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盛行 ATM机行业受冲击、未来何去何从?

吴小燕

在移动支付冲击下,以维珍创意为首的ATM机企业遭到严重冲击,前景一度黯淡。但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兴科技热潮迅速渗透到传统金融领域,各大银行积极拥抱新科技,向智慧银行转型升级,ATM机行业又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可见,尽管受移动支付冲击,但ATM机行业并非毫无希望,只是需要调整方向,依托新科技,推出智能化水平更高的现金类设备和智慧柜员机类设备,打造出智慧银行解决方案升级版。

移动支付普及,ATM机行业受冲击

移动支付的爆发,改变了人们的支付习惯,在客观上替代了现金交易,而ATM主要功能就是提供现金和转账,这些均可足不出户随时随地在手机上完成。因此,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对ATM机相关产业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具体数据显示,2018年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403645.1亿元人民币,环比增长6.99%。这还是由于受到季节性因素影响,因此在环比增速上略有下滑,而去年四个季度,环比增长率均在20%以上。

图表1:2017-2018年一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及增长(单位:亿元,%)

反观ATM机数量,增速则出现明显回落。截至2017年末,全国ATM机具共有96.06万台,较2016年末仅增加了3.64万台;每万人对应的ATM数量6.95台,同比增长3.06%。2018年一季度末,全国ATM机具111.53万台,较上季度末增加15.47万台;全国每万人对应的ATM数量8.02台。

图表2:2008-2018年一季度全国ATM机具数量(单位:万台,%)

显而易见,随着移动支付的发展,金融自助设备的市场总体需求量明显下降。预计到2019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将达到7.07亿人。随着移动支付的深化,无现金的模式普及,整个上下游业态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ATM机的数量可能还会进一步下降。

图表3:2014-2019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预测(单位:亿人,%)

不过,移动支付是否会完全取代ATM机还有待观察。一方面,中国各地区的发展差异很大,不发达的地区仍比较依赖现金交易;另一方面,单一功能的ATM机会锐减,但更为智能的VTM(远程视频柜员机)或者ITM(互动交易模式)将兴起。因此,ATM机相关产业的企业需要积极探索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以全球化视野和资本手段,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行业转型迫在眉睫,智慧银行迎来爆发期

随着传统ATM机需求增速放缓,具有大额高速存取款、发卡、转账、查询、回单打印等功能,支持存折、存单、支票,可购买理财以及进行理财测评等特色业务模块的升级版现金类智能设备悄然兴起,将越来越得到市场青睐,引领ATM机行业发展。

目前,国产ATM厂商主导了现金类智能设备市场。其中,广电运通继续保持国内现金类设备市场领先地位,2017年占比达到28.4%;恒银金融市场占有率持续上升,稳居第二,占比为23.8%。排名前两位的厂商已占据一半以上市场份额,“南有广电运通、北有恒银金融”的市场格局进一步稳固,集中度提高。

相较于2016年,三大阵营中,日立的市场占有率跌出前三,其他日系、欧美系等国外品牌基本淡出国内市场,国产品牌占据国内现金类设备绝对市场份额。

图表4:2017年中国现金类设备市场销售份额(单位:%)

除了升级版现金类智能设备市场崛起,智慧银行设备也有望迎来爆发期。2017年,国内各大银行加快各项综合业务的数字化和智慧化改造,并进行智能化设备的全国性布局,诸如智慧柜员机、超级柜台等非现金类自助设备逐步布放至全国,带来采购量的大幅提升。

例如,农业银行作为率先推出超级柜台的国有大行,已投入运行超过5.5万台设备,恒银金融是农行超级柜台的主要供应商;建设银行智慧柜员机近两年迎来爆发式增长,后来居上,累计采购量超过5万台,长城、恒银金融、证通是主要供货商;中国银行全年新增智能柜台万余台,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都已经加快了智慧柜员机类设备的布局。

显然,智慧银行已经成为银行业发展必然趋势,银行网点将利用智能设备、数字媒体和人机交互技术等实现全面智能化,转型成为具有多项功能的综合性网点。届时,具备先进理念、先发经验、自主研发能力的智慧银行综合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将逐步主导市场。

因此,当各大银行积极拥抱新科技,向智慧银行转型升级,ATM行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在加速推进国产化、智能化的同时,行业格局和产品结构也正产生深刻变革。目前,长城、恒银金融、证通发展势头良好,2017年在智慧柜员机设备市场份额占比已分别达到31.7%、25.3%、17.4%。

图表5:2017年中国智慧柜员机设备市场销售份额(单位:%)

以上数据及分析均来自于前瞻产业研究院《2018-2023年中国智慧银行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

可行性研究报告
吴小燕

本文作者信息

吴小燕(资深产业研究员、分析师)

关注(17533584)赞(339)

邀请演讲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