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序扩张让产业链不堪重负 铜产业发展阻力仍大

2011年下半年来,国际经济动荡不安,市场低迷、铜价持续下跌,给我国铜产业带来巨大的冲击。

据海关统计,1-10月宁波口岸共进口铜矿砂及其精矿(以下简称铜矿砂)7703吨,比去年同期(下同)减少47.5%,价值1186万美元,下降15.9%,进口平均价格为每吨1540美元,比去年的每吨961.3美元上涨60.2%。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主要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物流货物进口增加明显。1-10月宁波口岸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铜矿砂7375吨,减少46.8%,占同期关区铜矿砂进口总量的95.7%;另外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物流货物进口328.3吨,增加1.2倍。

二、欧债危机悬而未决,近期铜矿砂进口价格呈振荡调整走势。由于G20峰会成果远低于市场预期,欧债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受此影响,铜矿砂进口平均价格近期呈现振荡调整趋势。9月份宁波口岸铜矿砂进口均价达到每吨556.6美元,创下今年单月进口最低均价,而10月进口价格为每吨1383美元,出现回调迹象。

三、私营企业为进口主力军但进口量明显下降,外商投资企业进口量成倍增加。1-10月宁波口岸私营企业进口铜矿砂5484吨,减少54.2%,占同期关区铜矿砂进口总量的71.2%;同期,国有企业进口1843吨,减少30%;此外,外商投资企业进口376.7吨,增加3.7倍,增长势头明显。

四、赞比亚、菲律宾和巴西为前3大进口来源地。1-10月宁波口岸自赞比亚进口铜矿砂2350吨,减少13.6%;自菲律宾进口1639吨,增加36.5%;自巴西进口1003吨,减少31.9%;三者合计占同期关区铜矿砂进口总量的64.8%。

国际经济形势并不乐观,欧债危机悬而未决,是近期铜价呈现振荡调整态势的主要原因。从目前情况看,铜矿的价格走势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欧债危机的发展情况。宏观层面,广受关注的G20峰会并没有出台实质性措施挽救欧债危机,也没有一个国家承诺为欧元区的援助基金提供资金援助。同时,美国经济依旧疲软。据前瞻资讯数据中心监测,2011年10月份美国新增就业岗位8万个,同时9月份新增就业岗位从上次公布的10.3万个调高至15.8万个,失业率降至9%,美国就业市场改善速度依然缓慢。

目前我国铜产业仍面临如下挑战:

一、铜产业无序扩张,产业链已不堪重负。一方面,国内电解铜、电缆、铜杆的生产商们拼命呼吁不能再上马新的项目,因为产能过剩已经到了让整个行业到了崩溃的边缘,但另一方面,各地跑马圈地上铜产业项目的热情丝毫没有停止,面对动辄产值就能过百亿、千亿的大项目,各地趋之若鹜,并不考虑整个这个产业链已经不堪重负。事实上,铜产业的产能过剩并不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问题,早在2005年铜产业已经是恶性竞争了。冶炼产能的无序扩张不仅使我国铜冶炼厂争夺铜精矿的竞争加剧,导致矿商竞相压低冶炼费,而且部分投资小、周期短、被政策明令淘汰的落后冶炼产能的上马使环境保护的压力巨大,带来了其他的社会成本。

二、铜冶炼的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冶炼铜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污染物是硫酸,随意排放会污染大气和土壤。同时,部分铜冶炼企业为降低成本,使用含有砷和铋的矿砂,严重污染地下水,损害人畜健康。目前,尽管铜冶炼行业总体较为规范,但仍有部分环保措施不达标的企业存在,对环境保护造成较大压力。

三、国际铜源垄断严重,国内铜业依赖进口发展艰难。我国是铜资源匮乏的国家,铜精矿持续下降,国内需求严重依赖进口。而目前国际市场上约60%的铜矿资源都被国际矿业巨头垄断,而大部分新增铜矿产能以及新勘探发现的铜矿也被其控制。这使我国炼铜企业无论在冶炼加工费谈判还是在铜矿砂进口谈判中都缺少话语权,产业发展严重受制于人

四是未来面临国际铜资源争夺问题。铜的需求与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从历史经验看,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阶段均有过巨大的铜需求。从全球范围看,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将继续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在中国需求之外,铜资源不丰富且人口众多的印度近几年的精铜消费量和产量均以10%的速度增长,未来铜需求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可能成为与我国抢夺铜资源的竞争对手。

对此,业内人士建议,加强行业整顿,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行业集中度,加强资源利用效率,同时积极积极利用国外资源,为中国铜产业发展开拓道路。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