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密集预披给市场带来的启示

2013年12月底,闭关一年多的IPO闸门终于缓缓开启。2014年1-2月间,相继有48只已过会项目拿到发行批文,并顺利完成新股发行工作。但出乎意料的是,随后,新股发行和IPO审核等各项工作又再度陷入短暂的沉寂。

4月15日晚间,证监会通过紧急电话通知的形式结束这片沉寂,要求在两天内就候审项目完成IPO材料的更新与补报。

果不其然,从4月18日开始,证监会就每天发布一批预披露公示,“受理即预披露”的新政被高调启动。截止5月6日,相继已有12批合计273家IPO候审公司陆续发布或更新了招股说明书,预计排队的600余家的企业绝大部分将在6月底前完成预披露。

密集预披,信披要求进一步提高

对于目前每天一批的预披露公示节奏,长期从事IPO咨询事业、已为300余家企业提供过融资上市辅导的前瞻投资顾问(主要为拟上市公司撰写上市前细分市场研究和募投项目可行性研究)认为,如此密集的,甚至是略带轰炸式的集中预披露,反映的是监管层进一步强化信息披露、推进各方归位尽责的坚定决心。实际上,“受理即预披露”的制度,是把拟上市公司的监督权交给了公众,让整个发行过程更加透明,从而有效约束发行人和中介机构,这是对旧有新股发行体制的一种有效颠覆,也是推行注册制的必要基础。

目前完成预披露的候审公司中,也有十余个由前瞻投资顾问服务的IPO咨询项目,包括亚振家具、南京德乐科技、广州鹏辉能源、红星美凯龙家居、宁波鲍斯能源、广东壮丽彩印、顾家家居、苏州科达、深圳文科园林等等。

然而,预披露的提前,对拟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来说,可能更多地意味着IPO风险的加剧。毕竟预披露的提前,代表着拟IPO公司的财务数据和经营状况都将更早地暴露在媒体和公众面前,给发行人和中介机构带来的压力是不言而喻的。

除了密集的预披露,4月23日,证监会还发布通知要求,对申请IPO的企业,将在上发审会前对发行人信息披露质量进行抽查,以推动各方进一步归位尽责,共同促进首发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一旦发现发行人、中介机构违法违规行为将依法严肃处理,情节严重者将移送司法机关。

可见,随着新股发行改革的不断推进,证监会对拟IPO企业的信息披露要求已大大提高。对于那些试图侥幸闯关的拟IPO公司和中介机构来说,预披露之后面临的不确定性将大大提高,带病上阵付出的代价也将是史无前例的。显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部分拟申报公司的申报热情,但对于净化IPO环境、提高新股质量,以及IPO的市场化发展,无疑都是多重利好的。

预披露顺序并不等同于上会/发行顺序

与此同时,外界将预披露密集公示与批量发行新股等同起来,前瞻投资顾问基于多年的IPO咨询经验分析认为,预披露与发行上市不能直接挂钩,因为根据证监会目前的IPO审核流程,正式受理企业IPO申请后,即按程序安排预披露,但之后还将经历其他相关环节,包括反馈会、见面会、预披露高更新、初审会、发审会、封卷、核准发行等环节。

虽然近期已有近300家公司密集完成预披露或预披露更新,但这是基于对原有申请文件进行补充,并新增2013年的财务信息的需要而进行的信息披露,只是在“受理即预披露”的新政之下,这些预披露文件才被史无前例地集体公示出来,并不意味着这批公司将集中发行上市。

而且,预披露的先后顺序并不等同于上会顺序,更不等同于发行顺序,如果企业不能在6月份进入发审会,均要补充中期财务报告,中期财报的补充进度,也将影响预披露后续程序的进展。同时,由于现有A股上市的盈利门槛比较严苛,一旦财务数据出现较大波动,都将对上市成败造成决定性影响,不排除后续仍有一小批公司选择暂停甚至是撤回申请。

调整大小 IPO密集预披给市场带来的启示.jpg

可行性研究报告
肖青

本文作者信息

肖青(IPO高级咨询顾问)

关注(300736)赞(52)

邀请演讲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