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那些可能在2014年退出中国市场的化妆品品牌

前瞻经济学人

法国欧莱雅近日宣布旗下品牌欧莱雅撤出中国市场

曾几何时,国人疯狂迷信国外化妆品牌,但随着市场成熟和消费理念的提升,外资外资化妆品品牌在华好景不再。2013年-2014年之交,美国露华浓和法国欧莱雅旗下品牌卡尼尔相继宣布退出中国市场,让市场人士唏嘘。

实际上这些品牌也有一定数量的“忠粉”,部分粉丝更将国际品牌的失败怪罪到国内市场的中国特色上,认为做不好并不是这些品牌自身出了毛病。网友们在缅怀上述品牌哪些产品好用的同时,也不免担心下一个将从身边消失的化妆品品牌会是哪一个。针对目前各个品牌的发展现状,前瞻网做出了大胆预测:

前瞻经济学人

小护士被欧莱雅收购后能见度迅速降低

1、小护士

2004年被欧莱雅收购的第一个中国知名化妆品品牌,随后被纳入大众化妆品部,与卡尼尔共享研发中心资源。在收购近十年里,小护士成了本土品牌被收购后雪藏的典型案例。在渠道资源被卡尼尔和巴黎欧莱雅等逐渐取代完毕,小护士的利用价值似乎已经不存在。“网点数量不多,坪效产出不高,即便升级过新的形象,还是做不好,撤是早晚的事。”这是某渠道商无奈地评价。

2、旁氏

作为联合利华旗下历史悠久的品牌,拥有皇室血统的旁氏行销全世界120年却没能在中国“吃得开”。北方某市级代理商点评多年合作感受是:“这是一个品质很好的品牌,但厂家却在以做洗涤品的思路做膏霜的生意。”而据最新的消息,旁氏在日前南京召开的渠道商会议上,已明确表示将全国所有KA卖场和专营店的柜台撤出。“口口声声要做好,不投入资源,更没有业务员进行市场维护,渠道商没有利润也没有服务,会好好做吗?”该代理商表示,他运作的省会城市500家网点,全年的回款居然不足300万元。

3、红地球

在2011年之前,来自澳洲的彩妆品牌红地球曾由一个叫做华润思捷的投资公司全面代理在华运作业务,此后,中国总代理权转到了某河南联合代理公司手中。西北某代理商告诉记者,他在2008-2011年做了三年的红地球区域代理,但品牌的销售非常不好,在百货店的单柜月均销售仅有7、8万元。

“其实产品系列结构和质量都没有任何问题,主要原因还是经营模式的问题,代理公司的管理能力不够专业。”该代理商说,中国总代理商一直没有认真做好市场推广,对渠道商的服务也不到位,终端动销活动策划更是从未用过心思,这直接导致了品牌知名度很低,且全国网点铺设非常有限。据悉,2012年,红地球澳洲公司尝试在华进行直营。“已经做坏的牌子,没信心再接。”当该品牌再次找到上述代理商时候,被直接拒绝。

4、高丝

1988年高丝化妆品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公司除了引进了日本原装的美谛高丝、雪肌精,还相继推出了艾文莉、兰皙欧、莱菲等合资品牌。然而,单品牌知名度不高,渠道布点和销售业绩都不甚理想,而且发展形势可谓每况愈下。

就目前情况看,高丝旗下产品在专营店渠道中的布点逐渐减少,百货店中合资品牌已被剥离得寥寥,就算是进口品的日子也不好过。据悉,高丝在北方的销售比南方市场略好,以美谛高丝为例,其在北方百货柜的月均销售额为15-20万元,在最差的西南地区月均销售额不足10万元,甚至逊色于不少刚刚杀入百货渠道的中国本土品牌,在百货中常遇到被清场的尴尬。

5、佳丽宝

2013年是佳丽宝的多事之秋,以“技术的佳丽宝”著称的企业却因为配方引起的白斑事件遭受信誉危机,从日本引发的召回门使本不靓丽的公司业绩“雪上加霜”。

更重要的是,借“白斑事件”花王集团决定缩小佳丽宝的事业规模,并从2014年1月开始,将花王的化妆品事业和佳丽宝的研究生产部门进行合并。此外,花王还计划对佳丽宝的销售部门进行整合。

让一个本来在中国表现就不好,在中国二十年都没干出什么好成绩的“花王”,完全掌控了佳丽宝的研发和营销后,佳丽宝在中国的未来真的充满变数。

前瞻经济学人

雅芳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一批跨国化妆品牌因渠道定位不明节节败退

6、LG蝶妆

作为LG乐金公司在中国的大众品牌,蝶妆在运作中国从主攻百货店到后期转战二三线市场并下沉专营店,可谓一波三折。然而,就市场业绩看,该品牌依旧处于低迷态势。

浙江某代理商曾与蝶妆有过八年深入的合作,但最终在2012年无奈放弃。“百货渠道的销售在持续下滑,最差的柜台单月的销售只有3万元,最好的不过10万元,再做下去亏得更狠。”该代理商认为,韩国经营团队对中国市场的不了解是品牌发展的症结所在。不善营销使得蝶妆在百货店中无法与“三欧”相抗衡,不懂专营店渠道特点又使得新系列难以推广发力。在业界看来,2011年是蝶妆在华发展的谷底,近两年在深入与专营店沟通调整后部分市场出现一些转机,但全国市场依旧不容乐观。有代理商直言,在中国市场几乎没见过哪个品牌落幕后还能华丽转身的,过多的粉饰都是自欺欺人。纵然价廉物美,没有品牌口碑和影响力,没有一个运筹帷幄的团队,品牌就没有腾飞的翅膀。

7、婵真

阵痛还是猝死,2014年将是婵真最关键的一年了。2013年取缔中国总代理,调整运营方式,让婵真有点“伤元气”。原本全国78个百货店网点,现在只剩下27个,经销商还损失了30%。失去百货渠道,流通成为婵真现在最跑量的渠道,长久下去,对品牌形象的树立十分不利。然而,被挤出百货之后,要想再挤进去难度已经成倍增加。专营店渠道和免税店渠道等新渠道的运作,目前又没有看到起色。虽然婵真在中国不属于“病入膏肓”,而且韩国人调整中国市场运营模式的初衷也是为了把市场做得更好,但是任何改革都必然付出代价,这种代价能不能被承受,现任婵真掌门人在中国市场的改革上,最终是成为“戈尔巴乔夫”还是“邓小平”,就看2014年了。

8、雅芳

“AVON”来自莎翁笔下一条美丽神秘的河流。在全球久负盛名的品牌在中国却节节败退。究其原因是因为雅芳在渠道上一直摇摆不定,“没有在一种策略上持之以恒,零售势头较好的时候突然转为直销。雅芳的调整损害了合作伙伴的信心,频繁的开店关店对消费者也是一种不好的信号,公司销售模式变来变去,只能让消费者离品牌越来越远。”某渠道商直接吐槽道。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