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避坑指南:看看往年的那些糟心事

黄琨

双十一

今年“双十一”来得很早。10月15日,京东率先宣布“百亿补贴千亿优惠”政策,打响购物节头炮。10月21日,天猫和苏宁也相继启动“双十一”预热工作。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这意味着一件事——那个一年一度、需要绞尽脑汁学习优惠规则的时间段又来了。

不过,这个“节日”越做越大,与之伴生的幺蛾子也越来越多。在关注买什么、买多少、怎么买的同时,消费者还需要了解一下,剁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坑”。

先涨价后打折

打折打折打折

2017年“双十一”,有网友在网上吐槽,她在当当网平台上网购的一件呢子大衣,在11月7日之前价格为152元,而在10日价格上调至288元,11日又降至136元,只比原来降了10多元。

另外一位消费者则反映:亚马逊平台某款标称为“大嘴猴”的品牌针织衫,“双十一”前价格为53.1元(不含运费), “双十一”期间价格涨至109元(满99元免运费),涨价幅度较大。

当年10月21日到11月21日,中消协的调查,体验人员通过截屏等取证方式对每款商品详细记录了价格变化情况。调查体验发现,在当年宣称参加“双十一”促销活动的539款非预售商品中,在整个体验周期内,不在11月11日也能以“双十一”价格或更低价格(不考虑联动活动情况)购买到促销商品的比例达到78.1%。

订金可退,定金不退

定金定金

2017年“双十一”前,95后刘琪在网上看中了一款某品牌的单肩斜挎包。11月7日、11月10日,该商品预售价格为1068元,定金99抵扣150,折算价格为1017元,于是交了定金。但在“双十一”当天,该商品标价变成了1068元,活动变为满400减50,折算价格为968元,而11月12日价格为促销价999元,折算价格同样低于之前预售价格。

她想找店主退定金,却被告知,从法律上说,“订金可退而定金不可退”。

历年“双十一”,很多商家预售中需要消费者支付的基本上都为“定金”。虽然通常会有定金翻倍的政策,看似十分优惠,但如果消费者在支付尾款前不想购买了,那么定金是不会退还的。

不过有法律专家表示,即便名为“定金”,但其中设置的很多条款也与法律规定相违背,比如电商的预售规则涉嫌设定不公平、不合理交易条件,且由于“砍单”现象比较普遍,合同成立的认定条件不清等,“定金”应属无效条款。

无故砍单、退款

砍单砍单砍单

2018年“双十一”,李檬(化名)从活动1周前就开始蹲点抢优惠券,终于抢到了一张满600减300的优惠券,并于11月11日当天凌晨00:06,用优惠券把购买的衣服付了款。然而,在第2天,李檬发现之前那笔已经付款的订单被取消了,甚至在购买记录中也找不到这笔交易的痕迹。

李檬表示:“最可怕的是,订单显示是我本人取消的,但由于在这之前很少在京东买东西,我甚至都不知道如何取消订单,并且我可以保证我付完款之后再也没碰过这笔交易。”

据新浪当时报道,上述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有用户拼单买的化妆品下单成功,但之后“被退款”,客服表示是系统自动判断识别囤货行为;还有用户购买了12包护舒宝卫生巾也被取消了订单,客服给出的理由是“系统判定您用不了那么多”。

不仅京东,天猫、苏宁当初也被曝出发生了同类事件。

凑单欲望+退货骗局

2017年“双十一”推出了诸多“烧脑优惠”,钟小姐还尝试了凑单。“减了50,还想减100,但总是发现还差一点,就又去添加购物车,就这么循环下去。”为了凑单,她买了一些并不是特别需要、喜欢的东西,最终达成了“减300”的满减条件,总共消费2000余元。

结果接下来,她就忙着退货了。11月12日凌晨,钟小姐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批“双十一退货”,当天就退了500元的货,接下来还考虑再退为凑单而买的商品。

随着退货行为的增加,消费者有陷入退货骗局的风险。

退货

去年“双十一”前,无锡市民周女士接到自称是“淘宝网”商家的电话,称其购买的衣服存在甲醛超标,要双倍进行理赔。周女士信以为真,在添加对方微信好友后,扫描了对方发送过来的“退款”二维码,并按照“提示”填写提交了个人银行卡等信息。

因无法提交,对方“好心”提醒可将验证码告诉客服,由客服帮忙操作。但过后没多久,周女士发现,其银行卡被人以购物的形式分两次支出4.4万余元,再联系所谓“客服”时,发现已被对方拉黑。

电商专供

据北京晨报报道,北京市民陈女士曾在天猫商城购买了2大箱某款价格比超市便宜近一半卫生纸,但收到货后发现,不仅手感明显比超市货轻,使用时也薄很多。后来她专门去买超市货比对发现,电商产品在不显眼的位置标示了重量,比超市货要轻很多。

同在北京的郭女士在某电商网站,以实体店3折的价格购买了某品牌羊绒衣,到手之后才发现,原来实体店内含绒量70%的产品,在电商平台上只有30%含绒量。当她与店主交涉时,客服人员明确表示,“这是网络专供款,所以才会打3折。”

据北京晨报报道,在电商平台上,尤其是大型家电,“差别供货”早已不是秘密。针对一款“电商专供”的品牌空调,记者咨询客服人员了解到,这款冷暖空调就是商家特殊定制的,是该平台“专门代理”商品,在其他平台并没有售卖。而且,厂家也有明确规定,专供款不允许在正价的实体店销售。

代理商表示,线上专供版本与线下销售的版本虽然功能与质量上差别不大,但是在成本和用料上也不完全相同。

假货、掉包

假货假货假货

2018年2月7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了过去3个对17年“双十一”网购商品抽查结果。结果显示,在涉及多个平台、37个品牌的93样“海淘”商品中,有37个样品为正品,16个涉嫌仿冒,其他的无法出具鉴定结论。

同样在去年,杭州的王先生在“双十一”期间在京东以9000元的价格购买了浪琴手表,本来是想要送给自己父亲的,当拿到专柜去验货的时候竟然被销售员一口咬定是假货。之后王先生又找到其他途径验货,都表示所买手表为假货。

于是王先生提出,京东这是明显的诈骗行为,要京东商城“假一赔十”赔偿他。王先生还找到了自己媒体上的朋友曝光了这件事,最后京东表示可以接受王先生的意见,假一赔十赔偿王先生9万块钱。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