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西娅点燃行星“牛鹿”大战 脑残粉是精神病还是“玻璃心”
一、“脑残粉”的“精神病”行为毁三观
10月下旬以来,在韩粉网络聚集地百度贴吧爆发了一场由林西娅微薄引起的“战争”,对战的主角是目前韩流大势EXO(行星)两位ACE成员Kris(吴亦凡)和鹿晗的各自粉丝,你方唱罢我登场,着实给韩粉及各位路人上演了一出好戏。先是吴亦凡粉丝发贴称鹿晗粉丝长期刷“吴亦凡女友林西娅”捆绑陷害并诋毁吴亦凡人品造成恶劣影响,因爱其偶像不得不甩图甩证据撇清与“倒贴女”的关系,接着鹿晗粉丝发贴称吴亦凡“插刀教”泼脏水,吴亦凡粉丝则称鹿家洗白最卑鄙......。
经过“黑酸挑”的挑拨,双方脑残粉丝的加入,瞬间使骂战升级,从问候对方父母到狂飚生殖器,脑残粉们用生命在演绎素质的低俗与“精神病”的极限。两家粉丝都想要证明自己没错,都觉得自己委屈,但普罗大众根本无法了解全部事实真相,也不关心谁对谁错,这场大战只不过凭添笑料,自己粉丝内部不和闹到人尽皆知,还展示了低俗的素质,再次给行星粉丝给打上了“脑残”的烙印。
原本饭爱豆爱偶像是一件让自己舒畅与上进的事,而如今这些“脑残粉”为了偶像已然成“精神病”,不只是没日没夜的投票,省吃俭用买专辑看演唱会,更甚者有部分“脑残粉”语不惊人死不休,像什么“死父母也别死偶像”、“周总理算什么,不配给我偶吧提鞋”、“四川地震是为了鹿晗庆生”、“只要你不再黑哥哥们,我愿意奉献身体”......这一类跌破正常人三观的脑残言论均出自韩粉,到底脑残粉是精神病还是BLX,恐怕不言自明。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介绍,精神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人类对精神活动的认知水平逐渐提高,对于“精神卫生”的界定应采用广义概念,这是因为目前心理卫生问题比较突出,这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广义概念包括的范围较大,可以避免人们仅从精神病的角度去看待并解决这一问题,对于精神卫生医疗、心理健康、精神障碍的预防以及精神卫生康复等与人类精神活动健康有关的行为,都是精神卫生法律制度要予以规制的对象。
图表1:精神卫生的相关概念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二、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知度低
前瞻产业研究院介绍,公众普遍对精神疾患知晓率偏低,对精神患者存在歧视和偏见,政府对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教育缺乏,一些精神疾患早期症状常常被忽视,直至精神症状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才被发现,就医时已经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一些患者家庭甚至存在“病耻感”,认为家庭成员患精神疾病是件不光彩的事情,有病不医,直到不能控制,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其实精神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媒体和公众对精神病患者的歧视和排斥来源于对精神疾病的恐惧,而恐惧又来源于无知。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3-2017年中国精神病医院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总结,媒体和公众对精神病的认知误区主要包括:
1)精神病患者是危险的。除了现实生活中的肇事、肇祸描述外,加上影评、书评和引用国外报道中的“杀人狂”、“神秘可怕”、“暴力”等形象,研究文本中将精神病与犯罪、危险联系在一起的报道接近40%。而事实是,大量医学研究结果显示,精神病人并不比一般人群更具有暴力或危险倾向。实际上,他们更容易被监禁,更可能成为暴力的受害者。如重性精神病患者被监禁率为6%-15%,远高于一般人群的2.8%;监禁的时间也比非精神病患者长。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的风险是伤害他人的2000倍。
2)精神疾病很遥远,与我无关。世界卫生组织把新的健康标准定义为:心理及生理的共同健康,并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当心理问题达到“病”的程度便成为精神疾病。根据美国精神医学会的,每5个人中就有1人有机会患上精神疾病,而我国精神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提高,现在重症精神病的发病率在12%-13%,轻症20%。对现代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生活,缺乏适应能力及心理卫生的自我调适能力是发病率增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很多的心慌、胸闷、出汗、手抖、坐立不安、敏感多疑等症状可能就是心理疾病的前期表现。
3)精神病患者都是“疯子”、“傻子”、“胡言乱语”、“打人骂人”。此种情况仅为一部分精神疾病患者的行为表现,是很片面的,是人们一种根深蒂固的主观印象带来得误解。大多数的患者并不吵闹,而言语流利,能正常的生活,甚至在工作中有突出的表现!有些患者更表现为过分的安静,对周围的事物不感兴趣,漠不关心,喜独处,少交往。这些行为经常被误认为是个性原因,不能引起家人注意。
4)精神病人都是愚蠢的,智力低下的。精神发育迟滞(弱智)、痴呆等仅是精神科众多疾病诊断中的一种,表现智力低下,学习困难和社会适应困难,即使治疗也很难恢复到正常智力水平。除此之外大多数病人是具备正常的智商的。也有一部分病人由于病情较为严重或者自行的增减药量导致出现被动,动作迟缓等,但是这种情况通过治疗及调整精神科药物完全可以改善。
5)精神病是无法治愈的终身疾病。事实上,如果采取适当的早期治疗措施,和其他许多躯体类病症如糖尿病一样,大多数精神病患者有可能完全康复。尽管有一些人因慢性精神病而残疾,但仍有许多严重的精神病患者经过治疗,重新回到工作岗位,参与家庭和社会生活。
精神病患者在报道中以受害者的形象出现,如自杀、被弃等,促使人们把精神病与行为无法预测、自我控制与管理能力差、脆弱无能等特点联系在一起,进一步强化了对精神病患者的负面印象,加深了歧视和偏见。这两种报道倾向不仅在国内,在其他国家的报道中同样也存在,值得引起重视和干预。
三、正视精神疾病,刻不容缓
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中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总数约1600万,如果从目前中国的医疗看护设施和条件考虑,一般认为至少平均需要一对一的看护,这样就有3200万(1600万×2)人要被涉及到。不难看出,不能正常参加工作的人数是惊人的,此数目相当于一个较大国家(如英国或法国)总人口数的一半,或者整整一个澳大利亚或加拿大的总人口数。
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正视精神疾病,加大收治与预防力度刻不容缓。由于精神疾病对患者的社会生活能力和劳动生产力的损害是巨大的,它所导致的心灵痛苦一点也不亚于躯体疾病导致的痛苦,患者除不能为国家正常创造财富外,往往还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医疗看护并消耗过量的社会资源,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由于精神异常,会产生影响社会治安与工作秩序的行为,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因素之一。而精神疾患所伴随的恐惧、焦虑、紧张、绝望等心理因素又是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恶性肿瘤、溃疡病等的重要致病因素。此外,精神疾病有可能给患者及其亲属带来社会歧视、自罪感等间接的不利影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竞争的加剧,精神疾病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危害将会越来越严重。目前,我国精神卫生的管理最大缺憾是,因家庭经济原因,精神病患者患病后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和管理,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我国80%的精神病人没有实施住院管理。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