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HR领域最新最火的“窄口径人效”,你了解吗?

穆胜事务所

2

(图片来源:摄图网)

作者|穆胜  来源|穆胜事务所(ID:hrm-yun)

核心观点

宽口径人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经营,但是不能引领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具体活动。

窄口径人效是“北极星指标”和“核心人才仓”的叠加,是企业应该重视的“核心人效”。

HR可以根据“窄口径人效”及业绩目标制定精准的人力资源政策,服务于战略,真正地推动经营。

在当下,部分HR已经开始运用数据思维来开展工作,用相关的财务数据来复盘自己的工作,但却常常遭遇这样的尴尬场景...

HR学员:穆老师,在我们企业里,财务在汇报工作时直接把人效数据也一起汇报了,这让我很尴尬...如此核心的指标,本来也应该属于我们的专业范畴,我却失去了话语权。

穆老师:财务掌握经营数据、业务数据、人工成本和人数数据,而你们在这方面并没有信息优势。所以,如果计算人效是做个投产比的除法,人家肯定就把你们的功能覆盖住了。但人效不是简单的除法,那只能叫“宽口径人效”。

HR学员:在我们的概念中,人效就是这样计算的呀。我看现在有些专家也是这样介绍的。

穆老师:那是初级阶段。真正的人效数据应该是“窄口径人效”,不谈“窄口径人效”的人效观点,都没入门。

01 

什么是“宽口径人效”?

如果只是将公司整体财务数据和人力数据做个简单的除法,得到的就是“宽口径人效”。

当我们以人力资源效能矩阵来定制企业的人效指标,就会发现答案是各式各样的。

最终有的企业关注人均产量(劳动生产率),有的企业关注人均营收,有的企业关注人工成本投产比,有的企业关注人工成本报酬率……当我们确定了这种人效,的确可以让人力资源工作变得更加聚焦,引领人力资源工作的大方向,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经营。

例如,锁定人均产量指标的企业,可能会严格控制人数,再去业务流程、组织架构、排班模式上寻找缩编空间,然后从标准化培训、计件制激励上寻找放大生产效率的方法。但是这种数据却不够精准,不足以引领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具体活动。

02

什么是“窄口径人效”?

企业在每个阶段都有重点打造的“核心人才仓”,也有最想驱动的“北极星指标”。前者能够在短期内产生人才出成的效果,后者能够在短期内产生业绩撬动的效果,两者都具有极其明显的杠杆效应。抓住这两个方面,才可以在有限的投入下,最大程度放大产出。显然,两个方面都有独特的衡量口径,两个数据的叠加就是这个企业需要关注的“窄口径人效”。

举例来说,某个企业是销售职能驱动的,我们可以建立一个销售额和销售团队之间的人效关系,这是“宽口径人效”。如果考虑到这个企业是用A类销售人员打新销区,通过卖战略级产品来冲刺业绩目标的,那就应该剔除销售额中的飞单,剔除销售额中成熟销区域的自然增长,剔除非战略级产品的销售额……聚焦销售额中的“有效增量(北极星指标)”。

相对的,从人力或人工成本投入上,我们也应该建立计量标准,例如通过能力和业绩的标准,盘点出A类销售人员(核心人才仓)的范围。将销售额中的“有效增量”和“A类销售人员的人数”进行叠加,就得出了“A类销售人员人均驱动有效增量(KSPA)”这个“窄口径人效”。

2

图:宽口径人效与窄口径人效

资料来源:穆胜企业管理咨询事务所

03

“窄口径人效”的威力

试想,如果HR能根据以上的“窄口径人效”,结合业绩目标,去反推企业在人工成本和人力投入上的理想状态,再定制精准的人力资源政策,人力资源工作的威力将有多大?只有在这种“窄口径人效”的引领下,人力资源的工作才能真正服务于战略,推动经营。

例如,HR可以告诉老板:“基于今年的业绩目标,按照我们对于人效标准的预判,我们需要增加XX名A级销售人员。这类销售人员可以在1个月内从市场上大量获取(招聘),而后经过公司统一的‘入模子’培训(培养),在3个月后就能投入战斗,产生每月XXX元/人的人效(考核),我们可以在激励上适当放大杠杆率,通过提高提成来激发这群人的热情(薪酬),虽然人工成本有所增加,但6个月之后就能在人工成本报酬率上获得XXX%的水平,支持完成公司本年的业绩目标。”

其实,有的企业已经开始由财务部门汇报“宽口径人效”,但财务职能对于人员的构成(建仓思路)、不同人员与绩效之间的关系(输出节奏)却没有概念,他们无法给出“窄口径人效”,这种汇报并没有太大意义。

客观来说,“宽口径人效”与整体业绩的联系更加紧密,这是一般老板视窗,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窄口径人效”是“宽口径人效”的增长内核,也即是所谓的“核心人效”,是看重人力资源的开明老板和HR共同的视窗,更应该被重视。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穆胜事务所(ID:hrm-yun),作者:穆胜,穆胜企业管理咨询事务所创始人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