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方再融资引产能过剩忧虑 LCD面板会否重蹈光伏覆辙
文·彭超(前瞻投资顾问项目一部IPO高级咨询顾问)近年来,政府对本土LCD面板产业在人才技术、产能扩张、政府补贴、品牌厂商合作以及金融机构融资等方面的扶持,IPO咨询机构前瞻投资顾问(为拟上市企业提供上市前细分市场研究和募投项目可行性研究)认为,这为国内厂商大幅扩张液晶面板的产能提供了有利的产业环境,提升了国内面板需求的自给率,以京东方和华星光电为代表的本土液晶面板厂商实现了快速成长。
国内厂商大举投资扩充产能
2013年中国LCD液晶面板行业的重大事件是国内最大面板厂商京东方宣布募集资金460亿人民币,将所得资金投入位于合肥、重庆以及鄂尔多斯的8.5代TFT LCD生产线、5.5代AMOLED生产线及6代触控面板生产线等投资项目。由于该募集资金金额已经超过京东方历年来募集资金总额,在目前整体面板产业投资态度偏保守的行业背景下格外引人关注。根据IPO咨询顾问前瞻投资顾问估算,预计2015年中国大陆地区进入量产的8条8.5代LCD生产线中有6条是本土厂商所建。
2013-2015年中国大陆8.5代LCD生产线量产进度
在政府和银行雄厚资金的支持下,随着京东方和华星光电陆续扩产以及中电熊猫、深天马等国内本土面板厂商逐步跟进,使得中国正向全球的LCD产能大国迈进。根据DIGITIMES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国内整体液晶面板产能将达到2719.6万平方米,占全球液晶面板产能的比例为13.4%,预计2016年将迅速增加至5400.4万平方米,占比上升至23.7%,与韩国、台湾地区形成全球三大LCD面板生产中心。
资本市场常客频频刷新融资记录
刚刚扭亏为盈的京东方在新抛出的融资方案中,计划通过非公开发行95亿—224亿股股票,融资不超过460亿元。据IPO咨询机构前瞻投资顾问所知,这个京东方在A股市场上的第五次非公开增发计划,不仅是京东方融资历史上最大金额,并且超过了历次融资总和,令投资者不禁联想起近几年京东方在资本市场的融资步伐。
2006年,京东方发布定向增发公告显示,拟向特定对象非公开发行不超过15亿股A股,用于北京TFT-LCD 5G生产线的技术改造和大尺寸TFT-LCD用彩色滤光片生产线项目。最终,京东方完成发行6.76股A股,募集资金总额18.60亿元。
2007年8月,京东方A拟非公开发行融资不超过60亿元,但最终实际募资净额仅约为22.42亿元。
2008年9月,京东方与合肥市人民政府及其所属投资平台签署协议,宣布在合肥建设总投资175亿元的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TFT-LCD)6代线项目。2009年6月,京东方以非公开发行股票方式,共计发行50亿股A股,发行价2.4元/股,募集资金总额120亿元,募集资金净额117.83亿元。
2010年,京东方以非公开方式发行A股股票,共计发行29.85股人民币普通股,发行价3.03元/股,募集资金总额90.45亿元,募集资金净额89.44亿元。
京东方通过上述五年内四次增发共计融资251.47亿元,成为A股市场上的“融资王”,其资本市场融资大户的称谓不胫而走。曾有业内人士预计,如此大规模的再融资扩产将使未来数年国内液晶面板行业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为液晶面板产业今后的前景蒙上一层阴影,甚至可能成为第二个光伏产业。
LCD面板产业的特点
液晶技术涉及物理、化学、光学等复杂的技术领域,一片液晶面板内便涉及数十个组件和几百种材料,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够独立完成整个产业链的整合,因此液晶面板产业与钢铁、水泥、光伏、电解铝等传统产能过剩行业的最大差异是前者有着极为庞大而复杂的产业链,涉及的行业产值巨大,2012年全球TFT-LCD销售额达到1,115亿美元。作为少数能够达到IT、汽车和通信等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同等产值规模并且在现代化国防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产业,液晶面板行业在各国政府产业中的战略地位已经十分明确。
此外,液晶显示行业具有技术更新换代较快和市场竞争激烈的特点,使其产生了与IT产业类似的竞争模式:最早投入高世代线开发的厂家获得超额的丰厚利润,由此而引发同类生产线的大规模投资建设。为300多个企业做过IPO上市辅导工作的前瞻投资顾问认为,随着面板产能的急剧增长,稳步增长的终端消费市场很快便陷入“供大于求”的局面,并引发面板价格的大幅下跌和面板厂家的亏损。当不断增长的下游消费市场“消化”现有的产能时,更大尺寸的生产线投产又再度引爆了新的景气循环周期。
在这一残酷的周期循环压力下,液晶面板的利润从盈利30%到亏损40%之间急剧波动。为了抵御价格波动所带来的生存危机,面板企业一方面不断提高已有生产线的产能效率,另一方面则不断巨资投入更高世代生产线的建设,以期在新兴的高端市场中获取超额利润。这一不断滚动的投资特点使得液晶面板企业的投资在相当长时间内不断沉淀为生产线上的“预期收益”。这也是液晶面板投资被称之为“没有出口的高速公路”的原因。
国内液晶面板产业不存在产能过剩
首先,全球液晶显示面板潜在需求量巨大,主要体现在:液晶电视替代传统CRT电视的进程依然没有在全球范围内完成;平板电脑等新兴消费电子产品出货量提升液晶面板的需求;台式电脑和手机的大屏化推动液晶面板的需求高速增长;新兴经济体经济的发展为显示产品的消费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拓展了显示产品在商用领域的应用范畴等。通过对液晶面板主要下游终端产品的全球出货量及尺寸分布情况进行估算,2012年全球LCD面板需求量为129.49百万平方米,2016年将达到170.49百万平方米。
2012-2016年全球LCD面板需求量及预测(百万平方米)
数据来源:前瞻投顾估算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国内居民对消费电子产品需求的日益增加,2012年国内液晶电视销售量达到7,570万台,液晶显示器销售量约4,300万台,笔记本电脑销售量约3,730万台,手机销售量约3.26亿台,平板电脑约6,000万台,可估算出2012年国内LCD面板需求总量达到4,127万平方米,占全球的比例超过31%。IPO咨询机构前瞻投资顾问预测,由于目前国内液晶面板实际自给率尚不足三分之一,单独考虑国内市场的需求,本土LCD面板产能仍然存在巨大的缺口。
2012-2016年国内各产品LCD面板需求量预测(百万平方米)
数据来源:前瞻投顾估算
其次,尽管中国大陆地区的液晶面板厂商发展速度较快,但韩国、中国台湾、日本仍主导着全球LCD面板产业,中国大陆地区仍然是LCD面板净进口国。2012年我国液晶面板的进口金额达到503亿美元,在所有进口的单项产品中仅次于集成电路、石油和铁矿石排在第四位,凸显液晶面板在国民经济行业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也从侧面证明了国内液晶面板的产能距离满足国内需求尚有较大差距,政府对液晶面板产业的扶持尚处于提高自给率和降低进出口逆差的阶段。
最后,从产业整体发展的角度来看,随着全球液晶面板的发展重心逐步向我国转移,海外企业为了继续抢占中国市场陆续通过在中国投资建厂,贴近终端产品市场,与本土企业展开正面竞争。随着下游大尺寸液晶电视需求扩大、消费电子大屏化趋势明显,海外厂商凭借自身对行业趋势和终端需求的判断,将部分低世代生产线转让给国内企业,抓住终端趋势建立高世代生产线形成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企业充分利用我国广阔的终端市场空间,采取积极引进高世代生产线扩大大尺寸面板产能的战略和发展新尺寸切割技术的竞争方式,有效地规避结构性产能过剩的风险。
如何防止陷入产能过剩的陷阱
IPO咨询机构前瞻投资顾问认为,国内市场中存在的产能过剩主要是政府驱动的投资模式的衍生品。以钢铁、电解铝、光伏等产业为例,产能过剩的问题从形成的根源来看就是政府过多介入到微观经济活动之中,从而扭曲了价格信号,也扭曲了企业的供给曲线和成本结构。一方面地方政府在资金、场地、税收方面的各种补贴政策创造出的产业环境,容易使企业产生大干快上、做大做强的冲动;另一方面政府的强势介入,使企业的投资者和债权人过分相信盲目扩产后政府的兜底。
为了抵御价格波动带来的生存危机,LCD面板厂商不断提高已有生产线的产能效率,另一方面不断巨资投入更高世代生产线的建设,以期在新兴的高端市场中获取超额利润。由于投资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会极大地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扶持液晶面板厂商的发展对地方政府而言既能拉动当地经济和产业快速发展,又能快速提高政绩。但是,一旦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资项目脱离市场规律,无法踏准产业周期的节奏,可能使国内厂商重蹈产能过剩的覆辙陷入扩张陷阱。
此外,从全球平板显示产业来看,OLED新显示技术的出现为我国显示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由于TFT-LCD和AMOLED之间的技术相关性和资源共享性高达70%,随着未来国外厂商进一步在平板显示领域开放,放宽对我国输出产线和技术的限制,国内液晶面板应抓住产业转移的契机,优化自身产业结构,大力引进高世代生产线,通过对落后生产线的通用性改造满足未来AMOLED产品的开发与生产需求,合理调整产能与供求的关系,提高盈利水平使自身进入良性循环,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彭超,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数学系,系深圳市前瞻投资顾问有限公司IPO项目一部IPO高级咨询顾问,熟悉国际资本市场的运作方式、国际惯例和最新投融资理念,在电器机械、网络游戏、林业、化工等众多领域,拥有丰富的IPO咨询服务经验。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