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

3.安全和应急保障能力有所加强。

(1)安全形势稳中趋好。公路、水运、民航安全形势稳定,交通事故的数量和死亡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

(2)治超工作进一步加强。全面启动源头治超和信息化治理。规划布局全省治超站点,加快固定治超站点建设,增设了59个II类治超站。建成并投入试运行了省级和17个市级治超监控中心,实现全省治超数据和监控视频联网。

(3)应急保障工作取得成效。制定了《公路交通中断疏通应急预案》、《公路桥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安徽省水上交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一系列应急预案;建立了安徽省公路应急指挥中心,构建了全省统一的公路视频监控系统;各设区市建立了全市重点营运车辆GPS联网监控平台,全省一、二级客运站实现监控视频联网;部分设区市建设了出租车GPS监控中心;建立了高速公路交警路政联勤联动工作机制。建立了“12395”水上救援值班电话系统,形成水上应急值班、接警、处置及事故信息报送制度。

2007年,安徽遭遇罕见洪涝灾害,交通系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确保水退路通;2008年,面对雨雪冰冻灾害,交通系统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和应急设备,保障了国省干线、农村公路的基本畅通。同时,积极参与汶川地震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出色完成奥运火炬在皖传递和奥运服务保障、2010年世博会安全运输保障任务。

4.行业节能减排初见成效。出台了《安徽省交通行业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实施方案》、《安徽省水路运输节能减排规划及实施方案》,建立了行业能源消耗监测体系和统计报表。通过采取低路基设计、废旧材料利用、节能照明等多种措施,一批重点公路建设工程节约了大量资源、能源,生态效益显著,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加强运输企业节能监督管理,积极引导企业选用环保节能型车辆、船舶。干线航道淘汰挂桨机船舶达90%以上。天然气燃料公共汽车达1563辆,占公共汽车保有量的13.2%,高于中部其他省份。推广节能装备和技术,合肥市客运总公司的“节能驾驶操作”成为交通运输部首批节能示范项目,并在全国推广。

5.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1)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公路水路行业累计科技投入超过3亿元,其中省交通运输厅直接科研经费投入达5430万元,直接或配套支持科研项目262个。在交通基础设施建、管、养、运和安全、节能环保等技术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多个项目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有2项地方标准上升为行业标准。

(2)信息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建立健全信息化组织机构,组建了安徽省交通信息中心,初步理顺行业信息化管理体制。组织编写了《安徽省交通信息化管理办法》等指导性文件,形成了交通运输信息化标准框架。行业网络基础设施趋于完善。建设了公路管理、道路运输管理、海事管理等行业网络,覆盖省、市、县三级行业管理部门和主要企事业单位。完成全省高速公路收费系统联网,并实现与长三角地区的高速公路电子收费系统联网运营。建立了省公路基础数据库、路政管理综合平台、道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船舶检验发证管理系统、渡口信息管理系统等。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依托“安徽省公路交通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工程”,建立了交通信息服务网,开通了运政服务热线96333、高速公路服务热线96566和交通服务热线96369。省内各市基本实现了同城一、二级汽车客运站联网售票。启动全省汽车客运站与邮政联网售票推广项目,部分市县已实现邮政联网售票。建立了安徽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安徽交通物流网,提供货源、车源、专线等信息服务。

6.行业管理能力不断提升。

(1)行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在全国首批一次性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截至2010年底涉改人员全部得到分流安置,分流安置工作顺利完成,实现了改革的平稳过渡;水运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2009年完成船检体制改革;开展出租车行业管理体制改革,成立省客运出租车管理办公室,统筹管理全省出租车行业。探索交通投融资体制改革,在全国率先成立农村公路建设投资中心,组建了港航建设投资集团公司,多渠道筹措交通建设资金。在全国率先申请使用世行、亚行贷款用于国省道路网改造、内河航运建设。

(2)行业管理水平稳步提高。加强法制建设,出台了《安徽省港口条例》、《安徽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安徽省农村公路条例》等法规制度。加强规划引领,印发《安徽省高速公路网规划》等一批行业发展规划。强化市场管理。深化运管部门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开展了跨区域联合稽查活动,有力地打击了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强化客运站监管,全省一、二级客运站基本实现了封闭式管理。加强交通工程建设市场监管,从各个环节规范新改建工程及监理的招标行为,初步建立了交通建设市场信用信息平台。加强交通运输执法队伍建设,规范执法行为,推行查处分离,基层执法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

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工作得到加强,启动了创建“微笑服务、温馨交通”主题实践活动,受到交通运输部和社会各界的肯定和好评。推出“瑞青快线”等一大批运输服务品牌,打造了五溪至九华山文明样板路、新安江深渡文明航道等特色交通品牌。在全行业深入开展作风整顿暨效能建设专项活动,行业政风、行风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交通文化建设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六安裕安区交通局、芜湖港被确定为全国交通运输系统12个交通文化建设试点单位。

(二)存在问题。

1.交通总量供给相对不足。与刚性上扬的交通运输需求相比,交通基础设施总量、设施条件和服务能力不足,不能完全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干线公路总量偏少,高速公路网络不够完善,农村公路网化不足;水运发展、长江沿岸港口和重点港区建设相对滞后;综合性客、货运枢纽数量偏少,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衔接不够;民用机场总体数量偏少。

2.行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基础设施网络结构不尽合理。高速公路路网结构不够合理,干线公路一级公路占比过低,农村公路技术等级水平较低;高等级航道仅占通航总里程的20%,千吨级以上深水泊位数量偏少,不足总泊位数的30%;机场分布不够均衡。

运力结构不尽合理,高等级道路旅客运输车辆、厢式车、罐车等专业化运输车辆所占比例较低;运输组织结构仍需进一步调整,运输企业还存在经营主体多、规模小、竞争力弱等问题;运输经营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企业经营方式较为粗放,提供的服务较为单一,货运站场服务功能单一,不能适应现代物流发展需要。

3.安全应急保障仍需加强。运输生产安全监管基础薄弱。道路货物运输超限超载现象仍较普遍,治超形势依然严峻。农村公路安全保障设施不够完善。水运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安全监管设施和装备相对落后,水上搜救站点布局不够合理,支持保障系统不能满足未来水运安全快速发展的要求。

交通应急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各级应急预案缺乏有效衔接。交通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有待加强,省、市级水上搜救指挥中心尚未建立,缺少公路网、水运网运行监测平台,难以实现对应急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和正确处置。缺少专业的应急队伍。应急物资装备总量相对不足,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4.节能减排任务依然艰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仍然存在;运输增长方式还不够集约化,低能耗、高效环保的运输装备的应用不够广泛,节能技术、材料、新能源等还需要加大推广应用力度。

5.科技进步支撑能力不足。科研项目层次不高,重大项目偏少,缺乏行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交通科技成果推广滞后,科技成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科技创新基地缺乏统一规划,整体竞争力不强。

信息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交通系统内子行业信息系统分割封闭,信息孤岛问题突出;政府网站等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服务功能单一,难以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信息化发展不够均衡,水运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县级交通信息化建设步伐相对缓慢。

总的来看,交通运输整体发展仍具有“量”不能满足、“质”难以适应的明显特征。主要制约因素有:观念意识转变不够到位,“重建设、轻管养、轻科技”等观念在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依然存在;公路建设资金筹措困难,水运建设资金投入相对不足;综合交通管理体制、公路养护管理体制等尚未理顺;法规、制度、标准建设相对滞后等。

二、形势分析

“十二五”是安徽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省交通运输行业必须抢抓机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统筹兼顾好加快发展和转型发展的关系。

(一)形势要求。

1.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要求交通运输扩大供给规模。据预测,2015年全省GDP将超过2万亿元,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全省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增长呈现消费、投资共同推动的格局,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将保持持续增长态势。预计“十二五”全省公路客货运量和客货周转量将保持较快发展速度,年均增长可达9%-13%左右。民航旅客吞吐量仍将保持快速增长趋势,年均增长可达20%左右。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快速发展,要求扩大交通基础设施供给规模,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加强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和衔接,提高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2.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要求交通运输提供支持保障。产业调整和升级,要求进一步加强综合运输通道建设,建立与长三角一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产业转移提供交通运输保障;加快长江黄金水道的开发和利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运输效率,促进生产要素的低成本、高效流动;切实提高交通运输保障能力,全面提升运输服务水平和质量。

3.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要求交通运输强化均等服务。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需要进一步扩大农村公路网络覆盖面,提高农村客货运服务的安全性、舒适性、便捷性,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供可靠的运输保障,实现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进程,促进城乡发展良性互动。

4.加快“两型”社会建设,要求交通运输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两型”社会,要求交通运输行业高度重视能源、资源和环境对交通运输发展的刚性约束,处理好加快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优化交通运能结构,提升交通科技和信息化水平,努力实现交通运输节约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二)需求预测。

1.公路、水路客货运输量。

(1)公路运输。预测到2015年,安徽省公路客运量23亿人次,旅客周转量1510亿人公里,比2010年分别增长50%、50%,年均分别增长8.45%、8.45%;公路货运量29亿吨,货物周转量7130亿吨公里,比2010年分别增长58%、42%,年均分别增长9.6%、7.3%。

(2)水路运输。根据安徽省主要航道的运量分布及港口吞吐量发展趋势,预测到2015年,安徽省水路货运量达4亿吨,水路货运周转量达1650亿吨公里,比2010年分别增长24%、46%,年均分别增长4.4%、7.9%;水路客运量达200万人次,比2010年增长44%,年均增长7.6%。

2.主要公路交通通道。

根据对全省国省干线公路(含高速公路)网络交通量的预测结果(见附件2),未来安徽省主要公路交通通道有:合肥—南京通道、合肥—六安通道、合肥—巢湖—芜湖—宣城通道、合肥—蚌埠—徐州通道、合肥—铜陵—黄山通道、合肥—安庆—景德镇通道、滁州—淮南—阜阳通道、北沿江通道、南沿江通道、亳州—阜阳—六安—安庆通道、陇海通道和淮北(宿州)—阜阳通道等。

3.港口吞吐量。据预测,到2015年安徽省港口货物吞吐量将达4.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90万标箱,比2010年分别增长38.5%、305.6%,年均分别增长6.73%、32.3%。

预测到2015年,芜湖、马鞍山、巢湖、安庆、铜陵、池州、滁州、合肥、淮南9个主要港口吞吐量都将超过1000万吨,其中芜湖港9300万吨、马鞍山港7000万吨、巢湖港6100万吨、安庆港4600万吨、铜陵港4500万吨、池州港4000万吨、滁州港2200万吨、合肥港1900万吨、淮南港1700万吨。

4.民航机场吞吐量。预测2015年安徽省航空旅客吞吐量将达1250万人次,航空货邮吞吐量达10万吨,分别为2010年的2.9倍、3.0倍,年均分别增长24%、25%。

(三)阶段特征。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有利于改善安徽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宏观环境;皖江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等区域性规划的全面实施,有利于拓展安徽交通运输发展空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有利于推进安徽交通运输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加快内河水运发展的战略决策,有利于优化交通运输的发展结构。与此同时,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投融资政策等方面的深层次矛盾将进一步凸显,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综合判断,“十二五”时期,将是安徽省交通运输业加快建设的关键期、全面提升的机遇期、发展方式的转型期和深化改革的攻坚期。

三、思路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历史性机遇,围绕全省发展战略,以加快发展为宗旨,以转型发展为主线,着力调整优化结构,努力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使安徽交通运输业发展跨入中部地区领先行列,为加速崛起、兴皖富民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基本原则。

1.适度超前、加快发展。充分发挥交通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按照适度超前的理念,进一步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2.优化结构、高效发展。适应综合运输体系和现代物流发展的要求,把结构调整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比较优势,着力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服务结构。坚持建、管、养、运并重,提升交通运输整体效率。

3.统筹兼顾、均衡发展。拓展基础设施通达深度和运输服务覆盖面,提高交通运输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促进交通运输区域、城乡一体化,让交通运输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4.低碳环保、绿色发展。大力推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依靠理念、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以节约资源、能源为重点,加快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交通运输体系,减少交通运输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5.应急保障、安全发展。按照提升公共服务的要求,切实加强交通运输应急体系建设,提升应急保障能力。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处理好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健全体制机制,完善安全设施,加强安全管理。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安徽交通运输重点实施“11611”发展战略,即:

“1个体系”:初步形成畅通、高效、安全、绿色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1600亿投资”:完成交通运输固定资产投资1600亿元;

“10大工程”:着力推进高速公路网化、干线公路升级、农村公路完善、内河水运跨越、民航机场辐射、运输场站枢纽、城乡运输便捷、节能环保绿色、安全应急保障、科技信息创新等十大工程建设;

“1个品牌”:深入推进“微笑服务、温馨交通”行业文明品牌建设,全面提升交通运输服务能力和水平。

总体目标:到2015年,基本形成以高速公路和高等级航道为主骨架,以国省干线公路网和干线航道为支撑,以高密度农村公路网为基础,以运输枢纽港站为节点,区域、城乡交通运输协调发展,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与铁路、民航有效衔接,运输能力、服务质量、科技创新和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畅通、高效、安全、绿色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十二五”安徽省交通运输发展主要目标表

前瞻经济学人前瞻经济学人

 **--现状数据暂缺

(二)城乡运输便捷工程。

1.优化运输结构。

(1)优化运力结构,提升运输装备技术水平。推进货运车辆的大型化、厢式化和专业化,逐步淘汰敞式货运车辆;大力发展班线客运、旅游客运的大中型高档客车和适合农村客运的安全、实用、经济型客车;鼓励发展中高档、节能、环保新型城市公交车,加快淘汰老旧车辆。

加快推进船型标准化建设,鼓励老旧船舶提前退出市场。重点发展集装箱船、江海船、液化船、大吨位干散货船等先进适用运输工具。加快客运船舶更新,提高运输装备的安全性。

(2)优化运输组织结构,推进运输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推进国有道路运输和港航企业改制、重组,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有运输企业股份制改造和战略重组。引导和支持运输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做强做大。研究实施龙头和骨干运输企业的扶持政策和培育机制。

试点推进农村公交与城市公交经营主体统一。实现有条件的地区农村客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鼓励农村客运经营主体进行公司化改造,尝试农村客运片区经营模式,将农村客运经营由线路划定改为区域划定,提高农村客运企业运营效率。

(3)优化运输经营结构,大力发展新型运输组织方式,提高专业化运输水平。大力发展各种专用运输、鲜活农产品及高附加值货物等的直达运输,加快发展甩挂运输、集装箱运输、汽车列车运输、定班定线的货物运输、江海联运等。鼓励有条件的运输企业向多式联运经营企业转型。组织实施甩挂运输试点工程。

(4)促进现代物流发展。实施重点运输企业物流转型培育工程,引导一批重点货运企业、港航企业转变经营理念,延伸服务链,向综合物流服务商转型;鼓励重点企业构建行包快递联盟,建立全省小件快运信息平台,开展小件快递运输;优化城市配送车辆管理,鼓励发展城市配送物流,启动城市配送车辆相关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试点建立农村小件快运网络,鼓励发展农副产品物流加工和配送;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依托主要港口发展区域性物流中心。

2.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快构建快捷、安全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增强城市公共交通吸引力,便利居民出行。

城区人口100万以上城市:基本建成以公共汽电车为主体,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适度发展的城市公交网络,城市公交出行分担率(不含步行)达到30%以上,平均出行时间控制在40分钟以内,基本实现“5分钟换乘、500米上车”。高峰时期,公交车辆平均行程车速达到20公里/小时以上,公交准点率比2010年提高20%,万人公交车辆拥有量达到15标台以上。

城区人口50-100万以上城市:基本形成“快速公交系统(BRT)+公交专用道”为骨干的城市公共交通主骨架,城市公交出行分担率(不含步行)达到20%以上,平均出行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基本实现“5分钟换乘、300米上车”。高峰时期,公交车辆平均行程车速达到25公里/小时以上,公交准点率比2010年提高20%,万人公交车辆拥有量达到10标台以上。

城区人口50万以下城市:公交出行分担率(不含步行)达到15%以上,平均出行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城市建成区内公交站点300米半径覆盖率达90%以上。高峰时期,公交车辆平均行程车速达到25公里/小时以上,首末站公交准点率达80%以上,万人公交车辆拥有量达到8标台以上。

3.全面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

(1)切实推进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优化城市公交线网布局,理顺线网功能层次,提高覆盖面和效率。建立稳定的支持公交企业的资金渠道。研究出台公交企业成本核算标准;科学制定城市公交价格;大力培育城市公交骨干企业,支持公交企业完善设施装备,提高服务水平。

(2)稳步推进城际客运一体化发展。加强客运班线管理,优化线网布局,合理配置客运班线。试点客运班线许可改革,对成熟线路,给予企业自主决策权,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支持、鼓励符合资质条件的道路客运企业异地设置经营网点,支持客运企业异地申请客运班线和参加经营权招投标。

支持省内三大城市群之间和条件适宜的地区之间开通城际公交化班线,有效覆盖沿途乡镇,逐步实现客运线网的跨市、跨区融合。建立和完善跨区域城际公交协调机制,统筹建设城际、区间专用候车亭和招呼站。

(3)抓好农村客运发展。开放农村客运市场,简化农村客运许可手续。鼓励城市公交向城市周边延伸覆盖,支持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逐步实现农村公交与城市公交服务标准相衔接。建立以城带乡、干支互补、以热补冷的资源配置机制。扩大区域化经营的农村客运经营企业在新增车辆和班次、车辆在不同线路上调整等方面的自主权,调动经营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促进出租车、汽车租赁行业规范有序发展。完善市场准入制度,落实出租汽车司机职业资格管理制度。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出租汽车经营权配置机制。维护出租汽车行业稳定。加强出租车行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快设区市出租车调度指挥中心建设。建立健全汽车租赁业备案管理制度,加强汽车租赁市场管理,引导租赁企业规模化、专业化经营。

5.着力提升运输辅助业服务水平。推进驾培机构改制、重组,向公司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加强驾培机构的监督管理。引导机动车维修企业开展连锁经营,形成若干维修品牌企业。探索建立机动车维修配件质量保证和追溯制度。大力建设区域性机动车维修救援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96333汽车维修救援网络,提高维修救援服务速度,扩大维修救援服务范围。培育大型汽车维修配件有形市场,提高汽车维修配件集约化经营水平。建立布局合理、结构协调的机动车检测网络。

专栏5:运输服务体系建设重点

1. 运输企业培育工程:“十二五”期间,引导和扶持企业信息化建设、设施装备更新,培育20家左右大型道路客运企业、10-15家具有代表性的物流企业、1-2家大型水运企业。

2. 甩挂运输试点工程:择优推荐一批企业作为试点对象,重点对示范企业的甩挂作业站场设施和信息管理系统改造、甩挂运输车辆购置更新给予资金补助和政策扶持。引导企业通过甩挂运输全面支撑滚装运输、驼背运输等发展,促进公水、公铁等多式联运。

3. 城际公交试点工程:在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沿淮城市群,依托中心城市,选择若干条客运线路开展城际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试点,探索并完善城际公交发展的管理机制和运营模式。

4. 城乡客运一体化示范工程:组织开展一批城乡客运一体化工程,形成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模式。

(三)安全应急。

1.提高安全水平。继续改善农村公路安全技术状况;完善营运车辆、运输船舶定期维护检测制度,健全企业安全评价体系,强化对货运企业、货运站安全生产的监督;在省、市、县三级运管部门建立GPS监控中心,及时发现、处理企业和车辆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强源头治超工作,加快治超站点的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建设省、市水上搜救指挥中心,重点航道、湖区建设一批水上安全搜救基地和水上安全管理系统;继续加快渡口标准化建设;建设全省危险品船舶运输监管系统。

2.提高应急保障能力。尽快建立省级道路运输应急保障组织指挥机构,构建省、市、县三级道路运输应急保障体系,并实现与交通运输部交通应急体系有效衔接;制定交通运输应急能力建设规划,合理规划省级应急救援和运输保障队伍布局,扩大应急救援和运输保障覆盖面;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制度,改善应急保障装备;加强对高速公路和重要干线公路日常监控设施建设,基本实现对重点区域和重点路段的监控监测。

(四)节能环保绿色工程。

1.优化交通用能结构。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公交专用道,大力发展城市快速公交,适度超前发展轨道交通,引导更多公众选择公共交通;合理配置运力资源,提高班线客车、货运车船实载率;提高运输组织化程度,积极推进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高效运输组织方式。建立运输企业节能管理制度,宣传和培训车辆节能驾驶技术,推广船舶节能驾驶技术、港口装卸设备节能操作技术。

2.使用环保运输设备。鼓励发展低耗、高效、环保的运输装备。加大推荐车型的推广力度,淘汰一批老旧车辆和高油耗车型,推广天然气动力等节能环保型车辆。优化船舶运力结构,促进船舶大型化、标准化。严格执行车辆燃油消耗量限值标准,严格禁止不符合标准要求的车辆继续从事道路运输经营活动。

3.坚持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将低碳理念贯穿于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养护的全过程。优化设计施工方案,提高公路建设用地效率。加强材料回收利用和其他再生利用技术,改进施工工艺,减少资源占用、能源消耗和材料使用。提升基础设施的耐久性,最大程度地减少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

4.推广低碳交通技术。加快交通基础设施、运输装卸设备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推广温拌沥青技术、沥青冷再生技术等低碳铺路技术及隧道智能通风照明控制技术,推行隧道“绿色照明工程”。强化内河港口节能科技创新和推广,加快“油改电”技术改造工作。推进城市公交和出租车辆的“油改气”工作。

(五)科技信息创新工程。

1.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开展科技攻关。部省联动,围绕安徽省交通运输发展的关键问题,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专项攻关计划,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科技成果。

开展技术创新。结合地方交通需求,充分调动行业力量,在交通领域开展科技创新,力争取得重要突破,提升交通运输发展的科技含量。

加强科技成果推广力度。依托行业协会,设立交通运输科技成果推广中心;实施科技成果推广计划,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科技成果推广;健全促进成果推广的动力机制,鼓励建设单位采用先进的科技创新成果。

统筹推进重点科研基地、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建设行业重点实验室和安徽交通运输信息技术行业研发中心;培育1—2个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创新团队,培养一批学术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

全面提升交通从业人员科研、业务、管理水平。实施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为交通行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积极拓展渠道,通过多种形式提高现有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管理水平,促进交通行业基层员工知识和技术不断更新。

加强科技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继续推进安徽交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充分整合、利用省内各类交通科技信息资源。建立安徽交通运输科技数据中心,建成链接国家有关部门、覆盖安徽全省的交通运输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网络。

专栏6: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重点

科技项目专项攻关:马鞍山大桥建管养、安徽高速公路扩改建、平原高速公路建设、芜申运河建设等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皖江城市带综合运输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

重点科研基地、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立足安徽省在桥梁、公路和材料等领域科技研发的比较优势,培育建设1—2个安徽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

依托重点科研基地、重大科研项目和重点建设工程,培育1—2个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创新团队。培养5名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学术带头人,培养选拔50名左右具有较强实践与创新能力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

2.加强信息化建设。

(1)加强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建设行业信息专网。充分利用、整合已有的网络资源,统一设计和建设覆盖省、市、县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行业管理部门,以及基层站所、移动巡查车船、重点企事业单位等的交通运输行业信息专网。

建设交通运输数据中心。充分利用已有的行业基础数据资源,构建省、设区市两级交通运输数据中心。两级数据中心通过省—市数据管理与交换平台共享数据。

建立健全应用支撑平台。根据资源整合、业务协同的原则,统一开发利用相关应用支撑软件,形成行业应用支撑平台;建设和完善公路管理、高速公路管理、道路运输、港航海事四大业务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安全监管与应急指挥平台,满足“监管到位、协调联动、上下贯通、左右衔接、响应迅速、处置有效”的要求;完善高速公路联网不停车收费系统。

(2)加快政府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充分利用数据中心的信息资源,接入民航、铁路、气象等部门提供的相关信息,通过多种方式提供出行信息服务。整合省市等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的行政许可网上办理系统,建立行政许可网上综合办理系统,全面实现行政许可事项网上办理。建立综合客运运输枢纽信息服务系统、物流公共信息服务系统、航运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向公众提供准确、及时的公共服务信息。

(3)引导企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制定企业信息化建设标准,规范企业信息化建设。鼓励货运企业应用无线射频识别等新技术,提高运输生产的智能化程度。支持客运企业提供“一卡通”服务。稳步推进道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向综合客运枢纽、物流园区、运输企业等领域延伸。鼓励租赁企业加快建立租赁业务信息平台,探索建立不同租赁企业之间的业务合作及信息共享制度。

(六)邮政业。

1.完善邮政普遍服务体系。加强邮政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邮政基础设施纳入各地城乡建设规划,争取普遍服务项目纳入省“民生工程”和各地“为民办实事工程”。强化邮政普遍服务终端能力建设,完成空白乡镇邮政局所补建,完成现有邮政局所标准化改造。推进行政村村邮站和城镇居民住宅楼信报箱建设和补建,加强城镇邮政报刊亭建设。

建立现代邮政服务网络。加强邮政枢纽建设,完善安徽邮政生产指挥调度平台。优化邮运网络组织,构建以合肥为总包邮件集散中心、长途运输以铁路干线邮路为主、区域运输以汽车邮路为主的邮件运输网,提高效率,缩短邮件传递时限。加强邮政投递网建设,完善普遍服务投递网和邮政快速投递网。完善邮政信息系统、电子化邮政支局及“11185”客户服务中心,促进邮政信息网与相关行业信息系统对接。

提升邮政普遍服务水平。保障邮政局所平均服务人口数量、邮件全程时限、投递频次和投递深度不低于《邮政普遍服务标准》的要求。提高边远地区邮政普遍服务水平。加强邮政特殊服务能力建设,切实保障机要通信。

支持邮政服务“三农”,大力发展农村邮政物流。完善“省—市—县—乡镇—行政村”五级服务网络体系,建设邮政农资配送中心、连锁农家店,推动邮政进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推进邮政服务企业通过邮政网络,为各类企业提供速递物流服务、数据库商函服务。支持邮政服务文化旅游业。

2.构建快递服务体系。优化快递服务网络。鼓励快递企业加强网络建设,优化网络布局,提高网络覆盖率。依托省内物流节点、交通枢纽,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地规划建设一批快件处理(分拨)中心,推动形成快递物流园区,实现产业集聚、功能集成和经营集约。

提升快递服务品质。支持快递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加强自动化、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提高揽收、分拣、运输、派送等环节效率,建立快件跟踪查询和信息反馈系统;重点快递企业达到《快递服务》标准,快件延误率、损毁率和丢失率明显下降,快递服务社会用户满意度明显提高;鼓励快递企业拓展延伸服务,打造快递品牌。全面融入电子商务,发展电子商务配送、供应链服务、一体化物流等新兴业务,与电子商务、制造业联动发展,加快向综合型快递企业转型,实现做大做强。

3.促进交通邮政协同发展。统筹设施建设和政策协调。在公路、民航、铁路等客货运输枢纽的建设中,推动邮政、快递网点、处理中心等设施的同步配套,促进综合交通运输设施的集约利用;落实邮政车辆通行的优惠政策,降低普遍服务成本;落实快递车辆市内通行政策,建设航空“快件绿色通道”。

推进产业融合和互利合作。鼓励邮政企业、快递企业与运输企业合作。鼓励依托邮政网络,扩大车票和机票代售业务。推动公路客运班线代运邮件试点。推动在铁路客货运线路加载邮件、快件车厢。推进信息互联互通,实现邮件、快件运输和交通运输环节的顺畅对接。

4.加强支撑体系建设。推动政策法规保障。深入贯彻实施《邮政法》。推动我省邮政业地方立法,出台《安徽省邮政条例》。推动国家、省对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在用地、税费减免、资金补贴等方面优惠政策的落实。将快递服务纳入我省鼓励发展的产业目录,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快递市场。加强和改进行业统计工作。

规范快递业务发展。方便企业申请经营快递业务。规范市场准入,贯彻执行《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确保合法入市,守法经营,有序退出。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严格规范快递业务员的资格认证。

强化快递市场监管,依法打击各种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维护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推进快递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开展快递服务质量评价,构建分级分类的快递市场管理体系。建立消费维权机制,加强“12305”邮政业消费者申诉平台建设。

加强行业安全监管。强化邮路寄递安全监管,严格执行收寄验视制度,保障邮件、快件安全。指导企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有效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工作。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院校为支撑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建设快递专业人才基地,推动快递职业教育,培养一批高层次技能型快递专业技术人才;加强行业人才评价和统计工作。

(七)专用公路。

1.防汛保障公路。堤顶公路主要为防汛提供保障,兼有旅游和农村公路的功能,交通运输部门应会同水利部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防汛保障公路专项规划。

2.旅游公路。“十二五”期间,在安排县乡公路升级改造计划时,优先安排景区通达路、民族聚集区道路等升级改造。争取国家对红色旅游区域景区通达公路建设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景区通达公路的行政等级多为县乡公路,其性质为专用公路。交通运输部门应会同省旅游部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旅游公路专项规划。

(八)行业管理。

1.规范执法行为。实施“交通行政执法规范化工程”,规范执法程序、执法用语和执法文书等。制定文明执法创建方案。探索建立联合执法、统一执法、路警共建等交通执法模式。加快港航执法体制改革,充分整合资源,实现全省水上一体化综合执法。

2.加强市场监管。强化服务标准化建设,规范服务标准和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建立主管部门、行业管理机构和行业协会相结合的市场监管机制。加强市场准入管理和动态管理,建立市场诚信信息公示制度,建立查处违规违章行为的联动机制和信息通报制度。规范道路货运中介服务业管理及交通建设招投标工作。

3.强化公共服务。加强各级政务中心交通窗口建设,推进政务公开。建立健全机关效能建设长效机制,扎实推进效能建设向纵深发展。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改善服务环境和设施,使行业管理由“审批”型向“服务”型转变。加强公众出行交通运输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为公众提供动态、及时的出行信息服务。

4.加强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制定“十二五”交通运输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规划。深入推进“微笑服务、温馨交通”示范工程,丰富服务内容,拓宽活动外延,形成全员参与、全面提高的局面,力争将“微笑服务、温馨交通”打造成全行业的靓丽品牌。争创文化建设“十百千”工程,把徽文化与现代交通运输文化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安徽特色的交通运输核心价值观。大力推进学习型行业建设,健全学习制度,加强政治理论、政策法规和业务学习。

五、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进一步增强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科学发展的主动性、紧迫感和责任感,立足为社会、为人民群众提供一流交通运输服务,思考与研究交通运输发展的实际问题,努力推进交通运输事业迈上新台阶。建立适应科学发展的思维模式,努力实现交通运输发展由主要依靠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拉动向建设、养护、管理和运输服务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能源消耗向科技进步、行业创新转变,由主要依靠单一运输方式的发展向各种运输方式合理分工、无缝对接、协调发展转变。

(二)加强衔接,推进落实。做好与城镇体系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铁路、轨道交通等规划的衔接,加强交通、国土、环保等部门之间的沟通衔接,统筹安排、优先保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各地政府尽快编制“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遵循“轻、重、缓、急”原则,谋划一批事关安徽长远发展的交通重大项目,认真做好项目前期研究,为项目审批和建设提供依据;加强与周边省份的协调与沟通,联合开展省际通道的规划和建设,共同确定路线方案与实施序列。

(三)明确事权,多方推进。根据交通基础设施公益性的特点,对内河水运、国家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养护及安全应急等领域,切实履行政府职责,继续强化管理,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对运输服务、科技信息化、节能环保等领域,通过政策、资金引导,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推行高速公路“省市共建模式”。国家和省规划的高速公路以省属企业投资为主,所在市可以土地或资金等资产参股。其他高速公路以所在市为主,省属企业投资主体可参股。设立项目公司,负责项目的建设、经营和管理。

按照“政府主导、省市县共建”的普通干线公路建设思路,明确各市、县人民政府为建设项目的责任主体。省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干线公路建设的计划下达、政策制定、行业管理,并按标准进行省级财政资金投入。市级层面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对市级建设资金筹措和工程进度、质量安全、投资控制负责,统筹协调本辖区内国省干线公路建设管理。县级层面负责筹措县级配套资金、征迁等地方工作。

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责任主体是各地政府,事权在县。省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出台行业发展指导意见,加强督促与指导。县级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组织实施等方面的工作力度,有效协调财政、土地等部门支持、加快农村公路发展。

(四)深化改革,理顺体制。不断完善综合运输管理体制,建立适应综合运输发展要求的协调机制。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要求,研究出台深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性意见。加快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出台各项鼓励政策及措施。推进公路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试行“三个层次二级管理”的新模式。探索试行大路政体制,实现省、市、县三级路政管理机构与公路管理机构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深化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落实县级人民政府管理责任主体地位,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加快海事安全、航道养护体制改革,加快水上执法体制改革。完善城乡一体化管理的道路运输大部门体制,整合运输管理资源,努力实现城乡运输一体化。

(五)争取政策,落实资金。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的沟通汇报,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对我省公路、内河水运、综合枢纽站场、信息化等建设项目的专项资金支持;督促和鼓励各级政府安排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和其他财政性资金用于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省级财政将水运发展专项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并逐年适度递增。研究设立省级交通建设融资平台;通过创新“省市共建”和“省市县共建”模式,拓宽资金筹集渠道;试行“收费航道”,积极探索“岸线资源有偿使用”等措施,搭建内河水运建设投融资平台;合理发展一级收费公路,为市县筹集配套资金提供融资渠道;针对交通基础设施的不同属性,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进一步拓展银行合作和信贷领域,积极争取并使用好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鼓励社会资金投资交通建设,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投融资方式。优化设计,降低造价,集约、节约使用土地,保障安全。探索建立城乡公共客运发展专项资金;研究制定运营车辆技改、使用清洁能源车辆和推荐标准车船型等相关资金扶持政策。

(六)健全法规,完善制度。根据综合运输、现代物流、城乡和区域客运一体化等新要求,推进修订、出台与国家法律相配套、与新形势要求相适应的法规、规章、办法,健全交通运输法规体系;立足安徽交通运输发展需要,加快完善地方标准规范,重点加强工程建设和运输服务领域的行业标准研究与制(修)订;促进先进实用的创新成果及时纳入地方标准规范,积极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标准,加快技术标准更新,及时淘汰落后标准。健全行业服务标准规范,制订出台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资金管理、安全管理等规章制度,建立健全行业管理制度体系。创新科技管理体系,适时调整完善交通运输科技管理政策,形成较为完善的交通运输科技管理制度体系。完善重大科技项目招投标制度,建立科技项目和计划评估机制,健全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附件:

1.“十二五”交通运输重点项目投资估算表

前瞻经济学人

2.“十二五”主要公路交通通道交通量分担情况表

前瞻经济学人

3.“十二五”高速公路重点项目表

前瞻经济学人前瞻经济学人前瞻经济学人

4.“十二五”高速公路规划项目分布图(略)

5.“十二五”干线公路重点建设项目示意图(略)

6.“十二五”水运重点项目示意图(略)

7.“十二五”道路运输重点建设站场示意图(略)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