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炼化一体化发展模式与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报告目录请查看《2013-2017年中国炼化一体化发展模式与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石油加工产业链向化工方向的延伸,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和实现炼油化工一体化经营,其效益会呈指数级增长,这已成为全球炼油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及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成了一大批炼油化工一体化石化企业,如大庆、抚顺、大连、泉州、天津、齐鲁、上海、金陵、广州、茂名等十多个不同规模的这类企业,还有一批新的炼化一体化企业正在酝酿建设当中。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稳步发展,我国石油和化工产品的消费量明显提高。据统计,1990年我国石油表观消费量为1.15亿吨,2003年增长至2.52亿吨,2011年达到4.9亿吨,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随着下游消费需求的迅速扩张,2010年我国乙烯当量消费达到约3315万吨,2015年将为4000万吨,2020年将达到4900余万吨。

目前化工原料油已成为炼厂的重要目标产品,不仅是炼化一体化企业,包括多数炼厂都承担有提供化工原料油的任务,化工原料油成为柴油、汽油之后的第三位产品。如此发展,我国油品与化工原料油在数量平衡、质量兼顾、成本变化、经济效益等诸多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将逐渐显现且日益突出。我国石油资源不足,对进口原油的依存度不断提高,宝贵的石油资源必须优先用来生产难以大规模替代的运输燃料。因此,探寻我国炼油与一体化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之路,越来越引起石化企业的关注。

报告主要分析了中国炼化一体化发展界定、政策环境与经济环境;炼化一体化关联产业;国际炼化一体化发展经验;中国炼化一体化企业发展模式;炼化一体化项目经济评价;领先炼化一体化企业经营状况;中国石油化工产业集群发展分析;中国炼化一体化项目可行性分析。

报告目录请查看《2013-2017年中国炼化一体化发展模式与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查看 ×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