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融资的网贷平台就一定安全么?

罗浩杰

2016年第一季度即将过去,在这段时间里,不少网贷平台都晒出再获融资的喜讯,更有平台凭借12.16亿美元的靓丽成绩,刷新了融资最高金额记录。但在网贷行业洗牌期,不少投资者依然困惑,“获得融资的网贷平台就一定安全吗”?今天,笔者就借此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指正。

平台融资

初衷在于谋划长远发展

首先,笔者认为,网贷平台想方设法吸引资本进入,并非仅限于迎合投资者对于平台安全的考虑,而是立足于平台长远发展的战略上。目前行业监管正日趋完善,网贷平台之间的竞争由最初的“跑马圈地”,升级为分高下的“持久战”。也就是说,网贷平台若想继续发展壮大,就要早早谋划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制定出规范发展的战略版图。

据笔者观察,有这样意识的平台不在少数。然而,资金就成为了很多平台想“放开拳脚”的掣肘。随着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资金端获客成本水涨船高,已让不少网贷平台不堪重负。而拥抱监管,也让用以谋划自身发展大计的资金日趋捉紧。单是在解决与银行达成存管、严格落实信息披露两大方面的成本,就让不少平台吃不消。

“打铁还需自身硬”,“发展困局还得资金解”。其实,诸多优质资本早就对前景大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觊觎”已久。有些早就拿到了“船票”,上了互联网金融这艘“豪艇”;而有些却因为之前监管还没有明晰,隔岸观望的同时也急不可耐。

笔者认为,随着如今网贷行业正加快步入正轨,会有更多资本主动向互联网金融企业抛出橄榄枝,今年融资潮在互金行业中会刮得更猛。

不是“好苗子”获资本青睐是奢望

当然,资本的“蓄势待发”并不代表融资就能降临到每一个网贷平台的身上。笔者认为,不是“好苗子”的平台,想获得资本的青睐,将是个奢望。

资本是逐利的。无论是以风投、参股(控股),还是上市的方式实现融资,都无法改变这个事实。当然,这并非是有意诋毁,只是借以说明,资本对于青睐的目标也是有选择的:有发展前景、有盈利可得的对象才能被其看上。

如此看来,获得资本的青睐,也就是平台实力的一种“可观”象征。毕竟这些平台基本都走在了拥抱监管的前列,和规划进度突出。单看行业性“大难题”——与银行达成存管合作就可知,这些平台都正在严格落实监管细则精神:有的已经实现银行存管,有的正在对接当中,有的已进入签约冲刺阶段。鉴于监管细则设置了18个月过渡缓冲期,银行存管系统开发与对接都是个复杂技术活,笔者认为,能真正与银行对接资金存管业务的平台,都是引领行业的标杆平台,安全系统也就相对较高。

资本是活水

平台合规化发展更顺畅

(资本是活水 获结亲平台将如鱼得水)

资本,无论是境内的、境外的,还是以风投、参股(控股)、直接上市等方式注入网贷平台,对于网贷平台而言,就是一股活水,极大地释放了平台发展资金的瓶颈式束缚,也给平台带来了强大的品牌背书作用,平台也将因此进入整体健康发展的新阶段。最为直接的表现就是,问津的投资者“门庭若市”,平台获客成本明显降低。这是因为,资本一般都具有强大的品牌效应,得到资本青睐对于投资者而言,就是十分明晰的判断依据,平台的可信度也就在马太效应之下,迅速攀高。

而在资本与投资者青睐双重叠加之下,平台的合规化发展之路,也将变得一路坦途。即使是拥抱监管成本高、消耗大,但这对于那些已经获得资本青睐、坐拥成千上万投资者关注的平台,动力远大于阻力。这些获得资本青睐的平台,无一例外是以实现上市作为短期目标。但需要强调的是,在目前的政策条件下,网贷行业的上市路程依然困难重重。除了登录内地沪深两市主板无望外,就连之前释放出利好消息的新三板,目前也暂停了类金融企业挂牌。不过可喜的是,在海外或者香港上市相对就比较容易,不少海外或者香港上市公司就有意参股乃至控股内地互联网金融企业,就像在刚刚过去的二月份,就有消息指广东某网贷平台拟获香港上市公司战略投资。虽然这仅仅是网贷平台真正挺进资本市场的万里长征第一步,但也恰好说明,“是金子总会发光”,在鱼龙混杂的网贷行业洗牌期,投资者依然可以凭借“是否吸引资本进驻”来决定一个网贷平台是否好平台。

可行性研究报告
罗浩杰

本文作者信息

罗浩杰()

关注(60907)赞(887)

邀请演讲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