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仍停留在口号阶段 投资须分清轻重缓急

2013年,我国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已达154个,投资规模总和高达1.5亿元,几乎与英国全年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持平。一时间,诸如“某某城市投巨资打造国家级智慧城市”的新闻屡见报道,各类智慧城市建设的口号更是百花齐放,大有春秋时期百家争鸣之势。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20年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决策支持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2月,我国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试点城市已高达193个,湖南、湖北、山东、广东等省份更是提出要巨资打造“智慧城市群”,湖北省的“智慧城市群”涉及17个城市,广东省的“智慧城市群”则涉及21个城市。

如此大规模的智慧城市建设投入,如此大手笔的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多年的智慧城市建设历程,与此对应的结果却是市内交通依旧拥堵,城市居民丝毫感受不到智能交通控制系统、智能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城市智能调度系统的存在,更谈不上从智能交通建设中受惠;居民政务依旧是在政府部门间反复辗转,智能政务成为一句空话;医疗领域更是如此,网络医疗、远程医疗、智能会诊几无试点;智慧城市各大细分领域几乎难以找到可圈可点之处。

一边是智慧城市建设口号喊得震天响,相关概念股牛气冲天,一边是城市居民几无受惠,智慧城市实质进展几乎难以察觉,口号建设似乎已成为我国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

前瞻网智慧城市产业分析报告认为,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其目标应定位于应于智能化、信息化技术,让城市更高效、更便捷,同时让城市居民能从中受益。基于这样的目的,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必须要更为理性,摒弃口号工程,分清轻重缓急、把握方向、稳步推进。

所谓的分清轻重,指的是要改变目前全线开战的思路。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到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慧环保、智慧医疗、智能电网等13个细分领域,地方投资不分主次地进入全部领域,只会让各领域都难有建树。无论是为地方政绩,还是为更好地让居民受益,投资都必须分清轻重,将更多资金倾向于更能提升地方政绩与更能让居民受益的领域,例如智能交通、智能医疗。

而分清缓急,指的是要认清哪些领域投资是长期性工程,哪些领域投资是能立竿见影。长期性投资往往更适合持续性中低规模投资,而短期投资以阶段性重点投资为宜。

通过厘清轻重缓急,进行针对性地投资,在适当的时候将适量的资金放入更好的领域,才能让资本与产业更完美地结合,才能让地方政绩与民生改善实现共赢,才能让更多的资源投入和支持智能城市建设,才能真正让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从口号阶段走向实质建设阶段。

可行性研究报告
严超波

本文作者信息

严超波(资深产业研究员、分析师)

关注(346932)赞(301)

邀请演讲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