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成人肥胖超过50%!柳叶刀揭示目前最有效减肥方式!
(图片来源:摄图网)
作者|梅斯医学 来源|梅斯医学(ID:MedSci_cn)
自1980年代以来,全球大多数国家的肥胖流行率开始悄然上升。据统计,目前全球约有30亿人超重或患有肥胖症。众所周知,肥胖会带来血脂异常、2型糖尿病(T2DM)、高血压等,而这一系列健康问题都是心血管疾病(CVDs)的危险因素。因此,肥胖也会独立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发展和死亡。
pinterest.com
同样,我国的肥胖流行情况亦不容乐观。去年12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就《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成年居民超重肥胖超过50%,6~17岁的儿童青少年接近20%,6岁以下的儿童达到10%。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学首席专家赵文华在解读报告时表示:“可以用'超重肥胖上升速度较快、流行水平较高、全人群均受影响’来描述当前人群的超重肥胖形势”。由此可见,肥胖在我国也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2021年第9卷第6期封面图片
为了更加系统地评估肥胖发生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有效干预措施,减轻肥胖负担,改善中国人口健康,最新一期的《柳叶刀》子刊(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杂志封面刊登了有关我国肥胖的系列专题,以呼吁更多人重视肥胖这一“最熟悉的陌生病”。
超重与肥胖的长期趋势
大量的数据表明,中国人的体脂比例可能比其他人种较高,因此我国的超重和肥胖BMI临界值均与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有些许差异(分别为24.0 vs 25, 28 vs 30 kg/m2)。
而根据中国全国营养调查(CNNSs)数据显示,中国成人(≥18岁)的平均BMI从1982年的20.9kg/m2逐渐增加到2013-2014年的24kg/m2,由此可见,我国成人的平均BMI已几乎与“超重”标准持平。
来源:CDC
与BMI变化趋势一致,过去40年来,腰围——另一个能较好反映内脏脂肪含量、心血管健康的指标,也在逐渐增加。在CNNSs中,男、女性的平均腰围分别从2002年的80.0、76.4cm增加到82.7、78.5cm。
而男、女性中心性肥胖的患病率也分别有18.3%、20.0%增加到26.0%与25.3%。专家表示,这么增长趋势提示我们,除BMI外,腰围可能需要纳入监测代谢性疾病危险因素的常规指标。
2004年至2013-2014年间18-69岁男性(A)和女性(B)的BMI分布变化。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 2021 Jun;9(6):373-392.
超重和肥胖的危险因素
作者在文中指出,肥胖属于慢性、易复发、进行性疾病状态,同时也是棘手的社会问题。从生物学上来说,它可以理解为饮食、体力活动、遗传易感性等个体因素导致的能量过剩。然而,这些个体层面很大程度上由致胖环境和更深远的社会经济因素所驱动。
其中,个体层面的危险因素一直是我们关注与调控的重点:
1. 饮食和营养:过去几十年,我国已经从传统的以粗粮和蔬菜为主的植物性饮食逐渐转变为西式饮食模式,其中动物性食品、精制谷物和深加工、高糖、高脂食品消费量暴增。
其中,1990-2017年间,我国饮用含糖饮料所致的年龄标化死亡率和伤残调整寿命年分别增加507.3%和453.3%!也就是说,含糖饮料已成为严重危害健康的“甜蜜负担”。
2. 体力活动:这是肥胖的另一主要危险因素。CNNSs的纵向数据显示,从2004-2011年,我国男性在休闲体力活动中消耗的能量减少了36%,女性则减少44%。
与活动减少相一致的是,从2002-2012年间,我国成人平均久坐时间从3.7h/d增加至4.0h/d。
3. 遗传易感性:目前的GWAS研究已经确定了100余个与肥胖相关的遗传变异位点。
4. 社会心理因素:文中着重强调了睡眠不足是我国人群肥胖的危险因素。一项针对我国成人、随访了8年的前瞻性研究发现,与每天睡眠时间7h的参照组相比,每天睡眠不足6h的人体重显著增加(≥5kg)和中心型肥胖的风险更大。
BMI相关基因位点富集图。Nature. 2015 Feb 12;518(7538):197-206.
超重和肥胖的危害
已有充足的证据表明,超重和肥胖是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CVDs、T2DM和肿瘤的既定危险因素。
我国人群相关的大型前瞻性研究数据显示,超重和肥胖与高血压、T2DM、冠心病、脑卒中和多种肿瘤(如乳腺癌、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肝癌、卵巢癌和胰腺癌)等的风险增高相关。
其中,男性BMI增加5 kg/m²,食道癌、甲状腺癌、胰腺癌、结直肠癌和肾癌风险分别增加52%、33%、43%、24%与24%;女性BMI每增加5 kg/m²则与子宫内膜癌、胆囊癌、食道癌和肾癌分别增加59%、59%、51%与34%密切相关。
BMI每增加5 kg/m²不同癌症部位的风险变化。Lancet. 2008 Feb 16;371(9612):569-78.
超重与肥胖的管理
2019年,超重和肥胖已成为我国第6大致死致残主要危险因素。因此,肥胖越来越被认为是一种需要长期干预的慢性疾病状态。
但肥胖管理的首要目标不再局限于减重本身,还包括处理并发症和改善整体健康状态。除外减肥药物,减重手术越来越受到推荐。
1. 生活方式干预:这是所有指南推荐的一线治疗手段,也是临床干预的基础。主要包括减少饮食热量、增加体力活动等综合干预手段。
2. 药物治疗:是欧美国家目前最受欢迎的治疗选择,同时也是各大公司争相占领的“高地”。其中,GLP-1受体激动剂目前被认为是十分具有前景的药物——
来源:novonordisk
1) 利拉鲁肽:于2011年在我国获批用于治疗T2DM。2015年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的一项涵盖21个国家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结果提示,每日1次利拉鲁肽3.0mg在随访56周时平均下降8.4kg。分别有63.2%、33.1%的患者体重下降≥5%与10%。
2) 索马鲁肽:如果要问新年以来,什么药最火,我想没有任何人会对诺和诺德(Novo Nordisk)公司开发的GLP-1受体激动剂索马鲁肽有异议。
索马鲁肽STEP项目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的4项3期临床试验结果先后在四大医学期刊(2次NEJM、2次JAMA、1次Lancet)“捷报频传”——无论受试者是否存在T2DM,再68周的干预中,每周一次索马鲁肽2.4mg能获得更具有临床意义的减重效果。随访68周时平均减重17kg,超过一半的患者体重减轻超过15%,接近1/3的患者体重减轻超过20%。
同时,合并T2DM的肥胖患者使用索马鲁肽治疗有84.1%的参与者在接受治疗68周之后HbA1c水平达到正常水平。更令人欣慰的是,索马鲁肽能获得长期、持续(不耐药)的效果,且每周仅需一次给药。
随访期间,索马鲁肽组(深色线)与对照组(浅色线)参与者体重变化。
JAMA . 2021 Apr 13;325(14):1403-1413.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试验数据仍需在我国人群中进一步验证。此外,我国目前仅有奥利司他获批用于肥胖治疗,0.6/1.2/1.8mg利拉鲁肽处方剂量用于管理T2DM。因此,索马鲁肽2.4mg何时能在我国获批上市仍具有不确定性。
3.减重手术:对于重度肥胖患者,减重手术是唯一能实现短期和长期持续减重、改善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干预措施。然而,减重手术对长期死亡率和预期寿命的影响仍是大家普遍担忧的问题。
今年5月,发表在Lancet上的大型回顾性研究数据带来了好消息。总的来说,减肥手术为肥胖患者降低死亡危险率49.2%,增加中位预期寿命6.1年。且无论是否合并T2DM,代谢手术都有助于降低全因死亡率,但T2DM患者治疗获益要大得多——全因死亡率降低59.1%,中位预期寿命延长9.3年。
综上,我国肥胖问题日益严峻,饮食结构的调整、久坐而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日益增加的生活工作压力等都在有形或无形中为我们的身体增添了“负担”。好在随着医药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型减肥药物加上安全可靠的减肥手术有望为更多人改善整体健康状态、降低长期死亡率、延长预期寿命。
最后,虽然官方未认定肥胖为疾病,但肥胖是病,确实得治!治愈肥胖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 薛伟.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我国超过一半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 [J] .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20, 35(24): 15-15. DOI: 10.3760/cma.j.issn.1000-8039.2020.24.125.
2. Pan XF, et al. Epidemiology and determinants of obesity in China.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1 Jun;9(6):373-392. doi: 10.1016/S2213-8587(21)00045-0.
3. Locke AE, et al. Genetic studies of body mass index yield new insights for obesity biology. Nature. 2015 Feb 12;518(7538):197-206. doi: 10.1038/nature14177.
4. Renehan AG, et al. Body-mass index and incidence of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ies. Lancet. 2008 Feb 16;371(9612):569-78. doi: 10.1016/S0140-6736(08)60269-X.
5. Wilding JPH, et al. Once-Weekly Semaglutide in Adults with Overweight or Obesity. N Engl J Med. 2021 Mar 18;384(11):989. doi: 10.1056/NEJMoa2032183.
6. Wadden TA, et al. Effect of Subcutaneous Semaglutide vs Placebo as an Adjunct to Intensive Behavioral Therapy on Body Weight in Adults With Overweight or Obesity: The STEP 3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2021 Apr 13;325(14):1403-1413. doi: 10.1001/jama.2021.1831.
7. Syn NL, et al. Association of metabolic-bariatric surgery with long-term survival in adults with and without diabetes: a one-stage meta-analysis of matched cohort and prospective controlled studies with 174772 participants. Lancet. 2021 May 15;397(10287):1830-1841. doi: 10.1016/S0140-6736(21)00591-2.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梅斯医学(ID:MedSci_cn)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