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温州市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总 论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发展环境新变化、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要求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快推进温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010年6月,中共浙江省委在第十二届七次全会上讨论通过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把“森林浙江”建设提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并明确提出了建设的主要目标。2010年8月19日,温州市委召开了十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制定出台了《中共温州市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了生态市建设“八大行动”,把“绿满温州行动”作为八大行动之一,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2%、建成“国家森林城市”的目标要求。《温州市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是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认真实施《中共温州市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的第一个现代林业建设五年规划,是温州市“十二五”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是对《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具体深化。编制好《温州市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规划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中共中央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
——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的意见》
——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林业改革发展 全面推进“森林浙江”建设的意见》
——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
——《浙江省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中共温州市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
——中共温州市委、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规划范围:本规划范围为温州陆域11784平方公里,包括鹿城、瓯海、龙湾三个区以及瑞安、乐清、平阳、苍南、永嘉、文成、泰顺、洞头等八个县市。
规划期限:从2011年至2015年。
规划基准年:2010年。
第1章 “十一五”发展回顾与“十二五”面临形势
1.1 “十一五”林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温州市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顺应林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不断拓展林业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初步构建起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1、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大大提升了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投资环境。
(1)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十一五”期间,我市以生态公益林建设、沿海防护林建设、高标准平原绿化、千里绿色通道、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点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国土绿化进程,形成了山区、平原、沿海、城镇四大绿化体系。“十一五”期间,温州市有林地面积从64.9万公顷增加到67.7万公顷,活木蓄积量从1780万立方米增加到229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从59.6%增加到60.03%。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市市级以上重点公益林总面积468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46.08%,共营造沿海防护林 36.9万亩,最大限度地增强森林防灾减灾能力。城乡绿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06年以来共建成省级“绿化示范村” 94个、市级210个、县级181个;2010年城市绿化覆盖面积3694.6公顷,覆盖率21.69%。同时,全市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植树造林,各级各部门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绿化造林活动,全市共有1980万人参加义务植树,完成义务植树5346万株,新建义务植树基地600个、面积100875亩;其中,共种植珍贵树种100多万株,面积10000余亩。适龄公民义务植树尽责率逐年提高,义务植树逐步实现基地化、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涌现出了一大批绿化先进集体和个人。
(2)林业碳汇走在全国前列。为充分发挥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作用,促进温州生态文明建设,2008年,温州市人民政府向国家林业局气候办申请建立了中国绿色碳基金温州专项,成为全国第一个地级市碳基金专项,全面启动了碳汇造林工作。到目前为止,中国绿色碳基金温州专项已经筹集专项资金9000多万元,建成3万多亩的林业碳汇项目区,并在文成县开展了2万亩森林碳汇经营项目。温州林业碳汇项目列入国家林业局试点,率先建立了全国首个低碳小区、低碳市场,林业碳汇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并在2010年3月18日走进了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2010年12月8日,在墨西哥坎昆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我市应邀就温州碳汇林业做大会发言,2011年5月,中国碳汇研究院落户温州,我市成为国内碳汇研究和国际交流重要基地。
2、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林业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1)加快推进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各项林业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全市林权证换发率达99.5%,责任山承包合同签订率达96%,成为全省率先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的先行地市之一。林业“两金”全面实施,实现林业“两金”全额返还。开展森林采伐管理改革,简化了审批手续和限额管理范围,进一步落实了森林经营自主权。
(2)制定出台《温州市森林资源流转抵押管理办法》,推进森林资源流转、林权抵押贷款、政策性林木保险,累计流转林地(林木)5000亩,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2500万元。率先开展政策性林木综合保险工作,林木保险承保面达30%以上,其中公益林火灾险统保面达到100%。
(3)国有林场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按照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国有农林渔场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落实了相应的配套政策,实施了6个国有林场改革。
3、林业产业得到较快发展,成为地方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1)森林旅游发展出现突破性进展,逐步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良性互动。先后开发了雁荡山、玉苍山、花岩、龙湾潭、铜铃山等5个国家森林公园和12个省级森林公园,11个省级林业观光园区,8个市级森林公园,加上乌岩岭国家自然保护区,规划总面积达590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5.0%。全市森林旅游游客接待量从2006年的198万人次增加到2010年的38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从4.3亿元增加10.2亿元,分别增长了91.9%和137.2%。温州森林旅游品牌效应不断增强,从2007年到2010年,我市先后成功举办了温州市第一届森林旅游节,浙江省第一届、第二届森林旅游节和2009中国(温州)森林旅游节和2010中国(温州)森林旅游节。温州“森林旅游节”这个品牌实现了举办规格从市到省到国家级的三级跳。2010年11月,国家林业局批复同意在温州设立“国家森林旅游试验示范区”,为温州森林旅游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2)林业种苗和花卉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规模企业不断壮大发展。近年来利用本市区位优势、种质资源和山地立体气候优势,发展种苗花卉苗木产业,涌现出具有一定实力和规模的花卉龙头企业,省林业龙头企业4家,市级百龙企业11家,形成了具有温州特色的种苗花卉苗木产业。2010年全市种苗花卉栽培面积2.5万亩,圃地产值1.5个亿元,销售额2.5个亿元。
(3)林业特色基地的规模、效益都得到显著提升。全市经济林面积由2005年的104万亩增加到2010年的250万亩,产值由2005年的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0亿元。马蹄笋、毛竹笋、板栗、杨梅、油茶、铁皮石斛、瓯柑、红柿、四季柚、猕猴桃等我市特色林产品产量逐年增加,日渐显示出良好的经济效益。
(4)木竹制品加工制造业稳步发展。全市现有家具制造企业1000多家,年产值30多亿元。毛竹加工已发展到六大类500多个品种,企业100多家。
(5)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业方兴未艾。近年来我市的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业发展十分迅速,不仅规模大、质量上乘,而且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市新建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场所104个,年产值5亿多元。
4、加强林业防护体系建设,平安林区建设取得较好成效。
(1)森林公安工作扎实开展。充分发挥森林公安职能作用,加强林业执法队伍建设,自觉把“平安林区”建设置于林业工作的大局中去谋划和推进,通过开展系列严打专项活动和化解林区矛盾纠纷,积极维护林区的稳定。据统计,五年来,全市森林公安共受理各类森林案件918起,查处895起,综合查处率为97.5%;处罚人数972人,挽回经济损失551.2万元,为平安林区建设打下扎实的基础。
(2)森林消防工作不断加强。全面落实森林防火行政首长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以村级森林消防体系为重点,大力开展农村基层森林消防组织建设,目前,全市已组建村级森林消防组织3071个,占总数的74.3%,有1817个村建立了森林消防队伍,落实了群众森林消防安全责任,极大地提高了全民的森林消防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十一五”期间,全市发生森林火灾308起,受害森林面积512.08公顷,相比“十五”期间分别下降38.1%和57.7%,全市没有发生重大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
(3)资源林政管理取得良好成效。依法加强对林地、林木、野生动植物及湿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严格落实征占用林地定额管理制度,加大了对违法使用林地案件的查处力度。开展森林资源动态监测,建立森林资源消长预警机制;初步建立全市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积极开展黄腹角雉等濒危物种的抢救性保护工作。湿地等自然资源保护工作得到加强,编制完成《温州市湿地保护利用规划》,湿地保护工作全面展开。
(4)林业有害生物得到有效防控。十一五期间,全市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从十五期间的82.39万亩下降到38.55万亩,特别是松材线虫病等危害性病害得到了有效控制,。加强监测预警工作。进一步健全监测网络,在乐清、瑞安、平阳、文成设立4个国家级中心测报点,在重点县(市、区)设立9个市级测报点,并建立健全县、乡、村基层测报网络,全市设立县级测报点249个,配备兼职测报员264名,实现了我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网格化管理
1.2 “十一五”林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温州市林业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林业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还不适应,依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1、城乡绿化水平较低。
目前我市平原地区的林木覆盖率只有10.5%,与林业局提出的到2015年,全国平原地区的林木覆盖率要达到18%的要求距离很大;全市海岸基干林带尚未合拢,现有防护林带普遍宽度不够;高速公路、铁路、国省道线以及瓯江、飞云江、鳌江三大江等干线绿化严重滞后,高速公路两侧基本未建设绿化带;农田林网不完整,农田林网整体控制率只有70%,离90%还差20个百分点;城市中心区和中心城镇绿化水平也偏低。
2、森林资源质量不高。
森林质量主要用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和林种树种结构来表示。全市森林覆盖率虽达到60.03%,但乔木林分平均郁闭度低,且森林结构、树种组成单一。从森林结构看,全市森林以针叶林为主,占70.4%;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仅占29.6%,生态效益高的阔叶林面积偏少。在针叶林中又以松类纯林占绝对优势,不仅生态调节功能较差,而且抗御病虫害和森林火灾的能力也较弱。
3、林业产业化程度低
我市林业增长方式整体上还比较粗放,营造林经营水平低,集约经营比例少;林产品加工科技含量低,精深加工产品少;以森林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人才缺乏,管理理念落后,服务水平不高;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低,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缓慢。市林业企业生产规模普遍较小,大部分企业生产技术水平较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林业产业总产值偏低。
4、林业发展的基层基础薄弱,投入不足。
由于过去工作比较粗放,造成四至不清、界线不明、证山不符等等;国有场圃、林业企业体制机制老化,较难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国有场圃、林业工作站、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森林防火等基础设施落后,大部分林区道路较差,影响资源培育和原料的输出,职工生产生活条件改善速度缓慢;林业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建设以及林业管理手段和方式比较落后;是林产品市场化程度低,各种生产要素还没有向林业产业聚集,社会化体系尚未形成。
1.3 “十二五”温州林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1、政策环境对林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党中央、国务院对林业高度重视,为林业的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要求,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中央林业工作会议强调必须准确把握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坚定不移地推进林业改革,毫不动摇地加快林业发展。2010年6月,中共浙江省委在第十二届七次全会通过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把“森林浙江”建设提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为全省林业发展完善了政策平台。温州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发展大力支持。2010年8月19日,温州市委召开了十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制定出台了《中共温州市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了生态市建设“八大行动”,把“绿满温州行动”作为八大行动之一,明确提出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六城联创”战略目标。全市上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理念,坚持转方式、调结构、促增长、求和谐,凸显绿色发展理念,突出绿色发展指标,追求“绿色GDP”,全市林业发展迎来新的战略机遇期。
2、发展林业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走经济可持续稳步增长与生态环境可持续改善互为促进的“双赢”之路,已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和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党和各级政府将新农村建设摆在当前各项战略任务的首位。新农村建设首先必须大力促进农村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在农村、在农民。温州是“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山区,林业在温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肩负重任。作为浙江省重点林区,发展农村经济希望在山,潜力在林。加快林业发展,有利于生态条件的改善,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林业的发展,就没有温州农村经济的发展。国家林业局把温州作为创建国家森林旅游试验示范区的试点,这对于温州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3、林产品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社会需求是产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社会需求直接影响着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对森林资源的多样化需求日益增长,林产品供需缺口呈现加大之势,为林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市场。近几年,温州市森林旅游、特色林产品、森林食品、花卉种苗、木竹制品加工、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等林业产业发展迅猛,潜力巨大。另一方面,随着全市林业产业化的发展,通过建设产业基地、培植龙头企业、开发名牌产品等一系列产业建设,地方特色日益显现,规模优势日益突出,林业产业将越做越强、越做越大,温州的资源优势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4、林业发展各项基础条件不断完善。温州森林资源充足,森林覆盖率高,生物多样性保护良好,珍贵树种资源丰富,景观资源神奇秀美,环境质量好,水质明净,生态优势明显。此外,温州耕地面积少,农村人力资源富足,且山区农民有经营山林的传统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为林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潜在的劳动力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林区的交通、通讯、电力条件大为改善。县乡公路硬化工程建设,改善了路况,提高了运输效率,使山区的木材和林产品物畅其流,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林业效益;农村电网改造、大电网建设,为木材和林产品加工,提供了能源保障;固定电话、移动电话、通讯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各种信息迅速传递,加快了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林区农民不再在封闭的环境下生产、生活。林区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大大改善了林业生产条件。这些都构成了温州林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5、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温州位于中国环太平洋西岸18000公里海岸中段,处在长三角、珠三角两大经济区交汇处,拥有海、陆、空的立体交通网络,是浙江南部的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随着甬台温高速公路、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以及甬台温铁路、温福铁路的开通,温州的区位优势逐渐显现。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出台后,温州作为长三角、海西区、台湾地区三个区域交汇点,其经贸、文化互动与交流面临重大契机——温州港状元岙港区离台湾基隆138海里,比省内宁波到台湾的距离都近。随着长三角旅游发展一体化和浙江海洋、森林时代的来临,温州林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有机会承担越来越多的周边城市的休憩需求。
6、地方经济基础雄厚为林业发展提供了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工业化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城乡面貌巨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间资金丰盈,积累了高达7000多亿元的民间资金。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对林业资源的依赖程度将会减少,这有利于森林资源的休养生息,有利于生态公益林建设的顺利实施;地方经济的有序运行,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为林业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化配置、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注入新的活力,为林业发展带来了生机;另一方面,地方经济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社会民间资本,经过政策引导,可以为林业发展解决资金瓶颈问题。
第2章 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2.1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精神,围绕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林业改革发展 全面推进“森林浙江”建设的意见》、浙江省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和《中共温州市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的战略部署,围绕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这个总目标,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突出转型发展主题,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方针和“生态优先、持续发展、统筹兼顾、分类经营、科技先行”的基本原则,以“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为载体,积极培育和管理保护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林业经济,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为核心,提高森林资源综合利用率,以精深加工为带动,加强林业产业带和产业集群建设,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推进林业生态、林业产业、林业安全三大体系协调发展,提高林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努力改善全市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2.2 总体目标
根据温州市经济发展要求及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的新形势、新任务,十二五期间温州林业发展将围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中心任务,大力实施碳汇造林绿满温州行动,形成全方位的森林资源培育与保护综合管理体系,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形成比较完善的森林生态体系;深化林业体制改革,以重点项目带动林产品加工业大发展,以森林旅游业的突破带动森林服务业的大发展,着力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及企业集群,打造一批名牌产品,逐步形成产品结构合理、区域优势明显、竞争能力强大的林业产业体系,使温州林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全面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提高林业产业核心竞争力,建成比较完善的森林生态体系、森林安全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
“十二五”期间,温州林业具体发展目标是:
——林业生态:实施碳汇造林项目15万亩,森林抚育经营碳汇项目20万亩。新建沿海防护林37.5万亩,新增森林活立木蓄积量5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62%以上;平原区域的林木覆盖率由目前的10%提高到18%;平原农田林网控制率90%以上;城市建成区(包括下辖县市区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用绿地面积分别达 33%、35%、13平方米以上,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5平方米以上;全市村庄绿化面积增加1000公顷以上。
——林业产业:新建设木本油料等高效特色林产品基地5万亩,新建林业示范园区3个,新增花卉种苗基地5000亩。新增市级以上林业龙头企业20家,新增林业专业合作组织50家。大力推进国家森林旅游试验示范区建设,新建各级森林旅游区30个,森林旅游人数达到1000万人次,森林旅游综合收入达到50亿元;到2015年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
——林业安全:严格控制森林采伐限额指标,林业案件综合查处率达到95%以上,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1‰以内,有害生物灾害测报准确率达到85%以上,森林病虫害成灾率4‰以内,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林木良种使用率达到80%以上。
第3章 森林生态体系建设
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中,大力发展碳汇林业,建立以生态公益林建设为主体的生态安全体系,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形成以城市森林为中心,以主要交通干线通道绿化、海岸带绿化、三大江及塘河沿岸绿化为框架,以村镇森林为支点,以平原农区林带林网为网络,构建温州市现代城乡绿化一体化格局,优化、美化人类生存环境和生活环境,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生态需求。
3.1 生态公益林管护
实施生态公益林示范提升工程,采取封、育、造、补相结合的营林措施,加强低效林的改造和抚育管理,改善生态公益林的林分质量,逐步提高阔叶树比例,形成物种多样的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结构,以提高生态公益林的整体功能和社会功能。完善重点公益林效益补偿制度,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自然增长机制。
3.2 沿海防护林建设
结合我市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台风危害、感潮河段位置等具体情况及泥石流、地质灾害等频发的实际,在大力加强基干林带建设的同时,逐步向内陆纵深推进,着力抓好面上森林结构调整、封山育林、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和城乡绿化一体化,在沿海地区构建以增强抵御海啸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为核心,以基干林带建设、滨海湿地保护、平原农区和城镇防护林网为重点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在沿海地区构建有效抵御海啸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危害的温州海疆绿色屏障。
3.3 山体绿化及绿色通道建设
根据县城周边山地绿化现状和不同立地类型,采用林相改造与绿化美化相结合,积极发展以主要交通干线防护林带、主要江河防护林林带的带状绿带,营造城市组团隔离绿化带,使它们相互交错,形成“绿网”体系;城市(城镇)绿化要加大绿地系统建设力度,提高绿化质量和水平。以农田林网建设为重点,平原绿化进一步向高标准迈进;结合农村住房改造,扎实开展“绿化示范村”创建活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建设,同时,充分利用我市良好的山水构架,完善人居空间和自然空间的衔接与过渡,促使人居环境生态质量的全面提高。
3.4 水源地森林植被保护与改造
以珊溪库区、百丈漈库区等水源涵养地为重点,进一步加大退耕还林力度,对现有林相较好的天然林进行严格保护,尽快恢复典型的中亚热带南部亚地带常绿阔叶林森林植物群落;对以针叶树种为主和低郁闭度的生态林,通过阔叶化改造、补植造林、封山育(护)林等手段,增加阔叶林比重,提高郁闭度,使山地森林资源结构和树种结构得到优化,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显著增强,抵御病虫害和森林火灾的能力明显提高。
3.5 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湿地保护
坚持“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的方针,建立和完善野生动植物特别是珍稀濒危野生物种的保护体系,新建和扩建一批自然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小区,加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原生地和典型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抢救和保护国家、省重点野生动植物种群和栖息环境。切实加强自然湿地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开展湿地保护工作;针对不同的类型,划建不同的湿地保护区、示范区及湿地公园;制止破坏、占用湿地行为,加强对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拟建湿地自然保护区开发建设项目的监督检查。
3.6 古树名木保护与珍贵树种发展
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的保护和管理,建立、健全古树名木管理机构,负责全市古树名木的保护与管理工作;组织专门队伍开展全市林木种质资源的清查,编制全市林木种质资源信息库,在全市古树名木普查的基础上划分出保护等级并进行统一编号,建立起古树名木档案。制定符合温州实际的古树名木管理规定,落实管护责任,加大宣传力度,激发人们保护古树名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加强对盗采滥伐行为打击力度,严防大树进城事件发生。大力发展珍贵树种造林,增加木材战略资源储备、缓解珍贵用材供需矛盾,弘扬森林文化等。按照良种区域化布局要求,加快完善林木良种选育基地布局,对现有的国有林场进行整合,集中资金、技术优势,重点解决林木良种选育方面的关键性问题和难题,使之成为较为固定的良种选育、引进和资源保存的场所,不断选育林木良种服务于林业生产。
第4章 促进林业产业转型升级
按照生态建设和市场发展的需求,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拉伸产业链条,推进产业升级;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农民增收为目的,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牌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提高林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积极建设名特优经济林基地,大力发展森林旅游、花卉种苗等新兴产业;推广企业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经营方式,提高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培育一批加工增殖快、竞争力强的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对新办的中小型林产品加工企业,要加强创业扶持和服务。支持各区县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品发展各类合作社、专业协会,使之成为联结分散经营的林农和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有机载体,提高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环境优势,实施绿色、有机森林食品基地建设,打响绿色生态品牌,形成有规模、有品牌、有标准、有市场竞争力的林产品名牌。
4.1 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
十二五期间,围绕国家森林旅游试验示范区创建,加强森林旅游区建设;加大森林公园建设和森林旅游开发的扶持力度,完善森林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开辟景区、景点,开辟旅游线路;在修编旅游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组织景区、景点的详规编制,并按详规组织建设;组织旅游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质量。依托中国(温州)森林旅游节平台,做好森林旅游项目宣传与推介,因地制宜地推出森林生态考察游、动植物观赏游、登山探险、森林浴、森林休闲农家游等休闲、观光、度假、科普服务专项旅游项目,提高我市森林旅游服务产品品位,努力把温州打造成具有江南特色的中国森林旅游休闲中心。
4.2 突出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基地
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要求,突出发展木本油料、特色经济林(竹)、森林食品、木本药材、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等生产基地,大力实施标准化建设和品质提升工程,构筑一批如马蹄笋、铁皮石斛、猕猴桃、蓝莓等具有明显温州地域特色的优势产业带。大力开展现代林业示范园区建设,推广喷滴灌、大棚等设施栽培技术和林业机械作业技术,提高林业科技水平。按照“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的方针,同时根据国家林业局公布的可进行商业性经营利用的野生动物名录,积极开展本地野生动物种群的人工驯养和人工辅助繁殖,进一步扩大野生种群数量,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带动我市野生动物产业发展。
4.3 打造花卉苗木产业集散中心
抓好花卉种苗基地建设,实施“龙头”带动工程,围绕花卉生产、种苗供应、花卉加工、出口等项目提高花卉苗木产品的整体质量;完善流通体系,促进花卉苗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围绕提高花卉苗木的质量和经济效益,着重构建特色树种、盆景、亚热带绿化苗木、兰花、中高档盆花等品种科技创新中心及新品种示范中试基地。通过组织实施共性、关键技术的攻关,在花卉的品质、产量、抗性和特色育种等重大关键技术上获得突破,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具有产业化前景和较高科技含量的新品种,把我市建成南北花卉枢纽集散中心和区域花卉生产创新基地。加快花卉大市场建设,十二五期间,在瓯海区丽岙镇建成以花卉苗木产业为依托,集花卉展示销售、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花卉苗木功能园区,促进温州花卉苗木产业大提升。
4.4 推进林产品加工与流通业发展
支持林产品企业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引进先进加工技术与设备,加快技术改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林产品精加工水平。大力发展林业循环经济,推进竹木加工企业资源综合利用。培育和壮大营销主体,扶持一批具有较强开拓能力和品牌影响力的林业流通企业、专业合作社、营销大户和经纪人,形成多元化的市场流通主体,提高林业产品市场竞争力。
第5章 繁荣森林生态文化
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林业既要承担起生态建设的重任,又要当好生态文化建设的先锋。十二五期间,我市要进一步完善林业生态文化基础设施体系,拓展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功能,建成一批具有特色的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提升林业生态文化服务体系,整合生态文化传播体系,增强生态文化的活力和影响力,大力普及生态知识,弘扬现代生态文化。
5.1 完善林业生态文化基础设施
在有代表性的林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建设一批规模适当、独具特色的生态林业博物馆、标本馆、科技馆、文化馆及生态科普教育示范基地。要保护好旅游风景林、古树名木和纪念林。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积极融入林业文化内容,完善功能,丰富内涵,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出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和示范作用的生态文化作品和生态文化建设示范基地。以国家森林公园为龙头,省级森林公园为骨架,市县级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全面发展,打造提升温州森林旅游形象,成为有全国影响的生态旅游胜地。结合温州实际,充分挖掘森林文化、花卉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特色果园文化内涵,开发一系列人们乐于接受且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态文化产品,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发展林业生态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山水文化、树文化、竹文化、茶文化、花文化、药文化、森林旅游、森林休闲等物质文化产业,并努力发展生态文化影视、音乐、书画等精神文化产业和生态文化培训、咨询、论坛、传媒、网络等信息文化产业。
5.2 推进林业生态文明基地建设
下大力气推进野生动物园、树木园、湿地公园、林业科普基地等生态文明基地的建设。全力做好温州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做好保护、管理、经营、研究四篇文章,探索中国湿地保护和利用的温州模式,并打造全国的科普教育基地。结合温州湿地特点,与环保、科技、教育等部门密切合作,广泛开展以湿地生态、爱护鸟类、保护环境等为主要内容、形式多样的生态科普教育活动。举办世界湿地日、世界环境日、全国爱鸟周、全国科技科普周、全国科普日、植树节、水日等系列大型生态科普宣传活动,以“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为宗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教育和文化活动,动员和组织全社会支持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努力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社会氛围。规划期内力争将温州三垟湿地建设成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5.3 拓展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功能
把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放在林业的突出位置来抓,切实加大对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的投入,建立市级财政、县(市、区)级财政对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的扶持、引导机制,进一步加强森林公园各类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开发森林公园生态文化产品,满足社会需要。重视对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提炼,把森林公园建设成为大中小学生的科普基地、夏(冬)令营基地、实习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研人员的实验基地和广大艺术爱好者的创作基地。加强生态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做好导游员、解说员及管理人员、表演人员等培训,提高其文化素养;与大中专院校、科研单位和专业社团等合作,加强文化队伍建设。
5.4 健全林业生态文化服务传播体系
开展多种形式的林业生态文化活动。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建设各类纪念林、绿化示范村、绿色小康村和古树名木保护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活动,为群众了解森林、认识生态、探索自然创造有利条件和提供体验场所。鼓励发展森林生态志愿者工作队伍,广泛利用植树节、世界环境日、土地日、气象日等重要纪念日,运用各种新闻媒体和社会喜闻乐见的专栏、专题报道以及文学、戏剧、电影等形式,广泛宣传有关林业生态文化的科普知识,提高全民对保护森林、生物多样性重要性的认识。要拓宽林业生态文化载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和特色项目,鼓励林业职工学技能、学种养技术、学根艺、学摄影、学书画等,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升林业生态文化发展水平。
第6章 加强林业安全建设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体系、森林防火体系、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和林业安全生产体系等四大体系建设,打造平安林区。
6.1 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体系建设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大力推进森林资源有序流转,鼓励各种经济主体通过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协商、划拨等形式参与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要规范流转程序,加强流转管理,做好流转的各项服务工作。加强林地的保护管理,实施林地保护性开发利用;完善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制度,切实做到依法审批、依法用地、严格监管;严格执行林木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坚持伐前作业设计、伐中检查、伐后验收制度,依法规范林木采伐管理,从源头管理入手,全面推行林木采伐公示制,推广电脑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提高凭证采伐率。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监测和信息化管理,建设市、县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机构,探索推行年度公报制度。进一步规范木材凭证运输制度,合理调整木材检查站的布局,完善流动巡查检查方式,规范木材运输检查行为。加强对木材经营加工监管;加大山林纠纷调处力度,确保林区社会和谐稳定;强化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6.2 森林防火体系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森林防火的长效机制,以全面提高火灾预警和处置能力为重点,依法治火,科学防火,深化改革,完善机制,加大投入,夯实基础,全面提升工作水平。建立林火预警监控系统;加强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形成林火阻隔网络体系,不断提高森林自御火灾能力;加强专职护林员队伍和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建设,加强森林防火储备库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快速扑救森林火灾能力;完善防火宣传教育系统、扑救物资储备系统,开展森林防火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建立健全森林防火管理组织体系建设,完善森林防火行政领导负责制,不断提高森林防火组织指挥体系的工作能力,确保森林火灾受害率低于1‰。
6.3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建设
全面落实“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防治方针,积极推行森林健康理念,以提高对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能力为中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的工程治理,强化森防目标管理,重视监测预报和森林植物检疫,坚决遏制林业有害生物严重发生的势头,实现对林业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控制。规划期间全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目标是:有害生物灾害测报准确率达到85%以上,森林病虫害成灾率控制在4‰以下,无公害防治率达到80%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95%以上。工作重点是建立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应急反应体系,特别要把松材线虫病的预防工作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落实责任制。坚持实行全面防治和重点突破的原则,并综合协调运用营林、生物、基因、人工、物理和化学等防治措施,着力促进病虫害防治工作由治标向治本转变,由一般防治向工程治理转变,逐步实现森林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全面加强森林病虫害测报网络、森林植物检疫网络、森林病虫害防治服务网络等三大网络体系建设,形成市、县(区)、乡(镇)、村四级测报、监测、防控和服务体系,至2015年,森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达到90%以上。
6.4 林业安全生产体系建设
规范林业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立和健全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按无公害标准,抓好森林食品基地产品质量认证,确保食品安全;做好山林纠纷调处,维护林区稳定。进一步加强森林公安队伍建设,扩大森林公安队伍,科学配置警力,加强森林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提高民警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夯实森林公安的工作基础;加快科技强警步伐,提高森林公安的执法能力;加强森林公安基础业务建设,加强森林公安机关技术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森林公安机动作战、快速反应和侦查破案能力;继续开展严打整治和专项斗争,加大对破坏森林资源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林业案件综合查处率达到95%以上。
第7章 加快推进“十二五”林业重点工程建设
7.1 碳汇林业工程
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活动中,以碳汇造林为重点,大力开展“碳汇造林---绿满温州行动”。结合我市碳汇林业实际,以城市森林为中心,把主要交通干线通道绿化、海岸带绿化、三大江及塘河沿岸绿化纳入碳汇造林工作框架中,把十年实施碳汇造林25万亩、森林经营管理项目100万亩的任务落到实处。2011-2015年,全市计划总投资10亿元,实施碳汇造林项目15万亩,森林抚育经营碳汇项目20万亩。一是实施碳汇造林项目。在苍南、平阳、瑞安、乐清、瓯海、鹿城等6个县(市、区)要规划营造通道景观林、生态公益林、沿海防护林以及速生工业用材林、竹林、木本油料林、生物质能源林等碳汇造林项目,加快无林地造林绿化步伐。二是实施森林经营增汇项目。在永嘉、文成、泰顺、洞头、龙湾等5个县(区)以现有公益林为重点,实施森林经营增汇项目,大力提高现有森林的碳汇功能。三是实施森林保护碳汇项目。以国有林场、森林火灾和病虫害多发地区、生态脆弱区为重点,通过减少采伐、严格控制乱征乱占林地等毁林活动,减少源自森林的碳排放;保护和稳定森林资源及其碳汇功能。在重点工程建设上,要充分发挥民营经济优势,引导民营资本投身林业碳汇发展,参与 “国家森林城市”重点项目实施。加强中国碳汇研究院建设,加强碳汇工作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碳汇研究工作深入开展。开展银政合作,在温州建设银行等银行网点设立个人购买碳汇的“销售点”,公布网上定点销售渠道,接受个人捐资,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广泛开展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宣传教育和知识的普及,。
7.2沿海防护林建设工程
以海岸基干林带(包括红树林)建设为重点,加强海岸带绿化,构筑第一道有效抵御风暴潮等自然灾害危害的温州海疆绿色屏障,促进沿海产业带生态环境优美。2011-2015年,全市建成建设沿海防护林总面积37.4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3.38万亩,封山育林12.39万亩,林带修复21.68万亩。加大投资力度,落实造林用地,加快沿海、沿江、环岛防护林海岸基干林带建设步伐,特别是新围垦区要按规划建设沿海防护林,建成泥质海岸基干林带250公里、基岩海岸基干林带550公里。
7.3平原城乡绿化工程
按照《浙江省森林城市核查办法》要求,大力开展森林城镇(村庄)创建,达到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5%以上,绿地率达到33%以上,人均公共绿地9平方米以上,单位庭院和新建居住小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其中乔木树种面积比重达到70%以上目标。十二五期间,全市完成平原绿化面积26万亩,全市建设森林城镇40个,以沿海平原地区交通干线沿线村庄为重点,建成1000个森林村庄。一是森林城镇创建。组织各建制镇编制镇区绿地系统规划和实施方案,利用镇区街道、水系和周围的自然条件植树造林,建设城镇绿地系统的骨架;每个镇区建设、改造l一2个公园或广场绿地,建成城镇绿地系统的核心;按照半径500米的要求,控规布局和建设街头游园、社区绿地,建成森林城镇40个。二是森林村庄创建。以沿海平原地区交通干线沿线村庄为重点,实施行政村的村庄绿化,在完成待整治村绿化、绿化示范村建设的基础上,加强改造提升,建成1000个森林村庄。
7.4山区森林质量提升工程
我市森林由于受到林地面积有限的刚性约束,解决森林资源总量不足的问题,不可能单靠外延上扩大森林面积,必须以森林质量现状的改善来弥补森林数量的不足。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实施以珍贵阔叶树特色经济林为重点的山区森林质量提升工程,重点加强469万亩生态公益林建设保护管理,开展中幼林抚育144.89万亩,针叶林阔叶化改造10万亩,生物防火林带建设1304公里。通过山区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实施,使全市商品用材林年均生长量得到提升30%以上;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提升20%以上;经济林单位面积产量提高20%以上,林农年均增加收入10亿元,山区林农的林业收入在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增加10%;重点公益林的树种结构得到改善,生态功能质量明显提高;交通干线绿色长廊形成乔灌花草合理配置、立体复层、功能齐全的生态景观廊道;森林生态的综合效益显著增加。
7.5国家森林旅游试验示范区建设工程
经浙江省人民政府同意和国家林业局批准,温州将全面启动建设国家森林旅游试验示范区。按照2010年温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融合森林休闲,生态旅游、生态产业等功能为一体,打造具有江南山水特色的中国森林休闲中心”和《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温政办〔2010〕125号)提出十二五期间在全市建成30个森林旅游区的目标要求,在“十二五”期间,全市森林旅游开发及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要达到100亿元,新建森林旅游区30个,改造提升10个,重点建设大罗山、黄石山、吹台山、石岩屋、五磊山、西郊、牛山、胜美尖、白水漈、盘石山等环都市森林公园圈和全市各中心镇“一镇一园”建设,力争森林旅游社会总产值达到50亿元,形成以永嘉楠溪江流域和泰顺、文成环飞云湖的两大森林公园集群板块,打造以森林休闲、养生和山水观光为特色的中国森林休闲中心。一是全面启动“国家森林旅游试验示范区”建设,打造具有江南山水特色的中国森林休闲中心。做好温州森林旅游试验示范区的建设规划,完善以国家级森林公园为龙头,省级森林公园为骨干,市(县)级森林公园为面的森林旅游网络;积极探索和制订符合森林旅游产业发展规律的政策和管理体制;推进林权制度改革,盘活森林公园林木资产,改善投资环境,吸收社会资本和民间资金投资森林旅游业。加大森林旅游开发投入,打破行政区域限制,促进森林旅游资源整合,太大森林公园规模,通过建设大项目,推动大投入,实现大发展。二是继续办好中国(温州)森林旅游节,全面提升温州森林旅游的品牌知名度。继续办好中国(温州)森林旅游节,不断拓展丰富森林旅游节的内函,把森林旅游节办成温州最具知名度的常态化旅游节庆活动。同时,依托中国(温州)森林旅游节这一平台,加大对森林旅游的宣传力度,继续发挥森林休闲协会和森林旅游公司的作用,整合森林旅游资源,实行统一品牌,统一营销,进一步拓展国内外旅游市场,努力把温州森林旅游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三是大力发展特色森林旅游项目。充分发挥森林公园空气清新,森林物种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大力开发森林休闲、康体疗养、生态教育、攀岩登高、丛林徒步等森林旅游活动,为大众提供高层次的森林休闲项目,满足人们休闲、健身、猎奇、求知需求。结合温州当地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丰富的人文古迹、悠久的瓯越文化,大力挖掘森林文化和生态文化,提高森林旅游的文化内涵,陶冶人们思想情操和增强生态保护意识。
7.6 林区道路建设工程
林区道路是森林经营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条件,是衡量一个地区营林水平和集约经营高低的标志。随着林业经营方向的改变,产业结构的调整,林区道路的功能已经大大拓展,除了木材、林产品、生产资料的运输外,在森林资源管护、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林区治安、森林旅游、林农出行等方面的功能与作用日益凸现。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建成林区道路4705公里公里,逐步形成布局科学化、功能多样化、效益最大化的林区道路网络。根据国家林业局《林区公路工程设计规程(试行)》、《浙江省林区道路建设规划》技术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全市林区道路建设标准分三级:一级林区道路:路基宽度3.0米以上,路面宽度2.5米以上,砂石路面,附属设施包括小桥、涵洞、排水沟、挡土墙、错车道、回车道等。通行农用运输车以上的运输车辆;二级林区道路:路基宽度2.0-2.5米,砂石路面或无路面,附属设施包括涵洞、排水沟、挡土墙、错车道、回车道等。通行手推车和小型农用机械;三级林区道路:路宽1.0-1.5米,主要为人行作业步道。十二五期间,全市规划建设林区道路建设工程4705公里,逐步形成与森林经营管理相适应的林区道路网。
7.7 特色林产品和种苗花卉基地建设工程
温州林业应按照生态建设和市场发展的需求,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拉伸产业链条,推进产业升级;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牌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提高林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要求,突出发展特色经济林(竹)、森林食品、木本药材、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等生产基地,构筑特色优势产业带。十二五期间,全市计划建设木本油料等高效特色林产品基地5万亩。建设花卉功能园区3个,新增花卉基地5000亩,启动总投资3亿元,占地面积300亩的花卉市场建设。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竹)基地。建设油茶等木本油料基地,完善木本粮油战略储备;加快毛竹笋用林和笋材两用林建设步伐,实施万亩低效竹林改造,构建泰顺、文成、苍南、永嘉等县的高效毛竹产业带。进一步扩大马蹄笋生产基地规模,并加强低产林改造,提高单产水平。以品种改良、标准化改造、高效生态栽培为手段,做强杨梅产业。加快以森林浆果、干果等系列产品开发为主的森林功能食品开发项目建设,积极开发荒山、荒水、荒滩,建设森林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大力发展森林食品加工企业,开发具有地方特色、优势的功能食品。加强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基地建设,积极引导和开展黄腹角雉等本地野生动物种群的人工驯养和人工辅助繁殖,新建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基地1000亩,进一步扩大野生种群数量,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同时,实施“龙头”带动工程,加快丽岙花卉产销中心建设,以花卉产销中心为龙头,形成104国道沿线花卉苗木产业带;抓好花卉大市场和“花城”建设,促进花卉苗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大力开发文成、泰顺等山区野生花卉资源和高山花卉、盆景资源。围绕提高花卉苗木的质量和经济效益,着重构建特色树种、盆景、亚热带绿化苗木、兰花、中高档盆花等品种科技创新中心及新品种示范中试基地。把我市建成南北花卉枢纽集散中心和区域花卉生产创新基地。
7.8 珍贵树种建设和古树名木保护工程
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重点发展南方红豆杉、榧树(非嫁接)、光皮桦、赤皮青冈、榉树、浙江楠、闽楠、桢楠、浙江樟、刨花楠、檫木、杂交马褂木、红豆树、毛红椿、香椿、黄连木、香樟、黄檀、降香黄檀等一批珍贵树种。到十二五期间,全市建设珍贵树种用材林基地6万亩,按珍贵树种资源建设工程造林成本每亩2000元估算,需要投资1.2亿元。其中通过造林和迹地人工更新新建规模化基地2万亩,通过定向培育含有珍贵树种的天然林1万亩,通过森林城市、森林城镇、四旁植树等方式培育珍贵树木200万株(折合林地2万亩)。以珍贵用材树种林分平均年生长量约为0.3立方米/亩计算,珍贵用材树种成材时(工艺成熟期平均60年)可储备珍贵木材蓄积100万立方米,初步建成符合市场规律的珍贵树种资源战略储备格局。
7.9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以湿地和自然保护区为重点,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我市湿地面积大、类型齐全,全市各类湿地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8.8%,是温州重要的自然资源。根据《温州市湿地保护利用总体规划》要求, “十二五”期间,我市计划投资2亿元,到2015年建成2个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完成2个湿地公园初步建设。在围垦区重建和恢复湿地系统面积5000 hm2,使湿地面积萎缩和功能退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初步建立湿地保护协调机制和监测管理体系,初步形成全市自然湿地保护网络体系。增强湿地的保护、管理和监测能力,并使其得到有效运行。同时,加强对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瑞安市大洋坑自然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小区的保护管理,以保护典型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和黄腹角雉等珍稀濒危动植物。
7.10 森林森林安全工程。
认真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坚持依法治火,推进科学防火,努力实现森林消防正规化、专业化、现代化,增强对森林火灾的预防、控制和扑救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森林火灾的发生。建设以地面巡护为主,远程数字视频监控和了望监测、卫星监测相结合的全市林火监测系统网络,“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1.5亿元,全市布设300个远程数字视频监测点(约1800万),基本实现林火监测的现代化;全市共新建生物防火林带1304公里(约3912万),其中安排林缘山脚田边路旁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715公里,重点火险区乡镇、风景区等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589公里,形成全市林火阻隔网系统;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全市护林员巡逻检督系统;11个县(市、区)各建1个具有林火通讯联络、林火监测、地理信息系统、林火指挥决策、预测预报等功能的森林防火指挥室(约110万);分片建立5个市级森林消防物资储备库(约500万),储备能提供300-500名扑火队员同时使用的灭火装备和机具;加强森林消防队伍建设,全市基层专职护林人员要从现有的2395名增加到5000名左右;市、县森林防火指挥部可以直接调动的森林消防(扑救)正规队伍从现有的108支增加到150支;现有的3000多支兼职森林消防(扑救)队伍逐步向专业、半专业化发展。大力实施林业有害生物预防工程,提高我市各级森防机构对松材线虫病等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的信息采集、处置的能力,形成以松材线虫病为主测对象,以监测预警、检疫预灾、应急救灾为主体框架的林业有害生物预防体系,实现对危险性和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的实施监测,及时预警,有效封锁和科学除治,逐步实现林业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十二五期间,共需投资1000万元左右。重点建设三方面内容:一是监测预警体系。预算建设经费300万元左右,全市在11个县(市、区)各建立1个市级测报点,负责搞好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工作,市及各县森防站配备1名专职测报员,重点监测信息收集、传递和决策,各县(市、区)乡镇配备1名测报员,负责辖区监测工作,各山区行政村配备1名调查员,负责本村病虫情调查,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监测网络体系。二是检疫预灾体系。预算建设经费400万元。市本级、11个县(市、区)各建一处检疫预灾中心疫情处理基地,在乐清、洞头松材线虫病区和文成、永嘉、瑞安、瓯海重点预防区各建一个枯死木清理基地。三是应急防灾体系。预算建设经费300万元,在11个县(市、区)各建1个药剂药械处理库。
第8章 保障措施
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为加快林业发展,要有组织保障、政策支持、机制创新、资金保证、科技支撑、人才培养、法制保护和文化倡导。
8.1 加强领导,进一步落实林业工作目标责任制
把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建立健全各级政府领导林业建设目标责任制,层层落实责任,建立和完善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和部门分工负责目标考核体系。组织编制森林旅游、湿地保护、珍贵树种保护利用等林业重点专项规划,完善林业规划体系,强化林业发展规划在经济、社会和生态建设中的调控与约束功能。要切实加强对林业发展战略的组织实施,对规划中确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要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列入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地(市)林业局的年度工作计划,制定年度重大事项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每年需要重点推进的重大事项,要明确牵头责任部门和人员,确保规划目标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调动林农和企业发展林业的积极性,是制定和落实政策的根本出发点。要结合各地实际抓落实。保持现行林业优惠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并进一步制定和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
8.2 宣传发动,形成全民办林业的良好氛围
以政策作引导,大力支持各类社会主体参与林业建设,努力促成全市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的新格局。运用宣传发动、表彰带动、检查促动等手段和植纪念树、造生态模范林、开展绿地认养认种等多种形式,推动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向纵深发展。利用植树节、世界环境日、土地日、气象日等重要纪念日,对公众进行宣传教育,以绿色系列创建活动为载体,广泛动员公众参与;提高全民对保护森林、生态环保、野生动物和生物多样性重要性的认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精心策划和组织植树节、“爱鸟周”、“地球一小时”等宣传活动,树立一批植树造林、保护森林、爱护野生动植物的典型,形成良好的群众广泛参与生态文化建设的氛围。结合殡葬改革,大力倡导树葬等新风尚,树立文明殡葬新风。
8.3 加大机制创新,不断探索完善林业发展投融资体系
林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各级政府扶持和全社会力量,多渠道筹集林业建设资金。要以加快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大力推进林业体制、机制的转轨步伐。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放活林业经营权,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林业生产领域集聚,依法保护投资者的权益。要推进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三是要加快国有林场、苗圃经营体制的改革,逐步建立起一整套与林业发展相适应的政策体系、管理体系。拓宽投融资渠道,吸纳部门、金融、工商资本、各种经济组织等资本和力量,同时积极吸收外地资本、技术,加快林业发展。公共财政要加大对林业生态建设、森林资源保护、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通过各种渠道给予扶持。
8.4加强法治建设,强化林业依法保护和管理
大力宣传《森林法》等与林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林业法治建设,坚持依法治林。加大林业执法力度,规范执法程序,依法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垦滥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行为,严禁随意乱挖野生植物,严格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管理。依法保护林业经营者的正当权益,保护森林资源不受侵占,保护林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强林业执法队伍管理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森林公安作用。稳步推进林业综合执法改革,加强林业执法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和执法水平,建设廉洁务实、业务精通、素质过硬的行政执法队伍。认真组织宣传国家已经颁布的有关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生态建设和保护的法律、规章,不断提高全社会依法治林的意识。加强对执行有关法律、规章情况的监察、监督力度,充分发挥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作用,加大新闻媒体、社会各界的舆论监督作用,鼓励广大群众检举揭发各种违反生态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
8.5 强化科技支撑,加强行业能力建设
实施科技兴林战略,建立比较完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围绕生态建设中公益林培育、碳汇造林、资源保护等关键问题,林业产业发展中丰产高效栽培、林产品加工高新技术应用等技术难题,组织一批科技项目的攻关和课题研究,解决发展中有重大影响,带有方向性、关键性、综合性和前瞻性的问题;通过建立科技示范基地等形式,有重点、有计划地组织林果技术推广,大力发展和应用高新技术,形成科技成果的转化机制,发展适合我市实际的林业实用技术,促进我市林业建设向集约化经营、科学化管理的高起点、高成效、高水平方向发展。积极发挥学会和专业协会在科技兴林中的作用,支持和引导林业咨询机构、规划评估和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其在规范市场秩序、沟通政府与企业之间关系等方面的作用。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规划设计单位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推进产学研结合,实现各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不断提高林业产业的创新能力。根据林业产业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从增强林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入手,优化提升人才结构,重点培养、引进符合林业产业调整、重点项目建设急需的高层次、复合型、高技能的专业人才,努力造就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林业管理队伍。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