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我国科学家取得类脑芯片量子成像重要进展【附人工智能芯片行业前景分析】
(图片来源:摄图网)
据安徽日报报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孙方稳课题组和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核科学技术学院邹崇文课题组合作,成功制备出了类脑神经元器件,并展示了类脑神经系统中多通道信号传递和处理的过程。这项研究成果最近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科学进展》上。
类脑神经元器件,也被称为类脑芯片,是利用神经形态器件来模拟人脑中神经元和突触等基本功能,并进一步将这些神经形态器件连接成人工神经网络,以模拟大脑的信息处理和存储等复杂功能。
在这项研究中,课题组的研究人员在近十年的研究基础上,利用氧化物分子束外延设备克服了制备困难,成功生长了高质量的二氧化钒外延薄膜,并通过微纳加工制备了生物神经元和突触阵列,实现了对神经元之间突触动态连接过程的直接模拟。
在这个过程中,实验人员还创新性地探测到了连接过程中导电丝的形成和实时成像。这种量子传感成像技术为构筑大规模人工突触分层组织和神经形态结构提供了直接实验依据。
类脑神经元器件的研究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模拟人脑的神经网络,科学家们希望能够实现人工智能系统更加高效、灵活和智能的信息处理能力。然而,由于人脑的复杂性和神经元之间的复杂连接,要实现类脑系统的功能远非易事。这项研究的成功,不仅为类脑神经元器件的制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还为研究人员进一步探索类脑系统的功能和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基础。
——类脑芯片属于人工智能芯片
当前,人工智能芯片可以根据技术架构分为CPU、GPU、FPGA、ASIC和类脑芯片。根据在网络中的位置,可以分为云端AI芯片、边缘AI芯片和终端AI芯片。另外,根据在实践中的目标,可以分为训练芯片和推理芯片。
——人工智能芯片领域研究火热
在政策的积极引导下,中国人工智能芯片行业积极实现产学研结合,不断取得有效的科研成果。近年来,科研论文层出不穷,这种产学研结合的模式有效地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中,推动人工智能芯片从研发到量产的飞跃。从2014年到2023年,中国人工智能芯片相关论文的发表数量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2018年达到高峰后,发表数量开始减少。主要原因是人工智能芯片领域的研发进入了技术瓶颈,研发难度增加,周期变长。然而,2022年中国人工智能芯片相关论文数量仍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研究热度依然持续。
——中国人工智能芯片市场需求广阔
随着第三代半导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算力水平和终端应用逐渐成熟。目前,中国人工智能芯片的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技术研发和终端应用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在政策、市场和技术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中国人工智能芯片行业将持续稳步增长。预计到2024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000亿元;而到2027年,中国人工智能芯片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2881.9亿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这项研究的成功,不仅为类脑神经元器件的制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还为研究人员进一步探索类脑系统的功能和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基础。未来,随着类脑神经元器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将迎来新的突破,为我们带来更加智能化的科技应用。
人工智能芯片行业具有广阔的前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对高性能、低功耗的人工智能芯片需求不断增加。人工智能芯片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动驾驶、智能物联网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同时,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投资的增加也为人工智能芯片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预计未来几年,人工智能芯片行业将持续快速发展,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
前瞻经济学人APP资讯组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人工智能芯片(AI芯片)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产业图谱、智慧招商系统、行业地位证明、IPO咨询/募投可研、IPO工作底稿咨询等解决方案。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等任何公开信息披露中引用本篇文章内容,需要获取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正规授权。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