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体系建设趋于完善 多因素拉动动物疫苗行业需求增长

王辉

行业发展历程已近百年

我国动物疫苗的研究和生产,始于1918年的青岛商品检验局血清所和1919年的北平中央防疫处,继于1932年建立了上海血清制造所,1936年再建中央农业实验所畜牧兽医系,1941年才成立中央畜牧实验所。在解放前这三十年里,我国兽用疫苗从无到有,处于起步阶段。

自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兽用疫苗的研究,并在1952年邀请前苏联专家帮助,制订出了我国第一部《兽医生物药品制造与检验规程》,初步统一了我国兽用疫苗的质量标准,保证了产品使用的安全。此后,我国兽用疫苗的基础研究主要集中于农业部下属分支机构(研究所)、部分农业部高等院校(如华中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等)和部分省级研究所,加上我国地域广大、物种丰富等优势可以获得优质的病毒种资源,使我国兽用疫苗研究和生产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图表1:我国动物疫苗产业发展历程

进入 21 世纪以来, 我国动物疫苗行业经历了高速发展的十余年,产品种类,由最初的 10 余种发展到 2017年的 400 余种,市场销售规模也由最初的10亿元左右增长到2017年的230亿元。

图表2:2009-2017年我国动物疫苗行业市场规模(单位:亿元,%)

防疫体系建设趋于完善

我国目前动物防疫水平低,基层动物防疫机制不健全,体制不顺,设备落后,不能开展必要的预防诊断和检测工作,很难落实防疫的国家指导要求。一部分养殖主对免疫重要性缺乏认识,尤其是对于动物免疫后的副反应了解不够,经常对国家强制免疫政策有抵触情绪。一旦疫情爆发,就会给养殖户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国家相关部门对此高度重视,建立了以农业部兽医局、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及4个分中心为主体的国家级动物疫病防控管理和技术支持体系。

图表3:国家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相关政策

在防疫政策之外,我国政府在疫病范围方面也不断更新。农业部兽医局制定的一二三类动物疫病共有157种,其中常见疫病的绝大多数是人畜共患疫病,一旦疫情暴发不仅仅影响畜牧业的发展,也会威胁人类的健康。目前每隔一到两年就有一种新疫病加入国家强制免疫范围。2011年我国动物强制免疫疫病只有五种,随着新疫病疫情的不断爆发,未来国家扩大强制免疫范围的可能较大,行业前景可期。

图表4:2006-2017年我国动物强制免疫品种情况

多因素拉动行业需求增长

自从国家实施强制免疫计划以来,我国的兽用疫苗呈现了快速发展的态势。畜牧业的发展、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及国家政策、技术革新推动着兽用疫苗市场需求增长。

1、人们饮食习惯改变,肉食需求加大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有所改变,中国成为亚洲东方饮食习惯的国家中肉食消费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猪肉消费增长速度名列世界第一。中国大陆的人均肉类消费量目前约为40公斤/年(不含水产品约为30公斤/年),处于相对较低水平。

2、政府补贴力度加大

食品安全、药物残留、社会公共卫生安全、动物源性食品供给等社会民生问题,导致兽用疫苗产业受到社会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社会的期待在给兽用疫苗产业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是促进兽用疫苗产业朝着更加健康有序方向发展的推动器。未来几年政府在动物疫病的防治上将给予更多的财政,在疫病防治上补贴力度有望加大。

3、新版GMP标准对兽用疫苗行业向外拓展提供可能

由于兽用疫苗的生产要求较高,GMP生产车间要求较高。而且目前具有国家强制免疫生产许可的企业大多质地优良,完全具有投入资金进行技改的能力,这对具有国家强制免疫生产许可的企业影响不是很大,但是一些落后产能的非强制免疫生产企业有可能面临技改的压力和被整合的可能。

4、技术革新扩容兽用疫苗市场

由于现在的疫情一般较为复杂,经常出现多种疫病交叉感染的情况。尤其现在的灭活苗副反应较大,影响了兽用疫苗的推广,对疫苗生产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未来,为了更好的防控,副反应小、免疫效果强的弱毒苗、合成肽疫苗以及二价、多价疫苗尤其是多联多价(一针多防)、基因工程苗等在国内前景广阔,技术的发展有望扩容兽用疫苗市场。

以上数据及分析均来自于前瞻产业研究院《2018-2023年中国动物疫苗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

可行性研究报告
王辉

本文作者信息

王辉(前瞻产业研究员、 分析师)

关注(1200697)赞(149)

邀请演讲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