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地质勘查规划(2011-2015年)

第一章 总 则

一、规划的目的

《安徽省地质勘查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是《安徽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年)》的专项规划之一。其目的是:全面落实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确定的“十二五”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的目标和任务,提高全省地质调查程度,发现可供进一步勘查的矿产地,新增资源储量,实现找矿的重大突破,提高地质勘查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服务水平,提高矿产资源对国民经济的保障能力,科学、合理部署全省地质勘查工作。

二、规划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及其实施细则、《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全国地质勘查规划(2006-2010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安徽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年)》等。

三、规划基期、规划期和适用范围

《规划》以2010年为基期,2011-2015年为规划期。

本《规划》适用于安徽省行政区域范围。

第二章 现状与形势

一、地质勘查现状

《安徽省地质勘查规划(2005-2010年)》的发布实施以来,结束了我省地质勘查管理工作无规划可依的历史,标志着我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地质勘查宏观调控机制的初步建立,规划成为依法管理地质勘查的重要依据。

(一)公益性地质调查进一步加强

1.基础地质调查

规划实施以来,我省开展基础地质调查项目计67项,提高了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程度。

(1)1:25万区域地质调查

1:25万区域地质调查累计完成8幅,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3.66%;“十一五”期间完成蚌埠、六安、合肥等3幅,调查面积47768km2。

(2)1:5万区域地质调查

全省共(跨)有382个1:5万国际标准图幅,累计完成173幅,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2.96%;“十一五”期间开展填图32幅,完成填图面积6804km2。

(3)1:5万区域矿产地质调查

全省累计完成1:5万区域矿产地质调查69幅,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0.7%;“十一五”期间开展填图30幅,完成填图面积5687km2。

(4)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调查

全省累计完成1:20万重力调查面积110910km2,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9.80%;完成1:10万重力调查面积15750 km2,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1.33%; 完成1:5万重力调查面积12470km2,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8.98%;完成1:20万航磁调查面积53000 km2,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8.13%;完成1:2.5-5万航磁调查面积84600 km2,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0.87%。

全省累计完成1:25万地球化学调查面积65000 km2,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6.77%;完成1:20万地球化学调查面积83000 km2,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9.72%;完成1:5万地球化学调查面积50892km2,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6.62%。

(5)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

开展以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为主要技术手段的调查项目8项,累计完成调查面积72901 km2,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2.45%。

(6)城市地质调查

开展城市地质调查项目2项。完成调查面积2491 km2,其中,合肥城市地质完成调查面积2329 km2。黄山城市地质调查完成面积162 km2。

2.矿产资源潜力评价

安徽省主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全面推进,已预审通过煤、铜、金、铅锌、钨、锑、稀土资源潜力评价,其余矿种潜力评价正在进行中。

开展了铜陵地区隐伏-深部矿产资源潜力调查与深部找矿的探索性试验工作,开展了冬瓜山、新桥、铜官山、凤凰山等典型矿床(矿田)综合研究工作,建立了不同类型成矿模式与预测标志。

3.信息数字工程

开展了全国岩石数据库(安徽)、全国同位素地质年龄数据库(安徽)、全国矿产地数据库(安徽)及全省1:50万、1:20万、1:5万的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1:20万水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等信息数字工程项目7项,其中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3项,省公益性地质项目4项。

4.科学研究与技术方法

开展了重点成矿区带成矿地质背景、成矿规律和典型矿床研究,为探边摸底,深部及外围找矿提供了思路。开展了隐伏地区及典型矿床的深部找矿方法试验和深部钻探研究,提高了勘查技术水平,特别是深部钻探技术水平。

(二)地质勘查管理不断创新,宏观调控能力加强

1.设置地质勘查区,地质勘查宏观调控能力得到加强

首轮规划设定勘查规划区11个,其中重点勘查规划区5个,一般地质勘查区6个。重点勘查区用于部属中央财政和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通过加大地质找矿投入,实现了煤、铁、铜等重要矿产的找矿突破。一般勘查区通过积极扶持和引导,地质勘查投入增加,勘查项目显著增多,地质勘查工作得到加强,钨、钼等多金属矿勘查成果显著,发现了一批新矿产地,为进一步普查找矿提供了依据。

全省设立限制勘查区10个,禁止勘查区13个。限制勘查区设置限制勘查矿种,制定准入条件,严格探矿权审批,限制勘查区管理得到强化。禁止勘查区不批探矿权,重点保护了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和各类保护区,为发展绿色矿业提供了保障。

为了更好引导和推进商业性地质勘查,我省制定了“安徽省重要矿产地质勘查项目区块(探矿权)设置方案”,并发布实施。

2.设立了省地质勘查基金,引导和带动了商业性地质勘查工作

首轮规划实施期间,我省设立了省地质勘查基金,在引导和拉动商业性地质勘查、促进勘查资金投入多元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十一五”期间,我省地质勘查资金投入累计41.3亿元,年均8.26亿元,达到规划预计的5-8亿元的目标,其中中央投入约占6.36%,地方财政投入约占15.15%,社会资金投入约占73.39%,其它专项投入5.1%,社会资金已成为地质勘查投入的主体,实现了勘查资金投入的多元化。

3.积极探索地质勘查新机制,创建了“泥河模式”

积极探索公益性地质调查和商业性地质勘查的衔接的途径,创建了“公益先行、商业跟进”为核心的“泥河模式”,通过国有地勘单位与大型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创造了大型矿床勘查的“泥河速度”。

4.通过培育和规范矿业权市场,探矿权市场不断壮大和发展

2010年保有有效探矿权1026个,“十一五”期间增加874个。其中金属矿产保有有效探矿权881个,约占保有有效探矿权总数的85.87%。矿业权市场保持稳定发展,招拍挂和协议转让探矿权逐步规范化、有序化。

(三)地质勘查成果显著

规划实施以来,我省主要矿产资源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煤炭新增资源储量85.03亿吨(333及以上,下同);铁新增资源储量8.13亿吨;铜新增金属量达到99.89万吨;铅新增金属量20.16万吨;锌新增金属量164.15万吨;钨新增WO3资源储量26.07万吨;钼新增金属量23.23万吨;金新增金属量98.92吨;银新增金属量2648.59吨;硫铁矿资源储量新增1.39亿吨;水泥用灰岩新增资源储量52亿吨;石膏新增资源储量42亿吨。首轮规划主要矿产预期目标已超额完成。

规划实施以来,新发现矿产地67处,其中大中型矿产地56处,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发现10—15处大中型矿产地的目标任务。

(四)地质勘查信息的社会服务能力得到提高

加强了地质资料数据库建设,利用现代信息网络系统,进行矿产资源信息管理、信息发布和信息安全机制建设,依法向社会提供地质勘查信息服务,提高了地质勘查信息服务能力,为地质成果资料集群化产业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五)境外地质勘查取得初步成果

我省国有地勘单位和大中型企业竞相“走出去”勘查矿产资源,境外地质勘查迈出坚实步伐。省地质矿产勘查局成立了海外投资有限公司,在加拿大、澳大利亚、秘鲁等国家直接取得12个矿业权,控股取得矿权15个,投资5000多万元。中铁建铜冠投资有限公司,取得了厄瓜多尔Corriente铜矿带矿业权,有望提交铜金属量1000万吨以上。安徽省外经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取得了津巴布韦马尼卡兰金刚石砂矿勘探与开发权,已探明大型金刚石矿床1处。

(六)矿产资源现状与勘查程度

截至2010年底,全省已发现矿产158种,列入2010年矿产资源储量表的89种矿产(不含石油、矿泉水、地热、铀矿及砂石粘土等),矿区1331处,共伴生矿产地546处。其中能源矿产2种,煤矿区225处,石煤矿区10处;金属矿产23种,矿区506处,共伴生金属矿产地合计380处;非金属矿产64种,矿区590处,共伴生矿产地156处。其中达勘探程度的257处,详查342处,普查712处,预查20处。勘探和详查约占储量表上表矿产地总数的45%。金属、非金属矿产勘查深度多数不超过500米,少数控制深度达800米至1000米。勘查控制深度以两淮煤矿最大,一般在1000米左右,部分普查矿区勘查控制深度已达垂深1200米,最大深度达1500米。已利用矿区1022处,约占矿区总数的76.78%。

(七)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性地质工作推进速度不快

全省已完成1:5万区域地质调查约占全省图幅的52.96%,尚有25%的基岩区未开展填图工作;皖北覆盖区基本空白,成为制约这些地区找矿勘查工作的重要因素。大比例尺区域物探调查、地球化学调查等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较低。

2.综合研究薄弱

“十一五”期间,我省先后发现了钼、钨钼、钨等大中型矿床,特别是钨、钼斑岩型矿床找矿取得了突破,但是,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规律研究、典型矿床总结、找矿模式综合等的综合研究滞后,综合研究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3.深部找矿技术方法有待进一步提高

首轮规划实施以来,深部找矿成果显著。但是,矿产勘查存在综合研究滞后于找矿实践,技术方法研究滞后于找矿实际的问题。综合研究程度与矿产勘查不适应,技术方法与找矿难度不适应,技术手段与深部找矿不适应。“深部找矿”及“攻深找盲”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提高。

4.探矿权市场应进一步规范化

探矿权市场仍然存在圈而不探、勘查资金投入不到位、以采代探的现象。地质勘查矿业权市场尚需进一步规范。

5、人才断层明显化、专业勘查队伍有待加强

我省属地化国有地勘单位34个,其他地勘单位38个。各类技术人员5558人,占职工总数的12.27%,中高级技术人员4064人,占技术人员总数的73.12%。中青年技术人员相对较少,极不适应地质勘查工作的需要,人才断层逐步明显化。专业勘查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局部存在工作简单化,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现象。民营地勘队伍数量多、技术人员少、技术力量薄弱的现象较为普遍。

二、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需求分析

(一)公益性地质调查需求

为提高区域地质调查程度,为矿产勘查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地质资料,需继续在重要矿业经济区、重要成矿带和重大工程建设区填补1∶5万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调查工作。需要对全省一些重要基础地质问题、重要成矿区带的找矿问题进行综合研究,探求深部找矿和第四系覆盖区找矿的综合找矿方法。

为满足城市化、绿色农业等对基础地质资料急剧增长的需求,主要城市地质调查、环境地质调查需要逐步开展,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工作需要在我省粮食主产区继续进行,基础地质资料需要扩大服务领域。

(二)矿产资源需求快速增长

我省矿产资源形势是优势矿产与劣势矿产并存,我省15种支柱性矿产中,除煤炭、硫、水泥用灰岩等有一定的保证程度外,其他矿种大多不足或严重不足。油气资源短缺,单一煤炭的能源矿产结构与能源多样化、洁净化的需求极不适应;钾盐铝土矿没有发现;铁矿资源禀赋差,铜矿接替资源严重不足,矿产资源保证程度不高,总的供需形势是严峻的。

近年来,我省矿产资源开采和消费均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铁、铜等大宗矿产的进口量大幅攀升,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至2010年底,全省铁成品矿消费2767.67万吨,铜精矿产量202.92万吨,其中铁成品矿78%和铜精矿69%需通过省外调入或进口解决。随着国际矿产品价格持续走高,对资源安全和经济发展构成威胁。因此,必须立足国内,加强重要矿产资源勘查,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

经过半个世纪的大规模开发,我省矿产资源被大量消耗。主要矿产的保有资源储量增幅减缓。一些国有骨干矿山进入中老年期,部分金属矿山的保有资源储量趋于枯竭。全省涉及矿种有铁、铜、铅、锌、金等,目前约有54%的矿山已进入中晚期。为满足安徽省“861行动计划”需要,必须加快霍邱和庐江地区铁矿资源勘查开发;在沿江铜铁成矿带和老矿区的外围及深部进行矿产勘查,延长矿山服务年限,提高矿产资源保障程度。

为满足我省建设亿吨能源基地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应继续开展两淮地区优质煤的勘查,加强煤层气勘查,提高洁净能源供应能力,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新能源的需求。

我省是非金属矿产优质石英岩、优质方解石的重要产地。为满足新建玻璃工业、纳米级轻质碳酸钙、超细粉体重质碳酸钙等重大项目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加强勘查工作,为建设原材料产业基地提供资源保证。

(三)矿产资源找矿潜力较大亟待找矿突破

1.能源矿产 煤炭是我省优势矿产,在华东和全国煤炭工业生产布局中地位十分重要。我省2010年保有原煤资源储量286.4亿吨,居全国第七位,华东第一位。主要成矿区带位于“两淮”地区。全省75个预测区,垂深1500米以浅,预测资源量212亿吨,其中两淮煤田196亿吨,具有较大找矿前景。

地热资源较为丰富,水温大于25℃的地热产地30处。为满足能源多样化、洁净化的需求,加强中心城市浅层地热能勘查。

2.重要金属矿产 我省金属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现有金属矿产23种,重要矿种为铁、铜、铅、锌、金、钨、钼等。

铁矿保有资源储量47.90亿吨,居全国第4位。预测全省-1000米以上铁矿潜在资源量87亿吨。

铜矿保有金属量431.38万吨,居全国第5位。我省预测深度-1000米以浅铜潜在金属量516.26万吨。

铅矿保有金属量70.9229万吨,预测深度-1000米以浅铅潜在金属量348.9万吨;锌矿保有金属量233.9811万吨,预测深度-1000米以浅锌金属量416.4万吨。其中东至-石台预测铅潜在金属量为104.6万吨,锌潜在金属量为38.2万吨,具有较大找矿潜力。

金矿保有金属量316.44吨,我省金矿以伴生金为主,约占金矿保有金属量的69.35%。我省金矿预测-1000米以浅金属量357吨。

钨矿保有WO3储量28.17万吨,预测-1000米以浅WO3储量164万吨;钼矿保有金属量24.47万吨,初步预测钼潜在金属量200万吨以上。

我省稀土、稀有、稀散元素矿产主要分布于皖南地区,其中,铊保有金属量328吨,伴生硒(371吨),伴生镉(301吨)、镓(56吨)、碲(74吨)存在于皖南休宁铅锌矿中,尚未开展资源潜力预测。

3.非金属矿产 我省非金属矿产品种比较齐全,开采条件较好,资源潜力巨大。截至2010年,探明有资源储量的非金属矿产63种(含亚矿种,不含砂石、粘土矿产)。资源储量位居全国前十位的计11种。其中水泥用灰岩、石膏、方解石、硫铁矿、高岭土、膨润土、玻璃用石英岩、玻璃用脉石英、钾长石、普通萤石、菱镁矿等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方解石保有资源储量3.83亿吨,居全国第1位。我省方解石矿资源潜力较大,其中石台~青阳成矿远景区预测潜在资源储量达11亿吨,找矿前景较大。

膨润土保有资源储量1.47亿吨,居全国第6位。我省膨润土资源潜力较大,仅对蓝田~绩溪一个成矿远景区预测,其潜在资源量为4.50亿吨,找矿前景较大。

玻璃用石英岩保有资源储量74749.7万吨,居全国第2位。预测我省玻璃用石英岩矿潜在资源量22亿吨,找矿前景较大。

(四)地质灾害调查和地质环境监测

我省地质灾害类型多,分布广泛。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主要发育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沿江丘陵平原主要发育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淮北平原主要发育地面沉降和与矿产资源开采有关的采空塌陷。“十二五”期间,是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工程活动的增加,可能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次数增加,分布范围扩大。为防治地质灾害,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需开展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重大地质灾害勘查工作,完善地质灾害专业监测,建设全省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

为实现生态省建设目标,需要开展沿江城市带的环境地质调查,加强淮河流域环境地质、地下水污染及地面沉降调查和监测工作。1∶25万-1∶5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根据轻重缓急有序开展。

(五)预期地质工作最低资金投入

1.公益性地质调查

2015年前,全省基础地质调查及公益性地质调查,每年需投入资金约6000-8000万元,规划期间预计投入资金3-4亿元。

在进行重要地质矿产与深部找矿方法研究,以及资料开发方面,预计年投入资金6000-7000万元。规划期间预计投入资金2.5-3.5亿元。

2.重要矿产资源勘查

为完成《规划》确定的重要矿产资源勘查目标任务,预计安排钻探500万米,坑探5000米,浅井8000米,槽探50万立方米,1∶5万-1∶1万地质矿产调查和物化探测量等。预计投入总资金45-50亿元,其中国家和地方财政8-10亿元,社会资金35-40亿元左右。

第三章 规划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推进“公益先行、商业跟进、基金衔接、整装勘查、快速突破”的地质找矿新机制,立足我省资源禀赋条件和矿产勘查工作程度,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加强公益性地质调查,加大紧缺矿产等重点矿种的勘查力度;加强地质勘查工作的宏观调控,科学、合理部署地质矿产勘查工作,积极鼓励和引导商业性矿产勘查,促进勘查开发一体化,积极倡导规范管理、科技创新。提高矿产资源对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为我省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和基础地质支撑。

“十二五”期间,坚持“加强基础、依靠科技和人才、找新区、挖老点、上专项、走出去”;实现“三个并举”,推进矿业结构战略性转变:传统能源和新能源并举、紧缺矿产和新兴材料矿产并举、常规资源和非常规资源并举;狠抓“三个并重”,着力开发新区:沿江沿淮并重、两大山区并重、新区老区并重;努力实现地质找矿5年有重大突破的目标。

二、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加强公益性地质调查,提高基础地质调查程度,强化地质环境调查与监测,拓展地质工作新领域,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加强紧缺矿产勘查,实现重点勘查区、整装勘查区、老矿山深部及外围、新设勘查区找矿突破;强化保护性矿产的适度勘查和开发,加强资源储备,提高矿产资源保证程度。

(二)约束性指标

1.基础地质调查

提高基础地质调查程度,开展1∶25万区域地质调查3幅;新开1∶5万区域地质调查30幅和重要成矿区带1∶5区域矿产调查39幅;继续推进全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重要成矿远景区配合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开展1∶5万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地质调查,开展沿淮覆盖区1∶2.5万航磁、地磁、重力测量;开展淮北地区水文地质调查;开展亳州-淮北地区、阜阳地区、六安东北部及皖南屯溪盆地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加快地质图文数字化更新,为社会提供有效快捷的信息服务。加强综合地质研究工作,提高地质研究水平和矿产勘查水平。

2.地质环境调查与监测

积极推进我省皖南山区、大别山区和沿江丘陵地区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与区划。完善地下水监测网络,开展全省地下水污染及地面沉降监测,积极推进城市地质调查。

3.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

加快实物地质资料库和地质资料馆藏建设,健全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地质成果资料的全程动态管理,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创建地质成果资料管理新体制。加快馆藏地质成果资料数字化进程,不涉密的公益性地质资料和地质资料目录提供网上查询利用,推进地质资料依法及时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

专栏一 安徽省基础地质调查“十二五”指标

前瞻经济学人

(三)预期性指标

1.我省地质勘查主攻矿种煤、铁、铜、铅、锌、金、钨、钼、铀、地热,兼顾方解石、玻璃用石英岩、金刚石等优质非金属矿产等。

强化重点矿种和重要成矿区带的矿产勘查,进一步摸清资源家底,基本实现深部找矿、新类型、新地区和新矿种的找矿突破,重要矿产资源储量有较大幅度增长,重要矿产储采比有明显改善,矿产资源的可供性和保障程度有所提高。

2.预期提交可供进一步勘查的矿产地50-60处,其中大中型矿产地15-20处。

3.重点开展“两淮”煤、煤层气调查评价,“两淮”地区预期新发现矿产地8-10处,新增煤资源量30-40亿吨。

4.实现霍邱地区、庐枞地区、马芜地区南部、沿淮地区铁矿整装勘查重大突破,新发现矿产地10-15处,新增铁矿资源量5-6亿吨。重点加强铜陵地区、庐枞地区以及安庆铜矿外围铜矿整装勘查,力争在沿江铜矿深部及外围和庐枞沙溪外围地区铜矿勘查实现突破,预期新发现矿产地10-15处,新增铜金属量80-100万吨。

5.加强钨、钼大中型矿床勘查,控制或查明3-5处对我省有重大影响的后备资源基地,提交WO3资源储量20~30万吨、钼金属量150~200万吨。

6.加强稀土、稀有、稀散元素矿产的调查评价与勘查,主攻离子吸附型稀土矿产和铅锌矿床中的伴生稀有、稀散矿产。

7.开展全省地质碳汇潜力研究,推进二氧化碳地质储存调查,加强浅层地热能、地热等清洁能源调查与研究。

8.建立以GIS技术为平台的矿产资源评价系统。

专栏二 安徽省矿产勘查“十二五”主要指标

前瞻经济学人

三、规划原则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度超前部署地质工作。围绕安徽省“861行动计划”和生态省建设需求目标,发挥我省矿产资源及区位优势,统筹部署我省公益性地质调查和重要矿产资源勘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重点提高沿江成矿带、钦杭成矿带和北淮阳成矿带基础地质调查程度,突出重点矿种和重点成矿区带勘查工作,加强大中型矿床深部及外围找矿工作,强化重点勘查区的整装勘查,增加资源储量,提高资源供给能力和保障程度。

——公益性地质调查与商业性地质勘查分体运行。国家主要开展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远景调查和资源潜力评价,社会资金主要开展商业性矿产勘查。形成政府与企业合理分工、相互促进的地质勘查体系,形成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资金投入的良性循环。努力培育和规范探矿权市场,积极引导规划项目区块勘查和合理设置探矿权。

——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积极引进先进找矿理论和技术手段,提高地质调查水平和找矿效果,强化地质勘查关键技术的创新,完善地质科技创新体系,发挥科技进步在地质勘查中的先导作用,推进地质工作信息化建设。

——立足当前,统筹长远。地质找矿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夯实基础,循序渐进,统筹当前和长远,坚持可持续发展。当前,抓基础、促成效、找规律、重点突破,强化已知大中型矿产地的勘查评价;长远兼顾新地区、新深度、新类型、新矿种,开拓找矿新领域,为矿产勘查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第四章 基础地质调查

一、区域地质调查

——1:25万区域地质调查 规划新开阜阳市、淮北市、灵璧县3幅,调查面积46558 km2(其中约12200 km2为邻省),实现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覆盖全省。

——1:5万区域地质调查基本覆盖大别山区、皖南山区和长江中下游基岩区,重点开展皖南空白区调查,新开图幅30幅,调查面积13200 km2。

二、区域地球物理调查

——1:2.5万和1:5万安徽省西北部地磁、重力测量,面积6912 km2。

——1:2.5万和1:5万蒙城~固镇-怀远地区地磁、重力测量,面积1291 km2。

——1:5万大关、庐江、孔城、矾山镇幅综合物探调查,面积1760 km2。

——安徽沿江成矿带区域重、磁、电深部地质矿产调查,面积2000 km2。

三、区域地球化学调查

——1:25万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 重点开展亳州-淮北地区、阜阳地区、六安东北部及屯溪盆地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调查面积35497 km2。探索土壤碳汇规律,积极推进土壤碳汇调查。

——1:5万地球化学普查 配合金属矿产勘查和1:5万区域矿产远景调查,新开30个图幅,面积13200 km2。

四、区域遥感调查

开展安徽省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与监测、安徽省矿山开发遥感调查与监测。配合安徽沿江地区及大别山和皖南山区矿产资源勘查,进行1∶5万-1∶2.5万遥感地质调查。

五、地质勘查信息系统建设

逐步建立全省地质勘查信息共享和服务系统,向全社会提供公益性地质调查成果,发布全省矿产勘查和开发信息,为引导商业性地质勘查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地质信息服务。

六、综合研究

根据地质工作现状,结合涉及我省的重要基础地质和主要矿产勘查问题,围绕找矿突破的总体目标,确定以下基础地质研究方向:

——安徽沿江地区深部地质结构及控岩控矿构造研究。

——郯庐断裂带构造特征及其与成矿作用研究。

——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的基础地质研究。

——安徽省斑岩型钨、钼矿床成矿规律与综合预测研究。

——安徽省主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

——安徽省重要矿集区深部立体地质填图与示范研究。

——庐枞地区深部探测方法研究。

——安徽沿江示范区深部找矿方法研究。

——皖北金刚石成因及找矿方向研究。

——淮北地区地下水开采与地面沉降关系研究。

——全省岩溶、土壤、矿物碳汇潜力研究。

——皖南、大别山区突发地质灾害预防技术研究。

第五章 矿产资源勘查

一、矿产资源远景调查和潜力评价

(一)1∶5万区域矿产调查

重点开展安徽沿江成矿带空白部分的1∶5万矿产调查,开展北淮阳成矿带和皖南成矿带1∶5万矿产调查,开展皖北金刚石1∶5万矿产调查,规划调查面积16280 km2,新开图幅39幅。

(二)成矿远景区划研究

系统开展成矿远景区划研究。重点加强安徽沿江成矿带、北淮阳成矿带、皖南成矿带的成矿地质背景调查和研究,基本查明成矿地质条件、总结成矿规律、综合找矿模式、明确找矿远景,为年度勘查部署提供技术支撑。

(三)资源潜力评价

继续开展全省重点矿种的潜力评价,完成煤、铀、铁、锰、铜、铅、锌、金、银、钨、钼、锑、磷、硫、萤石、菱镁矿、重晶石、金刚石等18种矿产成矿规律及预测研究工作。充分应用现代矿产资源预测评价的理论方法和 GIS评价技术,建立以GIS为平台的矿产资源评价系统。

二、矿产勘查

全省矿产勘查总体部署在6个成矿区带中。为加强重要矿产资源的勘查,引导和鼓励商业性矿产勘查,全省设立重点勘查规划区8个,一般勘查规划区8个,总面积88236.61km2。重点勘查规划区和一般勘查规划区内优选了重点找矿靶区,作为本规划设置的勘查区,优先布置矿产勘查工作。《规划》依据我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设置的勘查规划区块和勘查规划项目区块实施方案中列入A类的项目区块,划定为本规划勘查规划区块,作为我省“十二五”期间优先投放的勘查规划区块。

(一)勘查规划区部署

重点勘查规划区:开展两淮煤炭、加强沿江、庐枞、霍丘地区金属及非金属、大中型矿山深部、周边及外围地区勘查,扩大资源储量。适度开展北淮阳、皖南祁门大型钨、钼矿床勘查,为建立钨、钼开发基地提供资源保障。

一般勘查规划区:鼓励在具有成矿远景的宿州地区、蚌埠-凤阳地区、大别山区、皖南地区、江南过渡带勘查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

限制勘查高灰高硫煤、石煤、低品位硫、磷等矿产。

1.重点勘查规划区

1)淮北-淮南煤、铁、铜重点勘查区

面积21567.17km2,主攻矿种优质煤、煤层气、铜、铁,主攻矿床成因类型为沉积岩型和矽卡岩型。其中煤为国家能源矿产勘查规划区,是省规划的“两淮”亿吨煤炭基地、煤化工基地和火电基地。

2)阜南-霍邱铁矿重点勘查区

面积3656.13km2,主攻矿种铁,主攻矿床成因类型为沉积变质型,是我省“十二五”期间重点开发的铁矿基地。

3)金寨沙坪沟-汞洞冲钼、铅锌重点勘查区

面积5050.97km2,主攻矿种钼、铅、锌等,主攻矿床成因类型为斑岩型、爆发角砾岩型、热液型。

4)巢湖-庐江-怀宁铜、铁、镁重点勘查区

面积6716.74 km2,主攻矿种铜、铁、冶镁用白云岩,主攻矿床成因类型为矽卡岩型、斑岩型、玢岩型和沉积岩型。庐南铁矿是我省“十二五”期间重点开发的铁矿基地。庐枞地区铁、铜、多金属勘查区实行整装勘查。

5)马鞍山-芜湖-铜陵铁、铜、金、水泥用灰岩重点勘查区

面积3875.77km2,主攻矿种铁、铜、金、铅、锌、水泥用灰岩等,主攻矿床成因类型为矽卡岩型、斑岩型、玢岩型、沉积岩型。长江中下游皖江成矿带,围绕国家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计划、国土资源大调查中资源保障工程等重大项目进行安排,实现在矿山深部、周边地区的找矿突破。其中,马鞍山、铜陵地区实行整装勘查,和县隐伏区铁矿勘查区是找矿突破的新区。

6)贵池-东至铜、铅锌、钨、钼、锰、金、锑、方解石重点勘查区

面积2253.35km2,主攻矿种铜、铅、锌、钨、钼、锰、金、锑、方解石等,主攻矿床成因类型矽卡岩型、斑岩型。

7)宁国-绩溪钨、钼、铅、锌、银、萤石重点勘查区

面积2103.01km2,主攻矿种钨、钼、铅、锌、银等,主攻矿床成因类型为斑岩型、矽卡岩型和热液型。

8)祁门-黟县钨、钼、铅、锌、银重点勘查区

面积1181.35 km2,主攻矿种钨、钼、铅、锌、银等,主攻矿床成因类型为斑岩型、爆发角砾岩型和热液叠改型。

2.一般勘查规划区

1)泗县-灵璧金刚石一般勘查区

面积3475.20km2,主攻矿种金刚石、铁、水泥用灰岩等,主攻矿床成因类型为金伯利岩型、砾岩型、沉积变质岩型。

2)蚌埠-凤阳金、铁、玻璃用石英岩、石膏一般勘查区

面积5375.77km2,主攻矿种金、铁、玻璃用石英岩等,主攻矿床成因类型为热液蚀变型、沉积变质型、沉积型。

3)滁州-庐江铜(金)、凹凸棒石粘土勘查区

面积5899.96km2,主攻矿种铜、金及凹凸棒石粘土,主攻矿床成因类型矽卡岩型、热液型和沉积岩型。

4)金寨-岳西钼、铅、锌、花岗岩建材一般勘查区

面积12557.19km2,主攻矿种钼、铅、锌及花岗岩建材,主攻矿床成因类型为斑岩型、爆发角砾岩型、热液型和岩浆岩型。

5)宣城铜、钼、金、萤石一般勘查区

面积896.45 km2,主攻矿种铜、钼、金、膨润土、珍珠岩、沸石、萤石等,主攻矿床成因类型矽卡岩型、火山岩型、热液型、接触交代型。

6)青阳-泾县-广德钨、钼、铅、锌、金、优质方解石一般勘查区

面积9002.03km2,主攻矿种钨、钼、铅、锌、金、银、锑、优质方解石、膨润土等,主攻矿床成因类型为斑岩型、矽卡岩型、接触热变质型、热液型。

7)祁门-休宁钨、钼、铅、锌、银、锑一般勘查区

面积1892.23km2,主攻矿种钨、钼、铅、锌、银、锑等,主攻矿床成因类型为斑岩型、矽卡岩型和热液型。

8)歙县-休宁金、铅、锌、膨润土一般勘查区

面积2733.31km2,主攻矿种金、铅、锌、膨润土等,主攻矿床成因类型为热液蚀变岩型、矽卡岩型和火山岩型。加强区内稀有、稀散元素勘查。

(二)勘查区的空间分布

在全省6个成矿区带中,共设置勘查区45个(附图3、附表6),总面积37245.18km2,既涉及整装勘查的老矿集区,又包括新设勘查区。

1.安徽沿江成矿带

安徽沿江成矿带是长江中下游铜铁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非金属矿产水泥用灰岩和硫铁矿的主要产地。主攻矿种为铜、铅锌、铁、金、银、钼、锰等,非金属矿种为优质水泥用灰岩等。设置勘查区13个,面积5015.36 km2。其中金属矿产规划勘查区12处,面积4406.36 km2;非金属矿产勘查区1个,面积609 km2。

2.华北地块南缘(安徽段)成矿带

带内包括“两淮”成矿区、阜南-霍丘成矿区、泗县-灵璧金刚石成矿区、蚌埠-凤阳成矿区和张八岭成矿区,共设置勘查区10个。“两淮”是华东重要煤炭基地,主攻能源矿产煤、煤层气以及金属矿产铁、铜、金、铅、锌等,设置勘查区4个,面积18495.03 km2。其中能源矿产勘查区2个,面积12809.77 km2;金属矿产勘查区2个,面积5685.26 km2。其中新设蒙城-固镇铁矿勘查区。

蚌埠-凤阳成矿区主攻矿产金、铅、锌、铁、铜、玻璃用石英岩等,设置勘查区4个,面积2239 km2。

霍邱-阜南成矿区主攻矿种铁等,设置勘查区2个,面积1003.977 km2。其中新设阜南铁矿勘查区。

3.大别山成矿带

大别山成矿带主攻矿种为钼、铅、锌、金、银、花岗岩建材等,设置勘查区5处,面积2437.67 km2;重点勘查北淮阳成矿带。其中金属矿产勘查区4处,面积674.67 km2;非金属矿产勘查区块1处,面积1763 km2。其中,沙坪沟钼铅锌勘查区、银水寺-皂河钼铅锌勘查区、汞洞冲-洪冲钼铅锌勘查区为新设勘查区。

4.张八岭成矿带

张八岭成矿区主攻矿种金、多金属、凹凸棒石粘土等,规划勘查区2个,面积1458 km2。

5.九华山-西天目山成矿区(江南过渡带)

九华山-西天目山成矿区是江南过渡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攻矿种钨、钼、铅、锌、金、方解石等,设置勘查区7处,面积2928.656 km2。其中金属矿产勘查区5个,面积2255.656 km2;优质方解石、膨润土等勘查区2个,面积673 km2。其中,新设勘查区4个:铜矿里-吕山金、银、铜、钼、锑勘查区、宣城地区钨、多金属勘查区、旌德碧云钨、钼、铅锌、萤石勘查区、东至铅锌、银、金勘查区。

6.皖南成矿带(含钦杭成矿带安徽部分)

皖南成矿带包括宁国-绩溪成矿区、祁门-黟县成矿区和歙县-休宁成矿区,主攻矿种钨、钼、铅、锌、金、银、锑,设置勘查区8处,面积3617.15km2。其中金属矿产勘查区7处,面积3127.15 km2;非金属矿产膨润土勘查区1个,面积490 km2。其中,新设勘查区2个:祁门东源钨钼勘查区、宁国东部钨、钼、铅锌、银勘查区。

专栏三  安徽省主要勘查区

前瞻经济学人

前瞻经济学人

(三)勘查规划区块设置和管理

1.勘查规划区块设置

勘查规划区块是勘查区内依据成矿地质条件、勘查信息、勘查程度等因素合理设置矿业权的空间单元,一个勘查规划区块原则上设置一个探矿权;《规划》设置的勘查规划区块依据我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设置的勘查规划区块和勘查规划项目区块实施方案列入A类的项目区块,是我省“十二五”期间优先投放的勘查规划区块。

《规划》共设置勘查规划区块226个。其中,“两淮”重点勘查区设置勘查规划区块33个,其中煤23个、金属8个、地热2个;阜南-霍邱重点勘查区,设置铁勘查规划区块13个,其中金属12个,地热1个;北淮阳重点勘查区设置勘查规划区块20个,其中金属18个,非金属2个;巢湖-庐江-怀宁重点勘查区设置勘查规划区块15个(包括铁、铜);马鞍山-芜湖-铜陵重点勘查区设置勘查规划区块25个,其中金属23个,非金属2个;池州-东至重点勘查区设置勘查规划区块17个,金属16个,非金属1个;宁国-绩溪重点勘查区设置勘查规划区块14个;祁门-黟县重点勘查区设置勘查规划区块8个。一般勘查区设置勘查规划项目区块81个。

矿种统计,煤勘查规划区块23个,地热勘查规划区块7个,铁勘查规划区块55个,锰勘查规划项目区块4个,铜勘查规划区块22个,铅锌多金属勘查规划区块7个,钨钼多金属勘查规划区块61个,锑勘查规划区块4个,金、银勘查规划项目区块23个,金刚石勘查规划区块4个,非金属矿产勘查规划区块16个。

2.勘查规划项目区块管理措施和要求

按照矿产资源分类分级管理的有关要求,在合理划分勘查规划项目区块的基础上,加强重点勘查区和重点矿种勘查规划区块的管理,合理设置探矿权,严格控制对勘查规划区块的人为分割,对一个规划区块含有多个探矿权的地区,实行有效科学整合,采取联合、兼并、收购、入股、关闭等方法,使边界相邻的探矿权逐步合并,保证矿区的独立和完整。

逐步建立和完善勘查规划区块动态管理机制,随着矿产勘查工作的不断深入,可以根据地质资料的不断丰富,进行勘查规划区块的局部调整和进一步完善。对于没有划分勘查规划区块的地区,可根据地质调查程度,对需要设置探矿权的地段,通过规划预审和规划准入条件,科学规划勘查区块,适当设置探矿权。

三、境外勘查

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强境外地质勘查。鼓励国有地勘单位、矿山企业以及民营企业到省外、国外勘查、开发矿产资源。勘查矿种包括我省对外依存度较大的矿产等,加强勘查工作的支持力度,加强勘查成果的监督和管理。

第六章 地质环境调查与监测

一、地质灾害调查

——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 重点开展皖南山区、大别山区和沿江丘陵地区38个县(区)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与区划,调查面积59104.43km2;重点地质灾害区开展1:1万地质灾害调查,调查面积2500km2。

——地面沉降调查评价 以阜阳市为重点,开展阜阳、亳州、淮北、宿州等市地面沉降调查,调查面积25000 km2;建立地面沉降监测预报系统,提出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建设 在全省县市地质灾害区划的基础上,完善全省地质灾害数据库和监测预报信息系统。完善全省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

二、地质环境调查

——环境地质调查 重点开展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示范区环境地质综合调查评价,调查面积56000 km2。

——地表形变地质调查 利用遥感手段,开展全省1:25万地表形变InSAR调查与监测,调查面积70000 km2;开展1:5万阜阳地区地表形变InSAR调查与监测1500 km2。

——矿山环境地质调查 积极推进全省矿山环境地质调查,重点开展长江沿岸矿山及两淮煤矿矿山环境地质调查评价。

——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 重点开展皖江城市带(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池州、安庆等)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调查面积11000 km2;其中,合肥、芜湖、马鞍山开展1:5万地下水污染调查。

三、水文地质调查评价

开展淮北地区(安徽部分)1:5万水文地质调查,调查面积3000 km2;开展江淮分水岭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资源潜力评价,调查面积18000 km2。开展淮北地区中心城市后备水源地勘查,提高城市供水保障能力。

四、地质环境监测

——地质灾害监测 在全省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全省重要地质灾害专业监测,建立全省地质灾害监测网络系统,逐步完善全省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

——地面沉降监测 以地面沉降调查成果为基础,建立阜阳及淮北平原城市地面沉降监测网络,掌握地面沉降的发展趋势,检验和完善地面沉降的防治措施。

——地下水环境监测 以淮北平原和重点城市为重点,开展全省地下水环境监测,加强地下水开采的监督管理;进一步加强全省地下水地质环境监测。

五、城市地质调查

根据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开展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主要城市的城市地质调查,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地质基础资料。重点开展芜湖市、马鞍山市、蚌埠市、安庆市1:5万城市地质调查。

第七章 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

一、完善地质资料馆藏设施建设

积极推进省地质资料馆藏设施建设,为实现原始地质资料、实物地质资料和成果地质资料集中统一保管、开发利用、信息共享和社会化服务提供基础设施。

加强地质资料数据库建设,完成馆藏主要成果资料的数字化,启动重要实物地质资料的数字化,重要原始地质资料的数字化,完成涉密成果地质资料和破损地质资料的专项清理;重点实施“221”工程,即淮北市、黄山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旌德县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庐枞成矿带的地质资料集群化产业化项目。加强地质资料多元数据集群化管理,建立试点数据库。选择工作基础好、地质资料丰富的中心城市、矿区,建立市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建设试点工作,高质量完成合肥市滨湖新区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试点,为全省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工作提供经验和示范。建立覆盖全省的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防治、区域环境等方面的数据库。加强地质资料图文数据库的建设,建立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和其它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

二、加强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

在已有地质资料数字化的基础上,加强数据集成和资料集群化,完善省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实现对全部地质成果资料和地质调查工作资料的全程动态管理,充分运用信息化等技术手段,实行统一规范和标准,提高地质资料信息的集中度和关联度,力争形成分布式、多层次、满足不同需求的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网络,提升数字化和互联互通服务品质。

严格执行地质资料汇交制度,实现地质资料汇交、保管信息化。培育地质资料信息市场主体,促进各类地质信息深度开放和衍生信息服务产品为主导的地学信息产业发展。

建立以“3S”技术为平台的矿产资源动态监测信息体系,把信息采集、数据更新、实时监测紧密结合;实现地下水资源、地质环境、矿山开发、地质灾害等动态监测。实现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全过程的矿政管理。

收集、整理和抢救应入省库集中保管的重要实物地质资料,向社会提供实物地质资料和原始地质资料检索查询服务。

三、建立和健全地质资料信息共享与服务体系

地质资料信息以服务社会经济建设为重要任务,实现以基础地质资料数据库、矿产储量数据库、矿业权数据库等为支撑的省、市、县三级信息系统的数据共享,形成三级业务网络化的社会服务体系,重点建立地质资料数据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地质资料信息产品在线服务。实现以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和应急指挥为目标的全省联合监测与发布等信息系统,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开展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的前期调研和建设。积极推进城市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工作。

及时更新全省地质资料目录,网上公开查询不涉密公益性地质资料和矿产勘查资料,依法及时向社会提供地质信息服务。为用户进行地质资料信息深度加工和整合提供服务平台,形成可供专业技术人员综合分析和深度开发的服务平台。为商业性矿产勘查提供基础性、综合性地质信息服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地质资料各类信息的整合,通过信息网络系统,提供高效的矿产资源信息服务,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开采投资环境信息服务系统建设。

加强政府各部门、各馆藏事业单位、地勘单位、工程勘查企业的信息共享和服务,逐步建立符合各方利益的地质资料管理机制。开展矿产资源空间数据库的互连互通,加强矿产资源信息管理、信息发布、信息安全等机制建设,实现矿产资源信息加工、处理和存储的科学化、现代化,不断提高信息利用水平。

第八章 组织实施

一、公益性地质工作

(一)资金来源

我省公益性地质调查每年需投入资金约15000-20000万元,规划期预计投入资金8.0-10.0亿元。预期国土资源大调查及其它国家专项费用投入资金3.6亿元,省财政或市、县级财政投入资金5.4亿元。鼓励地方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投资开展公益性地质工作。

(二)组织实施

公益性地质工作分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省级公益性地质工作根据国家总体要求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部署,主要为本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省级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由省国土资源部门统一部署和组织实施,并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优选项目承担单位。

二、商业性地质勘查工作

商业性地质勘查包括以矿产开发为目的的矿产资源勘查以及为城市建设、旅游、农业、交通等行业、产业服务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商业性矿产勘查以探明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储量为目的,主要包括矿产资源普查、详查和勘探。

(一)资金来源

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国家和省级地质勘查基金、企事业单位投入等,以企事业投资为主体。“十二五”期间,全省矿产资源勘查预计投入的资金量可达40-45亿元,其中中央、省级勘查基金和各级财政投资预计可达6-8亿元。

(二)组织实施

根据国家资源战略政策、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成矿地质条件、资源保证程度、矿产勘查程度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规定重点、限制勘查的矿种;划定重点勘查区、一般勘查区、限制勘查区和禁止勘查区。

1.重点、限制和禁止勘查的矿种

1)重点勘查的矿种

凡列入国家战略性和省内重要性矿产资源以及市场需求前景好、有稳定的市场流向和渠道、发展远景大、对环境影响可以控制的矿产资源均属本省鼓励勘查的重点矿种(包括政府统筹勘查的煤炭和石油)。

我省重点勘查的矿种为:煤、铁、铜、铅、锌、钨、钼、金、银、铀、方解石、玻璃用石英岩、金刚石等。

2)限制勘查的矿种

皖南地区的高硫高灰煤、石煤、钒,沿江地区低品位硫铁矿,大别山区低品位磷矿为限制勘查的矿产。

3)禁止勘查的矿种

国家和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规定禁止勘查的矿种。

2.重点勘查区

重点勘查区内主要由中央和省级地质勘查基金安排矿产资源预查、普查和必要的详查工作。按照中央和省地质勘查基金管理等办法设立矿产勘查项目区块和探矿权,通过勘查发现的矿产资源,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出让探矿权。

重点勘查区内的原探矿权人可申请与国家和省级地质勘查基金合作进行矿产资源勘查,并按有关规定分享其权益。

3.一般勘查区

1)地质工作程度较低,高风险矿产勘查,主要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出资开展预查和普查工作,按国家有关规定设置探矿权竞价出让。

2)社会投资的地质勘查,按矿产资源法律法规规定和勘查风险类型分类管理,分别以申请在先和招标拍卖挂牌方式竞争获得探矿权。

4.限制勘查区和禁止勘查区

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勘查和开采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地区属于限制勘查区。限制商业性勘查的地区包括:皖南地区的高硫高灰煤、石煤、钒矿,沿江地区的低品位硫铁矿;大别山区低品位磷矿。全省设置限制勘查区11个。

国家和省政府规定禁止勘查的地区属禁止勘查区。禁止在国家及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划定的禁止勘查区、城市规划区、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遗迹、文物保护区、军事禁区、地质灾害危险区、重大建设工程、重要水源地从事商业性地质勘查;禁止在已查明的矿产地内以其它矿产名义开展地质勘查活动。全省设置禁止勘查区15个。

(三)促进商业性地质勘查的政策

1.积极推进“公益先行、商业跟进、基金衔接、整装勘查、快速突破”的地质找矿新机制,完善公益性地质调查和商业性矿产勘查分体运行机制,逐步确立企业在商业性矿产勘查中的主体地位。

2.建立多元化的地质勘查投资体制,培育矿产资源勘查资本市场。充分发挥中央、地方和企业等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多渠道投入矿产勘查的机制。充分利用中央和省级地质勘查基金,进行重点矿种和重要成矿区带的预查和普查勘查工作,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矿产资源勘查工作,培育国有地勘单位与社会资本合资、合作,组建矿业公司或企业集团。

3.不断完善矿产资源勘查市场。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竞争、开放、有序的矿业权市场。按照颁发勘查许可证的法定权限,规范矿业权出让。根据矿种、矿权形成方式和勘查风险的不同,采取申请在先、招标拍卖挂牌等不同方式出让探矿权。

4.加强政策引导,完善矿业权市场管理。建立矿产勘查督察员队伍,强化地质勘查秩序的监督管理,杜绝无证探矿、越界探矿和圈而不探、以采代探等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依法保护探矿权人的合法权益。

5.鼓励具备质资的勘查企业在境外上市融资和到境外找矿,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开辟国内国外两种市场。积极引导和支持矿山企业进行矿山深部及外围地区的地质勘查,通过多种经济手段充分激励探矿权人投资地质勘查的积极性。

第九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地质勘查规划的实施管理、规范勘查行为

——全省地质矿产勘查的各项工作安排必须以《规划》为依据,《规划》对本省辖区内的地质勘查具有约束力。

——各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部门要履行地质勘查规划管理职能,加强对地质勘查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依法对辖区内矿产资源勘查进行监督管理。

——制定煤炭和非煤重要矿产勘查年度计划,落实《规划》目标任务。

二、建立健全投资机制,实现勘查资金多元化

——创造条件,多方筹措资金,积极拓宽投资和融资渠道。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各类地质勘查基金的引导和拉动作用,鼓励企事业单位及国外的资金开展地质勘查工作。统筹中央和地方地质勘查基金项目,避免重复立项。

——允许外商依法投资我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依法保护外商合法的探矿权;吸引外资投入风险性矿产资源勘查。

三、规范探矿权市场

——发展和完善探矿权市场,维护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益。重视保护探矿权人的合法权益,保证探矿权市场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鼓励并积极引导商业性矿产勘查活动,规范地质勘查行为。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优化和投资活动的基础调节作用,实行有偿勘查,理顺矿业权主体利益关系,促进矿产资源勘查市场化进程。

——规范地质勘查准入条件,严格执行国土资源部有关矿产资源勘查准入的各项规定(国土资〔2009〕200号)。

四、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提高地质勘查水平和成效

——实施“科技兴矿”战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引进国内外先进理论、技术方法和设备,提高地质勘查工作水平和找矿效果。

——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制定新的用人机制和竞争机制,通过引进、培养和使用人才,形成一支适应现代化地质勘查工作需要、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加强对地质勘查项目设计、野外调查和地质勘查工作的监督管理,提高地质勘查工作质量和效果。

——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地质勘查管理信息化。实现矿业权管理信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和基础性公益性地质成果共享。实行公益性地质勘查成果信息网上公开发布制度,发布矿产勘查项目区块指南。

五、加快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建立地质勘查新体制

——完善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分体分制运行、相互促进的体制。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主要为国家、地方和社会提供公共信息和产品,包括为地质找矿服务,降低商业性地质勘查投资风险。商业性地质勘查工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在政府引导下,为经济建设提供资源保障和地质资料。

——落实国家关于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的各项规定,积极为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的企业化改革创造有利条件。积极探索地质勘查和矿产开发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使国有地质勘查单位和国有矿山企业成为商业性矿产勘查的主力军。

——建实建强一支装备精良、水平一流、规模适当,涵盖地质各专业的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的经常性支出等有关经费列入省财政支出,切实保障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的运行和工作的开展。

——加强省级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基金项目管理机构建设,履行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基础地质、矿产地质和环境地质管理职能。

——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加强技术、质量和资金管理,提高地质勘查资金运行效益,提高地质工作成果质量。依据省地质勘查奖励办法和规定,加大地质找矿奖励力度。

六、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加强法制教育和宣传,加强矿产资源国情、省情和基本国策教育,增强全民的矿产资源和地质环境保护法制意识,

形成全民保护、珍惜矿产资源的良好社会氛围。

——广泛宣传《规划》,树立《规划》权威,提高公众的规划意识,鼓励探矿权人依据规划进行地质勘查,提高探矿权人依法勘查的自觉性。

——普及地质勘查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素质,重点加强各级矿产资源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矿产资源勘查管理和决策能力。

第十章 附则

《规划》包括地质勘查规划文本、编制说明、规划附表、规划附图。《规划》由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审查批准,由省国土资源厅发布实施。

省国土资源厅每年制定《规划》年度实施计划,组织《规划》的实施。

《规划》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实施过程中的相关事宜,由安徽省国土资源厅负责解释。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