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年新增信贷目标10万亿元

余菲

央行正在紧急放松银根,调整合意贷款和存贷比的执行力度,以鼓励银行加快贷款投放。并且央行从10月就已经开始调整合意贷款规模,将今年全年的新增信贷目标定在了10万亿元。

该消息并非无中生有。就在11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曾明确提出,增加存贷比指标弹性,改进合意贷款管理,以此增强金融机构扩大小微、“三农”等贷款的能力。

无独有偶,央行发布的三季度货币执行报告(下称《报告》)里,曾以专栏的形式,解读了“合意贷款之谜”,并给合意贷款“正名”。此前,有业内人士向《第一财经日报》解读称,这是银行流动性新政胎动的前奏。

2008年以来,11月份和12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平均值分别为5074亿、5350亿元。今年前10个月人民币贷款增量已达82332亿元。如果按照往年的贷款平均增量测算,2014年贷款增量将保持在9.3万亿元左右,略低于2009年的9.59万亿元的峰值。

按照正常的贷款投放进度,今年新增应该不会超过10万亿。最近国家基建项目投资审批进度明显加快,年底有可能掀起新的投资高潮,估计对银行贷款需求有一定增加。国家发改委最近两个月集中审批机场铁路港口项目,反映了通过基建项目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意图。

今年前10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8.23万亿元,如果以10万亿元为目标,11月和12月的新增信贷平均将达到9000亿元,这将大幅超越历史均值水平,2010至2013年期间11月和12月新增信贷平均为5700亿元和5100亿元。估计今年新增信贷最多应该很难超过9.5万亿元。

存贷比废除的长趋势确定无疑,但目前存贷比不是真实的制约信贷投放因素。存贷比从2013年年底66.06%下滑至64.17%,有足够的空间进行信贷投放。

加大新增贷款额度的可能性不能排除。因为往往到了年底信贷明显萎缩,但信贷不多的时候,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信贷总体投放没达到合意水平的时候,也可能会产生需求。现在还不得而知。

今年全面信贷投放10万亿左右是比较合意的目标,但根据各方面测算,今年的规模大约只有9.5万亿。要到10万亿的话还有一定距离,如果最后一个月加大投放力度的话,达到或者接近10万亿也是有可能的。

市场普遍认为,由于今年以来经济下行,主要银行风险偏好下降,不良资产上升,投放相对谨慎;其次实体经济需求不像过去旺盛,两者因素均制约了信贷规模。

连平表示,不加把劲可能就达不到10万亿贷款目标,但要达到10万亿难度其实并不大。其一,从9.5万亿到10万亿数额差距不大;其二,四季度以来,国家批准了很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类似铁路、公路、地铁等信贷需求逐渐在产生,需求来得要大;其三,往往年底贷款是收紧的,但是今年可以通过适当松动也可能将明年1月份投放的贷款,略微加快把贷款提前放到今年12月份也是具备可操作性的。

按照惯例,如果往年年底信贷额度不够,银行会承诺在下一年初新额度一到就放贷,这也就是一季度新增贷款飙升的原因。

如果央行真的希望银行多放贷,银行除了冲票据之外,可以把明年一季度的放贷计划提上来,特别是明年要开工的基建项目,大不了贷给企业后先再让他们存回银行。因此不排除今年12月新增贷款会超预期。如果真的这样的话,明年一季度新增贷款量会相应有所缩减。

信贷不是想放就能立刻放出去的。应该说,现在信贷供给端不是主要矛盾,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疲弱才是主要矛盾。这从今年10月票据融资仍在冲量即可看出,往年10月随着年度信贷额度即将用尽,票据融资往往是缩量甚至转负的。没有理由认为,短短一月之后信贷需求即有大幅反弹?尽管近期在房贷新政和央行降息刺激之下,房地产相关贷款的确有所回暖。

如果11月底央行的降息表明中期的货币政策基调是"放水"。那么负面影响是人民币将贬值,地产、地方投融资平台以及产能过剩问题将暴露出来,从而导致经济加速下行。

为了使得资金可得性状况有所改善,央行还应该在合意贷款规模方面作出调整。因为合意贷款规模的限制是一种行政性的做法,从实施效果来看它对银行信贷的控制可能要比准备金的控制更为严密。

在11月6日央行发布的《报告》里,央行以专栏的形式给合意贷款“正名”:实际就是指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其核心内容是指金融机构适当的信贷投放应与其自身的资本水平以及经济增长的合理需要相匹配。

合意贷款会按照大体均衡、不大起大落的原则把握,但根据实体经济的实际贷款需求情况也有一定弹性和灵活度。农村金融机构可结合农业季节性规律,灵活安排贷款节奏。一般而言农村金融机构前几个季度贷款比例较高,与季节性规律基本相符。

合意贷款是参考了存贷比、资本充足率、不良率等数据综合测算出的指标,即在这种状况下,合理的信贷增量应该是多少。此外,商业银行自己也会根据数据测算,往往会在年底提出下一年计划贷款规模,上报央行得到认可后,这个贷款规模就是下一年信贷的总量。

对银行信贷的短期影响而言,四个监管指标的约束强度排序大致是,合意贷款规模、存贷比、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资本充足率要求。

存贷比是从会计账目上反映的存款和贷款的比例,属于监管的一条红线。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决定了总量的风险资产的扩张速度。而准备金其实是从现金流量角度出发,银行获得一笔存款的同时要上缴一部分准备金。资本充足率和准备金都是信贷总量的约束机制。“前三者的约束是一个偏软的约束,监管指标是公开的,银行的自我调节余地是比较大的。”有市场人士称,与前三者不同的是,合意贷款是配额管理,是一个硬性的约束。

合意贷款总量流向和机构的管理问题将是未来的重头戏。因为要推行合意贷款,明年或将取消银行存贷比指标要求。

央行将拟定调整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和各项贷款统计口径。最大一项变化是,将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同业存款纳入各项存款,相应地,将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同业拆借纳入各项贷款。而多名经济学家昨日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他们更倾向于取消存贷比的判断。

存贷比指标最早是1994年中国人民银行对部分股份制银行(即当时新设立的中小银行,区别于当时的国有专业银行)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试点时提出的。2003年《商业银行法》因中国银监会设立而进行修订,但包含着存贷比的第三十九条被完整保留下来了。此后,存贷比不得超过75%便被作为监管指标,由中国银监会负责执行,一直延续至今。

眼下存贷比的存在已造成多方面扭曲,存贷比严重制约了信贷的平稳适度增长。

此外,鲁政委认为,存贷比成了利率市场化的障碍。在央行2012年6月首次允许存款利率可以在一定区间浮动后,几乎所有银行都显示出了强烈的“一浮到顶”的倾向。“央行之所以允许存款利率在基准利率之上浮动,其实就是希望看到不同机构根据自身情况,在存款定价上百花齐放,然而,强烈的‘一浮到顶’倾向,意味着这种政策期望实际上落空了,由此也就封住了短期内存款利率市场化继续向前推进的可能。”

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称,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惜贷”是事实,其原因很简单:中小微放款收益本身不高,并且还要求降低利率,银行收益较低。小微企业风险高,而央行对贷款不良率的考评较为严格,这是银行“惜贷”的主要原因。而存贷比的调整增多银行存款,银行固然欢迎,但是也很难保证资金能够流向小微企业。

某国有大行信贷部负责人则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透露,调整存贷比对于该行来说并无太大影响,国有大行并不缺存款。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