接订单也不招工,这让人颇感费解。在李老板的算盘中,招工的成本比一些订单的利润还要多,因为不能对未来的经济形势作出准确判断,他不敢冒险。不招工,一些新的订单自然没办法接,李老板现下能做的就是尽量维持住一些大的老客户。
与从事制鞋业的李老板不同,以服装出口为主的王老板在大幅裁员的同时把订单转向孟加拉,他几年前买下的办公大厦现在有相当一部分用于出租,“比养员工合算”。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企业老板们的账本中,员工都是重要“账目”。“根本就不是什么民工荒,你看吧,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年初大家就会发现,农民工将再次面临找不到工作,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王先生作出这样的判断。
变异的订单
据前瞻网记者了解,李老板的制鞋工厂目前有工人1000人左右,去年裁掉了一部分,大概200人。
“现在一个最普通工人的工资也要3000元左右了。”他说,“去年第四季度开始,欧洲的订单就开始变差,欧洲市场对温州的影响又尤其严重。”
“最近稍微好一些,但新增的订单多为季节性订单,衣服鞋子这些商品补库存的因素很大。”李老板分析。
突然增加的订单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欧美市场的季节性订单,另外是海外市场的补单,“这些订单数量跟过去比量都不大,但要求交货的货期都比较急。”
眼下,经济不景气,客户订单减少,小额化趋势日益明显。在李老板的工厂,以前接到一个几十万、上百万元的大订单,企业可以安安心心做上一年才交货,只要招工旺季时开足马力,淡季招不到工也不必发愁,可现在不一样,客户把一个大订单“分解”成几个小订单派给工厂,有时一两个月就必须交货,周期短、要求高。“要知道,按时交货比成本消耗更重要,万一招不到工,这对企业将是致命的。”李老板说。
与之矛盾的是,接到大订单人手不够又不敢招工。因为目前订单只是季节性回暖,欧美消费力并没有大幅回升趋势。
如果现时招工,赶工之后势必再次人员过剩,而新劳动法规定裁员赔偿金额甚高,大部分工厂都支付不起。
生产物料、周转资金可以储存,可人力资源是很难储存的,人招满了,万一接不到订单,空养一个月工人,不少企业很快会垮掉。
“订单变化如此之快,对人力资源链弹性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可实际情况是,现有的劳动力供应模式还不够灵活,跟不上订单需求的变化。”李老板说。
不愿招工
招工这件事也让李老板头疼不已。
前不久,工厂接了一个300万美元的订单。“整个订单的利润在100万元,要想按时交货,我要再开几条生产线,几十个工人。但我算了一下,30个工人,每个人每年的平均薪水是5万~6万,因为有各种保险等等,一年就是150万~180万。劳动合同法规定,签订的合同至少是2年,这样这些工人的成本两年就要300万~400万。”李老板说,“能接到这样单子几率并不大,我宁愿放弃也不想为此而去招工。”
在他看来,培训一名工人至少3个月,包括薪酬、培训费用、不良品损耗等在内,成本相当于1名员工5个月的工资,大约1.2万元。“但测算下来,1名受训的新员工为企业带来的效益,在其受训的第1、2、3个月,分别相当于1名老员工的50%~60%、80%和100%。”他承认从长远来看,这是有益之举,“但是现在的形势实在看不清楚,不可能一直养着这么多人。”
最近,一位大学教师出身的民营老板一篇文章《当下千万别再招人》引起了很多民营企业家的共鸣。
李老板也看过这篇文章,他说:“保护工人的利益并没有错,但自从《劳动合同法》出台后,企业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一部《劳动合同法》把两者彻底对立了起来。”
“我现在经常对我工厂的职业经理人和中层管理者讲,千万不要隐藏和试图掩盖任何的情绪和矛盾,1000多人的工厂其实挺难管理的,有时候职业经理人又试图掩盖工人的情绪,这样积累下来会酿成更大的矛盾。我们现在真是有点被告怕了。”他说,“只要是工人去告你,一告一个准儿,不仅会赔偿损失,还要惹来更大的麻烦。”
除去成本因素,李老板的工厂一再压缩员工人数,不再招工的另一个原因是人越多工厂越难管理。“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同,现在的工人和10年、20年前差别很大,想法多,而且动不动就会告你。”李老板说。
企业对策
“我现在就是尽量留住一些大客户,大订单,即使干不出来,赔钱也先留住。”李老板说,“我在深圳那边也设立了办事处,专门接单用的。培养一些大客户,将来转到内地或者越南、孟加拉这些工厂。”
不过,现在制鞋类的企业还不太好转移,因为工序比服装要复杂很多,其他地方的配套也还跟不上,如果加上物流等成本,转移与在温州做成本差不太多。但李老板判断,从长远看企业肯定要转移出去的。
“我们现在几乎变成贸易公司,工厂会一再压缩的。”他说。大多数公司都选择不开工或少开工,宁愿将订单转包给内地其他工厂。
以服装出口为主的王老板则已经把订单全部转向孟加拉,“服装这个产业没有那么复杂,转移起来更容易些。我们在江苏的公司以接单为主,慢慢地我会砍掉工厂。”他去年裁掉了三分之一的员工,“这个大厦是我几年前买下来的,砍掉员工,空出来的几层出租了,现在租金高得很,比我养那么多员工划算多了。”他说。
另一方面,就是在现有员工的管理上做文章。
“员工是财富,分配机制必须‘个性化’,”李老板说,“1个人能完成3道工序,能同时开3台机车,就不能用传统的计时制、计件制来算薪,他的收入就应该与普通员工拉开,从今年开始,公司提出‘拿多少工资,员工自个说了算’,让员工综合自己掌握的技能和所在岗位给出一个价位。部分拥有多项技能的员工月薪比普通员工高出30%~40%,可达6000多元。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