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需要什么样的精神消费?
作者|与创者同行的 来源|峰瑞资本(ID:freesvc)
前不久,我们于厦门举办了「 2021 年峰瑞资本投资人年度峰会」。厦门的气候很宜人,我们严格遵守疫情防控规定,也幸运 plus ,一切进展顺利。
为期一天半的会议里,大家从 AI 制药聊到脑与神经科学,从干细胞聊到芯片技术,从跨境电商聊到增量新品类……在交叉学科大爆发的背景下,丰富多样的话题所引发的讨论及思考,使得现场火花不断。
12 月 16 日下午,峰瑞资本投资副总裁陈哲和 3 位年轻的创始人一起,用一场围绕 Z 世代精神消费话题展开的圆桌论坛,为这场峰会圆满收尾。
这 3 位创业者分别是:
何梓菁,虚拟影业 联合创始人 & CEO
王明鉴,燃兽文化 创始人 & CEO
刘秋阳,谨启科技 创始人 & CEO
他们旗下的企业所涉及的业务,有原创动画剧和基于 3D 原创动画衍生运营的虚拟明星,有电竞 IP 衍生业务,也有线上心理咨询服务平台。这些业务线或多或少都和 Z 世代( 生于1995年-2009年 )有一定关联,因此他们对 Z 世代群体有着自己独到的观察和见解。
作为一直关注Z世代精神消费领域的投资人,陈哲与3位创始人一起探讨了以下问题:
Z 世代有什么样的特点?( 3 位创始人)会选择用什么样的关键词来形容他们?
是什么让英雄联盟和相关电竞赛事变得像今天这么火?展望未来,电竞行业还有什么样的机会?
虚拟偶像行业一度引起热议,这个行业近三年的发展如何?
疫情发生后,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地区的泛心理领域(一级市场、二级市场)都活跃了许多,怎么看这个现象?
创始人们的回答诚恳而接地气,带着自己在行业耕耘多年的思考和沉淀。我们将他们的观点整理成文,希望能够帮助有需要的你更好地走近、理解 Z 世代的精神消费领域。
/ 01 /
Z 世代有什么特点?
你们会选择什么样的关键词形容他们?
陈哲:呼应我们今天的话题,我们隔段时间就能看见网上新的关于 Z 世代的文章,试图分析他们的各种行为包括消费偏好。
作为投资者,我们也经常去研究 Z 世代的投资机会,比如他们到底喜欢什么,他们和其他消费群体有什么不同。盲盒、跑团剧本杀、弹幕等等都是非常具有 Z 世代特色的产物,并且从一种亚文化开始逐渐被大众消费人群所熟知和接受。
但很有意思的是,尽管 Z 世代如今是潮流弄潮儿,媒体给他们打的标签却和前几代人刚冒尖那会儿并无不同——有个性。这个形容词曾被 70 后用在 80 后身上,被 80 后用在 90 后身上,然后如今被用到了 Z 世代身上。
这就让我衍生出了一个对于 Z 世代的补充观点——这群年轻人是否和当年的 80 后、90 后一样,只是在特定的人生阶段里被我们看作是一个年轻的消费群体,随着他们走上社会或者成立家庭,消费行为和观念是否也会和如今的 80 后、 90 后趋于一致?
从广义上来说,这个问题可能没有标准答案。但是从投资和创业者的角度来讲,我们非常希望去一探究竟,所以我想就这个问题问问 3 位创始人,从你们的角度来看,Z 世代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如果要用几个关键词来形容他们的特点,你们会选择什么样的关键词?
刘秋阳:我们主要是做线上的心理咨询这一块,主要的方向是为年轻人的焦虑和抑郁问题提供线上心理咨询服务。不同于传统心理咨询服务,我们是纯线上的,我们接触到的 Z 世代非常多。
其实我们选择 Z 世代作为用户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这批用户其实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他们的整个生长过程中几乎没有兄弟姐妹,也不在大院里生长,所以整个群体都相对比较关注自我,自我意识比较高。
这种现象对于这个群体有好的一面,就是他们的判断力比较强,也有不好的一面,就是沟通性可能比较差,有情感抒发需求的时候往往找不到合适的渠道。
结合刚才陈哲所说的「标签」,我观察到的 Z 世代第一个很明显的标签就是「自我意识强烈」,这是我通过我们的用户观察到的。
第二个标签是「互联网原住民」,因为这批人从小到大几乎都生活在互联网环境里,他们的所有用户行为都是在移动互联网完成的。
第三个标签是「勇于尝新」,这也是基于他们独立判断能力较强这个角度,他们往往更勇于去尝试新的事物,对自己的生活做主。
王明鉴:我其实对于这个话题有很多共鸣,我们是做 IP 授权这块的,是以深耕年轻人喜欢的游戏电竞这个角度出发的,我自己在游戏行业到现在已经是第 9 个年头了。
我们说 Z 世代里像是 95 后、00 后这批人,本身有一些很有意思的特点,比如他们的父辈差不多也是 70 后,他们自懂事起就在全面享受改革开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生活福利。所以他们整个消费观念和想法相对来说受到其他人或环境的影响会比较小,比较有「独立性」。
我特别想表达一下我的共鸣,像我这一代人是线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一辈子都在学习怎么在线上生活。比如有的时候我网上查东西查个半天,就突然会想起来怎么没去小红书找一找,怎么没去知乎找一找,然后觉得自己在互联网层面还是用得不够。
但是我们看现在 95 后、 00 后为代表的 Z 世代,他们就是真正的 「互联网原住民」了,从小都是在线上社交、线上娱乐、线上购物、线上教学。所以在他们经济独立、自主生活以后,反而会有动力重新走回线下,去体验所谓「沉浸式」的感觉。
那如果让我用几个标签去形容的话,第一个应该是「去中心化」,我想表达的是我们在今天已经很难找到 10 年前、20 年前那种「一个广告在新闻联播前播放然后家喻户晓」的中心化宣传效果,但现在这种情况几乎不存在了。
如今每个人每个节点都会以自己为中心去寻找归属点,这个现象在 Z 世代年轻人的消费习惯、消费爱好上表现得特别强烈,我们会看到他们有自己的圈子,在自己的圈子中间寻找自己愿意了解并靠拢的社交方式、联络方式、互动方式等等,这跟以前中心化的消费习惯、传播习惯是完全不一样的。
第二个标签在消费层面表现得特别强,「精致主义」。这种精致主义通常是以自我为中心出发的。就像我们在做自己的 IP 和 IP 授权的时候感觉特别强烈。以前大家聊到 IP 授权就是比如我有一瓶水,上面印着某动画公司著名的卡通形象,这就是该动画公司授权的水,但放现在这样的传统 IP 授权粗暴的授权方式很难引起 Z 世代的共鸣。
对于年轻一代的消费习惯来说,不管时下流行什么,一定要有一个触动他们心中「精致主义」的点,要么是审美很特别,比如像是 Molly 一类的盲盒,给人心中一动的感觉,要么是你拿出来的情怀和梗引起大家的深度共鸣。这对于这个群体来说有一种「精致主义」的代入感。
第三个标签是「消费行为的快速迭代」。Z 世代的消费行为可能从整体上表现得比较分裂,但其实这并不是喜新厌旧,对于自己所钟情的东西,Z 世代的年轻人可以从十几岁喜欢到二十几岁,但他喜欢的方式、喜欢的点会在他自己的世界里快速迭代。
你会看到一些简单的网红形式、简单的传播形式、短期内爆火的形式在 Z 世代的消费者中过时速度非常快,很多时候你会看到一个在小红书或者抖音上红极一时的网红或者概念过了半年、一年可能就找不到了,大家对他没有共鸣了。
但对于自己喜欢和钟情的东西比如游戏、电竞,你会看到这个群体喜欢的方式从最开始的单纯喜欢玩,到慢慢代入对比赛的感情、对游戏的感情以及对人物的感情,他们迭代的速度和方式是不断跟着自己的习惯反复在变化的,而且一直在向着一个更精致主义、更有自身特点和圈层特点的方式去发展。这是我的几个快速观察。
何梓菁:刚刚两位大佬其实已经分析了很多我们大家对 Z 世代产生强烈共鸣的标签。那其实我们自己在做内容的时候,也会经常去想他们身上这些个性化的体现,以及他们身上的孤独感,我们也会思考怎么去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
在做这些方向的调研的过程当中,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我们一直都是站在大人的角度去看待他们,我就想说我们是不是应该去了解一下这些年轻人的真实想法是什么?
我把陈哲提前给我的这个问题拿去给了我弟弟的同学,一个 02 年的学生,让他帮忙去做一个小规模的调研。然后他给到我的三个标签和我们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他说的这三个标签是「冷静」、「成熟」、「稳重」。这是他们大部分的同学给出来的标签,重复率非常高。
我在想这是为什么,因为这跟我们的想象偏差还是挺大的,我就在反思这个事情,我想可能 10 年前我青春期的时候大人也会觉得我们这一批 90 后很幼稚、非主流、杀马特,当时我很强烈的需求是我需要被尊重,我想获得平等平视的机会,而不是你站在一个俯视的角度来看待我们,去研究我们到底喜欢什么。
抱着这个心态我也跟我们的同事沟通了很多,在做内容的时候,我们的出发点不应该是研究他们、讨好他们,去做我们以为他们想要、喜欢的内容,而是要把我们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直接给他们。其实不停地投其所好、研究他们喜欢什么这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俯视。
所以我们在做内容的时候,不会把“讨好用户”放在第一位,也不会去刻意思考他们能不能接受这样的表达或者能不能理解这样的内容。我们觉得只有处于一个跟他们平视的状态,才能够去比较好地 get 到年轻一代朋友们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当他们的情感和态度得到了满足的时候,才会给你一些比较正向的反馈。
这是我自己的一个理解,更多的是去真正平等地对待这些 Z 世代的年轻人,去尊重他们。
陈哲:谢谢三位嘉宾,乍一听觉得我们认知里的 Z 世代 的性格中有点矛盾的地方。
我们觉得 Z 世代看上去既内向又外向。外向部分是他们很有主见,很有自己的想法,会在很小的年纪就觉得自己非常成熟稳重,去追求新奇的体验和事物。
内向部分,我们又看到很多 00 后会觉得自己属于社恐人群。这也是为什么大家会在线上从虚拟化的世界和形象里面去寻找慰藉,通过电竞方面的赛事来找到属于自己的国家荣誉感和集体荣誉感,在阁楼这样的线上心理咨询平台上去寻找所谓内心的平静和解答关于自己内心的问题,抑或在信息爆炸且「分裂」、大家普遍靠机器学习和产生信息,从而导致人和人之间变得越来越不一样的圈层化时代里,更多地去寻找认同。听上去Z世代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群体,也是非常值得持续去跟踪和研究的。
/ 02 /
英雄联盟及相关赛事是怎么火起来的?
电竞行业的未来长什么样?
陈哲:接下来想问一些更有针对性的问题。首先想问一下王明鉴( MJ ),MJ 在电竞行业深耕多年,推动了英雄联盟这个头部 IP 和相关赛事在中国和海外的发展。
陈哲:电竞这个行业很有意思,这个行业一直以来其实都很火,包括说之前最早的时候, 20 年前有一个类似于游戏行业的奥运会的赛事叫 WCG ,那个时候更多会被游戏厂商拿来当成是一种营销活动,帮助游戏公司们去获得更多用户,促进用户活跃度,作为游戏粉丝的聚会。到后来英雄联盟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尝试把联赛从 WCG 年度的模式变成类似于 NBA 这样赛季制的模式。
今天我们看到像王者荣耀、英雄联盟、和平精英这样的游戏,塑造出来的Z世代用户群体平均年龄在二十几岁,在中国据称有约 4.5 亿这么大体量的泛电竞用户群体。像传统体育 NBA 的平均中位数的观众年龄在 40 岁左右,美式足球接近 50 岁,棒球观众的平均中位数年龄是最老的,大概是 57 岁上下,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我们一直觉得说电竞尤其是联盟化的电竞有可能成为 Z 世代的 NBA 。
所以这个问题问一下 MJ ,你在过去打造英雄联盟这个 IP 以及 LPL 电竞品牌赛事的过程中,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它变得像今天这么火?以及你展望未来,电竞行业还有什么样的机会?
王明鉴:这个问题很宏大,简单介绍一下我的背景,我自己早先是做投资银行的,从 2013 年开始加入拳头游戏做了一个游戏叫做英雄联盟,这个游戏在座的大家很多都听到过。
我在拳头游戏从 2013 年待到 2019 年底,任职拳头游戏在中国的总经理,整个游戏的发行、产品再到电竞周边、BD ,基本上团队这边一直是我在管理,我们是看着电竞行业如何一点一点慢慢被主流所认知的。
回到刚才的对话,陈哲已经在这方面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当时我们跟峰瑞这边聊起来的时候,发现陈哲还有丰叔这边对于电竞游戏领域的认识深度还是相当让我们惊艳的。
简单来介绍一下电竞这个概念,电竞本质上是对抗性的游戏,大家也慢慢把它当作是篮球、足球一样的对抗性体育赛事,只不过是以电子游戏为载体,依靠脑力反应、判断战略等等方面互相之间对抗,这是一个狭义的定义。
广义来说自己拿个扫地机互相之间撞一撞也可以算电子竞技,但这个不在我们的讨论范畴内。电竞在早期的时候确实只是游戏公司的推广工具,目的是为了希望能够拉长产品的生命周期,但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我们一点点看到电竞在从 2012 年、2013 年开始慢慢地已经超出了游戏公司在简单的管理范畴下就能控制的范围,并逐渐成长成为自己的一个业态。
在电竞缓慢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能观察到它逐步表现出了三种特质,而这三种特质推着电竞一步一步从长大到出圈,到慢慢辐射更多的人群。
第一个特质是体育特质,顾名思义电子竞技在现代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之下,成为了一个新形态的体育赛事。它兼具了体育精神、对抗性、观赏性等等,于是像现在很多 Z 世代年轻人虽然也从小关注足球篮球,但电子竞技更容易作为时代共鸣帮助他们跟同龄人找到共同话题,找到自己的社群,进而成为他们喜爱的主流。
这种体育性在这几年表现得越来越强烈。于是跟这些体育性结合,对应的商业配套也会慢慢地形成,包括说对于体育赛事联盟化的探索,电竞体育也会和 NBA 或者是 NFL 一样,逐渐形成一整套成体系的联盟、席位制,以及如何进场如何退场等等专业化管理措施。
第二个特质是娱乐性,这个其实跟年轻人喜欢球队一样,只不过换成喜欢一支电竞战队,然后喜欢的性质会跟游戏属性相结合,这从某种程度上能够像娱乐饭圈一样能够发展大家对电竞战队的喜爱,对选手的喜爱,从而一步一步映射到粉丝经济的运营,这种经营在很多传统体育里做的并不好,反而是在电子竞技特别是在中国电子竞技里体现的越来越淋漓尽致。
第三个体现出来的特质,一般来说传统体育并不具备,就是它的互联网特质。这个特质也是因为,一方面电竞本身源自于游戏,游戏本身是基于代码,是一个属于互联网原住民的产品,而喜欢游戏的这批人慢慢情感从喜欢游戏本身升华到哪怕今天已经不再玩这个游戏,但是我还是愿意去关注相关电竞赛事。
于是这里面有非常大的空间可以去把互联网产品化的东西做线上线下的联合运营,再进一步的反推回电竞这个生态,带来更多商业机会和粉丝经济运营的机会,我觉得这是过去推导着电竞一步一步逐渐壮大的一个因素。
如果往未来看,我们单纯讲电竞这个概念本身,开句玩笑有点像元宇宙,每个人的认知会不一样,想法也不一样,但是我们能看到的是有几个正在形成的趋势。
第一,大家从慢慢过去单一认可电竞体育化本身的特质,逐渐转向对于电竞互联网特质和娱乐特质共存的认可,这是认知上的变化。
第二,我们这几年能明显地感觉到,电竞层面在整个中国无论是从官方支持、社会认可还是粉丝群众增长方面的表现都比较正面积极,作为一个逐渐在年轻人之间兴起并跨圈层发展的新产业来讲,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群体看到电竞能够带来的正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包括地产、娱乐、配套商业等等方面,电竞已经开始逐渐开始显现出它向外辐射、跨界出圈的潜质。
第三,是从 「+电竞」 向 「电竞+」 的转变。这个是我们自己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在过去几年,从电竞的商业机会上来说,有越来越多的大家比较熟知的包括耐克、肯德基、麦当劳等等知名的品牌在探索「+电竞」的机会,其可行性也已经被充分验证了。
像这些品牌已经有了自己沉淀多年的形象,有优质的产品,也有自己的粉丝圈层,但是他们希望借助电竞这个层面去切入Z世代年轻人这批游戏和电竞的主流群体,但我们观察到的是,品牌+电竞这条道路已经在过去两到三年里慢慢走向天花板。
我们自己看到的一个趋势和对未来的判断是,未来更多的是「电竞+」的机会,电竞本身作为一个在年轻人群体慢慢发散开来、在全世界特别是中国已经沉淀多年的情怀象征,慢慢已经开始具备一些IP的潜质。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从 IP 授权的角度站在燃兽文化的层面开始探索这些方面的机会。
▲燃兽文化官网首页
我们希望逐渐打造电竞 IP 概念,借助已有的粉丝群体和情感共鸣,实现跨界商业赋能,用电竞本身在年轻人间的渗透、品牌深度互动,带来更多过去无法实现的影响力。探索更多电竞 IP 跟新消费的结合、商业场景的结合、线下渠道的结合、玩法之间深度的整合等等。
我们判断的趋势是,在未来会有更多能够把电竞和电竞所代表的人群做更多跨界出圈的探索,用电竞去赋能周边其他更多的产业,形成一个「电竞+」 新的势能,这是我们自己的判断。
陈哲:谢谢 MJ ,在这里帮大家更好的去回忆一下电竞的影响力,相信在座很多人 2021 年 11 月上旬一个周六的晚上,都突然发现朋友圈被三个神秘字母刷屏,这三个字母叫 EDG , EDG 是一支代表中国出战的英雄联盟战队,在今年 11 月份的全球总决赛里战胜了韩国的代表队,夺得了世界冠军,这也导致说整个 Z 世代的人不管看不看电竞,都把它当成那一段时间的一个流行趋势,除了10年来,这个赛事依然在关注上屡创新高之外,以上这些现象反倒是更值得大家去关注的。
/ 03/
虚拟偶像行业一度引起热议,
这个行业近三年发展如何?
陈哲:下一个问题想问 Wikie (何梓菁),去年除了元宇宙之前,虚拟偶像这件事情其实是文娱的一个小风口,虚拟影业也是峰瑞在虚拟偶像这件事情上布局的第一个公司,在过去一年多快两年的时间里面,虚拟偶像这件事情跟当初风口大家都去讨论的时候相比,有没有达到你们的预期?
何梓菁:我们一直是很坚信虚拟偶像这件事情的,对于未来我们也很有信心,未来它一定是会蓬勃发展的,毕竟随着互联网发展,我们进入到下一个互联网时代的时候,它一定是核心的数字资产。
我们从来不怀疑这个事情,只是没想到它比我们想象中来得更快一些。这个发展在我们看来有两个契机,一是今年刚好搭上了元宇宙的东风,另外一个今年真人明星频频翻车,也是给了我们虚拟偶像赛道非常大的一个机会。
今年,有很多资本都开始比较疯狂地进入到这个赛道里面。这其实有利有弊,好处是有了资本加持以后这个产业开始有更多向上发展的机会,也有更多的曝光,钱能解决很大一部分这个产业的问题。
但是也会有一个弊端,大家看到这个行业有钱了,就会有很多从业者或非从业者想来这个行业里分一杯羹,就会导致质量参差不齐或者滥竽充数的内容大量的出现。
当大量这样的内容出现的时候,反而会拉低很多粉丝或者对这个行业感兴趣的观众对这个行业的认知。
2019 年,我们就在想要做虚拟演员这个事情,从我们的动画剧里面剥离出来好的、优质的角色,单独把它作为一个虚拟演员来运营。
▲虚拟影业旗下的虚拟演员 鹤追 个人 B 站主页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这个赛道都比较平淡,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其实也会看到陆陆续续会有一些像简单形象的 Vtuber ,或者质量不高的纸片人的存在,包括像今年特别多。我们觉得虽然有一段时间他们突然疯狂的增长,大量的曝光,但未必见得所有的形象都可以长久地留存下来。
我们会觉得未来虚拟偶像如果必须要存在并且合理存在,必须得是可以多维度的实现它的呈现方式,另外就是多场景的落地,而且在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同时,还得要在每一个维度、每一个场景、每一种呈现方式都保持高质量水准,才可能真正的有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而不是说只有静态一张图片是好看的,但是其实没有任何的性格、没有任何的内容,甚至不能说是一个完整的虚拟人,就让他面世。
而且我们不能确定的是,这张图片在静态下好看,它是不是动起来也好看,它是不是实时去做直播的时候也好看,是不是进入 VR 我们可以 360 度去看它的时候它也好看。
其实这里头还是有比较多的挑战,我们现在想坚持做的一件事就是,我们必须让它在每一个维度、每一个角度都好看,并且它的呈现方式也是更真实的。我们在细节上下了很多功夫,在表情上,我们关注虚拟角色的肌肉纹理、骨骼绑定,呈现的时候还会考虑像法令纹之类的。
我们认为,当虚拟偶像能很真实地表达,才能传递更多的情感,让粉丝跟TA真正的有情感链接,才会成为一个能继续发展下去的虚拟偶像。
/ 04 /
在疫情期间,
泛心理领域在交易市场活跃了很多,
怎么看这个现象?
陈哲:最后一个问题问一下秋阳,我们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疫情发生之后,美国有这样一个研究报告,讲的是关于美国青少年过度使用以 Instagram 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现象,并且已经开始产生一些比较严重的心理类的问题,当然这跟疫情带来的长期宅居也有一定关系。
叠加这两个现象,在美国疫情之后,整个泛心理领域不管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都变得活跃了很多,一级市场开始出现大笔的融资,包括像 Talkspace 这样的公司,通过 NASDAQ 上市,在二级市场也有越来越多的心理类的业务开始作为股票在交易。
在国内我们也看到前段时间也有很多心理类的项目在时隔多年之后又重新拿到融资,我们觉得说这个现象也许不仅仅是存在于西方的社会,可能在全球社会来讲都是一样的。秋阳怎么看这个事情,以及阁楼会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
刘秋阳:其实这个市场本身的增长来自于很多因素。比较主要的因素来自于需求的增长,抑郁症这件事情的全球关联死亡率非常高,世卫组织的数据显示,每年约有 100 万人会因为抑郁症自杀或者产生过激的行为伤害自己,它已经有趋势成为除了心脏病之外的人类第二大杀手。
所以对于心理行业来说,需求是在不断上涨的,这个是很明显的一个趋势。在中国和国外都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心理服务型公司在出现,针对抑郁或者焦虑等心理治疗需求的产品也会出现。
第二,在国内行业出现增长比较重要的一点原因是,国家在逐渐重视,媒体在不断地重视,社会大众也不断地重视。我们在不管是微博还是其他的媒体上,都会看到一些新闻说,有明星或者一些人因为抑郁症的事情伤害自己或者是自杀,它对社会的影响非常非常大。国家层面上,也希望大家的身体和心理都保持健康。
第三点,来自于学术应用的逐渐成熟,人文主义的逐步发展。心理学发展到现在也有百来年了。随着行业近 50 年的快速发展,我们开始更多地应用一些更加先进和用户体验很好的相关的技术和理念,比如说 CBT(Cognitive Behavior Treatment),即认知行为治疗,短期焦点治疗等等。
它们能够带来的用户体验会比以前有更好的进步,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正视。以前的方法中来访者获得正反馈的周期往往比较久,现在,来访者可以更快的适应并且参与到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来,快速解决自己的问题,这也是越来越多的人能感受到的受益点。
第四点,导致行业出现快速发展的点也是因为疫情,疫情是一个很特殊的杠杆,它加速了大家对健康的心理认知。举个例子,你会发现防疫过程中总会有人要隔离,隔离的过程中,整个人的心理状态是非常差的,我也经历过两周的隔离,整个人处于非常差的状态。
我们希望能够给到处在这种独处时光中的用户一些心灵的宽慰。这个不仅是商业社会或者民企的需求,也符合国家的需求,国家也希望说整体的国民心理素质往上走,这个是我看到四点比较大的变化。
我们的阁楼产品跟传统的心理咨询线上机构不太一样,传统的线上心理咨询机构更多只负责预约和对接这一部分,可能不太会负责产品化和数字化的部分,我们更多从标准化和产品化的方式去做我们心理咨询的产品。
我们可能更加像是除了有比较坚实的行为主义的理论知识之外,更加在乎用户体验、人文主义这一块的东西,我们的产品在这个层面上对于 Z 世代的用户来说也会相对比较友好,因此吸引了很多 Z 世代用户来用我们的产品。
▲阁楼 Glowe
陈哲:谢谢秋阳,在此我补充一个信息,如果大家有刷微博的习惯,会发现过去半年抑郁症这个关键词在微博热搜上频频出现,如果你去统计更泛意义上的精神关键词,能看到更多,这说明相关的泛心理问题已经越来越普遍,用户也开始有主动的意识去了解和解决心理方面的问题,市场需要创新的产品与服务来解决这类问题。
感谢大家的时间,最后总结一下,我们峰瑞资本过去一年在精神消费领域尤其围绕 Z 世代的精神消费投资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就像上午丰叔说的,我们擅长提前布局很多未来有高增长潜力的赛道,也相信在未来我们可以把这个事情做得更好,在投资上取得更多更好的成绩。谢谢大家。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峰瑞资本(ID:freesvc)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