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先进制造业是吸收先进技术成果并综合应用于生产的全过程,实现优质、高效、清洁生产的制造业。相对于传统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具有产业的现代性、技术的先进性、管理的规范性等主要特点。当前,我市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建设成为以电子信息产业为特色、以高端高质高新产业为主导、以品牌化产业集群为依托、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制造业名城。未来5-10年,特别是“十二五”期间,是我市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由外延扩张型向内生创新型转变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市建立以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充分发挥其产业带动作用,推进我市产业的整体转型和升级,将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工作。

编制先进制造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进一步强化政策导向,对我市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中共东莞市委、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实施意见》、《东莞市产业结构调整规划(2008-2017)》、《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有关文件。

目前,我省先进制造业主要包括了装备制造、汽车制造、船舶制造、钢铁、石化等产业领域。根据这一分类,结合我市的产业优势和发展基础,本规划确定我市先进制造业的重点领域为通信设备制造业(主要是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制造业)、电气机械制造业(主要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新能源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船舶制造业、石油化工产业六大类别。

本规划的期限为2011年到2015年。重点规划我市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方向、目标、原则等战略性思路,明确我市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我市制造业规模继续扩大,发展速度保持高位,结构不断优化,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要素禀赋不断改善,集聚程度不断加强,产业贡献率不断提高,为我市先进制造业进一步提升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制造业发展规模和速度

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经济总量稳步提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978年到2010年年平均增长率约为23%,高出全省同期年平均增长率(约19%)4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规模持续扩大,经济总量年均增长率为13.3%,2010年生产总值达到4246亿元,将近2005年的2倍。其中制造业对我市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对GDP的贡献率持续提高。

工业经济规模较大,先进制造业比重较高。从1978年到2010年,我市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约达到28%,高出全省同期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约22%)6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我市工业经济规模继续扩大。2010年工业总产值为8749.7亿元, “十一五”期间,以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企业单位数、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利税总额、全部从业人员平均数等主要经济指标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例均接近或超过50%水平,先进制造业在我市工业经济中占有较高的比重,是工业经济的主导力量。

前瞻经济学人

(二)制造业结构和创新能力

三次产业结构相对稳定,轻重工业结构基本均衡。“十一五”期间,我市三次产业结构相对稳定,2006年到2010年,第二产业的比例分别为57.3%、55.5%、51.3%、47.1%和51.4%。除2009年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第二产业的比例低于第三产业外,其他年份第二产业的比例均高于第一和第三产业,因此第二产业在我市产业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并且未来仍将继续保持较高的比例。目前我市初步形成了以通信设备制造业(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为主,以新能源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化工制造业为辅的先进制造业产业格局。其中电气机械制造业有望打造成为年产值超千亿元,仅次于通信设备制造业的产业集群。2010年,我市规模以上轻重工业产值比例为43.3:56.7,轻重工业比例结构基本均衡并不断优化。

创新投入不断加大,竞争能力不断增强。“十一五”期间,我市注重对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的扶持,注重促进制造业通用、共性、先进适用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注重推进制造业科研技术创新载体建设,制造业创新投入不断增加,制造业竞争能力不断提高。2010年我市新增省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2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1家、省民营科技企业126家、省级以上技术工程中心14个、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个、省级以上名牌名标56个,参与制订各类技术标准37项,获批省创新科研团队3个。制造业创新投入的增加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提升了我市先进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市共有15家企业入选省装备制造业骨干企业和重点培育企业,其中3家企业入选省装备制造业骨干企业,12家企业入选省装备制造业重点培育企业。拥有规模以上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34家,全市汽车零部件及相关配件生产企业超过250家,船舶生产企业15家。

(三)要素禀赋和集聚程度

要素质量逐步提高,要素禀赋持续改善。“十一五”期间,我市全面引进人才、资本、技术、教育、管理、制度、法治等产业发展所需的高级要素,制造业要素禀赋持续改善。高规格、高标准规划建设科技产业园区,制造业载体优势突出,承接大型制造业项目的能力大幅提高。拥有科技活动人员超过15万人,科技活动机构2466所,比2007年增长13%,为我市发展先进制造业提供了良好的人才要素支撑。同时注重制造业生态的规划和建设,工业门类和产品种类齐全,生产技术先进,配套能力较强。

制造业集聚程度逐步加强,带动能力稳步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市先进制造业拥有石龙电子信息、长安五金机械模具、常平光电等三个省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拥有虎门电子线缆、石碣电子、寮步汽车、横沥模具、樟木头塑胶化工等5个市级产业集群。我市注重引进先进制造业产业链薄弱环节和大型龙头项目、核心项目,聚集了一批技术先进、产业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其中松山湖产业园区引进了华为技术、生益科技、宇龙通信等电子信息企业,易事特、台湾大船科技、德国通快等装备制造企业。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并稳健发展。

二、发展环境

“十二五”期间,国际、国内和区域环境的变化,为我市先进制造业提供了发展机遇,同时也使我市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面临竞争和挑战。

(一)国际环境

全球产业转移出现新变化。随着“后金融海啸时代”的到来,全球经济发展方式将发生深刻的变化,产业结构将发生重大调整,垂直分工的传统格局将被打破,水平分工的地位逐渐确立。在此背景下,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出现了组团转移、产业链整体转移的新变化和规模扩大化、结构高度化、区域内部化、方式多样化的大趋势,产业集群成为产业竞争的主导方式,产业融合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由于我市制造业较为发达,这种新变化和大趋势将有利于我市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我国仍是全球产业转移的首选地。我国的比较优势依然是吸引外资的重要因素,众多外资仍将我国视为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十二五”期间,国际投资将会有所增长,同时更多与制造业关系密切的生产性服务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信息、电子产业)将向我国转移,国际产业转移的高端化发展趋势,有利于我市进一步加快推动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优化提升产业结构。

新兴市场国家崛起。目前新兴市场国家已占世界经济的40%以上,在“后金融海啸时代”仍然保持了相对较快的经济增长,显示了较强的抗危机能力,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新兴市场国家在国际上占有的比重会越来越大。作为重要的新兴市场国家,我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和影响力也将逐步提高,“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进一步提升。作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我市先进制造业未来的市场空间将会得到更大的扩展。

(二)国内环境

国家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扩大内需市场。“十一五”期间,国家开始着力促进从以往过度依赖外需的增长模式向“内外需协调拉动”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更加注重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更加注重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更加注重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继续推动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为我市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外在动力。

政策环境良好。“十一五”期间,国家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增长举措,这些措施将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发挥效用,为我市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继续推进汽车、钢铁、纺织、装备制造、船舶工业、电子信息、轻工、石化、有色金属产业和物流业等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从财税、金融、贸易、产业等方面出台支持鼓励政策,实行减税和税费改革,减轻企业负担,鼓励企业扩大投资生产,为我市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四)汽车制造业

发展电动车和专用特种车整车制造。重点发展混合动力、纯电动乘用车和客车、微型电动车、特种电动车生产,大力引进国内或者国外电动汽车整车厂,获得生产资质、取得生产论证、建立整车生产能力,整合东莞现有基础,建设中巴和轻型车生产厂,支持电动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和项目获得国家核准和行业准入。支持建立产学研合作、粤港合作和国际合作并举的电动汽车创新开发体系,推进东莞电动汽车产业研发、生产、配套和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建设电动汽车产业基地。以专用特种汽车底盘和专用装置为突破口,推动发展运油车、消防车、冷藏车、工程车、混凝土搅拌车、医疗专用车、道路清障车等系列产品,以及适用于高等级公路运输的专用半挂车、城市环卫车、市政作业车、施工工程车、机场专用车等制造。做强、做大消防专用车系列,针对各类商业运输和特种行业要求,研究开发系列化、专业化的专用特种汽车产品。

发展汽车零配件制造。重点发展汽车发动机系统及零部件、汽车总成及零部件、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制造。结合我市现有电子信息制造业的优势,重点发展车身/底盘电子装备、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发动机控制、电子控制传动系统、ABS制动控制系统、汽车安全电子设备、电气分配和电子导航系统、车载局域网络、车用数字化仪表、车载娱乐设备音响等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汽车电子零配件产品制造。利用我市比较完善的机械五金模具和塑料加工配套体系,重点发展汽车发动机和关键零部件制造。发展汽车专用模具、车用夹具、车用检具、车用轴承、车用电机、五金塑料件制造,发展轿车用发动机配套件、驱动系统配套件、转向系统配套件、悬挂系统配套件、制动系统配套件。发展汽车重要部件的精密锻造、多工位压力成型及铸造等。结合周边城市电动汽车产业的需求,建设新能源汽车研发中心,重点发展电动汽车关键材料和零配件生产。着力突破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领域,发展大功率镍氢动力电池、锂离子动力电池、动力蓄电池系统、电机及驱动、智能充电设备、电极、复合膜和双级板等电池关键材料的研发和制造。

发展汽车物流配送和贸易维修服务。依托虎门港港口园区优势,设立汽车及零部件专业物流园区,建设大型汽车滚装专用码头泊位,完善汽车物流配套设施,将我市建设成珠三角乃至华南地区的汽车进出口物流配送中心。引进国外先进汽车销售模式,推进寮步汽车城销售基地的建设,提升汽车销售网络建设和售后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汽车维修和配套服务。

(五)船舶制造业

发展船舶制造。以发展10万吨以下船舶制造企业为主,重点发展大灵便船、灵便型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多用途船、特种船舶等船舶制造。培育发展游艇制造业。

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重点发展自升式钻井平台、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和生产平台、浮式生产储卸装置、海洋工程作业船及大型模块、综合性一体化组块、海上钻井船、海洋工程拖船等高技术海洋装备及特色海洋工程辅助装备制造。

发展船舶修理。重点推进修船技术研究和开发,提升大型船舶、特种船舶、海洋工程装备修理和改装的能力,提升现有修船企业的规模和技术水平。

发展船舶配套设备制造。重点发展船用动力系统及关键零部件、船舶控制与自动化、船用通讯导航和仪器仪表等关键配套设备制造。引进和发展船用低速柴油机、船用中速柴油机、低速及中速柴油机曲轴等大功率柴油机及零部件制造。引进和发展船用起重机、锚绞机、舵机、舾装件、船用柴油机铸锻件、轴舵系、螺旋桨、大型船用铸锻件、重型机械液压设备、高精度加工设备、自动化辅助加工设备、电子设备、船用仪器仪表、船用导航通讯设备、船用电缆、船用涂料等船舶配套装备制造。引进和发展造船专用高精度铸件、锻件设备制造。

(六)石化产业

建设石化生产基地。重点规划建设立沙岛石化生产基地,引进发展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有利于产业配套对接的大型化工能源项目,引导现有化工企业进园生产,推动在建化工企业尽早投入生产,推动相关产业做大做强。推行环保绿色清洁生产,加快高附加值、低污染化工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

建设石化深加工产业集群。重点推进以新领域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和基础有机化学品为主体的石化深加工产业集群建设。发展电子化学品、食品添加剂、造纸化学品、高档涂料等石化下游产品的生产加工。抓好产业发展龙头项目的建设。以产业配套为导向,发展有机硅材料、塑料合金和碳四深加工等项目。依托热电、煤化一体项目,发展碳一化工及新能源等项目和产业。

建设石化物流基地。将虎门港建设成为石化产业物流水陆联运的重要基地。进一步开发可供码头发展的岸线,疏浚现有航道,根据航道的实际情况,兴建不同吨位的油气码头和泊位,加快完善石化物流基地建设。

六、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我市先进制造业的主要任务包括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创新能力、打造产业集群、完善技术标准、强化招商选资、推动区域合作等六个方面。

(一)优化产业结构

推进产业结构转变。推进先进制造业产业结构从加工制造环节为主的“纺锤型”向加工制造与研发服务环节协调发展的“哑铃型”转变。完善产业链条和配套服务,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装备配套零部件生产的中小企业,建立和完善大中小型企业之间在装备整机与零部件、核心产品与配套产品等专业化分工和产业化协作,完善配套和分工协作的产业链。

推进产业均衡发展。在继续发展通信设备、电气机械和仪器仪表、新能源专用设备等优势先进制造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汽车、船舶制造业和石化产业,使我市先进制造业产业结构更加均衡,并适度重型化。

完善专用车、乘用车、汽车零配件及汽车贸易和物流配送的汽车产业链。做大、做强专用车整车制造产业,完善和优化专用车产品结构。引进汽车尤其是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企业,推进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升级发展,重点支持有一定产业基础的汽车电子、专用模具、五金塑料件等配套产品加快发展。加强与周边汽车电子发展较好的城市进行产业合作,加快引进国内汽车整车生产的一二三级配套供应企业,发展多种形态的汽车产业中介服务机构,鼓励与汽车密切相关的汽车维修服务、汽配物流、汽车金融服务等产业的发展。

支持大中型船舶制造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项目的建设,完善产业结构,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带动船舶工业加快发展。推动大企业大项目建设,重点引进国内外大型船舶企业集团重点项目,能够带动产业技术升级的配套项目,加快国内外大型优质船舶配套项目的引进。支持中小造船企业专业化、特色化发展,将其纳入骨干企业专业化协作体系,鼓励和支持中小船舶企业通过联合、兼并和重组等方式整合优势资源,重点培育一批船舶配套零部件生产的企业,加快培育和延伸船舶产业链条。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服务于先进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先进制造业产品交易、技术创新、质量标准、检验检测、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平台建设。

(二)提高创新能力

推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实施“科技东莞”工程,集中优势资源和技术力量,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业化为导向、产业公共技术开发平台为支撑、政产学研各方参与共建的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和发展行业性研发中心、工业设计中心、信息中心、技术推广中心、检测中心和服务中心。强化科技产业园区“科技中心”的功能,打造集研究开发、技术支持、技术推广、信息咨询人才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中心。

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完善配套政策,优化使用办法,用好产业专项资金。发挥专项资金的杠杆拉动作用,加大对重大技术创新企业的支持力度,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重大成套装备、核心技术自主化和系统集成能力等方面实现突破,逐步实现本地化、市场化。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促进先进制造业技术成果转化。重点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对引进的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通过消化吸收形成自主创新能力。

打造技术创新平台。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吸引国家级科研机构和重点大学在东莞设立公共研发和检测服务平台,支持重点实验室、公共研发检测平台和企业研发中心的建设与运营。继续支持国家模具重点实验室东莞实验中心、东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松山湖光电子应用研发中心、广东有机发光显示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发展。吸引更多国家级科研机构和重点大学在我市设立公共研发和服务平台。

深化区域技术创新合作。与珠三角其他城市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和共建创新平台,共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与支撑体系,提升区域基础研发、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鼓励外资企业在我市设立研发机构,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抗风险能力和本土化水平。推进莞台产业技术创新合作,继续推进莞港创新产业基地建设。

(三)打造产业集群

优化产业集群布局。整合先进制造业现有资源,落实产业规划,优化产业布局,提高先进制造业集约化程度,大力推进相同、相近或相关产业高度聚集、产业链上下游环节高度配套、产业关系密切、产业分工协同、产业生态多样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根据产业集群的标准和要求,强化和提升松山湖科技产业园、虎门港和生态产业园在产业集群中的功能,使之成为我市先进制造业集群化发展的引领和动力。强化镇街各级各类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引导先进制造业向各级各类产业园区集聚。加强规划引导,逐步将小型、分散、特色不突出的镇街产业园区升级为大型、集中、特色突出的产业园区,成为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

提升产业集群水平。以提升发展产业集群为目标,重点为产业集群提供信息化支持。通过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配套和完善,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加快企业信息化技术应用步伐,鼓励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推进节能技术、产品、设备等研发,推广精益生产、清洁生产模式,逐步实现产品设计的数字化、生产的智能化、系统的集成化、管理的信息化和经营的网络化。以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立和完善产业集群的公共服务平台和产业支撑体系,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不断丰富和延伸产业链。完善产业集群的交通、能源等配套保障设施,降低生产要素的流通成本,实现水、电、气的资源的集中统一供给,进一步推动产业集聚,提升产业集群的水平。

(四)完善技术标准

加强技术标准战略研究。加强国内外先进技术标准的研究分析和推广应用,建立健全专利技术和技术标准的相互促进转化机制,建立健全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和技术标准支撑服务体系。

加强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加强对先进制造业产业技术标准化工作的指导,完善现有的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建立新的产业技术标准体系,推动企业由单纯被动执行标准向主动创新标准转变,推动技术标准示范专业镇街的建设。

加强技术标准平台建设。完善技术标准信息资源库和技术标准服务网络的建设,解决企业在获取国际、国内相关技术标准、技术法规信息相对滞后的问题,为企业提供技术标准方面的开放性、公益性信息服务。加快技术标准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技术标准人才培训、评价考核与激励机制,培养熟悉国际标准规则、业务强、外语好的复合型标准化人才,形成一支与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相适应的标准化专业人才队伍。

(五)强化招商选资

提高招商选资水平。以园区为依托,重点引进先进制造业产业链上关键的和缺失的项目和环节。制定先进制造业引进技术规划目录,有针对性地筛选一批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和发展前景良好的项目,列为“十二五”期间重点招商对象。依托重点园区、企业和项目,采取合资合作、联合设计开发、消化吸收等形式,搭建先进制造业同行的内外资企业合作交流的平台,支持和引导我市先进制造业民营企业开展外引内联,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合作。加大引进大型先进制造业企业和重大项目的力度。

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强化项目招商、专业招商、委托招商,以及“以商引商”和原有企业增资扩产等招商引资方式,以完善和延伸制造业产业链条、扩大引资领域为主要方向,重点引进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的先进制造业,以及已经进入内地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的国外先进制造业。注重对国内大企业、大集团的资金和项目引进。

(六)深化区域合作

推进莞深惠率先实现产业一体化。强化莞深惠三市在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和土地总体规划及有关重大专项规划上的衔接,重点推进莞深惠在发展规划、交通能源、产业发展、环境治理、科技创新等领域的紧密合作。协同发展先进制造业,整合三市资源,特别是加快发展新型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业,共同打造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同时,协同发展新能源汽车、精细石化等新兴产业。推动三地产业有序转移,做好对深圳转移产业的承接吸收,抓好东莞(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推进区内产业布局一体化。

推进珠三角区域发展一体化。加强与珠三角各市的对接,对重大交通路网、电力设施、油气管道等进行统一进行规划。加强政府对产业转移的统筹力度,积极稳妥地引导耗能高、用工多、层次低的企业或生产环节往我市参与共建省内产业转移园定点转移,建设先进制造业的后方配套基地。深化与周边地区的产业合作,瞄准周边地区陆续上马的大型项目,特别是电子信息、汽车、造船等产业领域项目,加快与中心城市的产业配套和合作,引进和发展与之相配套的协作项目,参与区域内重大产业合作项目,加强区域间的产业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

推进莞港澳台产业合作。以莞港澳台产业合作为重点,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率先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推进莞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加快推进莞港生产力促进基地建设,完善与在莞港澳台资企业的联系沟通机制,完善支持本地区企业“走出去”的总体协调机制。承接台湾新一轮产业转移,在先进制造业产业方面加强对接合作,协助台资银行东莞代表处升格为分行,在贷款、担保、上市等方面,继续为台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七、保障措施

“十二五”期间,我市先进制造业的保障措施包括组织机构、政策支持、管理服务、资金要素、人力资源、产业空间、基础设施等七个方面。

(一)组织机构保障

建立先进制造业发展统筹协调机制。加强工作领导,组建我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作相关领导组织,统筹协调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各项工作,加强对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指导和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加强产业发展研究,定期分析和协调解决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对于重点发展和重点培育的先进制造业,成立分行业的工作领导小组,保证具体产业的健康发展。

加强先进制造业行业协会建设。加强对先进制造业相关行业协会的业务指导,进一步整合协会资源,推动相关行业协会做强做大,同时,促进其他先进制造业行业协会的建立。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提升服务水平,加强在推进行业自律、维护行业权益、加强行业合作和行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功能作用,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健全先进制造业发展研究咨询体系。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担任我市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决策咨询顾问,针对先进制造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咨询研讨会,为决策提供支持。支持成立各种形式的研究机构,加强对我市先进制造业发展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

(二)政策支持保障

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从税收、资金、人才、自主创新、行政服务等多个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形成全面系统的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对符合我市先进制造业发展方向的高端产业,制订专门的产业扶持政策。通过政策杠杆,引导高消耗、低效益、低附加值的企业或生产环节转型提升和有序转移,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加强对骨干企业的政策扶持。支持我市大型先进制造业企业进一步增资扩产和投资新项目,着力培育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强的民营先进制造业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支持企业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在技改、信贷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编制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为标准认定和评估骨干企业,建立骨干企业信息库,进行重点跟踪扶持,为其提供直通车服务,在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给予适度倾斜。鼓励骨干企业以我市为总部基地向外扩张,“走出去”拓展新的空间。

八、附件

(一)东莞市“十二五”期间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领域

前瞻经济学人前瞻经济学人前瞻经济学人前瞻经济学人前瞻经济学人前瞻经济学人前瞻经济学人前瞻经济学人前瞻经济学人

(二) 东莞市“十二五”期间先进制造业重点项目

前瞻经济学人前瞻经济学人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