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信用卡创始人孙海涛:“小”数据公司养成记

信用卡公司到小数据公司

51信用卡管家的前身叫做51账单,是孙海涛3年前拉了3个工程师和1个设计师,在一家酒店花了2个月开发出来的。最初的出发点很简单,孙海涛本人是个信用卡重度用户,但由于创业工作忙经常忘记还款,51信用卡管家的作用,就是帮助像孙海涛这样信用卡很多但时间不多的人管好卡。

虽然这是一款以“自己”为用户原型所开发出来的 App,但它强劲的市场表现却给了孙海涛一个惊喜。“那时候后台每分钟都有人导入账单,几乎每分钟都有人导入帐单,一张卡可能有三四个月的帐单,每个帐单上又有很多条的消费记录。”孙海涛回忆。

用户的在51信用卡积累的账单和消费记录,被孙海涛定义为“小数据”,通过解析这些小数据,他找到了切入互联网金融风口的机会。

“我在13年回头看的时候,51信用卡已经是一个数据公司了。而今年第三季度的数据,51信用卡管家的下载量已经达到了5000万,管理了中国20%以上的活跃信用卡账单。运用这个小数据库,我们可以描绘出一幅高像素的用户画像图,为用户提供服务、贷款,让你的小数据服务于你。”孙海涛表示。

用小数据驱动产生资产

金融行业是有数据门槛的,一个完全没有数据积累或缺乏数据处理能力的公司,在这个行业的发展将非常有限。

在分析用户数据的过程中,孙海涛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对未来保持乐观,尝试用金融手段去消费未来的钱。“过去很多人不屑的消费信贷意识正在觉醒,这种觉醒将撬动整个金融行业的发展,创新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将成为最大受益者。未来,很多细分产品的类互联网金融公司将迎来机会。”

孙海涛认为,在这一波消费增长带来的互联网金融红利中,数据的驱动尤为重要。基于数据,51信用卡可以生成更为优质的金融资产,为用户提高更好的服务,在借到更多的现金的同时,付出更低的成本。

在孙海涛的定义中,51信用卡是一个用小数据驱动产生资产,并且构建闭环的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中,用户数据的样本量以及对数据解析的精准度,直接决定了产生资产的质量,影响着51信用卡产品的用户体验。

小数据蕴含大价值

今年5月,51信用卡上线了 “51人品”APP,真正完成P2P 的闭环。

“51人品”的产品逻辑很简单。用户通过导入通讯录、社交关系、财力等信息,可以得到相应的“人品值”,凭借“人品值”,用户可以在“人品宝”中投资获取收益,也可以在“人品贷”中进行借款,不同的“人品值”对应不同的投资和借款额度。

小数据在这里面扮演了描绘用户画像和参与风险定价的角色。而用户投资和借款过程,也可以看作是个人信用小数据的变现。

与一般的 P2P理财产品不同,51人品抛开了 “期限定、选择多”的标准化程式,只为用户定制了一款理财产品,即活期年化8.1%的 “人品宝”。孙海涛认为,理财产品本质上满足的是用户资产变现的需求,这时候,安全性与高收益是第一诉求,接下来是实时性,能随时追加和撤出投资,再接下来才是多样化的选择。上线5个月,51人品平台资金撮合量已超过10亿元。

孙海涛表示,过去51只发挥了数据很小一部分的价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团队慢慢摸索到了更多实现数据价值的方式,一个蕴含“大价值”的“小数据”公司正在快速养成。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