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新增信贷超预期 业内呼吁继续降低融资成本
11月份新增表内人民币信贷8527亿元
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新增表内人民币信贷8527亿元,明显超过市场预期。不过,业内人士认为,数据只是“看上去很美”,信贷的需求主要来自基建和按揭,中长期贷款和票据贴现依然占据大头。
根据中金公司银行研究团队的测算,11月份国有银行新增贷款在2000至2100亿之间,同比增长不足5%;但股份制银行新增贷款也在2000至2100亿之间,同比接近翻番;其他类型银行同比也有接近40%的增长。
一些银行业分析师表示,新增信贷总量体现的是央行的意图,而贴现占比则体现了融资需求。民生证券宏观研究员李奇霖认为,看似“美好”的信贷数据背后还是依靠票据融资和企业中长期贷款,前者银行风险偏好收缩,只能用票据完成央行下达银行的信用额度;后者反映银行在风险偏好回落之时只敢将信用贷给有政府背书的公共部门。
中金公司银行研究团队认为,信贷需求仍主要来自基建和按揭,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依然较弱,需要进一步政策放松。11月贴现占比为28%,虽好于7至8月份的水平(约40%),但仍高于10月份的21%,显示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依然较弱。
11月份的住户贷款中,中长期贷款增加1830亿元,较10月份1195亿元的增加额有较大的提升。李奇霖对记者表示:“房贷新政和降息相继落地后,按揭贷款有所增加,这与房地产销售数据是正相关的。”
昨日有媒体报道,央行从10月就已经开始调整合意贷款规模,给信贷创造腾出空间。此外,中国将今年全年的新增信贷目标定在了10万亿元。而事实上,根据《2014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14年以来央行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已数次调整了宏观审慎管理指标,适度拓宽合意贷款空间,增量大于“定向降准”释放的资金量。有不愿具名的分析师对记者表示,央行在第四季度再度调整相关参数,以拓宽合意贷款空间是大概率事件。
但某长三角地区股份制银行分行行长对记者表示:“现在舆论指银行惜贷情绪浓厚,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经济下行期,银行的风险偏好提升,放贷相对谨慎。一些小型银行或许因为资本实力不足,贷款额度有限,但我觉得小微、‘三农’贷款的主要问题并不在额度上。要降低融资成本,缓释存量债务的风险,再度降息还是必要的。”
李奇霖认为,一方面,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受阻,金融实体冷热不均,只能靠基建投资加速将基础货币作用于实体。另一方面,当货币作用不到实体,降低融资成本的任务还是只能靠价格手段。所以,降息之后还有降息。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