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穆胜:好内容从不追逐流量

穆胜咨询

1

(图片来源:摄图网)

作者|穆胜 来源|穆胜咨询(ID:hrm-yun)

【编者按】:当经济寒冬撕下巨头企业人才管理的最后一块遮羞布,价值观考核、OKR、去KPI化、用花名、弹性工作等“神器”最终沦落成标靶。无数信奉“神器”的中小型企业“信仰崩塌”该如何挽救?最新著作《大厂人才:互联网巨头人才管理像素级还原》应时而生,该书像素级还原大厂人才管理乱象,犀利指出大厂人才管理的弊病,精准把控“神器”雷区,或将成为中小型企业的“救命的稻草”。以下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穆胜咨询创始人穆胜为本书撰写的推荐序,他以客观专业的视角解读了本书对企业人才管理的意义和价值,一起来看~

这不是一部歌舞升平式的作品,它可能会颠覆人们在互联网红利时代沉淀下来的认知,甚至会让人焦虑、不舒服;对于我国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业界而言,这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因为它客观讲事实,冷静说道理,是人才管理在那个辉煌年代最好的“墓志铭”。

2023年是后疫情时代的第一年,经济可能并未全面复苏,企业都在各自的赛道里挣扎。面对系统性的风险,哪个行业又能置身事外呢?对于以咨询、培训、顾问为服务形式的“商业内容行业”来说,亦是如此。我们发现,若干的咨询培训类企业都生存维艰,有的甚至黯然退场。

就连那些在互联网时代兴起的知识付费IP也遭遇了挑战。这一年,年度演讲或知识大课对听众的吸引力突然骤降,甚至出现了诸多质疑的声音:有人质疑这些观点一如既往的“灌鸡汤”;有人质疑这些观点事实错误、数据混乱、结论牵强;有人质疑这类商业模式是举着知识的大旗来“割韭菜”……

但对于知识付费IP的反噬,真的是因为上述原因吗?

上述质疑的种种,难道在过去的若干年都不存在,只是今年才跳出的?知识付费IP的商业模式,本来就是通过提供轻快知识,加上情怀文案,对C端(个人用户)大流量池进行浅层收费。过去,人家一直存在,今年只不过受众看他们不顺眼罢了。说白了,当一个人不爱你了,你的呼吸都是错的。

再说深一点,过去那些追捧知识付费IP年度演讲的企业家和高管们,哪个又真正是去“找答案”的?他们正沐浴红利,风头正劲,无非是想在商业世界的百花齐放中找到支持自己持续增长的概念罢了。刚好,知识IP们盛产概念,供需之间,天作之合。其实,他们想要听到的,从来不是事实的真相,而是对自己有利的证据。

但在经济“寒冬”中,这种平衡被打破了。企业本身就在纠结中生存,它们不再需要概念和鸡汤,它们需要的是答案。此时,知识IP抛出答案,而答案却漏洞百出,自然就会引起诸多不满。这不是谁的错,只是时代焦虑的映射罢了。

在人才管理领域也有诸多的知识付费内容。基于互联网红利时代的造神运动,互联网大厂的人才管理模式早已被奉为圭臬,价值观考核、OKR、去KPI化、用花名、弹性工作等“神器”引发了无数对标。本书作者娄珺女士本可以尝试去说说大家爱听的话,吹嘘互联网大厂在人才管理上的神奇之处,做做to C的轻快内容,但这显然不是她职业生涯的意义所在。作为一位咨询行业的资深从业者和咨询公司的合伙人,她不想做内容上的“易碎品”,而是想沉淀一些对于人才管理领域真正有价值的观点。这些观点未必顺耳,也未必有流量,但一定经得起时代的考验,不会随着流量的离开而“碎”掉。

几年前,穆胜咨询启动了一个关于人才管理的研究项目,娄珺女士作为项目的执行负责人,带领穆胜咨询研发团队的成员,完成了对若干互联网大厂人才管理模式的深度洞察。研究的结论是,互联网巨头企业在人才管理方面的绝大多数“创新”并不神奇,这些“创新”实际上是它们在获得巨大成功后被倒果为因、强行总结出来的;在人才管理方面,我国企业依然任重而道远。

而后,她也将她的主要观点发表在若干媒体上。这些观点得到了学商两界诸多专业人士的充分肯定,并且推动若干企业重新思考、纠偏自身的人才管理工作。这本《大厂人才:互联网巨头人才管理像素级还原》正是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的系统梳理,是娄珺女士对这一领域进行了深度观察和思考后瓜熟蒂落的成果。

我是一个在内容上很较真的人,有的时候甚至过于苛刻,但我必须强力推荐这部作品。我甚至认为,未来10年内,如果要选出国内人才管理领域的10部代表作,那么这本书必然在列。因为,它既记录了一个辉煌的时代,也用穿透力极强的观点警醒了那些还沉浸在过往红利中的“怀旧者”——应该放下自我陶醉,抬头看路,寻找人才管理的真正方向。

我相信,这本有十足诚意的匠心之作一定会得到有心之人的认可,并引领他们在人才管理上刺破泡沫,回归本真,创新突破。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穆胜咨询(ID:hrm-yun),作者:穆胜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