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囧》的创业启示:将一项功能做到极致

《港囧》是最近大众关注的话题,从其票房表现就可以看出火爆程度。截至10月4日,上映10天的《港囧》累计票房12.8亿,打破了此前由徐峥执导的前作《泰囧》于2012年底创下的12.68亿票房纪录,再度刷新了国内2D电影票房新纪录。而我今天与大家探讨这个话题主要是“徐峥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与代表了今天这个时代的商业现象,包括科技产业与所谓的传统制造业。从今天的创业热潮现象来看,其中一大批的创业者在被灌了过量的鸡汤之后“晕乎”的冲进了创业战场中,但现实的商业是残酷的,不是喝鸡汤就能实现梦想。同样,徐峥的成功给我们看到的不是鸡汤,而是真实的商业奋斗轨迹。

“港囧”背后的三大启示

《港囧》出现再次热播,我将这种现象定义为“徐峥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正是在互联网信息碎片化时代背景下所催生的,其中主要原因由以下两方面:一是我们今天处于一个信息高度碎片、过载的时代,大部分人已经不太愿意花时间去思考有“深度”的艺术;二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剧,必然导致社会竞争压力加大,此时对处于这个时代中奋斗的人们来说,我们需要借助一些娱乐方式来为自己减压。而这种不占用大脑“内存”,并且能一笑而过的电影显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今天,我们不去讨论这个时代对于电影艺术所追求的深度问题,而重点讨论“徐峥现象”所带来的商业思考。尽管徐峥是一位导演,但其本质与我们今天大部分的创业者一样,都处于一种创业阶段,只是他选择了从电影产业切入。而他在电影领域所获得的“现象级”成功,给今天每天补鸡汤的创业者们至少带来了以下三方面的启示:

将一项功能做到“极致”

在徐峥之前,大部分的国产电影都由曾经的大牌执导,通常采取的都是“重资产”模式。而徐峥的电影更像是当前的单品创业思维,采取的是一种“轻资产”模式,不论是从演员阵容、表现方式、宣传方式、拍摄制作等方面,并没有依赖于过去那种大牌、大额、大投资的“压力三大”方式。其重点所打造的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产品痛点,也就是这个时代下的人需要获得压力释放,围绕压力释放这个点来打造他的产品。

从《爱情呼叫转移》到《人在囧途》再到《泰囧》《港囧》,所有产品都是围绕一项功能,那就是压力释放。当然,压力释放的方式也有多种多样,但徐峥只选择了其中的一个点,按产品经理的思路来理解就是选择一项技术,也就是笑点来打造。

而这对于创业者来说,是非常具有商业价值启发意义的一点。我们在选择创业的时候,如何抓住用户的一个需求点,尽可能的将这个需求点做到“极致”,而不是做“万金油”的大片产品。或者也可以理解为产品的一项技术特点,将其做到最优。尤其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尽可能的将不需要的,或者说能够砍掉的功能全部砍掉,哪怕就留下一项,将这一项功能做到“极致”。

当然,这种“极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极致,我们也做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极致,只能做到经济价格尺度上一种相对优异的方式。因为社会、技术、需求一直处于动态变化,只是在我们所处的特定时空点下尽最大的努力将产品,或者是这项技术做到具有独特的竞争力与美好的使用体验。而当这种独特的“技术”一旦给用户带来美好、深刻的体验,就能在用户心目中留下深刻的记忆,品牌就随之建立并形成放大效应。

建立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

最近朋友圈传着一个段子,说港囧换了黄渤、宝强一样火的一段话。大概意思是说,徐峥为什么不用黄勃和王宝强,他要告诉我们是电影成就了你,而不是你成就了电影,换了你电影票房依旧。

对于平台而言,如何能够留住一些具有独特价值的人才,并使这些人才的组合价值最大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对于创业者来说,如何打造我们的产品在今天的消费者心目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不能因为某个阶段的一些特定环境因素促使了自身产品、模式获得成功之后,就开始醉在固有的思维模式,以及享受成功所带来的喜悦与膨胀,而开始忽视对产品核心技术力的不断优化、提升。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一旦没有形成独特的,不可取代的核心竞争力,或者建立起一定的进入门槛,其结局必然不会太美好,很容易被他人取代。

商业模式是干出来的

我们透过“徐峥现象”会发现,徐峥从1994年毕业之后至今一直在不断摸索,他已经从真正意义上构建出了一个商业模式,这个商业模式并不是他一开始想出来的,而是脚踏实地干出来的。

徐峥在这一路的过程中在不断尝试、探索,在围绕“笑点”的电影取得成功之后,开始聚焦于其中的一个题材,也是就是“囧”来进行打造,并且不断推出新产品。其商业模式可谓是渐行清晰,可以预见徐峥接下来将会围绕着地方(国家、地区)为特性来构建不同的“囧”,并由此探索不同文化下的笑点。

而最简单的商业模式就是基于不同国家、地区为背景来为其旅游做宣传,这可以说让一些国家的旅游、文化主管部门出点钱还是非常有可能的。就算不出真实的货币,至少会为其在当地的拍摄提供便利的条件与支持。当然,伴随着各种商业的植入,以及相关衍生产品的收益,赚钱已经不在话下。总之,站在今天来看待“徐峥现象”,其商业模式越来越清晰,也没有谁会去质疑他将要描绘的商业模式,但从一开始或许只是非常单纯的做好一个电影产品这样的梦想。

这是值得当前创业者深思的一个话题,今天的诸多创业者凭着自己的一种“推测”,然后找一堆数据“佐证”,再拉几个“高大上”的人一起描绘出一个“宏伟”的商业模式。之后就开始各种鼓吹,参加各种创业基金的活动,希望借助于所描绘的“宏伟”商业模式来获得投资,再借助于资本来为自己的成长缴纳“学费”。

这从资本与创业者之间的博弈层面来看也无可厚非,两者本身就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事情。但对于普通的创业者来说,能够凭借着“宏伟”商业模式来获得投资的机会并不大,或者说即便是能够获得,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不太可能获得经过各种吹水之后所呈现的那种“巨额”融资的数额。所以,决定创业成功的关键并不一定是现阶段所构思的理论商业模型,其关键因素是能否做出一项真正改变人们生活方式,或者改善人们生活方式与生活质量的产品,不论是硬件或软件,或者是某一项服务。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